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设计及封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定区新集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设计岳阳楼记导学案主备人: 刘治军 初审人: 终审人: 学习目标:1、 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3、 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学习重点: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能熟练朗诵,试背)二、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唐宋文举要,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朝(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 ,著有范文正公集。三、解释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降职,远调 2、增其旧制 增:扩展制:规模3、前人之述备矣备:完全 详尽 4、然则北通巫峡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5、连月不开开:放晴 6、则有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国都 京城7、沙鸥翔集 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8、而或长烟一空 一:全 9、把酒临风 把:持,执临:迎着,对着 10、不以己悲以:因为11、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 归:归依 12、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样 四、通假字1、百废具兴 具同“俱”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五、一词多义1、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夫环而攻之语气词 2、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3、极 南极潇湘直到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4、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六、翻译句子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事业都兴办了起来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 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合作探究: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 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安下了根。(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政通人和,百废俱兴(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衔远山气象万千。(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特点。(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9)文中与“以物喜” “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去国还乡感极而悲者矣”(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以上两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进”在朝廷做官,“退”处在僻远的江湖间(13)“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骚人”指:诗人 ,它出自战国时期 屈原写的离骚。(14)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 的期望之情。(15)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C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课堂检测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8分)A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忧谗畏讥 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1)山岳潜形 潜: (2)薄暮冥冥 薄:(3)把酒临风 把: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地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4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选文第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物,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悲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2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做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6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形成了对比。(8分)9“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分)二、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12分) 小石潭记导学案主备人: 刘治军 初审人: 终审人: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五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游览顺序 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四段:写作者的感受。 五段:记同游者。 六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你能找出一处吗? 七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三、朗读并背诵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教师可提示学生语调的把握。 课文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 4. 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 、 水声 、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 。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 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 (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C、F、G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a 、b是,c不是 )A. 闻水声,如鸣佩环。 B.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D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 ”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 写鱼动态的句子 。 写鱼情态的句子 。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醉翁亭记导学案主备人: 刘治军 初审人: 终审人: 课前导学一、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章重点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三、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四、知识卡1.关于“记”这种文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是记叙游玩所经之地的文章。其选材比较宽,既可以描写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方风光,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和经济概况及风土人情。行文较自由,笔调新鲜、形象生动并富于抒情色彩。2.醉翁亭的由来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这便是醉翁亭的由来。自主学习 一、基础识记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环滁( ) 琅琊( ) 饮少辄( )醉 林霏( ) 山肴( )野蔌( ) 弈( )者胜 阴翳( ) 翼( )然 酒洌( ) 林( ) ( )然 水声 ( )( ) ( )然 岩穴( ) ( )明变化 ( )( )提携 ( )( )交错 宴( )之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得之心而寓之酒: (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佳木秀而繁阴: (9)伛偻提携: (10)觥筹交错: (11)颓然乎期间: (12)阴翳: (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14)太守自谓也: 3文章出现了大量的“而”字,它具有表示并列、顺承、修饰、转折等关系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语句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1)泉香而酒冽: (2)杂然而前陈者: (3)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翻译下列句子。(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整体感知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2“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综观全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 课堂探究一、 阅读第1段,探究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由 到 ,由 到 ,由 到 。体现这一顺序的景物依次是 2出自这段文字的两个成语是 、 二、阅读第2、3段,探究下列问题1分别写出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2.第3段共写了四层意思,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四层意思的四个句子: , , , 。这四层的核心内容是 。3.第3段描写主要用意是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第4段,探究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 之乐衬托 之乐,再用 之乐衬托 之乐。2.这段文字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既表达了作者 的快乐心情,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 的复杂心情。中考试题选编: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甲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答: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分)答: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答: 6、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7.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3分)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注:记指醉翁亨记。 商贾商人。 关征查税征税。 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提升训练 丰乐亭记(节选)(15分)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2分)A安此丰年之乐 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朝而往,暮而归C幸生无事之时也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翻译句子。(4分)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译: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译: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2分)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是: (不超过5个字)。(2分)满井游记导学案主备人: 刘治军 初审人: 终审人: 课前导学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3欣赏文章的写作技法,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二、作者简介: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三、写作背景: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四、知识卡片:“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自主学习一、基础识记1.给加点字注音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2.解释加点的词语。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二、整体感知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课堂探究 一、翻译句子。1.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2.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品评佳句。举两处阐述(方法: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1. 2. 三、写景的技法。各举一例阐述。1.生动的比喻: 2.灵动的拟人: 3.白描的手法: 4.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 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等句中可看出。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在早春时节“局促一室之内”的无奈以及渴盼出游的心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二)品读第二段,赏析满井美景,学习写景方法。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2、根据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写景的句子,直观感受景物之美。3、结合阅读体验,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提示学生可以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去赏析。4、在赏景的基础上,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1)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写景指导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2)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写景指导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3)a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b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c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写景指导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4)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由“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等句可看出。写景指导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5、结合以往所学课文,学生补充写景方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6、读第二段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 ”,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7、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根据第二段对满井初春景象的描写,让学生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并请学生对照图片找出相应的语句,直观感受景物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体验从不同角度去赏析景物并归纳写景方法,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然后由教师补充归纳文章的写景方法,最后通过朗读体味情境,完成教学重点的突破。)(三)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无心仕途、热爱大自然、独抒性灵的思想境界。)五、阅读拓展,鉴赏比较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通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六、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七、布置作业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在学习本课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练习游记的写作,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