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财富观.doc_第1页
论孔子的财富观.doc_第2页
论孔子的财富观.doc_第3页
论孔子的财富观.doc_第4页
论孔子的财富观.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孔子的财富观论孔子的财富观口廖联思摘要:本文试图从孔子那寻找他的财富理念中的理想王国;了解他实现财富的途径;洞察他俭以修身的方法;考查他获取财富的手段;以便引导人们拥有正确清醒的财富观,建立良好的财富品德,培养良好的财富素质,制造良好的财富氛围,使天下能长治久安.关键词:孔子财富观理想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95675(2007)05一O0904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探寻孔子的财富观,对于引导人们拥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建立良好的财富品德,培养良好的财富素质,制造良好的财富氛围,形成长治久安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一,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财富就是具有价值的东西,本文要探讨的财富不仅是钱财,更重要的是孔子对财富的理念的问题.而孔子财富的理想王国是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爱他人就不会去打别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也就不存在战争.为此,孔子对鲁哀公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IIL子家语?卷三?贤君第十三),富裕当然是物质财富的拥有要充足,这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老百姓有粮食吃,才有力气保家卫国,才有力气耕田锄地,才有心情谈情说爱,繁衍后代.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必须富裕和充实,精神上心情舒畅才能长寿.在他看来,这个连先人尧舜都没有实现的艰巨目标,在他施”仁”的国度里应该可以实现.在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中记载”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有饭吃,生活安定,没有后顾之忧,少年没有流离失所的现象,有人关怀他们的成长,朋友之问以诚相待,不存在欺诈的行为,国家呈现出一片安详,幸福,快乐的局面.这就是他的理想生活的图景.他斥责那些身居高位却推卸责任不能给百姓谋福利的人,在论语季氏篇第一章中,孔子对做官的冉有,季路为隐瞒欲望而进行辩解的行为是憎恶的,他反对涂炭生灵,主张财富平均,消灭贫穷,境内和平团结,才会有”国无倾”的危险,而且才能使“远人”前来归服.要达到这样的治国成果,就该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吕氏春秋上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孔子是圣人,他当然知道生命的可贵,知道安抚民生的重要;老百姓是统治者的衣食父母,对治理政事,他不主张随意剥夺百姓的生命,”子为政,焉用杀”,他推崇尧舜经营国家理念:”其政好生而恶杀,无他也,好生故也.”(/L子家语?卷二?好生第十)充分尊重百姓的生存权,百姓生存了,就有人去耕种,百姓都没有了,田地荒芜了,哪有君王安逸享受的来源;国家的富足,乃至国君的富足都来自于老百姓的富足.因此他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来强调老百姓富足的重要性,”百姓富足,国君怎么会不富足?百姓不足,国君怎么会富足呢?”所以做国君的要”爱民”,”抚民”,”利民”,百姓也就愿意为国为君效力,为扞卫自己的”世外桃源”而战,想不让”百姓信任政府”都难啊.安定富裕的结果:”近者悦,远者来.”这就构筑起孔子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_2要实现这种”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过上好日子”的财富观,*作者简介:廖联思,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广西南宁,530023.9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他希望能遇到像尧舜,周武王这样贤明的君王并通过他们推行”仁”的思想来实现,希望能借助皇权的力量来达到.这是他财富观上的局限性,这也是他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根源.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孔子的这种财富观念是行不通的,”春秋无义战”这是大家的共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的时代”l_3,诸侯之间弱肉强食的事经常发生,统治者所考虑的是战与不战,灭与不灭的事情,哪有心思去考虑治国,治人之道,也就没有时间去施“仁”,自己都朝不保夕,随时有被他国吞食的危险,哪还有时间去关爱百姓,哪有余力去关怀民生疾苦?因此,即使孔子的财富观念再全面,再理想,也难以找到有远见的君王,这意味着他的救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是难以实现的,他想通过仕宦政治活动来实现财富观的终极目标很困难.为实现他的财富王国他只有另辟蹊径.他一介平民,财力,物力,权力和背景有限,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通过克己自省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他的理想王国.他希望自己像周武王那样:”正其身以正其国,正其国以正天下,伐无道,刑有罪,一动而天下正,其事成矣.”(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用”庶人传语”的方式,而”庶人传语”的有效途径是创办学校,从”三十而立”到寿终正寝,从没间断和放弃过,即使他做官也没有放弃教学,有时他是边做官边教学,一专多能,文武全才,”射”“书”“礼”“御”“乐”“数”六艺皆通.”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四)他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他乐于通过培养君子来彰显他的财富品质.利用君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利用他们在社会的知名度和感染力,行不言之教,上行下效,从而弘扬自己的学说,从精神上影响他人,从思想上统领他人,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就是说,人能扩充道,而不是用道来扩充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人感染他人,范围不断扩大,使百姓由讲”利”的小人成为”喻于义”的君子.君子就是孔子理想的人.有了理想的人才会有理想的国,要打造理想的王国首先要塑造有理想的人才.二,崇尚节俭,用以修身的财富观用节俭来获得社会的安宁.社会的安宁需要君子,君子的铸造需要锤炼,而俭以修身就是锤炼的好方法.