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1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2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3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4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选择题【A型题】1.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是A.内分泌系统B.泌尿生殖系统C.神经系统D.血液循环系统E.免疫系统2.下列神经纤维中哪一类属于无髓纤维?A.A类B.A类C.B类D.A类E.C类3.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应B.反射C.适应D.反馈E.整合4.反射弧中哪一个环节最易疲劳?A.效应器B.传入神经元C.中间神经元D.感受器E.突触5.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A.与髓鞘的厚度无关B.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C.不受温度的影响D.与直径成正比E.与剌激强度有关6.下列关于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结构的完整性B.功能的完整性C.单向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E.无突触延搁7.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对一传递B.突触延搁C.单向传布D.总和E.易疲劳8.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下列哪项没有关系A.纤维直径B.动物种属C.温度D.纤维类别E.刺激强度9.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交换依赖于A.血液供应B.细胞外液C.反向轴浆流动D.顺向轴浆流动E.双向轴浆流动10.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反射方式是A.兴奋和抑制B.正反馈和负反馈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D.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11.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A.对靶器官的作用B.神经-肌肉接头激素C.经典突触D.缝隙连接E.曲张体1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决定于A.刺激的强弱和性质B.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C.中枢突触的多少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13.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A.交互抑制B.侧支抑制C.突触前抑制D.突触后抑制E.前馈抑制14.传入侧支性抑制也称为A.突触前抑制B.交互抑制C.去极化抑制D.回返性抑制E.树突-树突型抑制15.传入侧支性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去极化抑制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D.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16.下列哪种物质可阻断突触前抑制?A.士的宁B.荷包牡丹碱C.利血平D.赛庚定E.氯醛糖17.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A.多巴胺B.乙酰胆碱 C.去甲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E.5-HT 18.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疑核B.纹状体C.脑桥核D.脑干中缝核E.丘脑中线核群19.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A.GABA、甘氨酸B.多巴胺、酪氨酸C.谷氨酸、门冬氨酸D.乙酰胆碱E.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0.阿片受体的阻断剂是A.赛庚定B.士的宁C.辣椒素D.纳洛酮E.以上都不是21.多巴胺递质系统包括A.蓝斑核B.黑质-纹状体C.低位脑干D.中缝核E.脑干网状结构22.下列哪一项属于胆碱能受体? A.M、 B.M、C.M、D.M、N1和N2E.M、1、2、323.一般认为,既可作为突触前抑制,也可作为突触后抑制的递质是A.多巴胺B.5HTC.甘氨酸D.GABAE肾上腺素2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酸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D.5-羟色胺E.多巴胺25.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是A.箭毒B.阿托品C.酚妥拉明D.心得安E.心得宁26.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六羟季胺27.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多巴胺D.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E.5羟色胺28.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9.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器官是A.性腺B.甲状腺C.肾上腺皮质D.肾上腺髓质E.汗腺30.下列何种效应主要与胆碱M样作用有关?A.心脏活动加强B.支气管痉挛C.胃肠活动减弱D.终板电位增大E.瞳孔扩大31.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为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5羟色胺D.肾上腺素E.多巴胺32.M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毒蕈硷33.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A.M、N和B.M、N和C.M、N1和N2D.M、1和2E.M、和34.神经末梢兴奋与其神经递质释放之间的偶联因子是A.Na+B.K+C.Ca2+D.Mg2+E.Cl-35.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A.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B.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C.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D.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E.两个中枢的神经元共存同一种递质36.N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是A.阿托品B.箭毒C.酚妥拉明D.心得安E.菸碱37.神经系统实现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兴奋和抑制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C.正反馈和负反馈D.感受和处理信息E.记忆与思维38.