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地方集群.doc_第1页
中国纺织地方集群.doc_第2页
中国纺织地方集群.doc_第3页
中国纺织地方集群.doc_第4页
中国纺织地方集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织(地方)集群简介辽宁省海城市 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全境总面积2734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辖29个镇(区),包括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2002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可实现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实现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实现38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可实现233亿元;外资调入额可实现5800万美元,出口创汇可实现1.3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实现5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4230元。在去年全国县市综合指标评定排名中,海城名列第56位,财政收入名列第37位。目前海城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柳服装市场为龙头的纺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7463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38.6%,从业人员5.5万余人,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人数的33.8%。其中,纺织印染企业772家,从业人员1.3万人;服装加工企业6691家,从业人员4.1万人。现有溢流染色罐261个,轧染生产线15条,印花生产线10条,剑杆织布机1480台,平缝机5500台,并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产品共分百大类,千余个品种。2001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186.4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3%,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2.2%;实现利润4.7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8%;年上缴税金1亿元,占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全市纺织、服装企业资产总计达9.8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1.2%;出口创汇781万美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0.8%;实现出口交货值3.1亿元,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11.3%。2001年生产各种服装8100万件,生产西裤140余万件,织布10亿余米,染布15亿米。近几年,我们在土地、税收、政府服务、收费、保护企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我市纺织产业发展特别是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感王高科技纺织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等一批现代化纺织工业园区。 未来海城纺织产业发展,我们将以西柳服装市场为龙头,以辽宁海城纺织工业园等现代化园区为依托,以民营纺织服装企业为支撑,以吸收外商的资本技术为主要途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千方百计抓机遇,抢占纺织产业发展先机,千方百计抓市场,拓展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千方百计抓项目,提升纺织产业发展档次,千方百计抓环境,优化纺织产业发展条件,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海城纺织服装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利用外资15亿美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实现税收10亿元,安排劳动力15万人,把海城纺织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好,把海城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纺织城”。江苏省常熟市 常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开放地区,是国家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财政收入30.46亿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09亿元。近年来,常熟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荣誉。 常熟是著名的纺织产业集聚地之一,曾被费孝通赞誉为“衣被天下”。纺织产业是常熟工业门类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主体产业。截止2001年底,常熟拥有纺织服装企业2300多家,总资产13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215家,年产各类服装3亿多件,棉纱2.9万吨,棉布3600万米,化纤近6万吨,床上用品465万(件)套,从业人员近10万人。2001年常熟纺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近200亿元,约占常熟工业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利税总额18.75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2.5亿元,分别占到常熟工业经济上述指标的34%、37%、44%和54%。 2001年常熟纺织服装企业自营出口3.6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30亿元,均占常熟工业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交货值的34%,成为常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常熟纺织产业拥有“波司登”羽绒服、“雪中飞” 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三只中国名牌产品,“波司登”、“梦兰”两只中国驰名商标,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床上用品、汽车内饰件、力达高强低伸绦纶长丝、迎阳无纺机械及产品、纺织专用风机、神花经编毛巾等七只产品成为全国纺织同行业中产销量第一的“单打冠军”,名牌名品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波司登羽绒服连续七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波司登被推荐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个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波司登、雪中飞两大品牌雄踞中国羽绒服市场“半壁江山”,梦兰床上用品是中国家纺行业第一品牌;高新技术大豆蛋白纤维全国首家产业化生产基地也落户在常熟。