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审美论文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1页
语文审美论文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2页
语文审美论文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3页
语文审美论文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章的第一要素。语言美应该是文学之美的首要体现,语言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它方面的审美也就无从谈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既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又赋予荷叶动态美,极为贴切;将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在淡月照耀下的晶莹之美,又写出了荷花不染纤尘高洁之美;这段文字中的比喻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使月下美景如立体电影般投射在读者的眼前,让人陶醉不已。又如贾谊的过秦论,“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朴而鞭笞天下。”一连用五个排比句,写出了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气势如秋风落叶,所向披靡,读起来让人感觉大气磅礴,文采飞扬,酣畅淋漓。 二、体味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家的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美好境界和情调。欣赏作品意境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十分注重意境美的创作,做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秋槐落蕊”的一段文字:“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脚踏落蕊的“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人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以及自己“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心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引导分析、细心品味,学生走进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在心领神会之中,作品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几个意象组合起来,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动有静,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至留恋忘返的心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平和、安恬的意境之美。 三、感知作品中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诗歌用韵细密精巧,读起来琅琅上口,错落有致,产生一种和谐回环之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使用对偶,句式错落,富有音乐美。“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子读起来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具有一种赏心悦目的音乐美。 四、分析教材中的形象美 塑造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之一,形象性是文学的生命。美和形象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审美就失去了依托。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有关情节或描写,就能够体会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关刘兰芝的叙述和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一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勤劳能干的女性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么完美的女子却被焦母无理赶出家门,按照常理她应该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但她却一反常态,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她的美丽漂亮令人惊叹,她的从容坚强更让人佩服,一个真善美的刘兰芝形象就会定格在学生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又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作者通过“夜缒而出”的动作描写和“说服秦伯”的语言描写,一位老当益壮、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心驰神往。 五、挖掘文章中的人性美 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美能够起到感染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就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点,找到典型人物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如李密的名篇陈情表,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出自己孤苦无依和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接着以祖母病重无人照料为由表明自己无法奉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可以说是字字哀痛,声声落泪,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这种感天动地的至孝之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性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美,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品味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