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doc_第1页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doc_第2页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doc_第3页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doc_第4页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道,为中国茶文化之瑰宝,也为一切茶道之顶峰。何也?中国事茶的家乡,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纵观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史前时期到现代,从中国大陆本土到韩国、日本及欧美,茶文化遍布世界各地,茶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但简单概括可知,茶的饮用及表示不过四大类。第一类为生涯之茶,饮茶乃日常基础生涯之须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百姓开门七事之一,用以止渴、往火、消积、提神,起到内外通利的生理作用,属于茶文化的外层。第二类为礼节之茶,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谈心,以茶来传布文明礼节,观赏茶艺动作的娴熟典雅,品味茶水沏出的色、香、味等高等感受,乃至将茶艺与各种文化艺术运动相联合,此属茶文化的内层。第三类为禅之茶,修如来禅者以饮茶来助修安那般那息法息道,祖师禅者则直截了当茶禅一味,以茶来开悟佛性、明心见性,在中国丛林寺庙里延续至今的茶禅,以及在日本发扬光大的茶道,均属茶文化的密层。第四类为佛果之茶,即唐密曼荼罗中之茶赡养法,也即本文所称的金刚茶;此茶表佛法的深般若即诸佛的机密般若,是于缘起性空之基本理上更显实相不空之事,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如来常乐我净等无尽意味,饮此茶者即表种菩提之因,当来必成佛果,故此为茶文化的密密层。笔者虽言金刚茶为一切茶道的顶峰,但尽不排贬其它茶道,由于顶峰必由基本和中间来支撑,没有基础和中间,顶峰也无所安立。因而茶文化的四层,又可称之为基本层、中间层、高层和无上层,即上述之生活茶、礼节茶、禅茶和金刚茶。故金刚茶作为茶道的顶峰,是茶文化向高层发展之必定,也是茶叶性相本具之必定。金刚茶者,表佛果觉之海,无量便利门、毕竟门、醍醐门、甘露门摄于一茶、一味、一道、一壶中。繁则华严重重,富贵庄严,百千本尊,共聚一坛,共享茶味;简则一壶一杯一茶一饮而尽千江水。一茶味能生无量法味,无量法味进一茶味本自无生,如同阿字本不生故,亦如阿字能生万法。欲解此中味者,须入华严大小无碍、一多相容、托事显法生解门。故得密宗茶道基本偈曰:小小茶壶容大千,甘露净水注其间。沏出金刚茶味道,菩提佛种入心坎。二、溯本追源话茶缘茶,本是中国之特产。佛教,原发祥于印度。茶与佛教之联合,由来已久。相传东晋时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助修。据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上记录,南北朝时法瑶和尚,饭所饮茶,年七十九,礼致上京。茶叶以其提神醒脑、消食往火、益寿延年的自然功能,自然而然地契合于佛教的修行须要。随着佛教传进中国,僧人逐渐认识到饮茶的利益,而大加推广。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质滋味与禅家淡泊自然,阔别执著的平凡心镜相契相符。百丈禅师有吃茶、保重、歇三诀。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唐朝时,茶已成为僧伽生涯所不可或缺。茶道一词,最早呈现于唐朝禅僧皎然的诗句中。而皎然和尚是茶圣陆羽的好友,于茶道也深有研讨,且给予陆羽很多辅助,皎然诗句中有三饮便得道之语。茶圣陆羽撰述茶经,重在总结、传播 饮茶之道,皎然和尚则重在发扬悟道之茶,一者重物,一者重心。茶之与禅,一物一心,两种法数,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宗门将茶禅文化施展极至,以茶禅不二、茶禅一味为主旨,广行度生化他、好处世道人心的妙用。自唐宋时期,随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茶禅文化在日本生根开花。及至本日,茶道已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随其经济的突起而波及影响到世界。然密宗茶道,虽也发源于中国唐代,但并未随唐密流传于日本而完整传播过往,或虽有少分传播但没有被器重和发扬。日本入唐学法的僧人,虽在唐见过很多供养三宝的茶礼,并带回茶种种植,但他们都未能将茶道作为密宗的特别法门而引起足够的看重。是故,虽当本日本茶道在世界的影响如日如虹,但仍有所缺。密宗茶道即为日本茶道所缺乏者,也为我中华茶道可大力宏扬者,同时也是茶道发展欲臻于圆满的必定。当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中国首都长安流传密教时,中国已开端风行坐禅饮茶的茶道。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机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修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从一开端就与密教修供结下了不解之缘。