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崛起,还得益于常熟有一个驰名全国的服装服饰交易市场江苏常熟招商城。常熟招商城是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全国十大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之一,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市场之一。市场日均客流量15万人次以上,市场商品成交额连续六年超过100亿元,2001年达到13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及其它纺织品的商贸集散地,大市场、大流通有力地促进和拉动了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常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纺织产业高度重视,从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中国江苏(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全国纺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良好的声誉,三届服装服饰博览会累计成交额150多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 面对入世和经济国际化的挑战,常熟纺织产业将在调整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在巩固纺织产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同时,着力加快纺织产业的提升,实现由纺织产业大市向纺织产业强市的跨越。“十五”期间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年均递增20%以上,并将重点在纺织服装及纤维生产技术、纺纱技术、织造技术、染色和后整理技术、服装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创新突破,到2005年有50%以上的成套生产设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十五”期间要再争创一批纺织服装行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并力争在创世界名牌上取得突破和超越。江苏省江阴市 江阴地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在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它北枕长江,南临太湖,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是策应浦东开发、辐射苏南腹地的“桥头堡”。江阴距上海、南京两大城市各140公里,距无锡、常州各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几何中心,长江下游、华东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物流配送中心。2001年,江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5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6亿元,工业总产值934亿元,工业利税总额69亿元。 江阴工业以纺织业为主,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清朝嘉靖年间就有“日出万匹”之称。200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3.45%。目前全市共有纺织企业2000多家,其中骨干企业25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0家。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等4家上市公司,已通过发审委批准即将上市的有三房巷股份有限公司,申利股份、霞客色纺2家公司已进入申报程序。全市已形成了从化纤纺丝、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到服装生产一条完善的纺织产业链。 江阴纺织业门类齐全,拥有毛纺织、化纤(涤纶、粘胶、丙纶、氨纶等)、棉纺、棉织、针织复制、印染后整理、服装、产业用布、纺织机械等九大类。纺织业中近40%的是毛纺业,共拥有56万枚毛纺锭,其中精纺锭达30万枚,年产精纺呢绒5700万米,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知名品牌有阳光集团的阳光牌、海澜集团的帅毛、圣凯诺牌、华西集团的华西村牌、倪家巷集团的虎跑牌等等。精纺呢绒的生产达到了100%无结、无梭化,产品质量达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印染和化纤分别占江阴纺织业的12.97%和12.25%,印染布产量超3亿米,化纤年产超75万吨。棉纱13.5万吨、棉布1.85亿米,服装5700多万件(套)。茶梅牌灯芯绒、精亚牌空调滤尘、智能型大卷装整经机等一批特色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江阴纺织业始终坚持以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技术改造为基础,以培养人才提高全员素质为根本,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行业水平。每年通过省级新产品和省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在3040项,新产品产值率达25%以上,阳光集团的大豆蛋白纤维产品开发和海澜集团的天然植物染料制备与应用都被国家列入“863”攻关计划。2002年江阴纺织业技改投入超30亿元。江苏阳光、海澜集团分别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提高了纺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江阴市政府把纺织行业列入了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了重点发展精纺面料、高档纺织品的发展战略,以开发沿江纺织新材料产业带为基础,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向前后道产品扩展,重点规划发展1万吨氨纶纤维、50万吨直接纺涤纶纤维、建设40万吨PTA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印染、服装行业。坚持实施规模发展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引导江阴的纺织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努力在国内外树立威尼帝、奥德臣、圣凯诺、华西村、阳光、茶梅、虎跑等一批品牌服装、名优产品。同时,进一步发挥江阴纺织业上市公司多的优势,加大资本经营力度,加大技改投入,不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聚积新的发展优势,为江阴加快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江苏省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交汇处,是长江下游南岸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环列四周,总面积999平方分公里,人口85万。2001年,张家港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6.8亿元(人均超过43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32.08亿元,在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中名列第五。