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丰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原创).pdf_第1页
布丰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原创).pdf_第2页
布丰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原创).pdf_第3页
布丰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原创).pdf_第4页
布丰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原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uffon 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投针数学分析与实验设计 蒲丰投针蒲丰投针 布丰投针布丰投针 1777 年法国科学家年法国科学家 D Buffon 提出的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随机投 针法 即著名的布丰投针实验 提出的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随机投 针法 即著名的布丰投针实验 问题 问题 向平面内间距为向平面内间距为d的一组平行直线 任意投掷一根长 为的针 求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 的一组平行直线 任意投掷一根长 为的针 求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 dll 解法一 解法一 设针的中点为 M M 与直线的距离为 x 针或针的延长 线与直线的夹角为 这里为什么要选取针的中点来计算距离呢 选取针的一 个端点来计算距离不可以吗 答案是 可以选取针的一个端 点来计算距离 不仅如此 还可以选取针的任意一个点来计 算距离 不过非 M 点不具备对称性 需要考虑的情况会变得 复杂 为了便于解决问题 这里选择中点 M 来计算距离 则 最小值是 0 最大值是 x 的最小值为 0 最大值是 2 d 取值区域为 0 2 0 d x 由于 sin 2 l x 当 2 并且ld 时 x 取得最 大值等于 2 d 最小值为 0 有三种情况 1 2 0 l 或0 3 点在直线上M 针与直线相交的条件是 M 点与直线的距离 x 满足关系式 sin 2 0 l x 画出区域图 则相交的概率 P 等于相交的情况 正弦曲线与横轴围成的橙 色区域 与全部可能的情况 矩形区域 的比值 d l d d l P 2 2 sin 2 0 MHL QQ 1208980380 2014 2 10 解法二 解法二 这种解法不用微积分知识 但需要知道两个原理 在情况下 dl 1 长度为l的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是长度为的针 与直线相交概率的一半 l2 2 两根长度为l的针 无论连接成什么形状 压线的 概率和两针单独各扔一次压线的概率之和相等 证明 1 如上图所示 AB 针的长度为 CD 针长度为l 在 AB 针 或 AB 针的延长线与直线的夹角为 l2 AB 针的中点 M 的取 值范围为 MM的情况下 AB 与直线相交 CD 针在 相同的夹角 的情况下 中点 m 的取值范围为 mm的 情况下 CD 与直线相交 因为 AB 长度是 CD 的两倍并且夹 角 相等 所以 MM是 mm 的两倍 于是 CD 与直线相交的概率是 AB 与直线相交的概率的一半 对于其 余任意夹角都有这个结论 所以 长度为l的针与直线相交 的概率是长度为的针与直线相交概率的一半 l 2 证明 2 如上图所示 左边两根线段长度相等 且长度之和等于右边 图形长度 那么左边两根线段每次投掷 落于任何位置 任 何角度的概率相等 如果我们将这两条线段每次随机的情况 视为一次组合 那么两根线段出现各种组合的概率也相等 并且各种组合压线的概率等于两条线段分别压线的概率之 和 现在选取右图这种组合 两根线段连接在一起 由上面 可以知道 它压线的概率等于左边两条线段压线概率之和 由 1 和 2 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n根长度为 n l 的小 针仍出去后压线的概率之和与一根长为l的针扔出去后压线 的概率相等 将n根长为 n l 的小针连接成任意形状后扔出去 压线的概率与长为l的针扔出去压线的概率相等 当 线就是曲线 所以结论可以进一步推广 随机投 掷 长度相等的曲线压线概率相等 n 现在我们将长为l的针弯曲成周长为l的圆 随机投掷 出去后与直线相交的概率等于不弯曲时的针和直线相交的 概率 这里要注意前提条件dl 否则 我们拿一个很大的 圆随机投掷 每次必定有交点 概率等于 1 但将圆拉直成 线段 却有可能出现不相交的情况 概率小于 1 两者概率 不等 周长为l的圆与直线相交的概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 圆的圆心从上面 A 运动到下面 B 时 圆都与直线相交 我们将所有相交的距离除以直线的距离 d 就等于相交的概率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 每个直线间距 d 对应的相交情况是两个直径长度 所以相交的概率 P 等于 