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doc_第1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_第2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_第3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_第4页
庐山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庐山实习报告18 / 18庐山实习报告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的概况,分析 地理现象, 培养地理野外学习的能力实习时间: 2012年9月12日至2012年9月20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 : 实习路线:9月13日 长城宾馆天桥仙人洞御碑亭如琴湖长城宾馆 9月14日 长城宾馆月照松林东谷汉口峡大月山植物园含鄱口 9月15日 长城宾馆天桥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庐山水电站乌龙潭 黄龙山庐林湖大校场谷底毛泽东同志旧居 9月16日 长城宾馆五老峰三叠泉长城宾馆 9月17日 专业实习 9月18日 秀峰庐山瀑布 9月19日 沙山、观音桥一、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 ,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长江,南襟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是由东北西南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地垒式断块山,平面形态呈梭子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约30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1931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山中现仍存有典型的冰川遗迹,如冰斗、冰窖、“U”形谷等。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庐山年平均气温11.6度,极端最高32.0度,最低-16.8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2068.1毫米。日照较丰,年日照时数为1715.3小时。风大雾多,大风日数100天,年平均雾日达200天,年积雪日数30天。 庐山在“中国地壤区划”中,属于中国红壤及黄壤带中的华中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区。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积阶地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域;400-1200米之间山坡地带,为黄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为山地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区域。 庐山自然条件复杂多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特征非常明显,物种呈现异常的多样性,不乏古老树种,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等。由山麓到山顶分别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植物分布的空间特征是:面积最广的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600-700米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位于海拔600-1000米,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林的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位处1000-1300米,独特树种有山松、日本柳杉、日本扁柏等;针叶林生长于海拔1300米以上,代表树种是黄山松。 庐山处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水系,山中虽无大江、大河,但溪水及地下水非常发达,沟壑山涧中分布着大量瀑布,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激流瀑布,这些瀑布又各具特色。主要瀑布有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等。二、分述:庐山地质 (一)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下面将列举一些庐山在强烈上升的证据: 1、庐山东西两侧的断层崖高峻、陡峭,未遭破坏,只有少数被沟谷切成三角面。 2、断层崖上的裂点。瀑布(如海会、秀峰寺等)高差虽然大(由几十米到几百米以上),但大多数未溯源侵蚀入山中,表明断块山及断层崖的形成时间不长。 3、庐山早期形成有夷平面和宽谷中堆积的网纹红土层,其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这与庐山强烈上升有关。 4、由于庐山山体强烈上升,因而使山麓地带广泛堆积了砂、砾石层及巨砾。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四)庐山岩层和山体的构造特征 岩层多为倾斜岩层,其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在85间,走向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下面以“月照松林”这块岩石所测数据为代表进行说明:地点坐标走向倾向倾角月照松林E1153850.1N293413.8H1106.70m65NE245SW155SE40 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另外还有冰川形成地貌。