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办公范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一、教学导入: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二、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南佚之狐共其乏困阙秦秦伯说逢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e、亦去之。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背景补充: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小结全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三、听录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三遍。四、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第二课时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一重点词讲解之:1唯君图之2子犯请击之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烛之武5臣之壮也以:1余船以次俱进。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3文以五月五日生。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5以其无礼于晋。贰:1且贰于楚也。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蜀之鄙有二僧。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既:1既东封郑2又欲肆其西封3封豕长蛇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微斯人,吾谁与归3国事衰微4见微知著与:1失其所与,不知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3与人刃我,宁自刃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5蹇叔之子与师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其: 1君知其难也2吾其还也3以其无礼于晋二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1通假字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 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肆其西封。因人之力而敝之。晋军函陵。4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以乱易整,不武。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佚之狐言于郑伯。省略句许之。敢以烦执事。三翻译文中重点语句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四 集体诵读全文五课后作业:复习文中知识点第三课时要点:分析文章第三自然段、明确本文特点、初步鉴赏左传特色一导入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二 话题激趣:学生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2 赏析: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三拓展分析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四小结左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五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六 作业布置: 完成周记-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背诵全文七 板书设计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艺术特色:“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巧设伏笔,首尾呼应”“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二、学情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且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三、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四、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五、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七、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一、导入设计: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看看烛之武究竟做了什么样的事,让他可以名垂千古。二、解题文题已经向我们概述了文章大意,讲述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事。其中,退是使动用法,意为使.退。那么,烛之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退秦师的?他是用什么办法退秦师的?结果如何呢?三、内容详解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南佚之狐共其乏困阙秦秦伯说逢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e、亦去之。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背景补充: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听录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三遍。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六、板书设计秦晋围郑危在旦夕烛之武说秦爱国、勇敢、智慧晋亦去转危为安七、课堂小结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八、教学反思第三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 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初中九年级课本曹刿论战,曹刿协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提问:这篇著名的文章选自哪里?过渡到对左传的认识。二 关于左传1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介绍2 师投影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三 推进新课1 解题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使动用法2 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3 听示范朗读,注意一些生字词秦军氾南夫晋,何厌之有无能为也矣失其所与,不知 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而出 使杞子、逢孙戍之 4 生齐读全文,并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课前准备教案背景:本教案适于用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学。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中的教学比初中更加深入,学生不仅仅要掌握文言字词,能够通畅流利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还必须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获得一定的人生启示。