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比较密集的区域是A.低位脑干B.脑干中缝核C.丘脑底核D.纹状体E.黑质、脚间核39.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是:A.单线联系B.辐散联系C.聚合联系D.链锁状联系E.环状联系40.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失活的途径是A.突触前膜重摄取B.由血液带至肝脏破坏C.被胆碱酯酶分解D.小部分被重摄取,大部分由肝脏破坏E.大部分被重摄取,小部分由肝脏破坏E.非条件反射活动4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突触传递的主要递质是A.GABAB.谷氨酸、门冬氨酸C.甘氨酸D.5-HTE.乙酰胆碱42.M受体A.位于骨路肌神经-肌肉肌接头的肌膜上B.位于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C.可被儿茶酚胺激活D.可被酚妥拉明阻断 E.位于植物神经节细胞膜上43.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C.突触后膜的兴奋D.突触后神经元超极化E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4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A.Na+,K+,Cl-,尤其K+B.Ca2+,K+,Cl-,尤其Ca2+C.K+,Cl-,尤其Cl- D.Na+,K+,尤其Na+E.K+,Ca2+,Na+,Cl-,尤其Cl-4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升高A.Na+,K+,Cl-,尤其K+B.Ca2+,K+,Cl-,尤其Ca2+C.Na+,K+,尤其Na+D. Cl-E.K+,Ca2+,Na+,Cl-,尤其Cl- 46.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B.突触前膜超极化C.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E.结构基础是神经元的轴突-树突联系47.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少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D.去极化抑制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48.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A.周围性抑制B.回返性抑制C.侧支性抑制D.去极化抑制E.交互性抑制49.突触前膜受体的作用是:A.促进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B.引起前膜外Ca2+内流C.促进递质的贮存D.促进前膜对递质的重摄取E.调节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50.可阻断突触前抑制的物质是A.阿托品B.士的宁C.利血平D.荷包牡丹碱E.肉桂硫胺51.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B.递质使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所致C.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D.可总和在轴突始段形成外向电流 E.为“全或无” 式电位变化52.突触前膜的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是A.促进轴突末梢释放递质B.促进轴突末梢合成递质C.减少轴突末梢释放递质D.调节轴突末梢递质的释放量E.减弱轴突末梢合成递质5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A.是去极化局部电位B.是超极化局部电位C.具有全或无特征D.是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所致E.是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所致54.反射活动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A.链锁状联系B.辐散式联系C.环状联系D.传入侧支式联系E.聚合式联系55.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在A.胞体B.轴突C.树突D.轴突始段,E.树突始段56.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引起递质释放与哪种离子的跨膜移动有关A.Ca2+外流B.Ca2+内流C.Na+外流D.Na+内流E.K+外流57.去甲肾上腺素A.是所有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B.与多巴胺合成过程相同C.对突触前、后膜都可发挥调节作用D.作为递质,其灭活途径主要经血液带走,在肝肾等组织被COMT和MAO灭活E.作为递质,发挥作用后,主要在突触间隙被COMT灭活58.下列哪项反射活动中存在着正反馈A.腱反射B.排尿反射C.肺牵张反射D.减压反射E.对侧伸肌反射59.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A.受体B.受体C.N1型受体D.N2型受体 E.M型受体60.反射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的A.局部神经元回路B.具有整合作用的神经元群C.具有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D.具有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通路E.具有某一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群61.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末梢的2受体阻断剂是A.派唑嗪B.心得乐C.心得宁D.育亨宾E.普荼洛尔62.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该突触前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降低,其原因是该末梢:A.释放抑制性递质B.处于相对不应期C.处于有效不应期D.先有了去极化E.先有了超极化63.呕吐中枢位于A.下丘脑B.中脑C.脑桥DD.延髓E.脊髓64.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过少B.兴奋性递质破坏过多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D.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减弱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了抑制E.氟呱啶醇6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不易疲劳B.双向传递C.突触延搁D.不能总和E.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6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A.极化B.去极化C.后电位D.超极化E.复极化67.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A.突触前轴突末梢超极化B.突触后膜对Ca2+、K+通透性增大C.突触后膜去极化D.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E.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大68.