在第二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名第四。 张家港市一、二、三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分别占3.4%、59.4%、37.2%。全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目前资产超亿元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30多家。十大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70%以上。20多种产品的产销量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28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已初步形成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食品5大特色支柱产业。 纺织行业是张家港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和突出。2001年全市纺织行业完成销售收入148亿元,利润4.8亿元,税收11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6%、21%和27%;出口供货值32亿元,出口创汇2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2%和20%;资产总值达129亿元,占全市总资产的26%;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6%。张家港市纺织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棉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化纤、印染、纺织机械等多品种、宽领域的全面发展的生产格局。企业板块优势和集聚效应迅速放大,形成了以华芳集团为龙头,以欧洲精纺城、骏马化纤公司、欣欣化纤公司、普坤纺织实业公司、港洋集团、沙洲印染公司、东渡服装集团、天宇毛纺公司为主体的纺织产品集中生产区域,并开始发展了以乡镇为依托的纺织特色产业镇。有氨纶纱特色镇德积镇,全镇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108家, 2001年,全镇实现氨纶纱产销量5万余吨,完成产值12.5亿元,实现利税1.32亿,约占全国氨纶纱产业总产值的12.5%;有羊毛衫特色镇妙桥镇,全镇现有纺织企业120多家,从业个体户6000多户, 2001年该镇生产各类羊毛衫1.2亿件,生产针织横机10万台以上,实现销售10亿元,利税8050万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全市纺织总体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20%以上的装备已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全市布机12000多台,其中无梭织机占35%左右。技术实力也不断提高。在现有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418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67人,工程师以上380人,技术员1542人。 张家港市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纺织产业基地和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十五期末,全市实现纺织工业总产值338亿元,销售收入 343亿元。其中,华芳集团到十五期末形成剑杆织机1500台、喷气织机1000台、精纺呢绒染整300万米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100亿元,外贸出口1.2亿美元。德积镇进一步拉长氨纶纱产业链,近年内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生产,到2005年实现销售40亿元,2010年前突破100亿元。妙桥镇重点加快纺纱、染色、织布、成衣、整理和针织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到2005年实现销售28亿元,利税2亿元,外汇出口3000万美元,真正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针织之乡”。浙江省海宁市 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连续三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列全国第29位,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和浙江省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十县(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之美誉。工业基础扎实,纺织产业尤为发达,一直占据着海宁市重要的经济地位。 海宁市目前拥有各类纺织企业14500余家,其中500万元及以上规模生产企业210家,企业遍布全市13个乡镇,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主要产品涉及到经编面料、家用纺织品、羊毛衫、袜业、丝绸及其织品、牛仔布及各类服装,门类多、品种齐全,是目前海宁市最大的经济特色产业。年产各类装饰布6.5亿米、经编布12万吨、袜子35000万双、羊毛衫19700万件、丝3000吨、丝织品1000万米、纱7300吨。产品档次在国内同行中属中高水平。尤其是经编产业,由于在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性上拥有绝对优势,已经成为全国同类产品的龙头。劳动力状况也日趋合理,全市纺织企业从业人员8万余人,其中科技管理人员占3.5%;在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30%左右。一些企业的决策者们十分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纷纷与一些大专院校合作,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并从全国各地聘请了一批懂技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来参与管理自己的企业。 海宁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经济规律的选择,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精心培育和大力扶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引导技改投入,创建工业园区,兴办专业市场,举办大型经贸活动等,海宁市的纺织业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产业层次提升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已成为全市的一大特色产业经济。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占全市当年经济总量比重的的39.9%,产品销售收入135.36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1.4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5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2亿元。纺织业对海宁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海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纺织业发展,把强化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重点之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纺织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海宁市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同时,海宁市委、市政府积极为企业搭平台,已连续二年举办海宁市家纺博览会,并决定以后每年举办一次家纺博览会,鼓励和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层次的提升。 