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左传,属于先秦史传散文,带有很强的故事性。 教学难点:第一,古代汉语不好理解;第二,相关的历史背景学生不熟悉。教学重点:第一,疏通字词,能够明白通畅的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同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课内文言文向课外延伸。第二,理解烛之武的外交谈判艺术,分析他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解救郑 国危机的。第三,通过读这篇文章,认识历史人物,发散思维,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应该如何处理,同时国家的立身之本应该是什么。三维目标:第一,打好扎实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人准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有不懂的生字词及时。第二,读懂课内文言文的同时,向课外延伸,初步了解左传等中国古代优秀的史传典籍。第三,通过对烛之武等历史人物的认识,了解先秦历史,对春秋时代产生兴趣。同时注意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良好的品质。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导入:同学们喜欢中国历史吗?了解春秋时代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那个金戈铁马、诸侯争霸的时代。通过春秋时代的一场外交斗争,窥一斑而知全豹,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概和魅力。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辅导资料,了解左传一书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学生第一遍读文章,疏通字词,先把字音读准。第三步,学生第二遍读文章,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故事情节,试着划分结构层次,同时概括出段落小标题。本文共分为四段,又具有小说的特征,正好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秦晋围郑,介绍了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发展:佚之狐献计,可说是绝处逢生,峰回路转。高潮:烛之武说秦伯,唇枪舌剑。结局:晋国撤军,郑国化险为夷。第四步,集体齐读第一段。然后,请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翻译完后,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重点实词:“贰”,有二心,脚踩两条船。郑国是一个弱国,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只能做墙头草,随风倒。“军”,名词作动词,驻军。第二课时课前导入:通过昨天的预习和讲解,我们初步了解左传和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详细始末。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深入讲解,仔细分析烛之武的外交艺术,看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够打动秦穆公,解救郑国的危机。第一步,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文公和烛之武。第二步,请同学起来翻译第二段,教师及时补充和指正。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句式,省略了主语。重点虚词:“之”,一词多义。“公从之”“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教师提问:“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三位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回答:佚之狐,知人之明;郑文公,从善如流,知错就改;烛之武,独立自尊,大公无私,勇敢无畏。第三步,集体齐读第三段。请同学起来翻译第三段,教师纠正。重点虚词:“而”, 一词多义。“夜缒而出”,在这里,做连词,表修饰。重点实词:“执事”是随从的意思,这里是用作敬语,敬称。重点词类活用:“鄙”,使动用法。“封”,意动用法。“东”,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乏困”,形容词做了名词。古今异义词:“东道主”,“行李”重点句式:“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做了状语。设版,修墙的意思。“何厌之有?”,“之”字作为提宾标志,这个句子是倒装句,宾语前置,类似的还有“何罪之有”。厌,满足的意思。教师提问:“烛之武的说辞,共有几句,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学生回答:共有十句,可以分为五层。第四步,教师引导,逐层分析。第一层,第一句。服软认输,低头恭顺。第二层,二至五句。告诉秦穆公,“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言下之意是“亡郑不利于秦”。从地图上看,秦国在陕西省,郑国在河南省,郑国不是秦国的邻国,而是晋国的邻国。很明显,晋国吞并郑国比秦国吞并起来更容易,更有优势。如果晋国吞并了郑国,此消彼长,秦国的实力也就相对于削弱了。既然“亡郑不利于秦”,而且秦穆公应该也接受了这种说法,那么他应该会问“怎样做才有利于秦”。烛之武适时地抛出了第三层意思,也就是第六句。“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第三课时课前导入:通过昨天的讲解和分析,我们领略了烛之武高超的对话技巧,那么他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使命呢?我们继续细读。烛之武给秦穆公指明了“利害”,可是现在横亘在秦穆公面前的还有一个大难题,同时这也是妨碍烛之武完成使命的最大阻挠。那就是秦国与晋国的联盟关系。怎样挑拨离间,拆散秦晋联盟,是烛之武要做的第二件事。烛之武挑拨离间的第一步,就是拿晋怀公说事,历数晋怀公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行为。这也就是他的说辞的第四层。晋怀公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焦地和瑕地,可是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反悔了,变卦了,而且还修筑对抗秦国的军事设施。可是现在,秦晋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晋文公不是晋惠公,晋怀公。那么要想彻底令秦穆公倒向郑国,又该说什么呢?最后一层,八九十句。烛之武提醒秦穆公,晋国是秦国的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最终烛之武获得了成功,秦穆公接受了他的意见,与郑国结盟,并派将军协助郑国守城。最后,请学生起来翻译最后一段。结局部分,一波三折。秦国单独撤军,等于撕毁了与晋国的盟约,同时又与郑国结盟,对付晋国。晋国的愤怒可想而知,所以晋国大夫狐偃要求继续攻打郑国。可是晋文公反对,最终郑国得到保全,烛之武功莫大焉。教师提问:“晋文公提出撤退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知恩图报;第二,从外交角度考虑,珍惜与秦国的盟约;第三,纯军事角度考虑,打不过。教师提问:“结合课后的第三题,再思考一下,烛之武的外交艺术高明在何处,为何会成功?”学生回答:首先,选择好了正确的说服对象;其次,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都很合适,特别注意循循善诱,让对方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最重要的是说话内容,始终围绕“利害”二字展开,不说空话,套话,而是大实话。教师提问:“这场外交斗争,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回答: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固然令人佩服,可是,我们也必须认清,弱国无外交。外交的胜利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国家只有立足于自身的强大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烛之武的胜利从根本上说,不仅仅是他的口才和外交艺术,而是由于秦国与晋国两大国本身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郑国得到保全,是秦国和晋国两大国为了求得一种政治均势,暂时妥协的结果。