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doc_第1页
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doc_第2页
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doc_第3页
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doc_第4页
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建议一海南省旅游资源现状(一)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洋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2.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的有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热带原始森林,有乐东县尖峰岭、昌江县霸王岭、陵水县吊罗山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3.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市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县养鹿场等,旅游者可以去保护区观赏。4.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间中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五指山市太平山瀑布和琼中县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5.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是位于琼山市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石山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有不少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其中著名的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6.古迹名胜。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主要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氏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明朝大清官)之墓,受汉武帝派遣率兵入海南的伏波将军为拯救兵马而下令开凿的汉马伏波井,以及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阁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等。还有宋庆龄故居及陈列馆等。7.民族风情。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二)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不足之处:1、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指导、管理仍处于初始阶段。首先,发展旅游的政策是以发展传统的大众旅游为主,追求的是量的扩张,对质提高即旅游发展的关注是不够的。其次,缺乏较为完善的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例、法规。海南至今仍未编制全省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较淡薄。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在客观上往往造成环境破坏的后果。游客乱丢垃圾、践踏花草树木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景观被破坏、环境受污染、野游生动植物减少、社会民族风俗习惯被侵扰等等。3、旅游开发商、经营商急功近利的行为较为严重。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加之缺乏有效的条例、法规的约束,许多旅游开发商、经营商在其经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而更多的是考虑局部的、个人的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采取“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做法,违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使本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4、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低。这是制约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地居民无法从旅游业的发展中改善其生存状况,客观上使他们无法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要求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体,还要求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当地居民都要有良好的生态保护的专业知识。据此分析海南旅游业的现状,游客、决策者、管理者、当地居民不仅缺乏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更缺乏保护环境的专业技术,真正通晓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6、缺乏科学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要正确地认识、评价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开发保护,就必须引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但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缺失与重复双重弊端。一方面,不少旅游资源尚未进入立法者的视野,如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资源在不同法规中重复出现,使得相关规定显得不够协调,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等。7、缺乏完整的规范要素。一套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范,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规范要素:立法宗旨,立法依据,立法原则,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等等。海南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规范体系,突出表现在一些规定过于原则,一些权利义务过于粗略,一些责任主体不太明确,一些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等。8、缺乏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原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谈到海南海岸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提出要克服两种倾向有序,一、 是把保护与开发对立起来,以牺牲发展换取机械性保护的倾向;二、 是只顾眼前的发展,只顾局部的利益而对资源进行低水平、无序性、过度性开发的倾向。一些法规性文件,例如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较好地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但由于它们不是典型的法规,许多重要问题还没有转化为具体规范。二对开发海南省旅游资源的建议1. 完善海南旅游资源立法(1) 加快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普查和评价,普查应达到下列目的:第一,全面摸清旅游资源的家底。海南既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天象气候类等都美不胜收;就人文旅游资源而言,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也丰富多彩。第二,科学分析海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对海南旅游资源的分析,不能满足于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定性分析,可以也应当有足够的定量分析。这些分析应回答一系列问题:旅游资源的丰度、密度、总体特点、主要旅游资源的特性等等。(2)在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应着手制定全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旅游资源的现状与特点,包含旅游资源的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分布情况,主要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第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战略,包含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基本方式,与之相应的保护原则、保护方法、保护模式和制度安排等等。2.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教育力度,强化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对旅游规划决策者、开发商、经营商、当地社区居民而言,可通过外出考察旅游资源开发示范点、参加有关旅游开发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习研讨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落后观念,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一种人人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对旅游者实施环保教育,要求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内设计一些能启迪游客环保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相应解说、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方便并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3. 重视当地社区民众的参与性,激活其保护旅游资源的动力 目前,我省在旅游业发展中对当地社区民众利益的考虑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没能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得到应有的利益,这势必大大压抑了其保护旅游环境的潜在动力。一些地方旅游企业与社区民众的利益相冲突时有发生,如某些社区民众在旅游线上设里路障迫使旅游车抛锚,在旅游景点周围或景区内强买强卖假胃伪劣旅游商品等等。反思传统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会效益是最终目的,而经济效益是直接的动力。只有地方经济发展了,地方居民才会自觉地注重生态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实重视当地社区民众的参与性,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旅游服务,保障他们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就业、以土地人股利润分成、出售地方农副产品等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以缓解对周围资源的压力,激活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以群众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建设实施以来,在强化生态文化建设的同时,海南着重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制定了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政策。激励公众参与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育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组织开展“百万人绿化宝岛植树造林活动”、“建设千里生态长廊,让宝岛更加文明自愿者行动”。4.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队伍旅游资源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比较多,知识比较广泛,因而要使旅游从业人员具有保护开发的意识,其保护素质和保护能力是根本。建议把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纳人海南省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中,利用国内外著名旅游院校举办培习班、专题研讨、学术会议等形式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按计划、有重点地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理论与技术的培划,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海南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5. 探索资源开发的长效保护机制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落实差别电价政策,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探索建立资源恢复保证金制度,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收费,促进企业治理污染。设立专项资金。研究制定有利于生态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资源环境保护问责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中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经济补偿。海南省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建议书和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设计确立了海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生态补偿范围与主客体,确定了生态补偿标准和途径,为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和可操作性。通过立法后,海南生态补偿制度将有利于推动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实现从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也将为全国和其他地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方法和经验,填补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上的空白。6.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爱护自然。积极普及旅游资源保护的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