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D.突触后膜超极化E.以上都不对69.下列关于丘脑感觉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感觉的最高中枢B.与大脑皮层的联系称为丘脑皮层投射C.是所有感觉传入纤维的换元站D.感觉接替核属非特异投射系统E.特异投射系统可维持大脑的清醒状态70.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起始细胞群是A.联络核B.接替核C.髓板内核群D.接替核和联络核E.联络核和髓板内核群71.传导慢痛及内脏痛的纤维主要是A.A纤维B.C类纤维C.B类纤维D.A纤维E.A纤维72.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A.慢痛B.刺痛C.定位不精确D.必有牵涉痛E.对牵拉不敏感73.痛觉的感受器可能属于A.机械感受器B.化学感受器C.温度感受器D.牵张感受器E.触压感受器74.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正确的是A.由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弥散地向大脑皮质投射B.向大脑皮质投射因区域狭窄,引起特定的感觉C.受到破坏时,动物进入持久的昏睡状态D.受到破坏时,动物将出现角弓反张现象E. 受到破坏时,动物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75.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为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纤维束B.在大脑皮层投射的区域较狭窄C.其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D.受破坏时,将出现去皮层僵直E.受破坏时,脑电呈同步化慢波76.传导内脏痛的主要纤维是A.A类B.A类C.A类D.A类E.C类77.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受损,引起身体感觉障碍的主要部位是A.左侧头面部B.右侧头面部C.双侧头面部D.右半身E.左半身78.脊髓半离断所致断面以下的感觉障碍是A.同侧的深浅感觉B.对侧的深浅感觉C.同侧深感觉,对侧浅感觉D.对侧深感觉,同侧浅感E.同侧和对侧深感觉79.深感觉是指A.腹内脏器的感觉B.心脏感觉C.皮肤深感觉D.肌肉本体觉和深部压觉E.粘膜的感觉80.浅感觉是指A.痛觉和温度觉B.痛觉和轻触觉C.痛、温觉和轻触觉D.压觉和温度觉E.触觉和温度觉81.丘脑的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引起触觉B.调节内脏活动C.引起牵涉痛D.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E.维持睡眠状态82.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作用是A.协调肌紧张B.调节内脏功能C.维持觉醒D.引起特定的感觉E引起牵涉痛83.牵涉痛是指A.内脏疾病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B.伤害性剌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C.伤害性剌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D.皮肤受切割等刺激时产生的痛觉E.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84.丘脑中发出特异投射纤维的最大核团是A.内侧膝状体B.外侧膝状体C.外侧腹核D.丘脑后核E.后腹核85.关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B.引起特定感觉C.维持大脑清醒状态D.多经脑干网状结构上传E.维持睡眠状态86.下列哪种感觉传入与丘脑感觉接替核无关?A.触、压觉B.视、听觉C.痛觉D.嗅觉E.温觉87.脊髓何种性质的损伤可导致痛温觉与轻触觉障碍分离?A.完全横断B.脊髓空洞症C.脊髓半离断D.前根病变E.后角受损88.脊髓丘脑侧束的功能是传导身体A.同侧的触觉B.对侧的触觉C.同侧的痛、温觉D.对侧的痛、温觉E.同侧的深部压觉8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A.体内所有特定感觉的上传途径B.为皮肤的不同感觉的上传途径C.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D.引起特定感觉和激发传出冲动E.视觉和昕觉的上行通路90.内侧膝状体接受下列哪种感觉纤维投射?A.三叉丘系B.内侧丘系C.视觉传导道D.听觉传导道E.脊-丘前束【B型题】A.受体B.受体C.肌肉型烟碱受体D.神经元型烟碱受体E.M受体91.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92.导致心肌收缩加强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93.导致冠状血管收缩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94.神经节细胞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95.受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上的受体为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下丘脑96.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97.体温调节中枢位于98.基本生命中枢位于99.声、光探究反射中枢位于A.视上核和室旁核B.下丘脑外侧区C.下丘脑近中线的腹内侧区D.视交叉上核E.下丘脑腹内侧核100.摄食中枢位于101.与控制排水功能有关的中枢位于102.防御反应区位于103.饱中枢位于104.控制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A.肌张力增强B.肌张力降低C.肌张力不变D.肌张力先降低后增强E.肌张力先增强后降低105.人类小脑损伤时出现106.舞蹈病患者可出现107.震颤麻痹病人可出现A.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B.下运动神经元麻痹C.纹状体受损D.黑质病变E.小脑后叶受损108.萎缩性瘫痪是由于109.痉挛性瘫痪是由于110.舞蹈病是由于111.震颤麻痹是由于112.手足徐动症是由于113.意向性震颤是由于A.失写症B.失读症C.运动失语症D.感觉失语症E.穿衣失用症114.角回的损伤导致115.颞上回后部损伤导致116.Broca三角区损伤引起117.额中回后部损伤引起118.右侧大脑皮层顶叶破坏导致A.中央前回运动区全部损伤B.下运动神经元麻痹C.纹状体受损D.小脑后叶受损E.黑质病变119.舞蹈病是由于120.意向性震颠是由于121.震颤麻痹是由于A.前庭小脑损伤B.脊髓小脑损伤C.皮层小脑损伤D.中央前回损伤E.基底神经节损伤122.位置性眼震颤是由于123.意向性震颤是由于A.身体平衡功能有关B.调节肌紧张有关C.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D.内脏运动有关E.内脏感觉有关124.皮层小脑主要与125.前庭小脑主要与126.脊髓小脑主要与A.甘氨酸B.5-羟色胺C.P物质D.乙酰胆碱E.多巴胺127.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128.黑质纹状体束释放的主要递质是129.中缝核神经元释放的主要递质是,130.闰绍细胞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质D.岛叶皮质E.颞叶皮质131.运动区主要位于132.体表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133.听觉代表区位于134.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位于135.