烛之武可以救郑国一时,不能救郑国一世。弱国、小国不能从根本上强大,哪怕有一百个烛之武这样的外交家也无济于事。三、课后反思优点:内容丰富,全面;讲解深入,细致;条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丰富。不足:语言的组织和逻辑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提问和启发还需要用心设计。怎样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如何打好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文言文讲解的重点,还是在字词上,学生必须从字词句入手,字是通假字,词使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是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倒装句。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重点的段落,篇章还需要学生背诵下来。第五篇:王力版古汉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题解晋献公宠骊姬,骊姬害申生和重耳。重耳出逃,先后到齐、卫、宋、郑诸国,除齐之外,众皆无礼,后重耳借助秦国之力回国而为晋文公,随即伐诸无礼。加上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本文郑文公派能言善辩、长于外交辞令的大夫烛之武趁夜出城到秦军中会见并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晋军见到秦国撤军, 也无可奈何的撤回了军队。 这件事情春秋的经文只有“晋人、秦人围郑”了;六个字。本文是左传的作者对六字经文的具体解释。退,向后走。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撤退。题目的意思是烛之武使秦军撤退。二、语句大意及语言现象分析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出动军队包围了郑国国都,因为郑国当年没有礼遇晋文公,而且和楚国有来往。“晋侯”句:多重复句。第一层次是因果关系,第二层次是递进关系。晋候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晋属侯爵,故称晋侯;秦属伯爵,故称秦伯。 “以其无”句:原因分句。无礼于晋:对晋君没有礼遇。以,连词,因为。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郑国。作分句的主语。其中隐含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且,递进连词,而且。贰,两属,此指有来往、有关系。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军的军队驻扎在氾南。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新郑县北。氾南:氾水之南。氾,水名。今已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会见秦国的国君,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佚之狐:郑国的大夫。“国危”句:描写句。危,危险。是引申义。本义是高。蜀道难:“危乎高哉!”正用本义。“若使”句:假设复句。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还比不上别人;现在上了年纪了,不能做什么啦。”辞:推辞。省略了主语。臣之壮也:主谓短语,在此表示了一种时间。的时候。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能为”句:无能为:不能做什么。无,相当于不,副词。为,动词,做。也已:语气词连用,语气的重点在后一个上。可翻译为啦。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重用您,现在情况紧迫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呀。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在其中呀。”“吾不能早”句:主语比较复杂的判断句。指示代词是复指这个复杂的主语,“寡人之过”作判断句的谓语。子,尊称词,您。这里称代烛之武。“然郑亡”句:假设复句。然,转折连词,但是。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燃烧。亡,灭亡。亡的本义是隐匿。引申为逃跑,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引申为外出。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引申为丢失,如“亡羊补牢”。引申为灭亡、毁灭。还可引申为死。焉。兼词。于是,在这当中,在其中。作补语。亦,副词,也。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腋窝。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夜晚用绳子吊着出了城。见到了秦穆公说:“秦国、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夜缒而出:夜、缒,都是名词作状语,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方式。出,指出城。“郑既知”句:是省略了主谓短语的主语其的省略句。亡是主谓短语的谓语。主语其承前省略。补出来是“郑既知其亡矣。”既,时间副词,已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若亡郑”句:假设分句。若,假设连词,假如。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敢以”句:敢,谦敬副词,大胆地,冒昧地。以,介词,拿。省略了宾语“此”。执事:手下的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伯本人。可译为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跨越一个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办。哪里用得着让郑国灭亡结果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厚实了,也就等于贵国的国力削弱了。“越国”句:越,跨过,越过。国,指晋国。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作鄙的宾语。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去。“君知其”句:主谓宾语句。“其难”是知的宾语。其,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作宾语中的主语。“焉用”句:焉,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陪,给增加。为动用法。“邻之”句:判断句。其主语、谓语都是主谓短语。其中的之字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厚,形容词。厚实,雄厚。薄,形容词。薄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您不消灭郑国而是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的外交使臣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可以供给它们资粮的不足。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若舍郑以为”句:假设复句。舍,舍弃。这里指不消灭。后来写作捨。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又省称东道。“行李之”句:结果分句。行李之往来:主谓短语。这里表示时间,的时候。行李,外交使臣。往来,经过,路过。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乏困,同义词。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粮。这里指钱物、粮食不足。“君亦”句:所害,所字词组,损害的地方。等于说害处。“无所”是习惯说法。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