盛世天彭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doc_第1页
盛世天彭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doc_第2页
盛世天彭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doc_第3页
盛世天彭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doc_第4页
盛世天彭基坑支护设计总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房“盛世天彭”住宅项目基坑支护工程 设 计 说 明 2013年3月金房“盛世天彭”住宅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总 经 理: 总 工 程 师:审 定:审 核:项 目 负 责:设 计: 2013年3月一、工程设计概况1、受成都金房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利汇房屋开发有限公司邀请,我公司对其拟建的“盛世天彭”项目基坑支护工程进行设计。工程位于彭州市金彭东路与东湖路交汇处。本工程规划用地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97 m,南北长约200 m,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约567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45460平方米。整下场地均设有地下停车场,场地内部分为一层地下室,主楼基础型为筏板基础式;纯地下室及底层商业楼为柱下独立基础,基础尺寸详见基础平面图。2、支护结构拟采用排桩+锚索支护体系。其中排桩支护桩芯直径均为1.2m,桩间距2.0-2.5m,桩身砼强度C30,保护层厚度为50mm;3、支护桩顶设置连系梁,高800mm,宽1200mm,配筋详见结构图,砼强度为C30,保护层厚度为50mm;4、桩间土采用挂网喷射C20细石混凝土进行支护,钢筋网固定筋在挖孔桩成孔时进行预埋,具体施工参数见结构图;5、桩身上设置1-2排1720级锚索(其中C型支护桩段采用1860级锚索),锚索成孔直径150mm,施工角度15度,孔内灌注M30水泥砂浆;6、基坑周边有建筑的地段,附加荷载按每层楼15KN考虑,即南侧靠近一期附加荷载取195KN,北侧及西侧靠近道路附加荷载取20KN,东侧为待建3期,场地较为平整可进行放坡。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工程地质概况据勘察单位地质勘察资料,构成场地的地层为:主要由第四系杂填土层(Q4ml)和耕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土、细砂、中砂和卵石层。现将其土层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和耕土(Q4pd)杂填土:杂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由建筑垃圾、粘性土和粉土等组成,系近期民居拆迁形成。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层厚0.55.2m。耕土:灰褐色,稍湿,结构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大量植物根系,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0.31.2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土:灰褐色、灰黄色,稍湿,稍密状态,以粉粒为主,切面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夹有少量细砂和粉质粘土。场地内仅局部分布,层厚0.402.50m。细砂:灰褐色、黄灰色,湿饱和,松散,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云母片及暗色矿物,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层上,仅小部分钻孔见其分布,层厚0.901.30m。中砂:灰黄色、灰褐色,湿饱和,松散,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次为云母片及暗色矿物,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层上,仅小部分钻孔见其分布,层厚0.501.00m。卵石:杂色,主要由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组成,呈强风化中风化,少量呈全风化,一般粒径20100mm,大者120-160mm,最大超200mm,亚圆形,充填物为砂土和粉土,含10%15%漂石,强风化状卵石分布于深度11.0m以下。勘探孔最大揭露厚度23.30m,尚未揭穿该层。根据卵石的含量和密实度可分为如下四个亚层:松散卵石层:卵石排列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5560%,N120=14击/10cm;稍密卵石层: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5560%,N120=47击/10cm;中密卵石层:卵石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6070%,N120=710击/10cm;密实卵石层:卵石交错排列,绝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70%,N12010击/10cm;未揭穿卵石层,最大施工深度约28.5m。 2.2水文地质概况场地内有3种地下水类型: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上层滞水:仅局部地段杂填土中赋存少量的上层滞水,无统一水位,水量小,对基础施工影响较小。其特点为水量小,动态变化显著,一般不能常年保持有水,无统一水位,易于疏干,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孔隙潜水:赋存于卵石层中,主要靠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以侧向径流方式向低处排泄,地下水水量较大,主要受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方式都以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为主,场地卵石土综合渗透系数k取2025m/d,为强透水层。