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定稿.doc_第1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定稿.doc_第2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定稿.doc_第3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定稿.doc_第4页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价值、时机及策略*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1109058)的研究成果之一。袁娜娜*摘要:同伴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冲突及其解决过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同伴冲突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有重要的价值,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掌握适当的解决策略,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冲突结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关键词: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在幼儿与同伴的日常交往中,冲突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现象。同伴冲突对幼儿发展有巨大的价值潜力,冲突的解决能力反映了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并与其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冲突解决的结果可以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获得同伴接纳。1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冲突的价值潜力,我们就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作用。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干预时机不当,干预方式以控制为主,干预方法刻板化等。2我们认为教师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时机和策略介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解决同伴冲突。一、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幼儿对其周围人物言行有意无意的模仿是其社会化中很重要的学习方式,3因此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冲突的解决以及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引导幼儿发现自我儿童的自我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而儿童社会交往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皮亚杰指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他们思维的突出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尚不能够认识到他人的观点。4这种思维特点让幼儿之间同伴冲突不断,而且面对冲突时很少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介入冲突解决的过程,幼儿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自我是一个主体,并能把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而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得到提升,幼儿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习如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进一步的“去自我中心”,更快地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从而有利于幼儿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二)帮助幼儿获得情感支持幼儿期是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情感的发展对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更多的是从社会交往尤其是一般的同伴交往中获得的。 5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而冲突的解决也能使幼儿获得来自于同伴的爱与尊重。另一方面幼儿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也导致他们的情感具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控制还很困难。4当面同伴对冲突时,幼儿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自尊。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安抚他们的情绪,或者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消除他们激动的消极情绪,能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从最初的消极情绪体验而转为积极情绪体验,获得情感支持。(三)协助幼儿掌握社交技巧掌握丰富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幼儿更好的与人交往。5由于所掌握的社交技能较少,幼儿不知道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抢小伙伴玩具、推倒别人积木等不当行为频频发生。班杜拉认为儿童总是在“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模仿、学习,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榜样的力量。 6在幼儿园,教师可以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教师的言行,习得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诸如观点采择、移情、道德判断技巧,特别是语言交往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从而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在冲突解决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幼儿掌握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技能,使幼儿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二、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时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常常会出现过早或过晚的情况。那么何时才是适当的介入时机呢?总的来说,教师应当相信幼儿有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及自行解决的机会,然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使冲突的潜在价值能够发挥到最大。(一)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中,适当的斗嘴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小打小闹可以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因此当冲突维持在适当程度时教师不用介入,可以给幼儿提供自己解决的机会。但由于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波动较大,当冲突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或者感觉解决结果不公的时候,幼儿难免会比较激动,甚至发生打人的事件。小班自由游戏时间,君君在玩具区玩小汽车,突然阳阳从娃娃家跑过来抢走了君君的小汽车,君君很生气,边大声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边要把汽车抢回来。阳阳把小汽车藏到身后不肯给,君君火了,抡起拳头大了阳阳的头,并把他推到在地。案例中君君和阳阳从单纯的抢玩具发展成了肢体冲突,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制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否则这场肢体冲突难免会对两位幼儿造成伤害。这就要求老师时刻关注幼儿同伴之间冲突的解决,一旦发现冲突双方进入对峙阶段,矛盾激化冲突升级的时候,就需要及时介入,安抚幼儿的情绪,跟幼儿一起寻求更好的方法解决冲突,避免发生“暴力事件”对幼儿造成伤害,尽量引导冲突结果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7(二)遇到困难求助老师埃里克森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儿童处于主动对内疚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主动感的获得主要通过儿童在言语和行动上更广泛的探索实现的,而在主动探索的同时,如果屡屡遭受挫折或者与别人的主动性发生冲突,就会产生内疚感。6因此当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作出反应,以帮助幼儿获得主动感。同时,幼儿园是儿童离开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个场所,一定程度上教师会代替父母成为幼儿依赖的对象,因此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向老师求助。在排队做早操的时候,中班小朋友瑞瑞看到霖霖把欣欣推倒了,他要求霖霖向欣欣道歉,霖霖不肯,并且又把瑞瑞推倒了,瑞瑞哭着向老师求助。教师应对瑞瑞的求助做出积极的反应,给幼儿提供安全感,并且通过帮助他们解决在探索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冲突,也能使他们克服内疚感获得主动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并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或者表情适时的鼓励幼儿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三)反复尝试未有效果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重要的学习特点。中班自由游戏时间,彤彤和佳佳在一起玩玩具,彤彤特别想玩佳佳的哨子,先是说“给我玩一玩吧”,后又想出轮流玩的办法,佳佳一直不给他玩。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在冲突一开始就介入,那么彤彤就不会想出“轮流玩”的办法,其解决冲突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幼儿的生理需要,但是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幼儿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儿童”也包括尊重幼儿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8因此面对幼儿的同伴冲突,教师不要冒然介入,应当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因为幼儿在重复性行为中既能积累活动经验,又能够宣泄内心情绪情感,况且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验。