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doc_第1页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doc_第2页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doc_第3页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doc_第4页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由梦幻岛主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前沿进展 铜铟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几个基础问题研究 蒋方丹! ! 冯嘉猷 4 (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56) 摘! 要! ! 文章简述了铜铟硒 789) ( 薄膜电池的性能特点和研究现状, 重点提出了影响其规模化推广的几个基础问 题, 包括: 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789 薄膜, 省略硒化工艺的问题; :3; 替代 7 离子对 789 薄膜及电池性能的作用及机制问题- 这几个基础问题的研究成果, =1 索新的道路关键词! ! 铜铟硒,薄膜电池,:3; 缓冲层,=1 作用 !#$%1?1,9, %56, ;1,%) 52*(3%4(6 6 I(J *JKLHKM132J 2(1K12)JK0N)02N 13 KJNJ1K2( N)1).N HL 7.839J$ L0/M 13 NH/1K 2J/N 1KJ OK0JL/P 03)KHD .2J- I(J JM*(1N0N 0N /10 H3 NJQJK1/ L.31MJ3)1/ 0NN.JN HL 789 L0/M NH/1K 2J/N,(02( 0M*HK)13)/P 1LLJ2) )(J0K /1KCJ R N21/J 1*/021)0H3,032/.03C *KJ*1K1)0H3 HL 789 L0/MN 0KJ2)/P OP SB R N*.)JK03C )H 1QH0 )(J NJ/J30T1)0H3 *KH2JNN,)(J *HNN0O0/0)P HL KJ*/12JMJ3) HL 79 OP :3; 1N O.LLJK /1PJKN,13 )(J JLLJ2) 13 0H3 H3 *KH*JK)0JN HL 789 L0/MN 13 NH/1K 2J/N- 9.2( KJNJ1K2( 0N /HHU03C LHK,1K )H *KHMH)J )(J 03 JLLJ2) 望获得大规模应用的太阳能电池之一, 受到了广泛 ! 引言 目前全球年能源消耗量仅相当于太阳 6% 分钟 内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 太阳能取之不尽, 用之不 竭, 因此研究和开发太阳能成为我国 十一五 规 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优选主题- 太阳能 电池在航天, 通讯及微功耗电子产品领域中已占据 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作为社会整体能源结构的组 成部分所占比例尚不足 X , 其主要原因是广泛使 用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高, 限制了进一步推广因此, $% 世纪 5% 年代中后期以来, 自 发展了薄膜型 太阳 电 池- 在 各 种 薄 膜 型 太 阳 能 电 池 中, 铟 硒 铜 ( 7.839J$ , 789) 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材料有近似最 佳的光学能隙 8 C ) 吸收率高 ( , (% Y 2M) 抗辐射能 , 力强和长期的稳定性等特点, 被国际上称为最有希 # 的关注789 薄膜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能隙可通过用 A1 和 / 部分取代 83, 或用 9 部分取代 9J 来进行调节, 因而也 相 应 地 发 展 出 铜 铟 镓 硒 7. 