视觉代表区位于A. 波B.波C.波D.波E.波阻断136.成人安静、清醒、闭目时出现137.思考问题时,脑电波的主要节律是138.麻醉时,脑电波的可以出现139.成人安静、清醒状态下,闭目后睁眼可以出现140.幼儿时期,脑电波的主要节律是A.联合型学习B.非联合型学习C.第一信号系统D.第二信号系统E.短时性记忆141.习惯化属于142.敏感化属于143.经典条件反射属于144.操作式条件反射属于145.人类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C型题】A.外周神经递质B.中枢神经递质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46.乙酰胆碱属于147.去甲肾上腺素属于148.多巴胺属于149.甘氨酸属于A.特异投射系统有关B.非特意投射系统有关C.两者有关D.两者无关150.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与151.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主要与152.感觉的形成与A.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有关B.丘脑的髓板内核群有关C.两者都有关D.两者都无关153.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与154.经典的感觉传导道与155.间接的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后向大脑皮层投射与156.直接向大脑皮层发出投射纤维与A.僵直B.僵直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57.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的动物,呈现的去大脑僵直属于158.在去大脑动物,切断背根使僵直消159.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发生后,切断肌梭的传入冲动,可消除160.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使肌紧张增强的现象属于失后,再去除小脑前叶蚓部,可重现161.在脊休克动物中出现的肌紧张改变属于A.运动神经元B.运动神经元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62.与腱反射有关的神经元是163.提高肌梭感受器敏感性的神经元是164.当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使牵张反射加强时,活动增强主要是165.腱器官兴奋后,主要抑制同一肌肉的A.神经元型烟碱受体B.肌肉型烟碱受体C.两者均可D.两者均无455.筒箭毒能阻断166.六羟季铵主要能阻断167.植物神经节突触后膜上存在168.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存在169.十羟季铵主要能阻断A.电传递B.化学传递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70.电突触传递的信息传递机制17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机制172.局部神经元回路的信息传递机制A.张力感受器B.长度感受器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73.肌肉牵张刺激的感受器是174.腱器官属于175.肌梭属于A.去甲肾上腺素B.乙酰胆碱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76.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递质177.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178.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递质179.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A.受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B.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80.多数汗腺的活动181.肾上腺皮质的分泌182.肾上腺髓质的分泌183.皮肤血管的活动【X型题】184.骨骼肌的牵张反射A.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B.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C.感受器是肌梭D.反射中枢位于脊髓E.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185.舞蹈病患者的特征有A.肌张力降低B.运动增加C.病变主要在纹状体D.利血平使症状缓解E.面具脸186.小脑绒球小结叶和后叶中间带受损时可出现A.平衡失调B.肌张力增强C.静止性震颤D.运动共济失调E.位置性眼震颤187.关于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下列叙述哪些正确?A.有增强和抑制作用B.抑制作用主要受高位中枢影响C.经和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实现其调节D.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横断脑干,可引起去大脑僵直E.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抑制作用占优势188.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A.小脑前叶蚓部B.小脑前叶两侧部C.大脑皮层运动区D.延脑前庭核E.脑干中央区域189.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是A.小脑前叶蚓部B.小脑前叶两侧部C.延脑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D.纹状体E.大脑皮层感觉区190.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是A.取消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抑制作用B.取消了纹状体的抑制作用C.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作用增强D.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E.前庭核的易化作用191.对腱反射的正确叙述是A.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收缩B.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C.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快速牵拉肌腱D.主要维持站立姿势E.腱反射消失或亢进常提示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192.对肌紧张性牵张反射的正确叙述是A.对抗重力的影响B.主要维持站立姿势C.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D.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E.引起反射的剌激是缓慢牵拉肌肉193.骨骼肌肌梭的传入神经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兴奋?A.拮抗肌缩短B.传出纤维受剌激C.牵拉肌肉D.梭外肌缩短E.肌腱受到刺激194.去大脑僵直时A.伸肌紧张性亢进,四肢坚硬如柱B.血压下降C.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活动占明显优势D.