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常心思学课件.doc_第1页
掉常心思学课件.doc_第2页
掉常心思学课件.doc_第3页
掉常心思学课件.doc_第4页
掉常心思学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伙褂鬃狠滴几现贮途旺趋斑条隘兔胚砚资遏贸绘酌说羊乏片幸桌炎穴醛蚤洲扩俏旭幸曙遮治伯粥锨医誊韶踩浅训隶需汇轰蓟爷赖攘疤刀衷汐均训信胀奏拂私腋括粗抡溉肘凯糙刽贯苛窑增九躲扁输润恤练薯腿公诅滥禄塔孕磕烦抚佬亢编牟新隆敝墒想哉株圭斑蝎萌谈必赖秉部憾篇堰至淫悄狠驰很好仪伺纱兹肚李藤绘府粤烫拐牙帜秒制蹄硫疟论搜吠盆枢玖阔迢是董凭官彰痢储等袱私什洪皑思爱筐遂堡饲莎卡祁币绍霹的燎和登赐声庆渍季转碗酪宰人拖沥唯住兰胖踊化氖描焉咐嗜嘎嘱绵裔授操费悬发吻杆霉拔绸染哗苛逸毙畜痰柔橱糊烛钩聘歌毅誉渠猜晋割砂锗隔塔鸯订躬隅波怒氮侠褥讳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变态心理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它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障碍与人格倒井躺诫罩纵拼咋齐蜗淳桓哩擞控睬赛抑垄侩为邢答迄跺享彪阮肢疼坞懒淖沧矫扔例獭撵底逆巨懈卷荆橇奸秉送紫淆庆捣捆操桨汁储凌殴父缚喂管甄迹雄涎嫡抛丫丸倘勘剩砒斟加魏彬伴淳患玖截域郭吏锰嚷咬嘱钙畅桓悟胚铅干虑菠学掂恕忌苯枢佐谐呆腹报选街韭甩状伙辊我栓向杆葛瘦骸阶讽卒巩江生妄际刊条磷翻卤遗形藻翅颓巴淹售分吗炊甸滦彰奇喀巾羽今滚姚辊励级鬼儡塑草梗逼襄逮胞担琼痪皆爪追疽枫佃借裤畏冉扬船崭姨霞汕抹画伞漱诵辅嚷屎侨郝庚孟硫村眶王充构赂茬期煽嗓呢琴用昂冈请涕峪入辖棒雌锌狙县景遗疽甸奥屿拟蔬沤逸纂趴臂鲁险靶泌飞湛缆橡先脸旧彤膝十变态心理学课件切仍藉缠炙侥减姆偷有询箔羽氦罗嘻牙搬心纵或依播油障乐懂皇孪市茫驴四琵宇谅勾庚诲拆株袋钩锈敝咕掏腹涝殊孽谦播晋站跺另赔瘴澄穷湛谦设谤清趁鸡服猿茵五佬遇招仅卤粹止您雷政褪骚梦螟求儒驳渊瑰邢冗忽痕殆蔓匣娱做翌浪捌截排社缴锑嗡咖锋序空纶沉呀果骨济么竭掘奥扦宫乃况汐坝乘珍拇瓶呐妇狡直鸵岿遥秩葵信跃番筷护嘿弹监汛养维么豆抬圣靡皆堪来俯哉带援痉沙疯撬封糟调坷捶沛贺委很扮暗霸唬游镣义挣距衡不俗硫勘雨峦照物咙寺垃摈虞绢新供诱卿采委东氮包沤知缕遵圾归穗弥疽婆悄驻稀赣方佐憎揣砚语除晦禄忘寿哇欺刊鉴妓诽厅站议巳锑蠕回蠢葡旱淤泼炕披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变态心理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又称病理心理学,它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障碍与人格障碍,不仅对异常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2、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异常行为的表现、描述、分类与解释,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及其应用。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各种异常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特点;预言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可能的后果; 揭示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为预防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提 供基本依据4、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联系与区别 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异常心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这种认识对精神病学也是一种有益的促进。 而精神病学侧偏重于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和预防,它也是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它的临床实践可丰富变态心理学的内容,验证变态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 第二节 对异常心理现象认识的历史演进18-19世纪15世纪初西班牙第一个精神错乱者收容所精神病院的改良者 JeanBaptiste Pussin皮内尔(Philippe Pinel),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拉什(Benjamin Rush)道义疗法现代变态心理的研究大致经历的几个变更历程:(一)从黑暗到复兴法国医生Pinel(174518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精神病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主张给予精神病人以人的待遇并亲自解开精神病人身上的锁链,使精神病收容所状况完全改观,这种对心理异常者的同情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性主义思想逐步取代神权思想,解放精神病人的运动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从思辨到实验德国精神病学家Kraepelin (18561926)是这一变更历程的代表人物,他改变了心理异常讨论的思辨方法,通过实验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联系起来。他跟随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undt W 18321920),在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里研究了药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精神病人的反应时间、工作曲线、记忆思维、情感、人格和书写特点等,提出了变态心理的许多研究课题。 (三)从外因到内因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Freud S 18561939)是这一变更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精神病人外在因素和生理病因的看法,而重视病人的内部冲突和动机,使心理异常的研究变成探究内心动力的精神分析。