1. 构造地貌 庐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即褶曲延伸的方向。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到岩性的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树立、岭后相对的现象。最终形成了现在山北五岭四谷的地貌形态 五岭四谷 含鄱口五老峰一线 七里冲谷地 大月山一线 大校场谷地 女儿城屋脊岭一线 东谷中谷 牯牛岭草地坡一线 西谷 佛手岩虎背岭大马颈一线 庐山南部主要由本区最古老的地层双桥山构成以沉积岩为主岩性复杂、破碎加上断裂纵横将岩体分割成菱形或网格状更有利于侵蚀切割。岩石的垂直断裂发育形成一个个小山峰。仰天坪一带是一个山间浅盆地由砂页岩构成。由于岩层极其破碎因此够古非常发育有的成为冲沟沟间山丘呈馒头形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分布比较凌乱。汉阳峰一带的山峰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剥落山形比较缓和。实习主要集中在山的北部山南只观察了秀峰一处。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片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断块西侧沿庐山垄断层发育了庐山垄峡谷。该谷地平直谷坡陡峭为一典型断层谷。断块上的河流多与断层崖走向或庐山垄峡谷直交表现出断块山地的水系特征。庐山垄断层与通运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上升量较小山脊高度由1300余米向西南递减。 A. 虎背岭东南翼为背斜构造由于西北翼被莲花同大断层切断而形成陡崖所以形成了单面山。佛手岩仙人洞和虎背岭为同一岭被天桥谷和锦绣谷两横向断裂切断并且流水面深向侵蚀形成深切峡谷。 B.大月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较小的背斜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C.五老峰第四纪时期五老峰东南翼被温泉大断层切割形成高耸的断层崖地貌西北翼形成了单面山它的高度向东北方向递降断层崖亦分为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D.牯牛岭、女儿城这两条山岭均为次成岭是由于虎背岭和大月山背斜中的向斜的岩层坚硬未被侵蚀稍软的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但绝对高度也达到了1000米以上由西向东分别为牯牛岭和女儿城。 E.东谷、青莲寺谷地这两个谷均为向斜谷底东谷位于牯牛岭和女儿城之间青莲寺谷地则位于大月山和五老峰之间而横向的七里冲谷地为次成谷。 F.西谷、大校场谷地西谷位于虎背岭和牯牛岭之间大校场位于女儿城和大月山之间均为次成谷。原来虎背岭和大月山的向斜部位上宽下窄谷底被压紧不易被侵蚀但是由于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岩性较软整个地层呈现硬软硬的结构易被外部作用侵蚀。向斜谷地被侵蚀后便形成了西谷和大校场谷地而未被侵蚀的较硬的岩层便形成了次成山2.谷地地貌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宽谷形成时期的庐山要比现在低矮得多。 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3.冰川地貌 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先在庐山发现冰川发现冰川遗迹,写成科学巨著冰期之庐山,他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为三个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现今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学说尚有异议。 芦林湖附近有一处标为冰渍地貌,这里一些发黄、发红并且夹杂有大石头的被李四光认为是冰渍舞。目前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这些是泥石流沉积。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认为庐山的U型谷、冰斗、悬谷等地形主要是由流水和风化作用造成的,而冰川仅仅把原来的地形略加改变。庐山的下游都是陡峭的峡谷,河道上有许多急流与瀑布,断层崖的切割也刚好在幼年期,证明庐山的主要上升运动和断层的发生最早不过在第三世纪末,在第四纪初,由于庐山高度升高,气候更冷,山上就发生了冰川。当时峡谷尚未充分发育,冰川主要循着原来的壮年谷地往下流,现在的庐山周围的峡谷,可能就是大姑冰期以后,流水所切割的。 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其它的冰川地貌冰屋位于如琴湖附近、角峰位于含鄱口。A冰蚀地貌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场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东谷等。 B冰碛地貌 (1) 、终碛垄:如花寺内。(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的“飞来石”4.夷平面 庐山山上和山麓都有夷平面,分别称为山上夷平面和山麓夷平面 山上夷平面有两片,一片位于仰天坪一带,一片位于牯岭街。 山麓夷平面分布在山麓地带。庐山东南麓的夷平面,微微向东北降低,从海拔300-400米降到数十米,因受岩性影响,切割较破碎。庐山西北麓的夷平面,沿山麓呈带状分布,高度由350米降到几十米。山上夷平面和山麓夷平面分别被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复活抬升形成的断崖相隔。因此,山上夷平面和山麓夷平面实际上原来是统一的夷平面,后来被断裂的复活作用所错开。5.沙山地貌在鄱阳湖北部的滨湖地带,分布着一些主要由松散沙粒组成的岗丘,当地人以及一些学者称之为“沙山”。星子县沙岭、永修县松门山、都昌县老爷庙是沙山的主要分布区。已有的研究认为,湖滨沙山是风成的沙丘,沙粒源自裸露的湖滩,在末次冰期由冬季风搬运后堆积形成。