俭以修身的观念,在孔子的论语中是这样写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4在无饱无安中,因忧虑生存,生计,而经常思虑谋生手段和途径而不断变幻思路,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留心观察,积极进取,希望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他自己就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第九?六)是”少也贱”的雨露滋润着他,他把”少也贱”的生活看成是铸造精神财富的营养大餐,是磨炼,考验和塑造君1O子形象的尺度,而天生的好学秉性栽培了他,让他茁壮成长为君子.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把自己主张变成现实,让国君采纳,然后造福黎民百姓,千方百计,辗转各国去推广他的财富理念,做的就是推销的营生,真可谓是费尽周折和心机,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年,甚至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而且在别人眼中成了”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窘迫的境地,但他仍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论语?宪问篇第十二?三十八),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他的理想矢志不喻,百折不回.这十四年他从来不曾离开过“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越艰难的生存环境里,在穷困潦倒的境遇之中,生活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还能泰然处之,那才是真君子.贫贱考验着君子,不被物引,不受物移,始终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和目标的专一.当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论语?学而篇第一?十五)并对这种”贫穷而乐于道”的杰出代表颜回称赞有加.这个社会的安宁,需要太多像颜回这样的人了,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日:“不可.”他不主张铺张浪费,即使是他最为得意的一个学生去世,他也主张简约办理他的丧事,真心的喜爱来自于真心的悲痛,他认为”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第三?四)就是说:”丧礼,与其办得事事周全,不如真心悲痛.”节俭的生活可以使生命得到保障,到处显摆自己的物质富有,就会遭人算计,所以当”季康子担心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救”时,孔子答道:”假如你不贪财聚货,即使是奖赏也不会有人去偷盗.”(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十八)可见节俭对社会的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节俭并不等于说要贫穷,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认为囤积物质财富是很有必要的而囤积精神财富更是不可缺少的.提倡节俭既是囤积物质财富又是囤积精神财富的好方法.孔子非常重视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十三)礼,它是立足社会的根本,要打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就要讲”礼”,但与节俭相冲突时,他宁可选择节俭.即使对待”礼”这种很重要仪式,他也不喜欢过于张扬,”礼,与其奢也,宁俭”5.就是说,”礼与其办得铺张浪费,不如朴素节俭.”朴素节俭,可以避免铺张浪费,劳民伤财,还可以显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篇第七?三十六)就是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和骄傲相比,我宁可寒酸.”骄傲让人迷失了本性,寒酸催人反思自己的不足,孔子对物质财富拥有是淡漠,但他却沉浸在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和享受之中,”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篇第七?十九)忘记了时哲学?科学问的流逝,这就叫”活到老,学到老”;沉醉在精神财富的享受中忘却了物欲的需求,有记载的最长时间长过三个月之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对韶的欣赏,竞达到了主体与客体如此交融的审美境界,领悟到El腹的快感不能和精神上的愉悦相比,以致很长时间觉得吃肉都没有什么滋味,在他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东西比他得到精神的富足更让他流连忘返,更让他愉快的了.俭以修身,俭以律身.节俭在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检验着人们的良知,锻炼着人们的毅力;用节俭来修正人们追逐奢靡之风的思想,用节俭来修正人们贪婪的欲念,用节俭来修正人们的攀比之心,用节俭来修正人们的好逸恶劳的享乐的意识;达到俭以养德,用节俭的精神来培养良好的品德,有节俭的品德就不会有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现象,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满足个人享乐的私欲去铤而走险的人,就不会有为个人私欲而去侵占和掠夺,强取豪夺,占山为王,发动劳民伤财无休无止的战争.战争只会剥夺人们的生命权,生存权,让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毫无保障.要想长治久安,河清海晏,治贫最根本不是侵占和掠夺,侵占,掠夺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老百姓的日子只会雪上加霜,只会让盗贼横行,逼良为娟,越治越乱,离亡国也就不远了.要想到“穷着思变,变则通”,实施惠民政策,俭以养国.”政在节财”6,节省国家的总体开支,减少王室奢侈的财政支出,减少战争的费用,减少向百姓增加赋税的条款,让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勤劳节俭,才是治国良方;提倡俭以养家,这是因为财富的积累是从点滴做起的,过日子就必须细水长流,只有细水长流,日子才会长长久久;只有懂得珍惜那些通过艰辛打拼得到财富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的拥有;只有懂得节俭的人,才能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才会珍惜太平盛世.但节俭并不等于吝啬,节俭是富裕的时候省着用而不是不用,吝啬是富裕的时候当用不用,节俭是让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吝啬是每一分钱都不想拿出来用,节俭是贫穷的时候懂得发愤图强,吝啬是贫穷的时候只会百般刁钻,吝啬和节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由节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节俭的人是爱财,用财有度的人,而不会随意地去”暴殄天物”.