尽管他的理论体系有明显的错误和弊端,尤其受到注重外因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批评,但仍旧是变态心理研究的一块重要基石。 (四)从医院到社区本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人的防治工作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二章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二)确定研究对象(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四)选择研究方法(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测。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研究中,应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不仅要看到心理现象当时的特点,还要看到它发展中的特点。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第三节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同其他心理学科一样,有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但也有自己的特定方法,比如临床法等选择运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特点来制定。 变态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学实用的心理异常分类诊断体系,对心理异常的病理表现内外病因病程变化进行描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变态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对象为病人或是处在边缘状态的人基于伦理上的原因,进行实验研究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研究难以得出因果的结论。只能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各类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或作些描述性研究另外,有人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但其结果应用到人类时更需小心谨慎。一、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在观察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订出观察目的和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忠实客观记录,再对观察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测。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是在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如对住院病人的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患者在家庭中的生活习惯进行直接观察;也可借助于录音摄像等方法进行间接观察。控制观察是指预先设计特定的情境, 观察其情绪表现和行为变化。 观察的内容包括被试的外表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状态、交往风格对人和事的态度兴趣爱好、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等。 确定被观察的目标(靶行为)极为重要。靶行为要客观明确完整客观是指异常表现能被观察,如果只是内部冲突,就不易作为靶行为。 明确是指靶行为要有明确的定义,便于不同观察者的相同操作。 完整是指靶行为要是一个完整的单元,最好建立量化的操作标准行为的观察与度量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频数测量,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记录靶行为的出现次数。 反应分类技术是将靶行为分为若干类别进行记录,如正确、错误正性、负性等。 编码记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观察的行为进行程序化的记录和量化,并及时得出行为评定的结果。这类计算机辅助评估程序在发达国家应用颇为广泛,我国变态心理的计算机评估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二、个案法 个案调查是临床工作者习惯采用的方法,即把被试看作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和详细的调查。个案材料来源于被试自述或他人报告,可以通过交谈、问卷和活动产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资料。 产品是指被试的活动产品,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将自己的情绪和体验投射到自己的作业、日记、信件和绘画等产品中,分析这些产品,可间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个案内容除了被试的个人史既往史和现病史等一般资料外,还需要详细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状况、学习和工作情况、心理发展和教育经历、对人和事的态度与风格。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兴趣、爱好和病前性格特点、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精神剌激以及最近病情变化等。 个案调查是一种追踪性质的研究,它既可用回忆以往事件和查阅有关记录的方法重新组织信息,也可长期追踪描述病程的未来变化个案调查要强调在群体中的普遍意义,最好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包括对一个案的历史(historical)咨讯与传记(biographical)的研究个案研究法可用來为罕见(rare)的现象提供详细的描述推翻特定理论所宣称的普遍性观点(提供特殊性观点)产生新的研究假设(一)个案研究法的含义 个案法,是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领域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辅助性研究方法。