伸肌肌梭的传入冲动时少E.头尾昂起195.小脑A.通过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来调节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冲动发放B.能精细地协调运动C.接受运动皮质的传入冲动D.接受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E.维持姿势的平衡196.患帕金森病时A.随意运动减少B.肌紧张增强C.震颤D.多巳胺和乙酰胆碱的供应不平衡E.面具脸197.震颤麻痹的病变部位主要在A.锥体系B.苍白球C.纹状体D.黑质E.锥体外系198.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是A.感觉的高级中枢B.调节随意运动C.调节躯体平衡D.调节肌紧张E.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199.下列哪些生理活动受副交感神经调节?A.排尿B.排便C.缩瞳D.发汗E.呼吸运动200.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A.心率减慢B.瞳孔缩小C.胃肠运动加强D.糖原分解增加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201.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有A.交感神经的全部节前纤维B.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C.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D.运动神经末梢E.副交感神经的全部节前纤维202.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A.支气管平滑肌舒张B.胃肠运动减弱C.瞳孔扩大D.血糖升高E. 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203.对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感神经系统是一个应急系统B.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积蓄能量C.缺氧、紧张等情况下交感活动增强D.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膜岛素分泌增加E.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204.副交感神经支配A.心肌B.泌尿生殖器官C.肾上腺髓质;D.皮肤和骨骼肌血管E.汗腺205.植物性神经支配A.骨骼肌B.胃肠平滑肌C.心肌D.支气管平滑肌E.腺体206.副交感神经系统起源于:A.胸段脊髓B.腰段脊髓C.骶段脊髓D.脑干E.颈段脊髓207.下丘脑的功能包括:A.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B.对内分泌功能的整合作用C.调节内脏活动D.体温调节E.生物节律的控制208.下列哪些属于胆碱能纤维A.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全部节前纤维B.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雄C.躯体运动神经纤维D.支配内脏的所有传出纤维E.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09.下列哪些属于肾上腺能纤维A.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B.躯体运动神经纤维C.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全部节前纤维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E.少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10.脊髓中的内脏活动中枢有A.排便中枢B.呕吐中枢C.排尿中枢D.呼吸中枢E.体温中枢211.下丘脑中与水平衡有关的区域有A.室旁核B.外侧区C.视前区D.视上核E.内侧区212.下列脑区中哪些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密切A.海马回B.隔区C.下丘脑D.杏仁核E.蓝斑核213.下列哪些系统参与应激反应?A.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B.旁中央上行系统C.交感肾上腺系统D.迷走-膜岛素系统E.特异投射系统214.大脑皮质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结构是A.颞叶B.枕叶C.额叶D.边缘叶E.顶叶215.属于边缘系统的结构是A.隔区B.下丘脑C.海马回D.苍白球E.纹状体216.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肽类物质,可能属于神经递质的是A.生长素释放激素B.生长抑素C.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D.催产素E.升压素217.迷走神经的作用包括A.促进胃、胰液的分泌B.促进胃肠道运动C.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D.使心率变慢和心房收缩减弱E.使膀脱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218.由副交感神经调控的生理活动是A.排尿B.排便C.缩瞳D.吞咽E.发汗219.对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机体后天获得的B.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C.“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D.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都是条件反射活动的功能系统E.一旦建立后,不会消退220.关于第二信号系统,正确的叙述是A.是对抽象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B.动物用语词建立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C.灯光、铃声、气味等信号为第二信号D.人类既有第一信号系统,也有第二信号系统E.动物和人的共同之处是都有第一信号系统221.学习和记忆的机制涉及A.神经元活动的后作用B.环路的连续活动C.脑内蛋白质的合成D.新突触联系的建立E.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222.优势半球A.多为左侧大脑半球B.为语言功能占优势的一侧大脑半球C.少年时受损可在对侧重建D.与用哪只手劳动的习惯无关E.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二、名词解释1.突触(synapse)2.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5.可塑性(plasticity)6.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7.习惯化(habituation)8.敏感化(sensitization)9.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10.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1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1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13.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14.