考诸典籍,最早将茶供养引入密宗者,当推一行和尚。大正躲别尊杂记北斗本有几幅曼荼罗图象,其中就有茶供养,而北斗七星护摩法乃一行阿?黎所创建。广东江门一带传说,一行阿?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茶树,夜观天象,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以纪念。可见唐密从发展初始即将茶道融入密宗。大唐历代天子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即以供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等礼遇。如金刚智忌辰,举办千僧供,玄宗赐茶(饼)一百一十串,以供斋用。惠果巨匠常以天子所赐之茶,换购图画原料画曼荼罗。若仅凭如上的史实和文献记录,密宗茶道也就几乎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了。然可大庆幸、大欢乐的是,随着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的出土和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唐密茶道得以重现于世。由于法门寺地宫供养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智慧轮大阿?黎者,为最可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法门寺地宫,乃为赡养佛指舍利,凑集了美满的金、胎两部曼荼罗的唐密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由小乘、大乘发展到密乘最高阶段,集合所有佛和菩萨,包括显密全体教相(理论)、事相(实践)的美满悉地无上成绩。智慧轮等诸大阿?黎,将完全的一套系列茶具安顿于地宫曼荼罗中,显表的是天子对佛指舍利及大曼荼罗的尊崇,而密表的是全部茶道即为密教修供的羯磨曼荼罗。此即唐密圆融世降生法、圆融茶道和密宗的无上金刚乘茶道。故笔者有偈赞曰:解渴药疗茶艺兴,修定参禅一脉承。最是唐时密供养,常乐我净茶是?。(注: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沉睡了一千一百一十三年的唐代地宫,终于重见天日。一九九四年,当代密教大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与中国社科界、佛学界,共同完成了对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全面破译。一九九八年,吴老著作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讨出版问世。)三、金刚茶之理念与行法密教有教相与事相,教相讲理论,事相讲实践修持。金刚茶之理念即如密教教相,行法即如密教事相。密教必受灌顶始可修学教相和事相,而金刚茶乃世降生法圆融之茶道,不必受灌顶而可修学。然仍须由通密教者传授,方不违茶与密非一非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圆融之旨;若由不通密者妄造,则乱人线人,贻害无限,不利于中华茶道真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茶非密,密非茶,茶即密,密即茶,非茶非密,即密即茶,非一非异,不二而二,此即金刚茶上妙茶滋味也。若约二而不二言,密教之理即金刚茶之理,金刚茶非别有它理可言。若约不二而二 言,金刚茶之行法即是在生活中启悟妙智妙理的茶文化运动,不是在寺庙里修行密法的宗教运动。但此二者,也可相辅相成,互摄互入,圆融无碍。故此为金刚茶与宗教式密法的根本差别,也是金刚茶与普通茶艺、茶道的特殊不同。读者当切记,切记!由如上的阐明,我们就可以在此无碍地讲授茶理、佛理了。密教的根本理论,在大日经的入真言门住心品。大日经凡三十六品,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重要阐明密教教相,第二品具缘品以下,重要解释密教事相。住心品的核心在于三句义,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毕竟。而三句义又可概括为一句话,即如实知自心,阿字本不生。密教之全体教相与事相,不离此三句义。密教之事修,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惟体悟缘起性空的妙理,更显实相不空之事。故金刚茶之行法,完全部现密教的事理。譬如在行金刚茶道时,所用之茶叶,即表菩提心为因;沏茶所用之水,即表大悲为根本;茶道之用用具如茶壶、茶杯等,即表便利为究竟。这一切的茶道行法,最后回结为品茶,故品茶即是如实知自心,阿字本不生。或有人问:自心是无形无相,品茶是有形有相,此二者如何是一呢?答:毕竟来说自心非有相非无相,从空之义上来说,是心了不可得,从不空之事上来说,一切相者具是心之现,有何事不是自心呢?禅宗有茶禅一味、知茶味即知禅味、不知茶味即不知禅味等语。密宗更是即事而真,真空妙有,果地便利,故可曰:知茶味即知如来味,不知茶味即不知如来味。此即生佛一如,世间与涅磐,无有少分辨。诸佛果地法,金刚茶所摄。或有人问:阿字是梵音,属声尘,品茶用舌根,属味尘,云何声味相换?楞严经云,但于一门深刻,入一无妄,能令六根一时清净,悟圆通根,由是修行,可得六根互用。金刚茶乃果地法门,以诸佛菩萨果地功德,加持行者因地,久久因地也结果地,或有上上根者,由大信愿加持故因果无碍,可顿具果地功德。如是金刚茶法,则与密教即身成佛之理一脉相承。