纺织产业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都是海宁市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为此,海宁市提出了今后纺织产业的发展目标:一、经过五年努力,到2007年实现纺织业产值250亿,其中经编业达到100亿元,家纺业突破100亿元。二,进一步拓宽纺织产品领域,延伸产业链。三、培育一批规模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层次的提升,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家。四、在市场竞争中,开发创建海宁市纺织业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提升海宁市纺织业的竞争能力。浙江省绍兴县 绍兴县地处富庶的宁绍平原西部,北邻杭州湾,南靠会稽山,西濒杭州市,东接宁波港,环抱绍兴市区,总面积1152.3平方公里,辖19个镇(街),775个行政村,人口72.4万。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机电、仪表、化工、酿酒、建材为主的工业结构,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4.3亿元,财政收入18.3亿元,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80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51元。经济总量已连续17年居浙江省首位,两度跃居全国十强县之列。 绍兴县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县,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唐朝时期即有“日出万丈绸”之盛况。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到200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纺织企业3831家,从业人员14.4万人。其中,化纤业11家,年产各类化纤原料70万吨;织造业2898家,拥有各类织机30679台,其中无梭织机22076台,年产各类面料31亿米;印染业166家,年印染加工65亿米;服装业441家,年产服装1.9亿件;绍兴县拥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营业用房 1万多间,经营面料品种近3万余种,日均成交额超过6000万元,2001年成交额超过207亿元;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的成交额达到112亿元,成为全国化纤原料交易中心。纺织设备先进,率先进行织机的“无梭化革命”,“无梭化率”达到72%。纺织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出口的主体。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6.6亿元,销售410.5亿元,利润21.8亿元,自营出口7.5亿美元,分别占全县的78.4%、75.7%、71.7%和87.9%。纺织业是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达52.6%,人称绍兴县是“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要求,绍兴县围绕建设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市场创新为抓手,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做强做精纺织业,努力实现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的跨越。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产业升级的科技支撑体系。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股权流转机制,充分调动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建立起纺织技术更全,与纺织产业贴得更紧,开发推广更快,运作机制更活的纺织技术支撑体系,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着手建立宏观经济信息网、商品交易网和科技成果推介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贷款为依托、引进外资为重点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多渠道增加对科技的投入。 以技术创新为重点,致力抢占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制高点。始终保持高强度技改投入态势,重点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开展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以轻纺业为重点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等应用水平,带动传统纺织产业升级。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大培育发展公共型技术中心、实施面料公关项目,攻克公共纺织技术难点,提升纺织业整体技术水平。 以市场创新为抓手,努力培育纺织品出口大基地。以市场定位国际化、经营主体公司化、交易方式现代化、运行管理规范化为重点,以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和世贸中心为抓手,加快形成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带动纺织业的出口增长。努力建设好“网上轻纺城”,用电子商务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拓展市场,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大力提高纺织产业竞争力。通过内培外引,重点抓好企业家队伍、营销队伍、科技队伍、管理队伍建设。以创品牌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几个已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产品,打好中国轻纺城品牌,提高绍兴县纺织产业的知名度和纺织产品的信誉度。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转变,努力使政府成为发展环境的营造者、国有集体资产的监管者、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者。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位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杭州市的江南新区,是浙江的重要交通枢纽,浙赣线、萧甬铁路、沪杭甬及杭金衢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在境内汇流,区内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已开通53条国内外航线。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276亿元,增长21.1%,实现财政总收入23.8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列浙江省县(区)级首位,位居全国前列。