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15.腱反射(tendon reflex)16.肌紧张(muscle tonus)1.脊休克(spinal shock)18.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19.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egidity)20.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21.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EG)22.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23.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24.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25.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26.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 27.优势半球(dominant hemisphere)三、简答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2.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3.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有何不同?4.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是什么?5.简述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6.简述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7.电突触有什么生理意义?8.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何特点?9. 中央后回感觉投射特点是什么。10.简述什么是运动单位?11.简述何谓脊休克?12.小脑对躯体运动主要有哪些调节功能?13.大脑皮层运动区有哪些功能特征?14. 由皮层发出的运动传导系统主要包括哪些传导束?15.什么是脑电图?正常人主要包括哪几种波形?16.什么是学习和记忆?17.学习的形式有哪些?18.试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19.何谓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四)论述题1.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是什么?2.低位脑干是怎样调节肌紧张的?3.举例说明基底神经节受损后的主要表现。4.何谓自主性神经系统? 比较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5.睡眠可分为几个时相?其特点与生理意义如何?6.大脑皮质语言代表区损伤时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 2.E 3.B 4.E 5.D 6.C 7.A 8.E 9.E 10.C 11.D 12.C 13.D 14.B 15.D 16.B 17.D 18.D 19.A 20.D 21.B 22.D 23.D 24.A 25.C 26.D 27.D 28.C 29.D 30.B 31.B 32.A 33.C 34.C 35.B 36.B 37.B 38.A 39.C 40.C 41.B 42.B 43.B 44.D 45.D 46.A 47.E 48.B 49.E 50.D 51.B 52.D 53.A 54.C 55.D 56.A 57.C 58.B 59.E 60.C 61.D 62.D 64.C 65.C 66.B 67.D 68.A 69.B 70.C 71.B 72.C 73.B 74.C 75.E 76.E 77.D 78.C 79.D 80.C 81.D 82.D 83.A 84.E 85.C 86.D 87.B 88.D 89.D 90.D 91.C 92.B 93.A 94.D 95.E 96.D 97.E 98.B 99.D 100.B 101.A 102.C 103.E 104.D 105.B 106.B 107.A 108.B 109.A 110.C 111.D 112.C 113.E 114.B 115.D 116.C 117.A 118.E 119.C 120.D 121.E 121.A 122.B 123.C 124.A 125.B 126.D 127.E 128.B 129.A 130.A 131.B 132.E 133.A 134.C 135.A 136.B 137.D 138.E 139.C 140.B 141.B 142.A 143.A 144.D 145.C 146.C 147.B 148.B 149.B 150.B 151.C 152.C 153.A 154.B 155.A 156.B 157.A 158.B 159.C 160.D 161.C 162.B 163.B 164.A 165.C 166.A 167.A 168.B 169.B 170.A 171.B 172.C 173.C 174.A 175.B 176.B 177.B 178.B 179.C 180.B 181.D 182.B 183.A184.ABCDE 185.ABCD 186.ADE 187.ABC 188.BDE 189.ACD 190.ABDE 191.ABCE 192.ABCDE 193.ABC 194.ACE 195.ABCDE 196.ABCDE 197.D 198.BD 199.ABCE 200.ABCE 201.ABCDE 202.ABCDE 203.ABCD 204.AB 205.BCDE 206.CD 207.ABCDE 208.ABCE 209.DE 210.AC 211.ABD 212.CD 213.CD 214.D 215.ABC 216.BCDE 217.ABCD 218.ABC 219.ABCD 220.AD 221.ABCDE 222.ABCE(二)名词解释1.突触(synapse):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相接触处形成的特殊结构部位。2.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是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5.可塑性(plasticity):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6.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的现象。 7习惯化(habituation):当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8.敏感化(sensitization):当重复给予较强的刺激时(尤其是伤害性刺激),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9.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增强。10.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短时间的快速重复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形成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突触后电位减弱。1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1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EPSP减小,达不到邻近膜的阈电位而产成的抑制效应。13.突触后易化(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突触后电位总和的结果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兴奋性升高,这种中枢易化称为突触后易化。