孔子就是一个节俭的人,懂得用节俭来衡量,铸造一个人的品德的人.三,先事后得和”以其道”生财的取财理念让君王施”生财之道”予百姓,既考虑了环保,又考虑了国计民生.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主张君王要让百姓有“生财之路:不向百姓横征暴敛,田税取十分之一;爱惜民力,每年让百姓服役不超过三天;按季节让百姓人山林,湖泊渔猎而不滥征捐税,在交易场所不滥收赋税.”(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不滥征捐税”,百姓自然不会频繁砍伐和捕捞,对靠天吃饭的百姓来说,”按季节”进行操作,自然避免了滥捕滥杀,这样既维护了生态平衡,又顺应了民心.反对向百姓施行”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只有让老百姓在休养生息中充分享受劳动成果所带来的欢愉,生活才会安稳,君王也从百姓的安居乐业中,得到”不出牖而化天下”,”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的极大好处.各司其事,再谈获取.在孔子的”大同”世界中,应是”壮有所用”,”人们厌恶自己有力而不肯出力,也不让别人为自己出力.”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应有所作为,他讨厌那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二十二)壮而无用之徒.他讨厌那些只懂吃喝,却什么也不做或做事敷衍了事之人;他讨厌那些只懂吃喝,却不懂珍爱来之不易财富的人,那些”无所用心”之徒.他讨厌那些只懂吃喝,随意践踏他人成果的人.”邦有道,贫且践,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篇第八?十三)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自己富裕也是耻辱.”这就好像是一个四肢健全头脑正常的年轻人,天气晴朗,有正常的工作不愿做,偏喜欢好吃懒做,天天趴在床上等吃等喝,等政府的救济,等他人的救济,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政治清明应是自己积极人世,积极进取,到社会上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富裕打天下的时候.而政治黑暗,奸臣佞子当家,豺狼当道,天下苍生饱受摧残,自己却富得流油,这不是同流合污,就是助纣为虐,莫视良知而得,这也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其位,各干其事,各得其所,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然后才谈获得的东西,这就是“先事后得”(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二十一)的道理,也就是说”先谈付出,然后才可以谈获得”.要求人们先劳作,才可以谈酬劳,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齐景公在高兴的时候,曾把”廪丘城给孔子作为食邑,孔子推辞不要”.(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他与国君谈的”治国之道”,没有被实施,国君没在采纳孔子的治国理念,没有出成果,他是不会领取”成果奖”的,所谓无功不受禄.他遵循的是”事君,敬其事而后其事”L7(即侍奉君主,要尽心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的取酬原则,这种对财富的获取理念与现在的”按劳取酬”,”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有一脉相承之处.这也对我们现实中存在的懒汉思想,不劳而获的思想做了最早的否定.再次,”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他认为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财富和权贵不凭着正确的途径得到它,就不要接受它.尽管获得它,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天覆地的变化,但来路不明的”富与贵”是见不得光的,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祸害,拥有者当然就要付出代价;为世人所耻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孔子认为对财富和权贵的获得,应该”以其道得之”,认为必须来路清A,途径正确,手段和方法都必须正大光明:付出劳动,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只有付出了心血或汗水,即使做”执鞭之士”,也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当付出心血和汗水后,仍是贫与贱的状态,”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说没有凭借正确的办法和渠道去摆脱贫穷与卑贱,那就不要摆脱它,付出劳动而生活却毫无起色,那就享受”安贫乐道”的人生,安享贫困,安享困顿的生活,这也从一个侧面来表明他厌恶那些靠歪门邪道,不择手段牟取钱财之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七?十六)孔子把”不义的富贵”看得像浮云那样轻得微不足道,像浮云那样没有重量,像浮云那样可有可无;他不需要那些不付出劳动,不需努力就能得到的财富,像浮云般的财富,对他而言,毫无实际意义;对那些怀有一肚子私人目的之人,他嗤之以鼻,称他们为”鄙夫”,在论语?阳货第十五章里,”卑鄙的人,难道能同他共事吗?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假如担心失去,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种人为保住自己的”职位”,所做的当然是人所共愤之事,损人利己等等坏事,因为”职位”就是权,私心重的人,有权就会有钱,有钱可以摆脱”贫与贱”,有钱能使鬼推磨.鬼都愿意受到钱的驱遣,何况作为凡夫俗子的人呢?所以这种人不会去做凭本事做事,凭本事吃饭,凭本事谋利的合情合理合法之事,也不会安分做他本分职权范围内的事情,送”鄙夫”的称号真是恰如其分.孔子是一位君子,他能摆脱金钱驱遣人的魔力,他要做金钱的主人,所以他可以视富贵和权力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轻描淡写,像浮云一样无足轻重.他有富贵的亲戚和有钱的学生,还与权贵之家是朋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孜孜不倦的教学,精心整理古籍,硕果累累.他本可以凭”贤者”生财,凭”权贵”显达,但他遵循“先事后得”和”以其道”生财的取财原则,还是过着普通人的清贫节俭的生活.对孔子而言,他重视”事”,重视劳动,不过跟体力劳动相比他更重视脑力劳动的付出,对那些只懂付出体力劳动,只满足于有饭吃的人,孔子认为是”小人”,小人只看到”利”,看12不到长远的理想,而君子却懂得”义”,看得到其中的道义,道理,领悟其中”义”中包含的道,领悟”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