密教讲六大缘起,以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包含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六大所成,即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所成,前五大表物资,后一识大表精力,精力离不开物资,前五大合起来就是识大,故密宗偈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在金刚茶道中六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云为表风大,融入水中之茶味表空大,行茶道之人表识大。故金刚茶道中,六大圆备,缺一不可,行此茶道即可六大周润法界。又前五大地、水、火、风、空各表大圆镜智、妙察看智、同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故人行此金刚茶道即可美满五智。密教的法相是以四种曼荼罗为代表,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密教以四种曼荼罗来体现万事万物的现象,大曼荼罗表事物全部的时空,三昧耶曼荼罗表核心事物的形相,法曼荼罗表事物的名法,羯磨曼荼罗表事物的作用。如法门寺地宫,地宫的场合、用具等全体就组成大曼荼罗,各位佛菩萨手中所持的器物就是三昧耶曼荼罗,地宫捧真身菩萨莲座下所契刻之梵文种子就是法曼荼罗,建造安顿曼荼罗及供养佛指舍利的进程就是羯磨曼荼罗。从法相上来说,金刚茶也必需具备此四种曼荼罗才干称为密宗茶道,特殊是在茶具的设计上必需依法刻画、塑造密教的曼荼罗图象。绘有密教曼荼罗图象的茶具,就是大曼荼罗。或有人问:法门寺地宫唐皇所供的茶具,虽有丰盛的图象,但并没有密教的图象,云何被视为密宗茶道和密供养呢?这是因为,唐皇所供的茶具乃设置于地宫中,而地宫全部即是金、胎两部大曼荼罗,表法已很充分,可不必在茶具中反复。另外,唐僖宗用自己日常亲用的茶具以供佛,更显崇拜之至。所以,假如简略地仿制唐皇所供的茶具,给现代人应用,虽有其宝贵之处,但还没有真正发扬密宗茶道的精神本质。密宗茶道所用的茶具,必需依法绘制密教的曼荼罗图象,才干为修习金刚茶道时所应用。譬如茶壶上应依各种本尊法而绘制各种本尊曼荼罗图象,如是茶水才有各本尊法之作用。因此,在当代宏扬密宗茶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是可以一挥而就的,但只要因缘合适,现代艺术和科技生产都很发达,也不难实现。至于如何造金刚茶道用具,本文边幅有限,当另有阐述。总之,要依密教的经轨和传承来做。佛教的修行都可以概括为上供下施,密教的修行又可以概括为发菩提心和修三密(佛的身、口、意被称为三密,凡夫则为三业),而密教是以修三密为主来行上供下施的。佛教修行非常讲求当机和次第,不是一上来就修三密,而是依据水平不同,可单修一个密、两个密,或三密同修。如净土宗,倡导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以修口密为主,而观无量寿经又是以修意密为主。按密宗道理金刚茶道也同样有次第,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结缘茶,只要应用如法的密宗茶具,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均可行此茶道,这是金刚茶道的基本层。结缘茶重在将唐密文化和普通茶艺相联合,虽是基础层但有很多行茶法,由于唐密文化很丰硕,中国茶艺也很丰盛。第二类叫内修外供茶,这是金刚茶道的核心,须依人传授才可行此茶道,有四个次第:第一、奥义圆明茶;第二、耳根圆通茶;第三、六根互用茶;第四、普利世间茶。第一、奥义圆明茶,即圆满明了金刚茶的奥义,也即是在行茶道中体悟六大缘起和五智圆满的法界奥义,是将密宗的教理贯串于茶道的行法当中使行茶者开启智慧,这一次第也有很多行茶法。第二、耳根圆通茶,将密宗修声密的法与行茶法相结合,有多少密教陀罗尼既有多少行茶法。第三、六根互用茶,将密宗修三密的法与行茶法相结合,有多少密教本尊法既有多少行茶法。第四、普利世间茶,行修前三次第确有实证,体悟金刚茶事理无碍,可行华严事事无碍法,内修外供,上供下施,广行好处人天事业,与普贤菩萨等。密宗讲法住法位,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所谓金刚茶,也实有一种茶叶叫金刚茶。其状如佛牙,无有分杈,其母茶品德高尚,源远流长,为唐代贡茶。只是目前条件不成熟,而没有批量生产,待金刚茶道传布时即可面世。金刚茶道所用的茶叶除金刚茶外,任何茶叶均可用,但各种茶叶依据其性相差异有不同的用法。密教修供养法,一般有四类:息灾法、增益法、敬爱法、调伏法。金刚茶道用茶,也是依据具体行茶法中的深情结合茶叶的功能不同而有所选择。例如绿茶适于茶道中的息灾法,乌龙茶和花茶适于茶道中的敬爱法,苦丁茶适于茶道中的调伏法,红茶和在茶中加有其它成分的糖茶、奶茶等适于茶道中的增益法。但由于绿茶的广泛饮用和性质适中,绿茶可通用于息、增、怀、伏四类茶道行法。若详论金刚茶道事相,则可重重无尽。有意学此道者,当从金刚茶理念进手,学一、两个行法,渐渐圆熟懂得,才可修学上层次第。是故,得作金刚茶赡养法基本偈曰:一切曼荼罗,纳此茶道新。种种本尊法,在壶显法精。大日如来敬,金刚萨?请。金胎两部法,藉此天下兴。四、任重道远薪火传中国的茶叶和瓷器,自古就随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而传遍世界,茶文化也在东西方各国、各地域生根开花,广结硕果。情势各异的饮茶方式融入到各国度、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中,形成了各国度、各民族自己的茶文化特点。中国事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曾经对世界的文明发展有出过宏大的贡献。中国事茶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