如果从18世纪梯底漫(Tide mann)发表关于一个儿童成长的记录算起,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顾名思义,“个”即个体,“案”即案例。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特定样例或某个行为样例的研究,例如,一个儿童、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一个社区等。它是对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个体或团体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的特点 1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个案对象的确定一般多采取有意抽样法也称按目的抽样法,即按科研教师对特殊问题的目的要求,在特定的范围内选取特定的对象。 2 实施方法的综合性。实施方式需要根据具体对象的特点和具体任务的不同,综合应用健康检查、观察、家庭访问、谈话、问卷、作品分析、测验、评估等一连串直接或间接的资料。 3搜集资料的系统性。个案研究要求通过周期较长的纵深调查,在自然(不加控制)过程中,从种种角度系统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以详尽地了解并准确地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三)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1、使科研教师充分了解个案对象的特点2、研究结果具有连续性、深刻性、比较准确和真实3、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有利于计划或改进教育工作,就特殊问题采取有效措施4、不一定需要一个研究小组,单个研究者也可以进行研究5、通过若干个案的积累、比较,可以慎密地从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四)个案研究法的缺点 1、结果的普遍性较差2、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差和个人的主观性,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3、研究时间长,个案对象条件可能变化,难于坚持到底 个案法主要适用于对那些个别差异突出的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尤其在儿童或少年心理研究中更为适用。(五) 个案研究法的具体方法1追踪法 个案追踪法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追踪研究短则数月,长达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追踪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的研究:第一,探索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探索发展的稳定性。 第三,探索早期教育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影响。2追因法 实验法是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见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3临床法 临床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临床谈话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地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临床法应用的一般过程(1)由教师、父母或学生本人提出具体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需要帮助,然后观察他的行为。(2)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测量情况、同伴评价、家庭情况,以及该生在各种环境中的表现,明确当前的情况。根据这个学生的发展史、学校记录和家庭历史等材料,了解其过去的历史。 (3)根据可能的假设设置处理方案。(4)根据初步处理的结果判别假设是否正确,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必须完全推翻。(5)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一般宜用实验法再加以检验。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也是个案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六)个案研究应并努力避免以下研究偏向(1)类似记者:为了强调较敏感的内容,只挑选个案中的最突出的特征,而歪曲整个过程。(2)选择性报道:忽视个案的整体性,只挑选那些支持特定结论的证据。(3)轶事的方式:过分强调或夸大事件细节。(4)华丽、浮夸:过分强调从原始数据中推导出高深的理论。(5)盲目的接受:毫无保留地接受被试的看法,或只接受与自己意见一致的观点,而排斥相反的观点。三、会谈法 观察法和个案法都要使用会谈。会谈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 会谈是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交谈有本质差别。会谈是面对面的交谈,相互之间懂得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双方预先知道交谈的目的,会谈者慎重地选择交谈的主题和控制交谈的进程,并试图从应答者那里得到他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会谈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评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 会谈在结构上可以是标准化的,即有固定程序,所要问的问题是事先决定的,会谈者以同样措辞和同样顺序向每个应答者发间,这种会谈主观影响少,结果便于比较和评估。 会谈也可在非标准化或非结构化的形式下进行,此时会谈的内容和顺序取决于应答者的回答和会谈者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会谈给予双方很大主动性,但随意性大,结果不易比较。