萧山还先后荣获“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全区1万多家工业企业,总资产达535.1亿元,以纺织印染、机械汽配、羽绒服装、钢构网架等行业为主,涌现了万向集团、航民集团、恒逸集团、荣盛集团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200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93.6亿元,增长31.9%,今年工业总产值将超1000亿元。 纺织业是萧山工业经济的主导行业,依托中国轻纺城的强力辐射和自身的开拓创新,萧山纺织业迅速发展。目前,该行业经济总量、设备档次、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及产品档次等均居全国领先地位,集聚优势明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2001年该行业实现产值45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4.0%;利税30.4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的52.8%;总资产320多亿元,占全区工业总资产的59.8%。该行业主要分布在萧山东片12个镇5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现有企业4500多家,以产权清晰的个私、民营经济为主,其中有产销超30亿元、10亿元及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为3家、10家、65家。全行业现有织机4.5万台,织机无梭化已达83%,织机多为欧美日发达国家先进设备,年面料生产能力35亿米,产品涉及服饰用、装饰用和产业用三大门类,各种化纤生产能力140万吨。开发创新能力强,产品档次较高,全区有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其中中逸新合纤面料开发中心系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另建有三家各级面料开发基地。全区纺织行业有从业人员18万人,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5%,具有初级职称人员占10%,中高级技术人员占3.5%。2001年,该行业已有8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ERP等先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区内企业创建了中国化纤信息网。 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纺织行业发展,区政府提出了全区纺织业五年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优势重组,加速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面料档次为重点,逐步培育面料品牌,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到2007年,萧山纺织行业创产值1000亿元,创利税65亿元,使萧山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为此,区政府已规划建设五个纺织类工业园区,治污等公建设施共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展开,区政府对园区建设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大力支持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对一定规模的技改项目给予贴息,对项目所需用地、用电、资金等给予优惠和优先;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对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给予奖励;对企业创名牌产品及知名或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等各种优惠政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与提升步伐,使萧山真正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南部,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0多万,外来人口500万。东莞纺织业现已成为华南地区和中国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创汇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比翼齐飞的纺织产业格局,其中又以虎门服装和大朗毛织较为突出。到2001年止,全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523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数的23.74%,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0家,三资企业1622家;民营企业4660家,占全市纺织企业71.4%;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4家。拥有从业人员56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以上学历近2万人。年产各类服装8.6亿件(套),产品70%远销欧、美、日、俄和东南亚市场。 全市纺织工业以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为主,超过八成,拥有各类服装制衣设备70多万台(套),基本上都是八、九十年代国内外最新出产的各类纺织制衣设备。涌现出一批如长安福安印染、麻涌德永佳针织等超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在全市上规模的262家纺织服装工业企业中,绝大部分已通过了ISO14000系列的国际环保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在行业产品结构上,包括了纺织、印染、洗水、服装及纤维制品、皮革服装、羽绒制品、毛衣、针织、服饰配件、服装原辅料、服装加工设备等一系列配套完善的上、下游行业。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配套加工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初步奠定了东莞服装在南派服装中的地位。 东莞具有特殊的地域优势,毗邻港、澳,交通便利,资讯发达,信息通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供、产、销网络通畅,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应灵活,国际市场信息反馈迅速,给东莞服装业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紧跟国际潮流的便利。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还举办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展览,如“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广东大朗毛织产品展销会”等。2001年,我市纺织工业总产值为30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92%;利润总额为10.31亿元,占全市的13.80%;税收总额达15.4亿元,占全市的11.19%;出口总额达28.1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1.73%;从业人数56万,占全市20.69%。纺织产业已成为全市工业三大支柱之一。 加入WTO后,市政府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构想:按“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工作思路,向品质、规模和品牌方向发展,实现由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转变。