湖滨沙山地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育近于平行排列的垄状地形,外形颇似沙垄。最近,这种垄状地形也被视为纵向沙垄。鄱阳湖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沙漠的气候迥异,星子县介于庐山与鄱阳湖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为湿润的东亚季风气候控制区,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星子县除7月份盛行偏南风外,其余各月多偏北风。这种现象和地形密切相关,星子县西侧的庐山山体呈北东南西走向,九江以下长江河谷段走向与庐山山体基本一致,运动的气流顺应地势,故偏北风多。星子县域受季风影响明显, 冬季大陆高压控制, 盛行偏北风, 夏季太平洋副高控制, 多偏南风。冬季风力受庐山和鄱阳湖入长江水道的共同影响, 当冷空气南下时, 产生狭管效应, 空气流通加快, 偏北风明显增大。一、平均风速和季节变化星子县历年平均风速35 米/ 秒, 其中以2 月和9 月最大, 月历年平均风速40 米/ 秒, 6 月份最小, 历年平均风速28 米/ 秒。星子县各月平均分速月份 1 23456789101112平均分速(m/s)3.84.03.73.32.92.83.23.34.03.93.53.6 二、风向星子县境全年主导风向偏北风, 夏季最多风向偏南风, 由于鄱阳湖入长江水道呈北北东方向,受其影响, 冬季最多风向北北东, 盛夏7 月风向多南南西。三、大风日数和最大风速全年大风(17 米/ 秒, 8 级以上) 日数历年平均326 天, 以3 月41 天最多, 6 月09 天最少。从1980 2005 年风的资料统计, 10 分钟平均最大风速230 米/ 秒, 出现在2000 年7 月19 日, 风向南西。 强劲的偏北风,顺大别山东沿郯庐构造带发育的低平洼地向南侵袭,刮过大片出露的河滩、湖滩,吹扬起滩地砂砾,落在湖滨-山前地带,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种沙山地貌。气候1.庐山地区气候类型与分布特征庐山是一座中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共可以划分出8种气候类型,分别是:(1)东亚季风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受到东亚大气环流以及东部海域气流影响和控制,冬季低温、寒冷、干燥、少雨,夏季高温、湿润、多雨。(2)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平气候带按照地表热量的水平分布差异,分为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气候带。我国通常采用日平均温度10持续期间累计值(t)活动积温来确定。庐山东南山麓与西北山麓的t10分别为5450.6和5399.8,属于亚热带气候带。此处冬季为气温低、降水少的干冷天气,夏季为高温、降水多的湿润天气,风向随季节转换现象明显,为湿润的东亚季风气候控制区。(3)山地气候庐山平均海拔1000m左右,从山麓到山顶,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大,各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形成在东亚季风气候下控制,由600-800m以下中亚热带,渐变成900-1100m以下山地暖温带气候,900-1100m以上山地温带气候,三个不同气候带组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山地气候,主要表现在辐射、气温、降水、云雾、湿度、风等气候要素,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4)谷地气候:庐山山地中的谷地,受周围山地的阻挡,谷内气流很难与其上自然大气交换,因此谷内气温较同海拔其他地方高,晚上冷空气下滑,气温又较同海拔其他地方低,谷地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大。例如,在黄龙寺一带本应为山地暖温带,却形成了中亚热带气候。(5) 平原气候:山麓区域的江西(九江、星子)一带平原地区,因广袤的一马平川大地,冷暖气流运移不受任何制约,加之运送水汽的众多河流水系和东部海域水汽的运输,使该平原地区具有春季春雨、初夏梅雨、盛夏酷暑、秋爽干燥、冬季雨少的特点。(6) 城市气候:位于庐山西北坡的九江市受到城市格局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城市气候,比较典型的城市热岛现象,冬夏气温比平原其他地方高。(7) 水域气候:坐落于鄱阳湖边的星子县受到了水域对其气候的明显调节作用,出现了水域小气候现象。因此,星子夏季(迎风面)气温增高不明显,冬季(背风面)受山地作用,出现明显的焚风效应和水域的双重影响,本因增高的气温不明显。(8) 其他气候(沙山气候):沙山位于庐山东南麓鄱阳湖岸边的沙山,处于中亚热带气候带。本应郁郁葱葱,却为一片沙山、沙丘、沙滩。沙山处终年以偏北风为主,大风5080天(4-6级),3340天(8级以上)。沙山处年均温较星子县高,七月平均气温最高可达55,甚至更高绝对气温差异变化大。总体来说,庐山气候的分布特征是多种气候类型集聚一地,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分布:600-800m以下为中亚热带,600-800m以上为山地暖温带,900-1100以上为山地温带。中亚热带面积最大,山地暖温带次之,山地温带最小。2.庐山山地气候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摄氏度,最低在摄氏度,全年平均为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摄氏度,夏季为摄氏度,秋季则为摄氏度,冬季常在摄氏度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天。土壤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形成过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的土壤发育总结来说经历了4个过程,粘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腐殖化潜育化 2.