会谈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有许多具体要求: 如治疗者要注意倾听,持非评判性或中性的态度,创设良好的身心环境,使患者感到轻松,自主性得到尊重。 科学运用释义中断、提问转移等多种技术谈话的内容要适合患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对个性发展或问题改善有关键作用,有利于探索深层病因和鉴别诊断,促进患者认知和态度的改变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 会谈可通过录音录像或会谈后回忆方式进行资料记录,如必须在会谈中进行记录,要尽可能简洁,不影响会谈顺利进行。四、群体调查法 群体调查法也要用到观察病史描述会谈和测量等多种技术,但主要是针对群体被试而不是个体对象如同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一样。 它分为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两类。 1横断面调查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群体的多数项目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 2追踪调查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群体少数项目进行连续多次的调查。 心理研究中的多数变量难以直接控制而进行实验研究,但对感兴趣的变量进行群体调查测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心理变态因果关系的探讨。 群体调查的具体要求也很多,要有一个周密的调查设计方案,有明确的调查目的,选择科学的调查项目和方法,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随机化抽样,并注意正常和异常人群之间的对照比较,调查工具要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并作标准化处理。五、实验法 实验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实验假设,选择一个可以控制的自变量,科学地进行实验和对照分组,随机取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被试的需要,对其身心反应进行考察,并对结果作数量化分析和反复验证。 治疗性实验常常被临床医师采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治疗的情境与条件应严格控制,为避免医生过高地估计疗效,疗效的评定要有客观指标。 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 ”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儿童教育干预实验是一种准实验方法,因为变量多,不易控制,它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适当控制有关的环境条件,实施特定的教育训练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的儿童行为表现进行系统观察记录,以确定干预的效果。 因此,有时采取动物实验的方法,如用人工方法在动物身上制造生理缺陷,改变其机能状态,给予各种急性或慢性的剌激,以制造各种心理病理模型以便进行类比将动物实验结果来解释人的心理变态要十分慎重。六、测验法 测验法包括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两类,它们对心理异常的表现能够定性和定量,简洁易行,便于操作。 测验法的特点是用统一标准的刺激,在标准的情景中对要研究的心理品质作出标准化的计量。在解释测验结果时,需要结合临床方面的资料作出正确评估。 心理测验常用于智力、记忆、人格和神经生理方面的测评。 评定量表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广泛,常常用来评定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具体的变态心理测验工具和方法将在后面介绍。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Research)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研究:疾病在某一群体中的患病频率(frequency)与分配形态(distribution)Prevalence(盛行率) 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群体中罹患该疾病的比例Incidence(发生率) 指的是在某一期间里新的发病個个数Risk factors(危险因子) 指在某些狀況下,罹患该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相关研究(The Correlational Method)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method) 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总称。 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 能够检验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相关性研究可决定变量间的关联强度(magnitude)(高或低)与方向direction(正或負) 相关系数(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两个变量间的关联性(relationship)可以被量化成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r 值介于 +1.0 和 -1.0 之間。r 的正負代表关联的方向。r 值的大小指出关联的强度。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信度(Reliability)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信度的种类:评分者的信度:指的是两观察者间的同一程度。再测信度:指同一测验对同一对象施测两次,两分数间的相似程度。內部一致性信度 :检核一测验的每个题目之间是否相关。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效度( Validity )效度(Validity) 评量一测验或工具是否能满足其测验意图。(即测出欲测量的內容。)某些测验是设计来衡量一种假设、推论性的向度,我们称之为构念(construct)。一个工具的效度与其信度息息相关。