按照“高强度投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引进”的“五高”原则,加快市纺织服装工业“一区两镇”规划开发进度。致力于建设一个规模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创新创业活跃、科技人才荟萃的纺织服装产业化基地。制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民营服装工业,在地方产业政策、资金经营、技术立项等方面大力扶持民营服装工业的发展,提升其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放开技术要素市场,放开招商渠道,放开用人渠,推动市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以绿色生态纺织服装和服装生产加工装备为主攻方向,加快建立健全纺织服装工业技术创新和装备开发配套体系,通过引进与开发并举,发挥全市规摸、配套和地利等优势,力争在核心装备研发、自主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上提高参与度三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有效突破。加强行业管理,利用东莞市服装服饰协会、虎门镇服装协会、虎门服装设计师协会、大朗民营毛织协会等行业组织,为全市纺织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广东省开平市 广东省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全国著名侨乡,面积1659平方公里,共辖15个镇、3个办事处,人口68万余人,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75万多人,被誉为纺织之乡、建筑之乡、碉楼之乡和曲艺之乡。同时,也是全国纺织、水暖卫浴和食品工业产业基地,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最近再次被评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纺织服装是开平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最具特色的产业。一是生产规模大,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2001年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到123.98亿元。其中化纤工业产值达75.45亿元,占广东省化纤产值的77.3%,牛仔布2亿多米,占全省的25%。二是广东省重要的纺织产品出口基地,2001年出口创汇额达2.12亿美元,其产品以直接销往美加、欧洲和南非等地为主。三是发展势头强劲,每年上一个新台阶。纺织工业产销值连年递增20%以上,其中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49亿元,增长20.2%。四是产业集中度高,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建成了4个规模较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年销售值超亿元的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有13家,其中涤纶集团是国家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和中国最大300家股份制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的聚脂切片及涤纶长丝生产规模在全国纺织行业名列第二位。五是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高级职称专业人员580人,外国专家常驻开平市的有50多人,设备精良,绝大部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设备。六是铸就一批著名品牌,获得广东省品牌产品有20多项,国际品牌有6项,其中兴时年服装有限公司生产“EASY”牛仔服装是欧洲五大品牌之一。最近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开平)牛仔服装节,为打造更多的品牌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七是外资民资纺织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总数达395家,其中超亿元7家。八是产生了一业兴百业旺的社会效应,解决就业近3万人,年消化农产品1亿元,推动生活消费9亿元,吸引了国内产棉区的政府及商家与开平建立伙伴关系。 开平市对纺织服装产业实施扶优扶强的政策倾斜,从资金、用地、供水供电等给予优先优惠。同时,服务于企业的信息网络发达,被上级定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完成了“数字政府”工程,500多家企业建立了网页;获得了良好的环保效果:开平主河道潭江水系水质达2类,饮用水源达1类,2002年6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视察开平评价为“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保护也上去了”。 开平市已牢固地把纺织产业定位为全市第一大产业,预计“十五”计划期内纺织工业产值达300亿元。市政府将不断加大对其推动和服务力度,加快实施名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和信息的带领,大力开发新品种,发挥海外华侨众多的优势,加大出口创汇,全力造大造强纺织产业基地。 广东省中山市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4.83万人,外来人口100多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工业总产值达1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外贸出口总额4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各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纺织产业是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1年纺织工业增加值426876万元,增长46.89%,对当年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7.43%,拉动GDP增长4.36个百分点;税收总额85768万元,对全市企业税收总额贡献率为20.20%,拉动全市企业税收增长8.95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835976万元,占全市工业的22.85,拉动全市工业产品出口增长7.81个百分点。 中山市纺织产业规模庞大。据统计,2001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总数达2620家,从业人员19.4万人,企业资产总值129.68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2.23、31.35和20.91。工业总产值(当年价)206.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81.3亿元,出口创汇10.1亿美元,利税总额16.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21.82、20.06、23.20和26.56。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达323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户,分别占全市同类规模企业的15.56和9.23。纺织产业链条完善,集群效应显著。拥有上、中、下游产业的化纤长丝、各类针织、梭织面料以及服装制造等各种生产门类。