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doc_第1页
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doc_第2页
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doc_第3页
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doc_第4页
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危机所引发的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研究内容摘要:一起“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民关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见死不救入罪”成为了当前最火爆的法律话题。文章从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护问题角度出发,分析了“救助行为”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立法,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利与弊,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前如何应用法律应对道德危机的思路。关键词:救助行为: 道德法律化; 保护 “做好人有风险,做好事要谨慎”,“妈妈告诉我,外面见到老奶奶跌倒不能扶”,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甚至发生了一名叫“小悦悦”的孩童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导致孩子抢救不及死亡的事件,在当今社会做“好人”真的很难吗?一、救助行为所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法律责任承担。(一)从2起案例说起1、2006年3月15日,出生于1908年的刘老太太在省城六安路上倒地受伤,被两名中学生送到医院。此后,双方发生纠纷。老太太一方说,是两名学生将她撞倒在地的,医药费等损失应该由他们来承担;学生一方说,他们没碰到老太太,是爱心救助老太太,反被冤枉。随后,老太太将两名中学生告上了法庭,索赔11万余元。法院一审认为,刘老太太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两名中学生实施了共同侵权行为,对刘老太太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驳回了她的请求。刘老太太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刘老太太于2006年3月15日下午6时左右在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对面公交站牌人行道上摔倒致伤这一事实,两名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均予认可。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刘老太太系两名中学生侵害致伤,但在刘老太太陈述的受伤时间、地点,两名中学生承认在事发时确存有追逐打闹行为,以及事发后他们积极救助并陪同刘老太太去医院治疗并通知家长到医院,两名学生家长为刘老太太交纳了部分治疗费用等一系列间接证据,已足以认定刘老太太所遭损伤系两名中学生在追逐打闹中疏忽大意所致。终审法院最后撤销了一审判决,判决两名中学生的监护人共同承担刘老太太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47358.93元。2、张某和李某系工友关系,2011年11月的一天,二人和其他工友一起在外吃饭,在饭后张某自感饮酒过量要求李某送其回家,李某遂骑张某的自行车送张某回家,途中与一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李某、张某受伤住院,张某经鉴定构成八级伤残。交警部门认定机动车负事故的主要责任,李某负次要责任。后张某将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投保的保险公司及李某共同诉至法院,要求三方共同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各项损失11余万元。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李某主张送张某回家的行为属于帮工行为,自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法院经审理没有认定李某的抗辩,依照交警队的责任认定,判决保险公司赔偿李某8余万元、机动车车主赔偿张某2万余元,李某赔偿张某1万元。(二)救助行为可能承担的风险1、自身面临的人身风险。2、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风险。3、在救治过程中伤及第三人的风险。4、因施救行为被诬陷为加害者的风险。(三)风险的法律责任承担1、救助者人身风险的法律责任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从事救助行为时自身面临的人身风险的法律责任由侵权人承担,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由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如何确定收益范围?如果救助者遭受的人身损害大于受益人的收益范围呢?在各部分省市的见义勇为条例中针对见义勇为者有所体现,比如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伤残抚恤金和补助金、死亡抚恤金和补助金、丧葬费及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其他依法应当赔偿的费用,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承担。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加害人或者责任人无力支付,或者没有加害人、责任人的,根据具体情况按下列方式支付:(1)、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支付;(2)、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支付;(3)、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参加而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由单位支付;(4)、无工作单位或者单位支付确有困难的,从行为确认地的见义勇为专项资金中支付。2、救助行为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和在救治过程伤及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致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帮工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是在我国法律中唯一能找到的,在做从事救助行为过程中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和在救治过程伤及第三人的法律责任承担的规定。而这一规定又十分狭隘,仅仅适用于帮工行为,在前文所举的案例2中,救助者自己的救助行为系帮工行为所为的抗辩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由此可见,在从事救助行为过程中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和在救治过程伤及第三人的,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只能适用过错原则,根据救助者的过错程度承担赔偿责任。4、因施救行为被诬陷为加害者的法律责任承担。这是一个很悲哀的命题,因施救行为被诬陷为加害者在当前已经不是一个个案,而逐渐的成为一个普通的现象,不能不说在这其中像案例1中那样的推定和部分法院无原则的滥用“公平责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诬陷不能的情况下,我国现行法律又没用对诬陷者的惩治性规定,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蔓延。二、国外对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的法律规定。一起“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民关于道德问题的大讨论,一时间“见死不救入罪”成为了当前最火爆的法律话题。