d l d AB P 22 MHL QQ 1208980380 2014 2 10 Buffon 投针实验设计投针实验设计 向平面内间距为的一组平行直线 投掷一根长为 的针 针与直线相交的概率 d dll d l P 2 用这个公 式来设计实验 设投掷针的次数为 m 其中针与直线相交的次数为 n 代入上面公式有 dn lm d l m n mm 2 lim 2 lim 为了简化 我们选取针的长度等于平行直线间距的一 半 即2 那么有dl n m m lim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拿一个透明方盒 底部画出等距的若干平行线 将长度拿一个透明方盒 底部画出等距的若干平行线 将长度 为平行直线间距一半的圆柱形小钢针放入盒子 然后像摇骰为平行直线间距一半的圆柱形小钢针放入盒子 然后像摇骰 子一样抛动钢针 记录针与直线相交的次数子一样抛动钢针 记录针与直线相交的次数 n 和抛针的总 和抛针的总 次数次数 m 最后将 最后将 m 除以除以 n 就得出就得出 的近似值 的近似值 有个问题 我们每次实验选择的 m 值是有限的 那么 这个 m 值是否可以随意选取 对求得的圆周率精度有影响 吗 答案是 为了提高效率 m 值不可以随意选取 选择最 佳投掷次数 m 能以少的实验次数获得高的圆周率精度 证明 实验 1 每次总投针次数 m 为 3 次 然后重复无数遍 实验 2 每次总投针次数 m 为 5 次 然后重复无数遍 第一组实验 我们无数次实验 肯定会出现压线次数分 别是 1 2 3 的情况 由此我们求得的 值分别是 3 1 3 2 3 3 其中最接近 的是 3 1 第二组实验 我们无数次实验 肯定会出现压线次数分 别是 1 2 3 4 5 的情况 由此我们求得的 值分别是 5 1 5 2 5 3 5 4 5 5 其中最接近 的值是 5 2 从两组实验可能获得的最佳值看 5 2 不如 3 1 更接近 值 也就是说 如果选择的投针次数 m 不是最佳 无论怎么 投掷 都不可能获得比投针次数少一些但投针次数最佳的实 验获得的数据更接近 投掷次数投掷次数 m 的最佳选择是 的最佳选择是 3 22 333 355 103993 104348 208341 312689 833719 数据越往后 可能获得的圆周率精度越高 从实际操作来看 355 次是很好的选择 选择 103993 可获得的精度虽然比 355 高 但操作次数多得吓人 没多少 人有耐心玩下去 选择 333 比 355 才少 22 但可获得的精 度比 355 少了很多 得不偿失 粗略实验可以选择 22 可获 得 1 到 2 位小数精度 至于这些数据怎么计算出来的 请看 下节分析 问 实验时 是不是投针越多次 得到的结果越趋近圆 周率 当投针无穷多次 得到的结果就是圆周率吗 实验误差分析 针长l 直线间距 投针次 针与直线相交次 dmn 圆周率的计算公式为 n m d l 2 产生误差原因 1 m n 的精度问题 这个是数学造 成的误差 解决办法 选取合适的 m 值 使 m n 的有 效数字达到要求的精度 产生误差原因 2 如果针的端点与直线非常接近 例如相距万分之一毫米 用肉眼无法判断针是否与直线 相交 造成误差 解决办法 该次事件无效 不予统计 继续进行下一次实验 产生误差原因 3 l d 的精度问题 这是测量问题 产生误差的原因 1 和 2 我们都可以解决 使之达 到我们所需的精度为止 只要趋向无穷大 这个精度可 以认为是无限的 对于原因 3 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总 是有限的 所以测出的针长和直线间距的精度不可能无 限 于是 只有 l d 的精度限制了结果的精度 刚开始 投针 随着投针次数的增加 得到的圆周率精度越来越 高 当投针次数足够多 圆周率精度达到最大值 此后 再增加投针次数也不会得到更高的圆周率精度了 很多人认为 投针次数越多 得到的结果越趋近圆 周率值 投针无穷多次 得到的结果就等于圆周率值 这是错的 即使投针无穷多次 得到的圆周率精度也是 有限的 MHL QQ 1208980380 2014 2 11 对数学家们的投针实验分析对数学家们的投针实验分析 历史名人的抛针实验 直线距离为历史名人的抛针实验 直线距离为 1 实验者 时间投掷次数相交次数针长 圆周率 Wolf 沃尔夫 1850 5000 2532 0 8 3 1596 Smith 史密斯 1855 3204 1218 5 0 6 3 1554 C De Morgan 德摩根 1680 600 382 5 1 3 137 Fox 福克斯 1894 1030 489 0 75 3 1595 Lazzerini 拉泽里尼 1901 3408 1808 5 6 3 1415929 Reina 赖纳 1925 2520 859 0 5419 3 1795 点评 点评 上面是历史上的数学家的投针实验数据 次数出现小 数 是多次实验后得到的平均值 另外 我们不知道他们当 时使用的针长 这里针长数据是根据他们得出的圆周率以及 投掷和相交次数推算出来的 从针长来看 德摩根选择长 度为 1 是所有人中最聪明的选择 后期计算量小 但依然 不如直接选择针长等于直线间距的一半来得简洁 而赖纳使 用的针长为 0 5419 实在让人不明白 增加计算麻烦不说 这么精确的测量 本身就很难 我们从上面看出 实验者的投针次数大小相差很大 Wolf 投针 5000 次最卖力 C De Morgan投针 600 次最懒 虽 然理论上投针次数趋向无穷大 得到的值就等于 但对于 有限次投掷的实验 投针次数增多 却未必比投针次数少的 实验能获得更精确的 值 这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 