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1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2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3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4页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与保护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往往出现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相矛盾的问题,致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失去了可持续性。本文就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从具体实例探究如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其开发的和谐统一。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开发 资源保护一引言: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今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闻名遐尔的旅游热点城市,但同时,由于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不恰当的建设行为,导致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1。因此,必须明确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其开发之间存在的矛盾,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的探析及相关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实例的分析,探究了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其开发的和谐统一的途径。二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开发概念(一)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相当于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Heritage),国外一般叫作“古城”(Old City),“历史城市”(Historical City)等等,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叫“历史城镇”(Historic Town)2。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文化遗产制度的形成,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并正式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法律概念,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备下列要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是一座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准并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环境、城市风貌、古建筑和古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和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环境氛围。(二)旅游开发的概念旅游开发(Tourism development)旅游开发是在一定的国土范围内,为吸引和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培育等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3。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实例分析(一)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保护与开发41.概况绍兴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朝代更迭,有着山水兼有的古城格局、别具一格的绍兴民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璀璨顶级的文物古迹等与其它城市不同的鲜明特色。2.绍兴古城保护与开发实践(1)端正指导思想在城市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及时挽救城市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存水网及山体的传统格局,保存古城风貌和空间特色,保存人文传统要素;维护并发扬历史街区的使用功能,保持街区活力,促进街区繁荣;对历史地段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建设,疏解过密的居住人口,提高历史街区质量和服务水平;历史保护与城市建设、城市开发相互促进,以积极的保护规划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功能内涵, 开发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与其它专项规划相结合,特别是与绿化系统规划、水系规划、街景规划以及旅游开发规划相结合,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注重完善由宏观至微观的各层次对策,处理好古城区与新城区、城市与周边农村地区的关系,协调好自然、环境和人三者的关系。(2)加强措施办法在历史格局的保护与开发方面。保持绍兴古城水网纵横的风貌,城市布局以河流为骨架,保持“一河一路、一河两路” 的水城布局,体现绍兴古城特色;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法,对市内文物古迹实行分级保护。针对文物古迹各自的特色,划分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与经管协调区,并对以上各级文物古迹,规定具体的保护要求和开发原则;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方面,针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历史地段设施不同方案。如对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都城进行保护和修缮,弘扬古越文化,保护鲁迅路历史街区,体味鲁迅笔下的绍兴风土人情,可直观地感受“枕河人家” 、“水巷小桥” 的水乡风貌等。(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保护与开发实践51.概况大理古城是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乐土;是历经千百年沧桑,至今仍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城市;是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综合价值和城建艺术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白族先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标志;也是中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利益驱动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文化景观的变质、变态和变性,大理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破坏性建设”、“毁灭性修复”等现象依然存在。2.大理保护与开发的实践(1)实施保护性建设,彰显个性品质在大理实施“保护性建设”,为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真实的载体,避免文化的同化、异化和商品化。大理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被誉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少数民族风情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无法脱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传统而真实的生活方式、居住文化有可能被功利的、庸俗的商业活动、旅游活动所取代。所以在名城的保护、改造、更新、扩展活动中,一方面要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旅游开发中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功能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进步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以发挥名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名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平衡融洽、世代共享的城市空间。在开发过程中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开发文化旅游主题产品,彰显文化旅游产品的个性特色。(2)避免超载开发,推动大理旅游可持续发展大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该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体制的公平合理,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以及自然活力的维系,城市氛围的和谐统一。2004年,大理以“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多元文化与城市建设和谐”而荣获“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称号,由此带来许多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故在旅游开发中应把握好旅游资源的承载力,力争将旅游活动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保护大理古城的生态环境。自我优化,积极求解,尽力避免旅游开发的单一化和模式化,民族文化的趋同化和庸俗化,力避恶俗和异化。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旅游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3)改变粗放型发展格局,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大理文化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互不干扰、互不阻碍,而且应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开发中应该让民族风情与自然奇观交相辉映, 古代文明与纯朴民风相互依存,全面推进现代化、信息化和生态化进程。首先我们应该以古城为依托全面推出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和独特风格,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原生性,突出历史文化的特点,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形象。其次强化名城保护,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大旅游”开发战略,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四结论(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要矛盾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开发是对名城保护的延续和发展。可是在实践操作上,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却不断。总结以上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案例及其他相关文献,可得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主要矛盾有:旅游城市化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不断蚕食和破坏风景名胜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旅游环境和景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现代城市景观与旅游整体环境意境不协调;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文物遗址重修不能保持原貌和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隐性破坏;发展旅游业对当地人的意发展旅游业对当地人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也有影响,如导致淳朴民风有所改变等。(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的矛盾,要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主要有以下几点:坚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保护的首要性。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应将名城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置于一个核心的位置,要尽心竭力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从古建民居的设计、构造、材料、样式、色彩、体量及空间位置等方面,从影响古城整体格局、氛围、外围环境方面等,多层次多手段的保存名城历史文化现状遗存;坚持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时重保护。既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使居民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使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又要加强控制和引导,激发市民保护的积极性,使历史文化名城遗产得到保护;突出保护与开发的重点。使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的双重目标得以实现,明确城市中保护地段和开发地段,杜绝新的“建设性”破坏的同时,逐步整修已建的与文化遗产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保持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编制高水平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尽管大多历史文化名城都编制了保护规划,但没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规划,而且从具体实践来看,只有保护规划,没有旅游开发规划,保护是不现实、低效率的。随着现代旅游规模日益扩大,旅游现象变得复杂并充满矛盾,旅游业的开发只有与旅游接待地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协调,才能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发中的持续发展;只有科学地保护,合理地利用,明智地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的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更好的开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1 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