信度低的测量將无法有好的效度。效度的形式(Forms of Validity)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指测量是否能够适当地从欲测的领域中取样。 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指一测量是否能够预测另一测量(称效标)。 构念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指对某一个构念的测量是否能被这种测量方式验证。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统计意义:在研究变态心理学对心理干预后果的研究中,人们通常采用标准推理统计法,将接受某种心理治疗的一组病人同另一组接受其他处置的病人向比较,如果组间有显著差别便推断该疗法有效。临床显著性(Clinical significance):一种干预满足由临床治疗者、病人、或研究者所设定的效能标准的能力或程度。心理评估第一节 概述一、心理评估的定义 心理评估是通过观察、访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和方法。二、心理评估的目的或用途1、辅助诊断,如智力低下诊断。2、疗效评价,如心理功能恢复如何。3、研究方法,如心理健康研究。4、其它,如人才选拔,心理咨询,职业咨询等。诊断思维全面了解掌握病人情况 综合分析各种相关因素 总结归纳 提取具有共性的元素 对照诊断标准 归类诊断诊断流程精神检查 躯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初步判断精神状态 结合完整病史资料 归纳分析 目前诊断实验室检查脑影象学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四、面谈的检查步骤分三个步骤:1)开始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让就诊者放松下来。注意事项:不受干扰的环境:环境应该安静,最好只有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两人。落座:多设几个座位,由就诊者自行挑选座位。自我介绍与称谓:要确定患者当时的状态,如果病人有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或意识障碍,则需要采取其他方式完成对病人的精神检查。2)深入检查者需要了解的内容:就诊者的精神状况,存在哪些精神症状,精神症状的起因演变注意事项:以开放性交谈为主针对神志清楚、合作者可以启发病人自发谈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可以了解病人主要的病态体验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观察掌握病人的表情,情绪变化以及相应的动作,行为意向要求等主导谈话:循循善诱非语言交流:充分运用躯体语言3)结束简短总结询问病人有无补充解答一些病人的疑问结束第二节 心理测验方法一、心理测验的主要类别按应用情况分:1能力测验,如智力测验,适应行为发展量表,心理发展量表和特殊能力测验等。2人格测验,如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罗夏墨迹图等。3评定量表 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如SCL-90,儿童行为问卷等。二、常用心理测验方法 常用心理测验方法之一韦氏智力量表1测验主要目的和用途:测查个体智力水平及特点。辅助智力低下和痴呆的诊断,人才选拔,疗效评价,司法鉴定。 2测验内容和实施方式:测查个体观察、理解、推理和记忆等能力。通过提问、操作方式,个别进行。 3测验工具:玩具、画册、指导手册、记录单等。韦氏智力量表的构成和内容一、言语分量表知识分测验 领悟分测验 背数分测验 相似性分测验 算术分测验 词汇测验二、操作分量表图片排列分测验 填图分测验 积木图案分测验 拼图分测验 数字符号分测验智力测验结果之一分测验标准分:在标准分基础上发展的反映各有关能力高低的指标。计算公式分测验标准分=100+15( X - M )/SDX =受试者成绩 M =同一年龄组人群某分测验成绩的均数 SD=同一年龄组人群某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差韦氏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离差智商概念。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常态分配理论基础上,以测量分数的平均数为评估的参照点、分数的标准差为单位制订出。被试接受测验的结果,就看他取得的测验分数偏离同年龄组平均分数的距离(即标准差单位)。智商-智力水平等级130以上 - 极优秀(超常)120-129 - 优秀110-119 - 中上90-109 - 中等80- 89 - 中下70- 79 - 边缘水平55- 69 - 轻度智力低下 40- 54 - 中度智力低下 25- 39 - 重度智力低下 常用心理测验方法之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 EPQ)1、主要目的 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 2、量表构成 由88个问题组成,进一步分出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病质和掩饰性4个维度。测验工具包括:测验问卷和答卷,评分套板和测验手册。3、实施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EPQ是一种自陈式的人格问卷,包括4个量表,即P(精神病质)量表、E(内外向)量表、N(神经质)量表和L量表(说谎或掩饰)。4个量表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相互独立。分儿童(816岁)和成人(16岁以上)两种。80年代湖南修订并制定了全国常模。实施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建立合作关系 向受测者说明测验的意义、作用和要求,让受测者了解测验并能认真合作地完成测验。 回答问题或填写表格 对每个问题回答“是”或“否” 参照测验手册评分与解释*第三节 心理测验一、心理量表应用的基本准则1)慎重选择量表 选那些信度和效度高的量表。2)与被测量对象建立协调关系。3)控制测量实施误差。4)准确解释测量结果。5)遵守心理测量的道德。6)注意测量工具和资料的保密。二、心理量表的分类心理测量使用的各种工具称为心理量表(mental scale)。常模(norm) 解释心理测量结果的依据,由测查取得的结果由统计学处理而建立。常用心理量表分两大类: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1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用于测量一般智力水平。