83, ) $ , ( ( A1 9J 78A9) 铜铟镓硒硫 7. 83, ( 9J, $ , , ( ( A1) 9) 78A99) 和 铜铟铝硒硫 7. 83, ( 9J, $ , ( ( /) 9) 7899) 等体系, 其 中 78A9 体系光伏性能最优- 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 室制备的小面积 78A9 薄膜电池的最高转换效率达 到 Z- $X , 大面积组件转换效率也达到了 #X - 值 得一提的是, 尽管理论预测太阳光最佳吸收能隙为 - 6#J, 78A9 薄膜电池在能隙为 - $- J 时达 到最佳性能, 此时 A1 ( 83 A1) Y 的值为 %- - 789 薄 膜电池的典型结构和组成如图 所示- 789 薄膜电 $%& R % R $ 收到初稿, $%& R %5 R 修回 4! 通讯联系人- FM10/:LJ3CVPW M10/- )N03C(.1- J.- 23 ! # 卷($%& 年) 期! ! ! ! ! ! ! ! ! ! ! ! ! ()*: +,- ,./0- 12- 23 :(9C 等人用电沉积法制备铜铟硒电池的转换效 图 .- /01 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和组成示意图 图中所示 2 为薄 ( 厚度, 为折射率, 5 为能隙) !3 4 率最高超过 .7A & 本课题组也曾采用电沉积法研究 K, 制备了 /01 薄膜 L& 结果表明, 电沉积法难以控制 /01 薄膜的成分满足化学当量, 电池的转换效率也 池的产业化始于 67 世纪 87 年代, 以美国 1!9( 1:; (*3, 德国 6 集成电池组件转换效率达到 ?& A , . 国内空白 & 最近, 安泰科技与德国 B3293C, 公司 难以有很大提高& 溅射合金层硒化法是在基底上溅射沉积铜铟合 金层结构, 然后在 M6 19 或 19 的气氛中硒化, 从而制 备出 /01 薄膜& 美国 1)99,C 1:(*3 现 1!9( 1:(*3) ( 公 制成了转化效率为 司使用 M6 19 气氛硒化合金层, .K& .A 的小面积太阳电池, K6 的太阳电池组件 7& 的转换效率达到了 .7& KA & 本课题组也曾采用溅射 N 合金层硒化法研究制备了 /01 薄膜 & 但是, 如图 . 所示, 薄膜电池是多层膜结构& /01 无论采用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 在电池多 层膜的制备过程中都需要多次进出真空室, 而不能在 不破坏真空的条件下一次完成 /01 薄膜电池器件的 制备& 例如, 铜铟合金层需要进行硒化处理, 缓冲 /21 层需采用化学水浴法制备等& 因此, 如何使 /01 薄膜 电池器件的制备工艺简单化, 摸索大面积和低成本的 制备工艺, /01 薄膜电池产业化的关键& 是 ? 最近, 1+!) 等人提出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合作, 引进通过连续电沉积工艺和非真空硫化方法 薄膜电池的技术, 在成本, 技术 制备铜铟硫 (/0,16 ) 和适用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并得到了国家科技 部的支持& 本文提出了影响 /01 薄膜电池规模化推广的几 个基础问题, 包括: 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01 薄膜, 省略硒化工艺的问题; D,B 替代 /21 作为 /01 薄膜 电池的缓冲层材料的问题和 E* F 离子对 /01 薄膜及 电池性能的作用及机制问题& 研究这几个基础问题, 可以为规模化推广 /01 薄膜电池探索新的道路, 为 推动和促进 /01 薄膜电池产业化的发展作贡献& 这 也是我们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 发展 /01 薄 膜电池的重要途径之一& /01 薄膜, 从而可以省略硒化工艺& 这样既简化了制 备过程, 又能保证大面积薄膜的均匀性& 通过研究射 频溅射工艺参数 (如功率, 偏压, 工作气压和生长温度 等) /01 薄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关系, /01 薄膜的 与 使 成分基本符合化学当量, 结构为单一的黄铜矿相& 图 ? 