其中,服装制造业2001年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当年价),占全行业的43。聚集形成了沙溪休闲服、大涌牛仔服、小榄和三角的针织服装、城区化纤和面料以及民众布匹等产业群体,带动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崛起。纺织生产设备精良,企业创新能力强。目前全行业生产设备整体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每年从国外引进价值超亿元的先进设备。涌现了“香山”(涤纶长丝)、“汉弗莱”、“马克张”、“柏仙多格”、“鳄鱼恤”、“剑龙”、“菲猎”等一批知名品牌, 1999年业内抽查认定的全国“十大休闲服”中出自中山的品牌就有8个。 全市为纺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一是工业园区专业化。专门建设了4个市级立项的纺织产业工业园区,包括民三工业区、高平工业区、隆兴工业区及岗背工业区,总面积达22710亩。二是扶持政策措施到位。确立纺织产业为中山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对优先鼓励发展项目减收土地办证费;免收进园企业的供电线路建设工程费用;提供技改贷款贴息支持;实施名牌战略,对取得国家及省级名牌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及50万元;对市级技术中心一次性资助30万元;扩大技工学校规模,在中国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设立工业设计系,为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三是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了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制衣商会、休闲服及牛仔服的工程开发中心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服装CAD应用、中小企业ERP、现代化销售网络系统等培训以及织物密度、纤维分析等多项质量检测服务项目。四是培育产业文化氛围。连续举办三届中山国际休闲服装节暨中国休闲服装博览会,举办了大涌牛仔服设计大赛、国内外服装设计新秀作品大赛等,推出各种服装文化主题的时装秀,汇聚了张肇达、武学伟、房莹、王玉涛等一批著名设计师。 四、纺织产业发展目标 到2005年,中山市纺织工业发展目标是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4%;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达17亿美元;创树一到两个国际性名牌产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大力培植纺织服装专业镇,争取将生产牛仔服的大涌镇、生产经营服装面料的民众镇以及生产鞋帽箱包的三乡镇建设成全国纺织服装特色镇。河北省清河县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私营经济,全县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初级加工、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一面旗帜和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清河县是全国最大的羊绒初级加工及绒毛集散地,享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美誉。目前,全县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梳、纺、织羊绒工业生产体系,具有健全的购销网络和较为完善的市场风格。全县拥有绒毛分梳机15000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12000多吨,其中山羊绒产量4500吨,占全国的65%,还发展了一定的纺纱织造、针织加工能力。目前,清河县羊绒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年上缴税金1.5亿元,均占到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70%以上。 羊绒产业把清河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清河与国内外客商的合作与交流。自1994年起,清河县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其显著的成果和良好的效应,充分展示了清河羊绒产业规模之宏大,前景之广阔。 清河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开放县、河北省综合改革实验县和京九沿线河北段经济中心城市。几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具有良好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建立完善了工业区、商贸区以及专业市场,京九铁路、308国首的纵横贯通,加之银青高速公路和邢清高速公路的即将动工修建,清河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办厂兴业。清河县委政府顺应市场规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的中外客商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和保护,以促进羊绒产业跨跃式发展,到2005年,把清河建成无毛绒交易中心、信息中心、羊绒制品交易中心等三大中心。 江苏省金坛市 金坛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上海、南京、杭州的三角区域中心,现有54.4万人口,面积975平方公里。共有15个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157个行政村。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一九九五年,被推荐为“江苏省服装名城”。 服装产业是金坛市的第一支柱产业。集聚度高、生产能力大。2001年有服装企业367家,年制造服装1.66亿件(套);规模层次分明。2001年销售额超15亿元的企业1家,超亿元的有5家,自营出口超1亿美元的有1家;外向特征显著。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90多家,全市服装企业自营和代理出口额达4.16亿美元,占全市服装产量的73%,与GAP、里斯克莱勃、Lee、三菱、丸红、住友等一批世界知名大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伙伴合作关系,制造GAP、Lee、JCP、polo、圣诺朗、瓦伦蒂诺、Nautica等世界知名品牌;装备先进。2.5万台(套)服装设备中,引进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占80%以上;产品门类品种众多。制造各种面料的正装、时装、休闲装等各类服装服饰40余个品种;资本结构多元。集体企业5家,外商投资企业46家,民营个私企业316家。 “三分工业有其一”的服装产业在金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举足轻重。2001年,服装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6.7%;完成产值62.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6%;实现利润2.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3.9%;服装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总量的75.6%。金坛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以至全国已具有一定的影响。2001年,服装产量占全国服装产量的0.73%,出口额占全国服装出口额的1.1%。 金坛市服装发展的产业环境优越。