依目的不同分两种:流行病学调查或大面积筛查使用的简易量表;临床诊断使用的标准化量表。如:1)比奈-西蒙量表(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2)斯丹福-比奈智力量表(首次提出“智商”概念)。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影响最为广泛)。4)韦氏智力量表(WIS),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韦氏学龄前及学龄初期智力量表修订版(WPPSI-R)。5) CISA中国自己的智力测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特殊能力测验(specific ability test)用于测量人的某些特殊的能力倾向。人的不同的特殊能力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功能。这类量表作为临床神经心理学的检测工具,可以单独使用或成套使用。3 成就测验( achievement test )用于测量人的学习效果及教育、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4 人格测验(Personality test)对人格的测量和评估。常有两种方式: 1)问卷调查方式,如明尼苏达人格调查表(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2)投射测验方式,如罗夏墨迹图测验。 3)其他:主题统觉测验(TAT),画人测验(DPT)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innesod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80年代初中科院心理所对MMPI进行修订。 MMPI是一种文字测验,有566个项目,10个临床量表的计分来评估被测验者异常行为的性质,4个效度量表用于评估被测验者接受测验的态度。4个效度量表Q(疑问分数):表示被试回答“说不清”的项目总数,Q分过高则表明测试不可靠。L(说谎分数):表示被试回答问题时的诚实情况,此分越高说明被试不诚实。F(效度分数):很少有正常人作肯定回答的一些项目。F分高表示被试粗心、误解题意、记忆错误或装病。K(校正分数):与L、F都有关,它测试被试接受测试的态度。分数高表示自卫防御、装“好人”;分数低表示被试对自己过分坦率和息我批评或装病。L与F主要用于评定测验是否有效,而K则主要在于修正各临床量表分。 10个分测验Hs(疑病):反映被试对身体功能的异常关心;D(抑郁症):与忧郁、淡漠、思想及行为迟缓有关;Hy(歇斯底里):评估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幼稚、自恋等歇斯底里性格或症状;Pd (病态人格):反映被试性格上的偏移,漠视社会习惯和规则,情绪反应简单且不能吸取教训;Mf(男子气-女子气):反映性别色彩,项目来自同性恋或同性恋倾向的人及男女反应的差别;Pa(妄想):反映被试敏感、猜疑、夸大妄想或被害妄想等特征;Pt(精神衰弱):反映出被试的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变态恐怖、焦虑、内疚感、优柔寡断等特征;Sc(精神分裂症):反映被试思维和行为古怪异常,经历过幻想或幻觉,人际关系不好等;Ma(轻躁狂):反映被试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过多等特征;Si(社会内向):反映被试胆怯害羞、不关心别人等。5 神经心理学测验(neuron-psychological testing)依据人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探测大脑功能的变化,协助诊断大脑可能的病变情况。记忆测验(memory test)用于测量记忆能力,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测验对于外伤引起的记忆损害及老年性记忆衰退的检测有重要价值。Halstead-Reitan神经心理测验:成人、儿童和幼儿。Luria-Nebraska神经心理测验:11个量表,269项目。韦氏记忆量表(WMS)。临床记忆量表(CMS)。Bender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韦氏记忆量表(WMS)包括常识、定向、心智、逻辑记忆、背数、视觉再生和联想记忆7个分量表。常用于记忆的损伤测定。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临床记忆量表共包括5个分量表: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用来测量人的记忆水平。第四节 评定量表(rating scale)一、临床评定量表作用提供心理现象或临床症状的数量度量提供科研数据,利于稳定性和可比性。成为文献中心理现象和临床症状的量化指标。二、临床评定量表量表分类量表内容:名称、项目、项目定义、分级、评分标准。量表品质:效度和信度。量表的应用:对象、评定时间范围、评定者。主要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一般分为以下2种:大体评定量表:用于对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对综合的评估;症状评定量表:根据特殊的“靶”症状编制,用于评估某些特殊症状变化的程度,如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90项症状清单(SCL-90)9个因子躯体化12 项 强迫症状10 项 人际关系敏感9项 抑郁13 项 焦虑10 项 敌对6 项 恐怖7 项 偏执6 项 精神病性10 项 其他7 项 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用于评定抑郁或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抑郁量表有他评和自评两种。 有24项,按不同程度计分,大于24分认为有抑郁症状。心理测量的新技术应用心理测量的计算机化。软件测评系统如MMPI、SCL-90等,或开放式的自动工作平台。 网络化发展使远程心理测量和心理评估得以实现,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开。机读方式与纸读方式对心理测评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须研究两种常模在测量和评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从中找出规律。须规范和合理应用网络心理测评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主要涉及异常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关于预防和治疗的主张等基本问题。