6 给出了射频溅射法制备的 /01 薄膜的成分与衬底 温度的关系& 由图可见, 射频溅射法在适当的衬底温 度下, 可以制备出成分符合化学当量的 /01 薄膜& 实现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01 吸收层, 省略硒 化工艺, 就可以在真空室内不破坏真空的条件下, 在 钠碱玻璃基底上, 分别采用射频, 直流溅射和蒸发法 依次沉积 O:, /01, D,B, 6 和金属栅极等多种薄 O5P 膜, 一次完成 /01 薄膜电池元器件的制备& 这样就可 以实现制备高质量, 低成本和大面积集成太阳电池 6- 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01 薄膜的问题 常规制备 /01 薄膜的方法有真空蒸发法, 电沉 积法和溅射合金层硒化法等& 目前, 国内外达到高转换效率的 /01 薄膜电池 一般是采用多元素共蒸发法制备 /01 吸收层的& 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理 前沿进展 836, $ 6= , $ 6 , % 6 & 等 薄 膜 材 料 取 代 4:6 8353 53 53 D M 缓冲层的研究工作- A/1(BC 和 E/1)FGHIJBGKL13 等人分别于 $% 年和 $% 年提出直接用 839 薄膜 替代 4:6 作为缓冲层材料, 即省略 4:6- 图 所示的 实验结果说明了用 839 替代 4:6 作为缓冲层材料 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光电性能, 839 ; 456 异质结 且 M 的短路电流还要优于 4:6 ; 456 异质结 - 用 839 替 代 4:6 作为缓冲层材料, 即可实现在射频溅射法直 接制备 456 缓冲层之后, 在不破坏真空条件下, 分别 图 $! 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456 薄膜的成分与衬底温度的关系, 在衬底温度为 #%7 左右时, 薄膜的成分接近化学计量比 图中 ( !, 分别指成分测量中心的 !, 吸收线) 通过射频和直流溅射, 沉积 0H839 和 3H839 薄膜, 形 成 3H839 ; 0H839 ; 456 异质 结- 这 为 一 次 性 完 成 456 薄膜电池元器件的制备创造了条件- 组件的目标当然, 研究射频溅射法直接制备 456 薄膜的电 子结构和光电性能及其与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 还 需研究一些物理问题, 内容包括 456 膜的电导率, 禁 带宽度, 光吸收系数, 载流子浓度等等- 另外, 用于制 备溅射靶材的 456 粉末的纯度和结晶度等也可能影 响溅射薄膜的质量, 也需要加以摸索- ! 839 替代 4:6 作为缓冲层材料的问 题 目前, 薄膜电池大都采用 839 ; 4:6 ; 456 结 456 构 见图 ) 其中 456 是光吸收层, 作为 456 的 ( , 4:6 缓冲层, 是窗口层839 4:6 缓冲层的作用是双重的- 首先, 缓冲层 4:6 能够优化电池的能带排列, 形成足够厚的耗尽层达 到最小化隧穿效应, 并且形成高接触电势以达到较 高的开路电压- 此外, 沿着光子的入射方向, 各层膜 的光学能隙 # 是递减的, 有利于吸收整个波长范围 ) 并且, 折射率是递增的, (# $ #( 456) 的光子能量, ?, 因此太阳光谱中只有蓝光波 长以下的光谱范围才能被电池所吸收, 这样限制了 提高电池的电流密度, 影响转换效率; ) ( 4:6 薄膜 的制备工艺一般采用化学水浴法- 因此, 制备 456 薄 膜电池器件需要进出真空室, 不利于一次成型目前, 经 广 泛 开 展 了 用 839, ( 9, 已 836 9) , 图 ! 