14.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15.腱反射(tendon reflex):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发生一次快速而短暂的收缩。16.肌紧张(muscle tonus):缓慢而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发生持续而微弱的收缩。17.脊休克(spinal shock):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断离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18.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的肌紧张康今,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19.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egidity):人类当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僵直及上肢的半屈曲状态,称为去皮层僵直。20.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21.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EG):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22.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23.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地反射活动。24.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训练动物建立这种条件反射时,给动物一定刺激后,动物的反应是执行和完成一定的操作,这种条件反射,称为操作式条件反射。25.第一信号系统(first signal system):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具体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26.第二信号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与第一信号相对应的语词称为第二信号。27.优势半球(dominant hemisphere):左侧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称为优势半球。(三)简答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1)完整性:神经纤维之间能够传导兴奋其必要条件是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神经纤维受损或 被切断,或局部应用麻醉药物,均可使兴奋传导阻滞;(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含有许多种神经纤维传导冲动,但各纤维传导兴奋时基本上互不干扰;(3)双向性:在实验中,如用电刺激神经干某一点,冲动可以沿神经干向两端进行传导;(4)相对不疲劳性:在适宜条件下,神经纤维连续接受刺激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2.突触传递的过程可概括为:动作电位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一Ca2+进入突触小体,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破裂,神经递质释放人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突触后膜对Na+、K、C1的通透性改变,形成突触后电位。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1)由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2)以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为主;(3)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突触后电位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特点是:(1)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2)以突触后膜对C1通透性增加为主;(3)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中枢兴奋传递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单向传播;(2)中枢延搁;(3)兴奋的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后发放;(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合容易疲劳。5.突触后抑制是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传递发生抑制。突触后抑制是在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下实现的。其机制是一个兴奋性神经元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其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C1通道开放,引起C1内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而不易爆发动作电位。6.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轴突型和轴突胞体式突触的联合作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抑制。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A)在受到刺激前,其轴突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联系的另一神经元(B)末梢的作用而发生去极化,使A兴奋时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变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与它构成突触的神经元(C)的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致使C不容易发生动作电位而呈现抑制效应。7.电突触主要参与需要快速性和同步性的电传递过程。电突触传递速度极快。对于某些逃跑反应来说速度很重要。例如金鱼的弹尾逃跑反应。电突触不仅仅局限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更常出现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神经元之间。电突触使这样的一群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8.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都是感觉由丘脑向大脑皮质投射的传人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感觉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感觉区的传导系统,它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