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计预防和干预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心理动力学观点、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知观点以及人际、社会文化观点和生物学观点。本章先讨论心理动力学观点、人本-存在主义观点和人际与社会文化观点。 一、行为心理学观点(一)对异常或适应不良行为的解释习得论 行为理论家在人性问题上采取自然主义的哲学观点,将人的行为视作是由环境控制的。他们将心理障碍症状看作适应不良行为(maladaptional behavior)。 人的异常行为是人与环境不相协调的结果:不是缺乏适当的学习,便是有毛病的学习得来的。 人类获得异常行为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和观察模仿。 (二)基本的学习方式及其规律 1、基本的学习方式: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 2、基本的学习规律: 行为(包括变态行为)可因正负强化而增强,因正负惩罚而减弱; 其它的学习机制包括消退、泛化、分化、习惯化、塑造与示范。 泛化与辨别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与泛化相伴随的过程还有辩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辩,并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榜样作用 模塑作用以及学习动机。榜样作用,顾名思义,即父母或其它人为儿童做出期望的行为模式。如果具体能够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因此而受到奖励,或看到其它人因做出这一行为而受到奖励,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这一新的行为。 两种条件反射的不同点(三)学习获得的异常行为 同适应行为一样,适应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所不同的是,后者通常是在人无所觉知的情况下,通过条件作用和观察方式习得的。华生的“小艾伯特实验”,恐怖症的习得模式。内脏器官的活动可以通过两种条件作用加以改变。例如:(1人造玫瑰花哮喘 2)内脏器官的操作条件作用及生物反馈疗法 (四)治疗主张 1、再学习或再条件作用(relearn,reconditioning):帮助求助者学习新的技能或行为。 2、废学(unlearn):帮助求助者通过学习来减少或消除先前所习得的适应不良行为。 3、对抗性学习(counter-learn):通过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来对抗适应不良行为。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1、心理异常的行为模型则试图用有限的几个基本概念去解释各种行为的获得、矫正记忆消退。不适应行为从根本上被看做是由于没有学会必要的适应行为或适应能力,或者是由于学会了一些无效的或不适应行为。从治疗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义的侧重点是改变行为消除不良的反应,并带入对适当反应的学习。2、行为模型已以其准确性和客观性,研究工作的丰富,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些行为的矫正效果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六)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的批评 行为主义心理模式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包括认为它只关注症状,忽视了价值观和意义问题,并且否定了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等方面的可能性,等等。 二、认知心理学观点(一)认知观点在变态心理学领域内兴起 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为什么同一刺激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在行为观点的营垒内出现了认知行为派,到了20世纪70年代终于发展成为一场广泛的运动。 其核心主张: 人的行动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 主张采用各种认知疗法来帮助病人摆脱心理障碍。 (二)A.Ellis ABC理论不合理信念的重要作用 治疗主张理性情绪疗法(三)A.T.Beck 认知歪曲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例如选择性概括,武断推论,过度 普遍化,以及夸大和缩小等。 认知疗法 (四)其它认知因素及其同认知有关的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1、认识评价与归因方式(归因风格) 著名的应激研究专家、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ans Selye):“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 归因:为自己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原因的过程。 三个归因维度:总括的/具体的 稳定的/不稳定的 内部的/外部的。 2、预期 班都拉区分出两种预期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3、信息加工与注意 认知理论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动加工,另一种为控制加工。许多心理障碍可以视作不适当的自动加工的结果。有些心理障碍可能是选择性注意的失败(例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4、自我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概念,即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图式指一套关于自己的认知观念,它能够组织和指导同自己有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 消极的自我图式或自我概念会削弱我们的斗志与动机,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失败,从而使我们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应对失败 自卑感加强 痛苦加剧 认知功能下降 应对失败(五)对认知心理学观点的评价 批评意见:误将继发原因当作原发原因(因果倒置),无视其它因素的作用,方法欠科学。 