839 ; 456 异质结和 4:6 ; 456 异质结的量子效率及光电性 能对比 图中 B2 为开路电压,N2 为短路电流, 为填充因子, OO ( ( ) # 为转换效率) 直接用 839 薄膜替代 4:6 作为缓冲层材料的实 现, 还需进行以下诸方面深入的研究:) ( 839 薄膜的 晶粒尺寸, 禁带宽度和电学性能与直流反应溅射工艺 的变化规律; $) ; 456 异质结的 (* 参数和缺陷 ( 839 态等与薄膜退火温度的关系, 并与 4:6 ; 456 异质结界 面进行比较; ) ( 薄膜退火过程中, 原子在 839 ; 83 456 异质结界面的扩散规律及其对 4:6 ; 456 异质结 性能的影响;=) ; 456 异质结结构的稳定性( 839 =! P1 Q 离子在 456 薄膜中的作用问题 N)GBL 等人于 MM 年在实验中发现通过将钠 使 碱玻璃衬底中的 P1 Q 扩散到 456 吸收层, 456 薄 膜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到了 #R%- 随后, P1 Q 对 浓度和分布的研究表明, 吸收层中 P1 Q 的浓度 456 一般在 %- 1)R 左右, 并且聚集在表面和晶界处- 一 定浓度的 P1 Q 对 电 池 性 能 有 改 善 作 用, 过 量 的 而 P1 Q 则会损害电池性能 ! ! # 卷($%& 年) 期! ! ! ! ! ! ! ! ! ! ! ! ! ()*: +,- ,./0- 12- 23 前沿进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 .* / 在 012 薄膜中的作用问 题, 可以制备两种样品进行对照& 一种样品是在钠碱 玻璃基底上, 直流磁控溅射 34 !5 厚的 67 膜, 接 着采用射频溅射法生长 34 !5 厚的 012 薄膜& 这 种样品被称为 289 样品& 第二种样品是在非钠碱玻 璃基底上, 先直流溅射 34 !5 厚的 67 膜, 接着采 用射频溅射法生长 34 !5 厚的 012 薄膜, 最后采 用真空蒸发法沉积一层一定厚度的含 .* / 薄膜 如 ( 并进行退火& 两种样品都是在 .*:, 4 2, 4 2; 等) .* .* 真空室内不破坏真空的条件下制备完成& 第二种样 品 012 吸收层中的 .* / 离子是后续处理引入的, 被 称为 样品& 对 样品的研究, 可以摆脱必须 使用 289 基底的限制, 达到在非含钠基底 如不锈 ( 钢和聚合物材料) 上制备 012 薄膜电池, 扩大 012 薄 膜电池的应用范围& 图 ? 显示了生长温度对 289 和 样品光电 33 性能参 数 的 影 响 & 由 图 可 见, 着 生 长 温 度 从 随 A 提高到 BCA , 289 样品的平均转换效率 ! ) ( 和填充因 从 3& 3D 增加到 3?& 4D , 开路电压 ! 7+ ) ( 减小了& 相 子 ) ( 也有显著改进, 但短路电流 # E+ ) ( 反, 样品的 ! 在 ?A BA 略有下降, 但仍 保持高效, BA 开始下降& 基本保持不变, 7+ 是 ! 先升后降,E+ 随生长温度升高而连续下降&图 ? 充分 # 说明了 .* / 离子对 012 薄膜的光电性能起着重要的 作用& .* / 离子对电池 ! 7+ 和 的改善作用一般认 为是通过钝化 012 薄膜的晶界和表面缺陷, 从而增 加净载流子浓度和降低薄膜电阻来实现的& 为了更深入了解 .* / 离子对 012 薄膜电池光电 性能的影响机制, 还需研究: 3) / 离子在 012 薄 ( .* 膜生长温度下的扩散过程; 4) 离子在 012 薄膜 ( .* 晶胞中的位置; F) / 离子含量与 012 薄膜载流子 ( .* 浓度的关系及随生长温度的变化规律; ?) / 离子 ( .* 填补晶界 缺 陷 和 促 进 合 金 相 形 成 的 作 用, 及 随 以 .* 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 / / 图 ?- 衬底温度对 289 和 样品光电性能参数的影响 新的道路, 为推动和促进 012 薄膜电池产业化的发 展作贡献& 参 考 文 献 3 孙云, 孙国忠, 敖建平& 天津科技& 4B, 33 2, J,2, 9 4: G,K7 L )*,M),N 2+)& ;+!& , 4B, 33( ), 0!),;E;) 4: 4 O!*+!*PQ* R .& L& S(;+P7+!;5& 27+& , 3TCF, 3F: 4? F 8),+7 =,9)(;57(;E L :,*,);P 2 $% & 27(& S,;PNQ, 4?,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