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编制了江苏省金坛市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投融资、供地、减负等方面重点扶持服装产业;二是社会各界对支持服装产业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氛围浓厚;三是拥有一支庞大的文化层次和职业技能较高的产业工人和管理者队伍,一批以服装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服务于服装产业;四是金坛处于城市集群中,区位优势明显,接受上海等大城市辐射快,交通、通讯、宽带网、教育 、涉外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完善;五是社会治安环境优良,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人身安全保障度高。 今后的发展目标:把金坛建设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名城”。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全力打造“金坛制造”这一区域品牌。约用3年的时间,推进金坛服装产业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制造能力,服装产量和出口量双双占全国总量的1.5%,销售额120150亿元,并注重培育信息、设计、研发及物流的功能体系,促进产业升级。第二阶段:精心打造自有品牌。再用5年的时间,重点扶植一批重点企业创响自有品牌,并以名牌为龙头,对全市服装产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整合,形成以自有品牌为主体,自有品牌经营、贴牌制造和加工有机结合的强大的服装产业联合舰队,力争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使金坛市成为“中国服装产业名城”。浙江省天台县 天台县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中东部,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是国务院批准的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境内的天台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田园风光”著称,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历史悠久灿烂,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济公“活佛”的故乡。天台山国清寺还是日本和韩国佛教的祖庭。 天台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同时还大量生产其他品种的产业用布。现有产业用布生产企业300多家,主要产品有:涤纶、丙纶、维纶、锦纶等化纤过滤布、化纤丝绢、金属丝滤布网、无纺布、针刺呢等过滤材料;土工布、涂塑布、音箱用布等产业用布;还有高档的覆膜滤料和单丝过滤布等等,共有40多个品种、1000多种规格。近年来共开发了2个国家级新产品、36个省级新产品、5个专利产品;有省市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1项、国家级创新基金1项、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项。设备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德国产多尼尔织机,比利时产必佳乐织机,国产剑杆织机和其他普通织机,共有织机1600多台。共有职工6785人,其中大中专以上人员300多人。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的有10家。产业用布销售大军近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开设门市部,销售渠道十分畅通。产业用布行业生产有一定噪音,企业逐步集聚在工业园区,故对环境影响不大。 产业用布是天台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工业总产值10.58亿元,增加值2.1亿元,销售收入9.56亿元,利润0.25亿元,税收0.24亿元,就业6785人,总资产3.5亿元,出口交货值0.8亿元,各项指标占天台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15%。 天台县的产业用布以过滤材料为主,并大量生产其他品种的产业用布,其中机织过滤布约占全国市场的40%,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过滤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有些厂家是上海宝钢和湖南株州发电厂等大型企业的配套厂,大量应用于环保、冶炼、制药、食品、选煤、印刷等等行业,使用量越来越大。 天台县政府在产业用布相对比较集中的平桥镇建立产业用布工业园区,2001年被命名为省级专业园区,2002年被命名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并被列入省级重点工程。对于进口设备实行减免关税政策,对于国产设备(购货款的40%)实行所得税增量减免政策;对于固定资产超过2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实行部分财政贴息政策。今年还新出台了对于先进设备的单台贴息政策,2000年,天台县产业用布行业协会与东华大学合作举办产业用布大专班,并作为东华大学研究生的实习基地;2001年,建立浙江省产业用布检测中心;2002年,与东华大学合作建立产业用布咨询委员会。 我国提出“科学奥运、绿色奥运、环保奥运”,过滤材料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原材料,天台的过滤材料必将为我国2008年的奥运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余杭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杭州东、西、北三面的延边,1994年撤县设市,2001年撤市设区,全区面积1220平方公里,人口80万。预计今年GDP将达到175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亿元,财政总收入将实现16.2亿元。 余杭的工业主要分五大行业,家纺产业在余杭的工业格局中占有十分突出位置。全区家纺企业接近3000家,拥有各类织机1万余台,年产装饰布艺2亿米以上,从业人员超过5万,家纺产品年销售总量达到5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总量的11.6%。 余杭区家纺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七大优势:一是灵活的运行机制优势。98%以上的家纺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运行机制较为灵活。二是健全的营销网络优势。内销市场覆盖率高,并在北京等一些辐射力强的重要城市,有相当的营销基础。外销产品已打入欧洲、北美、南美、中东、澳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三是较高的产业集聚优势。家纺主要集中在余杭的东部和中部。产业的集聚带动了的产业链发展,在纺机、织造等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近年来又着力发展制线、后整理、成品等产业。四是宽广的发展空间优势。近年来,余杭的园区建设发展较快,各镇乡根据产业基础和特点,对工业园区进行功能定位, 开辟了专门区块来发展家纺产业。同时,把规划建设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作为重点,为企业发展提供空间。五是明显的龙头带动优势。通过十余年的发展,余杭已涌现了50余家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家纺企业, “奥坦斯”、“众望布艺”、“雅士居” “力达”等企业已成为国内家纺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