勘察期间处于丰水期,测得稳定水位埋深5.207.90m,标高587.15 589.23m,地下水位年变幅约2.0-4.0m左右。年历史最高水位标高593.50m左右。三、周边环境条件基坑形状约呈长矩形,场地周边情况条件如下述:1、场地北侧基坑开挖线距红线约8m,红线外为规划道路。2、场地东侧为待建二期,场地较为平整可进行放坡,坡面设置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3、场地南侧为一期项目,基坑开挖线距二期地下室范围线10.0m。4、场地西侧基坑开挖线距红线为3.3m,红线外市政道路(东湖路)。四、设计依据及类似工程参照1、金房“盛世天彭”住宅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盛世天彭”住宅项目总平图图;3、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周边道路荷载按20kN设计,在基坑周边有居民楼地段,居民楼荷载按每层15kN设计;4、基坑使用年限按12个月考虑;5、设计采用的规范: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DB51/T5072-2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296-99)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五、支护体系说明(1) A型桩:采用锚拉桩支护,围护桩直径为1.2m,桩间距为2.5m,嵌固段长度为7.5m,桩身上设置1排1720级锚索,共布置32根桩。(2) B型桩:采用锚拉桩支护,围护桩桩直径为1.2m,桩间距为2.5m,嵌固段长度为4.0m,桩身上设置2排1720级锚索,共布置34根桩。(3) C型桩:采用锚拉桩支护,围护桩桩直径为1.2m,桩间距为2.0m,嵌固段长度为4.0m,桩身上设置2排1860级锚索,共布置17根桩。(4) D型桩:采用锚拉桩支护,围护桩桩直径为1.2m,桩间距为2.5m,嵌固段长度为5.6m,桩身上设置1排1720级锚索,共布置76根桩。(5) E型桩:采用锚拉桩支护,围护桩桩直径为1.2m,桩间距为2.5m,嵌固段长度为6.0m,桩身上设置1排1860级锚索,共布置13根桩。 2、桩顶设置连系梁,高800mm,宽1200mm,遇冠梁标高不一致时,按高差/距离0.04进行调整;3、冠梁至地面范围、桩间土均采用挂网喷射C20细石混凝土进行支护。桩间支护钢筋网固定筋在冠梁施工时进行预埋;六、降水体系1、管井降水,并结合明排渗水;2、降水井成孔直径560,井管内壁直径为300,间距15m-20m,共布置降水井43口,深度20m,其中滤水管长度为12.5m;七、施工总体程序:测量放线凿降水井并开始降水旋挖桩施工冠梁施工(设置变形观测点)土方挖至2.00m施工桩间支护土方挖至4.50m施工锚索施工至坑底并竣工验收。八、材料及技术要求1、材料:桩身及冠梁砼强度C30,喷射C20混凝土作为挡土墙板;箍筋钢材为HPB235,冠梁为HRB335,桩身主要受力钢筋为HRB400,锚索注浆为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2MPa;2、钢筋保护层:梁、桩均为50mm;3、钢筋锚固长度为35d(d为钢筋直径)4、桩径偏差控制在-50以内,垂直度1%,桩底沉渣100,锚杆直径偏差控制在-20以内; 5、锚索在施工后应作抗拔实验,试验数量为3%, 抗拔试验按JGJ120-99附录E进行;6、主筋均采用对接焊接;7、喷射混凝土平均厚度80mm;8、基坑顶变形控制值为0.003H(H基坑深度)或报警值按15mm考虑,变化率2mm/d。九、变形测量方案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变形监测,以便在检查和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事故中,籍以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验证基坑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理论及设计参数。变形测量能有效监视开挖基坑可能对原有建筑物造成影响和新建建筑物的安全,变形监测分为基坑平面及垂直位移监测、降水地面与建筑物和临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监测。变形监测应由甲方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进行。1、平面及高程基准点布置在现场应布设平面基准点和水准基准点。基准点布设位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布设位置应考虑在建筑物变形区以外、不受施工破坏的稳固地方。2、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置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基坑变形特征的地方。观测点直接埋设专门加工的全站仪棱镜支架,以消除水平位移观测时的对中误差。b、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3、建筑物倾斜观测点布置a、建筑物倾斜观测点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地方。 b、垂直位移观测点埋设规格按规范执行。4、沉降观测周期a、基坑水平及垂直位移观测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原则上每2-5天观测1次,遇有特殊情况,如开挖速度较快、降雨量较大等应增加观测次数。b、建筑物在施工期间根据施工进度从降水开始每隔一周观测一次,基坑开挖完成后可加大观测间距,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再观测一次。5、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观测的精度、方法和使用仪器按相关规范执行。6、提交资料水平、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水平、垂直位移量成果表;水平位移矢量图;垂直位移曲线图;沉降变形曲线图;垂直位移观测点位置图;倾斜位移量成果表;变形监测技术报告。十、土方开挖:土石方机械施工在挖孔桩施工完成后进行。在施工过程中灵活调度,充分发挥铲车,装载机的效率。土方开挖应符合以下规定:1、进场机械,车辆须经专业人员检修后方可运行;2、待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