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国外法律对此的相关规定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一)法律规定1、不救助危难法国刑法典(1994)第2236条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险中的他人,能够采取个人行动,或者能唤起救助行动,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均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5年监禁并科50 万法郎罚金。1德国刑法典(1976)第330C条规定:“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险或急难时,有救助之必要,依当时情况又有可能,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者,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并科罚金。”2加拿大刑法典(1971)第241条规定:无合理之原因故意阻止或妨害任何人救护他人之生命者,为公诉罪,处10年有期徒刑。32、不应公务员请求协助救难法国刑法典第R6421条规定:在发生灾害之场合或其他对人造成危害的场合,无合法的原因,拒绝或怠于答复行政主管机关发出的要求的,处二级违警罪当处之罚金。4意大利刑法典第652条规定:于公共灾害或公共危险之际,受执行职务之公务员或从事公务人员之要求,无正当理由拒绝援助,或拒绝借给劳力或为报告、指示者,处3个月以下拘役或12000里拉以下罚金。53、不报告危难美国模范刑法典第2201条规定:知悉由于火灾使他人之生命或其相当数量的财产已生危险,而对自己又无特别危险且能采取消防或扑灭火灾之相当措施而不采取或不迅速报告火灾者,即犯轻罪。6意大利刑法典第717条规定:发现已有威胁他人或危及患者自己的严重精神病例或酒精、麻醉品中毒之危险病例而不报告公立医疗机构者,处4000以上80000以下里拉罚金。7(二)观察与分析见危必助、见难必救,这是我们通常认作“侠义心肠”者之行为,通常认为是高尚的道德行为。相反对见危难而不救助和见冤狱不代为申诉者,我们一般认为只不过是冷漠、自私或不道德行为,尚不是犯罪。中国法自古至今,未见有把“见人危难必予救助”规定为法定义务者,也从未见惩罚见危难不救助者之法条或判例。因此,在格外标榜“个人本位”、“权利本位”的现代欧美,竟有上述法条,实在出乎笔者意料。当然,欧美刑法也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强人所难。如果为救助或协助救助行为、报告呼救行为、申冤行为等会给自己或第三人造成危险,法律并不强求你“舍身救人”、“大义灭亲”。三、道德法律化的利与弊。将本来属于道德层次的要求,部分地变成法律规范,变成人们的强制义务,也许是解决道德危机的一条途径。这种立法的利弊得失如何,未可简单而论,这要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群中。像前述欧美诸国的种种规定,用之于西方这个从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行之太过的社会里,作为矫正极端个人主义之失或补救极端自由主义之弊的手段,应是利大于弊。值得反思的是,这些法条很少出现于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刑法中,也很少出现于东方国家的刑法中,这说明了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一个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并未健康成熟的社会里,若强行实施上述道德法条,也许可能会导致国家和法律对个人自由和人权的过分干涉。一般情况下,法的创制只有契合伦理道德精神,才能确保良法得以产生;惟是良法,才能获得普遍遵从,这是实现法治的核心基础。但并不能直接演绎为道德的法律强制。如果通过道德法律化而过度地、强行地赋予道德规范以法的国家意志,极易把市民社会自决、自律的较高标准,不当地上升为他律强制的国家标准。“这种外在裁剪划一的做法,使法律跨越其触脚边际而成为套在市民身上的枷锁,因而必须受到社会抵制而难以得到普遍遵行,也极易造成专权以道德理想主义的法律化身侵吞市民社会权利的恶果。这种法律不法律,道德不道德的夹生规范,不但建立不起良好的规则秩序,反而可能成为破坏规则秩序的一个祸根”8 “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这是法学界的一句至理名谚。如果将本该属于道德调整的范畴上升到法律调整,则可能导致公权力的过度扩张,进而妨害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要知道,法律的使命是为了保护自由,而不是强加义务。正因为这样,现代政治学和法学才普遍强调宪政原则,强调限制公权力,进而强调建立在公民社会和公民自觉基础之上的公民道德自律。四、对救助行为进行法律倾向性保护的必要性。在越来越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不能期待着在国家对救助行为没有制度保障或者制度保障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地涌现出无数的“救助者”。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水平的提高和保持,仅仅是通过政府的号召、舆论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由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作为保证。诚然,救助行为本身也可能给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损失,对此法律应当如何评判,如何合理分配其中的责任归属,既关乎个案中公民合法权利的维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救助行为太多、救助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泛滥,而面对应当救助、需要救助的人,救助行为过少的问题。故此我们的立法在均衡利益的基础上,更应着力建立公平的责任分担机制,厘清救助行为者承担责任的具体规则的同时,对其倾向性保护。五、对救助行为进行法律保护的建议。针对前文所述的救助行为可能面临的困境,笔者有如下立法建议:1、实施救助行为受伤享受工伤待遇、基本医疗保险。将河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对见义勇为者的医疗保障扩大到实施救助行为者,而不在仅仅限于见义勇为,为救助者免除后顾之忧。2、救助行为原则上免责。公民实施救助他人的行为,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除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对救助行为的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被救助人主张救助人在实施救助过程中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被救治者受伤害或伤害加重的,由被救助人提供证据证明。3、救助行为给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原则上由被救助人赔偿。公民实施救助他人的行为,导致第三人人身或财产损失的,除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由被救助人赔偿。损害远大于被救助人收益的,救助人负补充赔偿责任。4、主张救助人是加害人的,由其举证。被救助人认为其遭遇的人身伤害是救助人造成,要求救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被救助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被救助人主张的事实,由被救助人承担不利后果。5、隐瞒歪曲真相须赔礼道歉。被救助人明知其提出的主张没有事实依据或者隐瞒歪曲事实真相,要求救助人承担责任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审判机关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其悔过、公开赔礼道歉;涉嫌诈骗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结语:对救助行为进行倾向性的法律保护,免除公民行使救助行为的后顾之忧,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人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有勇气伸出救助之手,避免“小悦悦”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也可以对整个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