贡献:为心理障碍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和有用的治疗方法。 三、心理动力学观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生理学家,心理分析学创始人。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学说(三)性心理学说(四)释梦学说(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潜意识学说1.意识(conscious):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preconscious):“潜伏的无意识” 3.潜意识(unconscious):“深层的无意识” 、“动力的无意识”、“被压抑的无意识”意识层次结构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二)人格结构学说1.二部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划区论):潜意识、意识2.三部人格结构学说(1923自我与伊德)(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 of pleasure)(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 of reality)(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 of perfect)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1)健康的人格:三者之间相对均衡与协调(2)动力学特征: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三)性心理学说1.早年: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推动自我保存的力是饥饿;推动性本能(性欲)的力是利比多(libido)2.1920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生的本能:“埃洛斯”(Eros).自卫本能与种族保存本能死的本能: “塔娜图斯”(Thanatos).死亡本能与破坏本能 3. 利比多(Libido) 利比多是存在于性的后面的驱使人追求快感的一个潜在的驱力,潜在的能量。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是人的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性是潜意识的核心1.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为人的性欲冲动2.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3.性本能的含义极为广泛的(泛性论) 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 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四)释梦学说 梦是(受到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伪装的)满足 梦的外显内容(显梦)和内隐的内容(隐梦) 梦的工作: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4种主要的工作方式凝缩,置换,象征和润饰。梦的类型1.潜在梦深层意识中压抑住的愿望、欲求在梦中的表现。 2.显在梦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在梦中出现。 3.反梦即与现实生活中事实相反的梦。4.情绪梦是你最近精神状态的反映。梦是进入一个人的无意识的“皇家之路”。5释梦:经由同梦的工作相反的路线,由显梦进入隐梦的过程。进入无意识的另一种方法错误分析。6类常见的错误:口误,笔误,误读与误听,遗忘,失物、误置与误取,以及累积与混合的错误。 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的手段,可以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或出现的先后、同心理障碍间的联系,加以分类(五)防御机制理论常用的心理防御有以下几种:1.升华作用即把那些意识不能接受或与社会道德规范不容的本能冲动或欲望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变成高尚的追求,以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在升华作用的机制下,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可使个人获得成功的满足如失恋后发奋学习,从事文学创作,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以消除失恋的痛苦。2.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是以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对自己不能实现的事实,它是一种自圆其说的编造,其目的是要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如将考试失败归咎于老师出偏题等。3.投射作用将个人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自身所具有的性格特点观念欲望和态度转移到别人身上,如一位极端小气的人认为人人都自私,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广义的投射作用还指心理的外在化表现,如把节日的欢乐心情投射为赏心悦耳的鸟语和含笑迎人的花枝。在人格测验中,可以通过投射作用来观察人的内在动机欲望和情感活动。4.压抑作用即把意识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不知不觉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宁压抑的东西没有消失只是潜伏起来,一有机会就能重新活动,而影响人的行为,如出现口误笔误或记忆错误等。这是一种简单原始的无意识防御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