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_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9_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9_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9_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9_古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 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二、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三、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学生已经对古诗这种形式有了很多了解,也知道了简单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应该不是难点,另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一年级学古诗七十首时就已经背过,所以重点应该是体会诗意,把握诗人情感。四、教学方法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理解诗人情感的发生和变化,可以收集一些有关秋天的古诗句进行交流。五、教学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六、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秋天的古诗,有关诗人的资料,制作课件。七、教学时间: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促”的写法,认识“萧、梧”。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诗意。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3、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策略与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对话导入1、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描述,你们来猜猜我描述的是哪首古诗: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是哪首诗啊?(静夜思)2、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思念故乡)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叶绍翁的诗,这首诗也是表达思念故乡的。(板书:叶绍翁。读“绍”,检查字音。)5、诗人叶绍翁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来到外地,在一个晚上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夜书所见 )6、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7、解释诗题。(课堂预设)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师:请同学们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生:作者叶绍翁记夜间所看见的景色。8、小结学法:学习古诗,首先要解诗题、知作者。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初读古诗。那诗人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注意有拼音的字,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学生默读)2、出示生字词。萧(xio)萧 梧(w)叶 促(c)织)师:谁来拼拼音?3、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课堂预设)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4、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自由地读一读,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1、学习前两句。(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秋季,落叶,秋风,寒冷)(2)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3)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下面我们读读你找到的内容。(4)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感悟。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应该这样,我们学着他的燕子来读读。(5)读得非常好。你们知道“萧萧”是什么意思嘛?(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6)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课堂预设)生: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读第二句。(7)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2、学习后两句。(1)带着思乡之情,我们来读读后面两句?(课堂预设)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想童年的什么呢?生: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还可能想念他们。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课堂预设)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大家读一遍全诗,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4、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指名说。5、小结学法(1)、明诗意A、理解词义:通过看注释或已有知识理解词语。B、明白句义: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2)、悟诗情:通过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6、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1)学生自由背诵。(2)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3)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4)背给你的同桌听。(5)指名背。(6)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四、拓展阅读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情。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五、作业1、背诵古诗2、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句诗的意思,并写下来。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南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夜深篱落一灯明。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深刻理解生字另类的表扬激发学习热情问题引申,深入理解“动客情”在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张开想象的翅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遥、插”等字的写法,认识“茱萸”。2、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古诗的诗意。3、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2、是啊,分别是感伤的,难受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长安非常想念亲人,于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兴高采烈的人们,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机板书课题。二、理解题意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课题的意思?(学生思考讨论)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大家知道吗?生:老人节。2、忆:想念、思念。3、山东指的是现在这个山东吗?(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介绍诗人。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你们了解王维吗?这位诗人的诗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可是大家对他究竟了解多少呢?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课题写“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三、初读全诗,了解大意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要求:(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四、品读诗句,体验诗情1、学习一、二句。师:大家读得真好,再默读一遍。找出你觉得可以体现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指多名学生说出来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2)指名说。(3)异乡、为异客是什么意思?(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4)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课堂预设)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师: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以称为佳节,还有哪些节日可以称为佳节呢?生:春节、端午节、元宵节师:你们知道的真多啊。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生:思念。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生:倍。师:“倍”是什么意思呢?生:格外、加倍。(5)是啊,每当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诗人就更加思念亲人,可见诗人平时也。(引导学生说出来)(6)诗人为什么平时斯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什么?(句意让学生说)(7)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两句诗。教师讲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三部曲)(8)小结。填空:因为诗人(),所以诗人平时(),每逢佳节就():看到长安菊花盛开,他会想到()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2、学习三、四句。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现在大家默读三四句诗。想想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登高呢?(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2)“遥知”是什么意思?(在遥远的地方猜想)(3)为什么要登高呢?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遍插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4)两句诗什么意思呢?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5)是啊,多么遗憾啊,兄弟姐妹们都在登高、插茱萸,而诗人却远在他乡,怎能不难过呢?下面大家齐读,体会诗人这种深深的思乡、思亲之情。(生齐读)3、我们学习了全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呢?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