但是如果幼儿一直在积极地尝试各种解决办法,而一直得不到满意的效果,他们就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如焦虑、暴躁、沮丧甚至产生自我否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失败的原因,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就需要及时介入,给他们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疏导幼儿沮丧、失望的情绪,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9因此在彤彤和佳佳因为玩具发生冲突以后,教师要给他们机会自己解决,而当彤彤积极尝试了多种解决办法仍旧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帮助他们解决,从而既尊重了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避免了幼儿不良情绪的产生。三、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既然教师的介入对幼儿同伴冲突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提出了合适的教师介入时机,那么教师又应该如何介入呢?整体而言,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应摒弃简单粗暴的方式,以引导和帮助为主,给幼儿思考和自己解决的机会,在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适时向幼儿提供解决思路,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处理。2(一)直接介入及时制止冲突这是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最基本的形式,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形式。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可以被塑造的。 10 通过教师的直接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从而塑造他们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在运用直接方式介入时,教师首先应重视言语的作用,向幼儿解释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向幼儿传达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然后直接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让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实践所习得的行为规范。3在幼儿同伴之间矛盾激化、冲突升级时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制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避免因冲突升级而对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大班早操时间,洋洋占了红红的位置,他们争执起来,红红很生气,推了洋洋一下,结果两位小朋友由口角变为了肢体冲突,这时候教师应当及时介入,制止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并且告诉洋洋“每位小朋友都应当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而告诉红红也不能因此打小朋友。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直接介入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方式,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教师干预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对幼儿主动性的忽视,因此在使用时应当慎重。(二)澄清问题探寻冲突原因帮助幼儿寻求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一种有利于幼儿自我认识发展和社交技能掌握的策略,也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11运用这种策略首先可以再现冲突情境,由冲突双方分别讲述冲突产生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一个倾听者而不要评判谁对谁错,要保证每一位幼儿都有权发言。然后教师帮助幼儿客观的分析此次冲突,让幼儿自行认识冲突产生的原因,了解自己是否有过错之处。最后教师帮助每一位幼儿找到适当的办法解决冲突。中班午餐时间,轩轩突然哭了起来,经过教师的询问,原来是童童推了他一下,这时候教师不要冒然的批评童童,而是应当首先安慰轩轩,并且让两位小朋友各自讲述冲突发生的过程。然后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是轩轩推了澜澜,而童童基于报复的心态又推了轩轩。最后教师让轩轩跟澜澜道歉,童童又跟轩轩倒了歉,三个小朋友又成为了好伙伴。这种介入策略要求教师要尽量避免用命令的口气直接指导幼儿,而要不断引导幼儿陈述冲突的发生,客观再现冲突发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让幼儿判断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从而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三)间接引导提供有效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学习者的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10在幼儿同伴冲突无法得到恰当解决而向老师求助时,教师不要以控制者的身份直接告诉幼儿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么做,而是在帮助幼儿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冲突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指导者的身份向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若干建议,与幼儿一起分析各种建议的优缺点,然后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由幼儿自行去解决。小班小朋友在自由玩玩具,婷婷特别想玩莉莉的洋娃娃,莉莉不想给她玩,教师可以建议她们轮流玩或者一块玩等等,并帮他们分析各种建议的优缺点以及原因,然后由他们共同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教师的直接干预,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较多的发挥了幼儿主动性作用,同时给幼儿提供的不同建议又丰富了他们解决冲突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以后解决类似冲突时有更多的选择。(四)情感支持鼓励幼儿自主解决罗杰斯认为在一种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环境里,儿童较少感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取得进步。8情感支持策略,教师并不直接提供冲突解决的办法,而是仅仅在言语、表情、动作等方面给幼儿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幼儿独立自主的解决冲突。12早餐过后,中班小朋友在自由玩插片游戏,嘉嘉的飞机还差个机翼,然后他强行从媛媛那里抢了两片插片。旁边的凌凌看到了,要求嘉嘉把插片还给媛媛,但是嘉嘉不肯,凌凌又去抢,仍旧没有抢到,凌凌很生气,跑去报告老师。当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情绪不稳或产生退缩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办法,表达他们对幼儿的信任、给幼儿打气等方式,以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同伴冲突。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采取言语鼓励、眼神或者微笑等方式表达教师对凌凌的信任,鼓励他寻求更为恰当的方式解决冲突。在使用这种策略时,教师应投入充足的情感,使幼儿真切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充分发挥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但这种方式更适用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其好处在于,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支持者,没有过多体现教师的干预作用,而是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作用,由幼儿自己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总之,面对幼儿同伴之间的冲突时,在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教师恰当的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把握适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参考文献:1 王练论幼儿同伴冲突及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91-942 吴晗睿幼儿教师对幼儿人际冲突的干预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40-453 庞丽娟,叶子,颜洁论教师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1997(2):33-37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0-1105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9-1406 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427 王海英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时机与策略J山东教育,2003(6):16-178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9 刘萍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J早期教育,2008(12):48-49 10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6-14411 赵丽君儿童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教育导刊,2006(2):27-2912 庞丽娟,颜洁论教师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1997(3):15-21The involvement from teachers into peer conflicts among children: value, opportunity and strategyQin Hong-lei Xu Xing-chun(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Abstract: Peer conflicts present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children, for conflicts and the resolving process of same contribute to improve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of children. Teachers who provide a significant value of involvement in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