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湿度相应增大,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即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简单,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着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 (1) 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地点:秀峰(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具有明显的铝化特征。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庐山土壤垂直带谱是建立在红壤、黄壤这一基带基础上的。由于庐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地区内,湿度大降水充足,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的钙镁等元素流失,留下的氧化铁还原为低价铁而成为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黄壤的有机质含量很低,而山地黄壤的含量约是黄壤的两倍。这是由于海拔较高,温度降低,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植被保存较好,盖度较大的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会更大。酸性。两者均呈酸性反应,PH值差异不大。富铝化。两者的富铝化程度与红壤相近或略低。由于黄壤受局部低洼地影响,排水不良,而山地黄壤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它们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铝硅酸盐)遭受破坏,产生游离的硅、铁、铝的氧化物,其中氧化铁与氧化铝与水结合,形成含水的铁铝矿物,使土壤呈黄色。地点:观音桥(3) 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母质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和以黄土为主的坡积物。山地黄棕壤粉砂粒含量较高,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其有机质含量较高,全氮含量也比红、黄壤高。地点:黄龙寺(4) 山地棕壤 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上,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目前大都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代换性不高。地点:大月山公路边3. 非地带性土壤(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3)浅色草甸土 该土分布在本区江河、湖低平地段,母质为河流冲击物或湖积物,植被为草甸。 (4)水稻土 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作而成。本区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在山南的星子县随处可见种植了水稻的水稻土。 (5)古红土 在大月山上有,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还有网纹层,说明这是庐山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植被1.庐山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及特征庐山处于我国东部亚热带中部的北缘,与长江以北的亚热带北部相邻,气候上具有亚热带中部过渡到亚热带北部的特点,反映在植被上属于常年湿润的常绿阔叶树林带,而渗入部分亚热带,北部的夏绿林带植物成份。其主要特点是:(1)常绿阔叶树林为庐山海拔600米以下的典型植被类型;(2)常绿阔叶树林的种类成分在南麓分布多于北麓;(3)植被垂直分布上,常绿阔叶树在南麓分布高于北麓,可达海拔800米的地带。庐山的植物区系成份也表现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林的特征种类:樟科、山茶科和壳斗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林成分主要有樟科的樟层,桢楠属,楠木属,山胡椒属等;山茶科的山茶属,厚皮香属,杨桐属,柃木属等;壳斗科的苦槠属,青冈栎属,石栎属等。其次为冬青科、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芸香科、杜英科、木兰科、大戟科、木犀科、蝶形花科、蔷薇科、桃金娘科、紫金牛科等等。夏绿林树种除了上述科属中的落叶树种之外,还有榆科、胡桃科、桦木科、桑科、苦木树、楝科、椴树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安息香科、漆树科、蓝果树科,大风子科等。针叶树种成分仅有松属、金钱松属、杉属、桧属、三尖杉属以及红豆杉属等亚热带针叶树种;此外为引种栽培种类。庐山的植被类型也反映了山区复杂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植被类型有:(1)常绿阔叶树林;(2)常绿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3)夏绿林(落叶阔叶树林);(4)亚热带针叶树林;(5)针叶与阔叶林混交林;(6)毛竹林;(7)灌丛;(8)山地草甸;(9)荒山草地;(10)高位沼泽;(11)水生植物群落;(12)人工植被等。其中常绿阔叶树林为亚热带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沟谷以及避风南坡,而以山南最盛,可达海拔800米。夏绿树林为温带的典型植被类型,在庐山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而与山地灌丛草甸交错;在低海拔地区仅见于人为影响的次生林地,常与残余的常绿阔叶树林交错,形成为常与落叶阔叶树混交林。