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doc_第1页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doc_第2页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doc_第3页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doc_第4页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一:日本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日本映象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讲述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 组织学生交流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过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图片,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 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图片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b.2000毫米左右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30度40度大陆东岸两极地区 a.b.c.d.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初一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优质说课稿范例三:地球的运动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