投针实 验是概率事件 这仅仅是因为偶然而出现精度下降吗 不是 的 证明如下 为了简化 我们选取针的长度等于直线间距 的一半来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 每次总投针次数为 3 次 然后重复无数遍 第二组实验 每次总投针次数为 5 次 然后重复无数遍 第一组实验 我们无数次实验 肯定会出现压线次数分 别是 1 2 3 的情况 由此我们求得的 值分别是 3 1 3 2 3 3 其中最接近 的是 3 1 第二组实验 我们无数次实验 肯定会出现压线次数分 别是 1 2 3 4 5 的情况 由此我们求得的 值分别是 5 1 5 2 5 3 5 4 5 5 其中最接近 的值是 5 2 从两组实验可能获得的最佳值看 5 2 不如 3 1 更接近 值 也就是说 如果选择的投针次数不是最佳 无论怎么偶 然 都不可能比投针次数少一些但次数最佳的实验获得的数 据更接近 Wolf 和 C De Morgan 投针的次数都是整数 带有人类的 喜好因素 不是最佳投针次数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他人投针 的次数是否是最佳 如何求出实验的最佳投针次数 用渐进分数求解 渐进分数渐进分数 等于连分式 使得实数若干个xNnN an q p a a a a a a k k k k x 1 1 1 1 1 3 2 1 0 为了节省篇幅 可以简写为 为了节省篇幅 可以简写为 3210 N qp q p aaaaa kk k k k 这里 这里 q p k k 称作这个连分式的第称作这个连分式的第 k 个渐进分数 同时 它也是所有分母不超过 个渐进分数 同时 它也是所有分母不超过q的分数中最接近实数的分数中最接近实数 k x的分数 也就是说 的分数 也就是说 q p k k 是实数是实数x的第的第 k 个最佳渐进分数 个最佳渐进分数 求渐进连分式 当然可以用上面分式求出 下面给出第求渐进连分式 当然可以用上面分式求出 下面给出第 k 个渐进连分式个渐进连分式 q p k k 的递推求法 的递推求法 2 2 1 1 21 21 1 1 10 1 0 0 0 k k qq a q pp a p a q aa p q a p kk k k kk k k 下面先根据下面先根据 值来求得值 值来求得值 an 2643389793238461415926535 3 第一个第一个 a 值等于整数部分值等于整数部分 3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7 06251330593104576979300 第二个第二个 a 值等于整数部分值等于整数部分 7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15 99659440668571988892306 第三个第三个 a 值等于整数部分值等于整数部分 15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再将小数部分求倒数 1 003417231013372603464147 得到得到 的无穷连分式为 的无穷连分式为 3 7 15 1 292 1 1 1 2 1 3 1 14 2 1 求得的求得的 最佳渐进分数依次是 最佳渐进分数依次是 33102 103993 113 355 106 333 7 22 1 3 所以 我们每次投针实验最佳的投针次数选择分别是 所以 我们每次投针实验最佳的投针次数选择分别是 3 22 333 355 103993 对前面数学家们的实验数据 需要将投针次数转换后才 能比较优劣 根据 dn lm m 2 lim 已知 d 1 所以我们将 m 值乘 以两倍针长 就可以和最佳渐进分数比较了 转换后的数据为 8000 3845 1200 1545 5680 2731 可以看出 选择的投针次数都不是最佳的 看来他们大多都 没有掌握最佳渐进分数知识 实验事倍功半 效果不理想 不过 对于数据 5680 因为 5680 355 16 它是最佳 数据 355 的 16 倍 这说明 Lazzerini 做了 16 次实验 每次投 针 355 次 求证 Lazzerini 数据造假 证明 Lazzerini 得到的结果 3 1415929 有 7 位准确数 选择 5608 即 3408 次与选择 355 次效果相当 其可能的最佳 精度为 355 113 3 1415929 精度达到要求了 不过对针的长 度测量的有效数字必须达到 7 位数 即针长等于 0 8333333 假如 Lazzerini 实验时 采取的直线间距等于 10 厘米 那么 针长就必须等于 83 33333 毫米 测量至少要达到 0 00001 毫 米级 看看现代各种测量工具所能达到的测量精度 测量工具 测量精度 游标卡尺 0 1 毫米 螺旋测微器 0 01 毫米 测量显微镜 0 001 毫米 激光干涉测长仪 0 0001 毫米 可以看出 对 0 00001 毫米精度要求 不要说游标卡尺 不行 即使用先进的激光干涉测长仪也无能为力 所以 Lazzerini 实验结果不可能得到 3 1415929 这个精度 历史上有很多人对 Lazzerini 的数据产生怀疑 因为他 不多的投针次数 获得了那么高的圆周率精度 不过大家仅 凭感觉而已 谁也没能拿出有力证据来证明他造假 在这里 从数学上证明了 Lazzerini 造假 顺便说一下 如果直线间距为 10cm 针长也是厘米级 的长度 用螺旋测微器可以测量出针长 4 位有效数字 那么 求得的圆周率精度极限为 3 141 所以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