针叶树林由低丘陵至山地均有分布,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为台湾松林、杉木林等,而低海拔的丘陵地则为马尾松林所分布。毛竹林主要分布于土层厚、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山腹或沟谷中,而常与杉木林或阔叶树林交错。山地草甸和荒山草地出现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之后,土壤冲刷较剧而荒秃的山地或丘陵地区。高位沼泽仅见于“U”形谷或积水的山间盆地,面积极小。人工植被除人工林(柳杉林、落叶松林、扁柏林、花柏林、金钱松林等)、油茶林、果园等之外,主要为梯田、旱作地以及水稻田等,分布于丘陵坡地或盆地中。庐山自然环境比较复杂,植被类型相互交错,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大致上海拔600米以下的沟谷,丘陵地区以亚热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为主,也渗杂有少量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而海拔6001000米地带为亚热带植物区系和温带植物区系成分相互交错的地带,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为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和亚热带山地针叶树林所分布。2.庐山地区植被演替及生态环境分析A植被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类是才长期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下,森林植被收到哦啊破坏,致使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的逆向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朝着顶级群落方向发展的顺向演替。在月照松林地区我们注意到此处并没有找到主要树种黄山松的幼苗,并且树种长势良好,说明会发生顺向演替。 在观音桥景区,虽然有不少针叶树种的幼苗,但阔叶林长势更好,一旦阔叶林长成气候,便会遮挡阳光,抑制针叶林生长,从而阔叶林代替针叶林B植物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庐山地区目前生长的这些植物绝大多数都是长期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果。例如鄱阳湖沙山沙丘生长的单叶蔓荆,它在流动沙丘地段具有匍匐茎,并有许多不定根固定于沙丘,但从流动沙丘过渡到固定沙丘其匍匐茎逐渐为直立茎所取代,不定根也消失。(2)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植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主要是针对植物群体而言的。鄱阳湖沙山的沙丘、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就是单叶蔓荆为主的植物群落不同程度固定沙丘的结果。因此植物可以很好地保护环境,改善环境。3. 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原称庐山森林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地处北纬2951,东经,东经11559,海拔10001300米,是一座亚热带高山植物园,也是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植物科学研究的植物园。创始人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庐山植物园是我国进行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60多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庐山植物园已是松青柏翠、万物竞发的著名科研和旅游胜地。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南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园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名植物标本10万多号。庐山上的这座植物园以研究灌木为主,兼茶果、园林、药用植物。已收集国内外植物标本10万余种,引种驯化3400多种。庐山植物园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位,建立了种交换等方面的关系。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基地,且为风景胜地,按照植物自然群落,不同生态,分成11个展区,供游客鉴赏,此外还有花卉展、奇龟展。园中有休息厅,林荫下设石凳石桌,供游人休憩。这里四周环山,地形起伏,土壤为黄棕壤,腐殖质层较厚,PH5.0-6.5,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型季风山地气候。该区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7,极端气温分别为32和-16.8;年平均降水1929.2毫米,降水日为170天左右,全年日照数为1330小时左右。庐山植物园占地近300公顷,引种栽培植物3400余种,以松柏和杜鹃为主要特色。全园建有松柏区、国际友谊杜鹃园、温室区、草花区、树木园、岩石园、猕猴桃园、药圃、茶园等9个不同类型的专类园和展览区。其中树木园收集国内外杜鹃300余种,王月花季,杜鹃盛开,如花似锦。驰名中外的庐山云雾茶,香飘云雾之外。素有“寸步必有药”的庐山,山地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这里的药圃收集栽种300多种药用植物。松柏区生长着裸子植物260余种,南北松杉竞秀,东西柏桧峥嵘,其中,有被誉为“活化石”的水杉,中国特产的金钱松,以及国内外其他名贵树种。标本室收存腊叶标本17万余号,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水文1.水文概况 庐山地区充沛,降落山上,汇集下流,形成很多沟壑溪涧,他们在水道、水文和水系形成及变化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受庐山的地质构造、古代和当前气候条件、地貌变化和古冰川作用的各方面的影响。 庐山水系可以分为三个带:200米以下的下部山麓急流带,200米900米的中部陡崖瀑布带,900米以上的上部宽谷急流带,2.水文特征 庐山水系总体上受构造控制,由于顶向四周辐射,呈放射状。山上的溪流,东南流入鄱阳湖,西北流向长江。其中部的仰天坪,是庐山水系的一条分界线。仰天坪北面的山流入长江,南面的流入鄱阳湖。 庐山溪涧中水的主要来源是天然降水。雨季,地表径流顺坡而下,汇集溪涧,于是流量增加,水位高涨;旱季,溪涧中缺乏地表径流的流水,于是流量减少,水位低落,仅靠地下径流的补给,得以免于干涸。庐山的雨水充沛,岩层节理发育,地面植被条件较好,因此雨天时一部分雨水得以从容地沿节理渗入地下,常在岩层葫芦或沟谷旁边成为裂隙泉水流出。庐山北部,大月山砂岩和女儿城砂岩节理特别发育,泉水屡见不鲜,沿着登山公路的一旁的崖壁下,就不时见到蓄水池和木桶,蓄积着由崖壁上流出的泉水,供应汽车加水。由砂岩节理流出之泉水,石灰质含量很低,水质纯洁,使庐山居民饮用水源的来源。山上在大校场的汉口峡附近及以下,都间有蓄水池,成为庐山自来水厂的水源池。 庐山那溪涧的流量,山顶的上源部分较陡崖的下游部分小。陡崖的下游,坡降很大,由上源及支流流入的水,不及下渗,因此水量丰富。到了山麓,渗透于分布在谷口的由泥沙砾岩所构成的冲击曾下,又告减少。一方面是庐山四周终年悬瀑不断,点缀了风景一方面又提供了可贵的水力。 3.河流袭夺 A东谷河流袭夺东南西北流向的河流比较小,下蚀较弱。而在东西两侧断层崖上发育的横向河,坡陡流急,下切力强,加上岩层中断裂,节理发育,溯源侵蚀较快,常切穿山脊袭夺纵向河。在袭夺处形成直角袭夺弯。陡峭的落降为建立芦林湖大坝提供了条件。 B 锦秀谷河流袭夺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在被袭夺河和袭夺河上都建了坝,便形成了如琴湖。 C 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 4庐山水资源利用 庐山水资源丰富,它的岩层节理发育,植被保护很好,有利于水分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为水体的储存和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 A生活用水 庐山牯岭镇目前有常住人口1.3万人,旅游旺季超过5万人,其供水任务主要由庐山自来水厂承担。供水水源以水库蓄水为主,主要水库有 1.芦林湖水库建在东谷袭夺河的袭夺弯处此处是利用大校场谷地的水在此发生袭夺而建筑大坝,蓄水成湖的。该湖水库是庐山重要的水源供取处。 大坝利弊:(利)上游有大量的来水,峡谷不大,建筑成本低;(弊)大坝在湖西,而自东向西流,同时峡谷岩层倾向也向西,与水流同向是的大坝容易漏水。 2.大月山水库高程1249m,坐标:北纬29度33分52.2秒,东经115度59分04.4秒 地形:上游汇水沿汉口峡的直角袭夺湾流入东谷,袭夺点位于大月山水库与汉口峡的交界点。这里是庐山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3.仰天坪水库 目前庐山日供水量达到1.4-1.5万吨。 如琴湖则为庐山生活用水的主要排放处,由于缺乏相应的治理,如情湖的污染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 B 庐山水电站 电站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石门涧溪,河谷溯源侵蚀强烈,比降大,电站利用石门涧溪的巨大落差,水平距离4.5公里,落差达800余米,进行发电。 水电站分为三级: 第一级电站高差为174米,装机容量为800*2千瓦, 第二级为416米,装机容量为1600*2千瓦, 第三级为84米。装机容量为600*2千瓦。电站大坝建在石门涧溪与其支流将军河汇合后的峡谷中,该河谷位于东谷向斜轴部,雅兴接力,岩层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河谷谷肩宽展,谷坡稳定。大坝基本不漏水,稳定条件好,汇水面积大而谷口又小,工程造价较省,坝址条件优异。5鄱阳湖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彭湖,位于北纬2831至2950,东经11550至11640。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时湖面面积32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12.86米;最高水位22.59米出现在1998年7月31日,面积达4070平方公里,蓄水量300亿立方米;最低水位5.90米出现在1963年2月6日,面积仅146平方公里,蓄水量4.5亿立方米。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变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与枯水期面积、蓄水量差异悬殊。年内水位变幅在9.7915.36米,绝对水位变幅达16.69米。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涨,水面迅速扩大,烟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洲滩裸露,湖面仅剩几条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景观。 鄱阳湖流域的汛期出现在46月份,长江湖口的汛期出现在79月份,因此鄱阳湖对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特别是增水、削峰作用有重要影响。三结论与讨论冰川、泥石流地貌辨析 关于庐山地区是否发生了冰川作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分为两派: 冰川地貌观点李四光教授根据冰川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一次划分了三个冰期,从老到新依次:鄱阳湖大姑冰期庐山冰期。主要依据有:冰斗,如大月山西北坡的大拗冰斗U形谷,如王家坡谷地与大校场谷地,其中在谷地中发现了冰碛物,大块砾石上具有冰川的擦痕。冰窖:如窑洼、东谷、西谷等,作为冰川发源处储存冰雪的凹地(2)泥石流地貌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