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oc_第1页
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oc_第2页
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oc_第3页
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oc_第4页
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四川民族学院J0URNALOFSICHUANUNIVERS1TYFORNATIONALITIES第2O卷第1期2011年2月Vo1.20NO.1Feb.2O11康藏研究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贡保扎西琼措【摘要】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一切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只关注自身利益所至.然而,人的行为均受其思想的支配,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必然有利于环境保护;摧残生命,破坏环境的思想,只会带来环境问题.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中,不乏积极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都有利于生态保护.梳理和提炼这些思想资源,不仅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就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做一简要阐述与分析.【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环境;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1)010001004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最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存家园地球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人类在挑战自然的同时也正在挑战自身,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改造着我们的生活.江河的污染造成大江南北大都市的停水,居民拿着水桶排起长队等待的是大自然原本早已赋予我们的东西.滚滚洪zk卷去了无数的生命和财富,海洋不再寂静,荒漠不再沉默.人类无止尽的物质索取,总是受到大自然的回应.人类在拓展活动空间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禁锢在钢筋水泥之中,人类在呼吁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却藐视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权力.那么,终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再也不会给我们提供安身立命的环境,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所造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意识所支配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指导人的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指导人们正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藏传佛教作为一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学科,它也关心生命,注重自然环境.挖掘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既有利于藏传佛教自身的研究和发展,也有利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Or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就藏传佛教关于生态思想和观念做一简要评述.一,世界的整体性思想佛教把世界-2-为两个部分,一是外部器世界,二是内部有情世界.世界就是由这两部分构成,外部器世界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客体.内部有情世界是指处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灵.二者既是分别的,对立的;又是整体的,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情世作者简介:贡保扎西(1966一)藏族,甘肃舟曲人,民族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四川成都,邮编:琼措(1973一)女,藏族,四川九寨沟人,西南民族大学教师.(四川成都,邮编:610041)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1年2月界依存于器世界,器世界像盛物之器,有情世界就如器中之物,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结合体,有情世界在六道中轮回,直到涅磐成佛,流转不息.在藏传佛教中,通常将世界称之为基颠,基有迁流,毁灭之意.颠为所依,说明世界既是有情众生所依靠的地方,又是一个流转不息,变化不断的物质系统.藏传佛教在论及外部器世界和内部有情众生时,通常将外部器世界称之为世界,而内部有情众生之后一般不加世界之类的词语.因此,所谓的世界,一般都指#1-部的器世界,外为器世界,内为有情生灵,外指客体,内指主体.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情众生,都生活在这个器世界之中,没有器世界,有情众生就没有依靠的地方,也就无所谓有情众生的存在.在生态学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佛教当中说,众生的业力造就外部器世界,器世界的好坏影响众生的成佛之道.生态学讲,人类的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和生态学是一致的.二,事物的因缘生起理论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因缘俱备则生,因缘不俱则不生,因缘散即灭.其所谓的因,是指引生结果的直接的,内在的原因;所谓的缘,是指外在的,起辅助作用的间接原因.因此,一般称内因外缘或亲因疏缘.多识先生在其佛理精华缘起理赞中说: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它适合于有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t-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外缘起是事物普遍的因果关系,是自然科学和佛教共同承认的因果关系;而内缘起是佛教独有的缘起,即十二因缘.另外,缘起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释有相莲,相依,相对三种含义.佛教的因缘生起理论告诉我们,事物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且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当然,自然环境的好坏也是因缘所致,自然虽有其内在发展变化规律,但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改变其外缘,使得其发展变化偏离原来的轨迹.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因缘所生.三,万物业生论佛教认为众生的生死流转和六道轮回都是其业力所致,就连外部世界也是由于众生共同的业力所致.业为造作之意,泛指众生一切有意识的活动;与业相联系的是报,业与报是因果关系,业报与因果是一致,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业,就有什么样的报.整个宇宙也处于因果和业报的链条之中,不可违背和抗拒.众生自身的上升和下坠,富贵和贫贱都由自己的善恶业力所致,就连众生所依靠的外部环境也是由其业力所致.这种道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难理解,物质世界形成后,人类不断去改造自然,获取财富,这些都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现在生存的世界不再是原始的,自然的世界,一方面,我们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成果,另一方面,种种生态危机,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结果,利弊俱存,生态学告诉我们要尽量做到利大于弊,进行利弊权衡.四,众生佛心论佛教的佛心(佛性)理论认为,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都有阿赖耶种,如来藏.佛心有不同的名称,如:如来藏,真如德性,佛性等.众生的地位高低和环境好坏是由其业力所致,虽然众生各自条件不尽相同,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修持,都可以达到涅磐的境界,佛性普遍存在,众生都有佛性.在佛心这一问题上,佛教各派看法虽有所区别,但都承认佛心的存在,是佛教重要的理论之一.万法法相各异,但法性却相同.佛教说万法性空,而性空的法性,一切事物都相同,众生都有佛心;佛心本空,在本空这一点上佛和众生都一样,佛和众生平等就是法性平等.这种平等是佛教众生平等的理论基础,这种平等不但存在于众生,而且推广到万法.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不仅仅是有生命情识的动物,而且那些没有情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佛性超越生命轮回,众生界限,有情无2第2O卷第1期贡保扎西琼措:论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情,普遍存在,是成佛的种子和基因,众生在佛性面前是平等的.佛心理论一方面从众生的本性上论证了众生成圣成佛的可能,另一方面奠定了佛教众生平等的理论基础,佛教的无情有性的观点表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存在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思想.无情有性学说得出天地同根,万物一体的结论,主张人们过一种天人和谐的生活.它不仅强调众生之间的平等,也强调众生有情与其他存在(无性)的平等;要求我们既要平等对待和我们共存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一切生命,.也要平等对待tLL界上的一切存在,并且与它们和谐相处,因此,对当代生态学有着刻深的启示.五,佛教的无我理论诸法无我是佛教四法印之一,也是判别佛与非佛的根本原则之一.佛教的无我分法无我和人无我,并且二者都有粗细之分.结合二谛,佛教承认世俗的我,破胜义的我,而破胜义的我,就是承认无我.无我针对的是常见,是用来破常见的.持常见者认为事物有一个永恒不变,不可分割,遍及万物的自性,即我,它不受时空和条件的限制.对人而言我是一种自我意识,对法而言我是其自性.佛教认为这些都是虚构的,不实在的,是一种假名,事物没有永恒不变的不可分割的遍及万物的自性.它强调四大皆空,万物皆空,诸法无我,一切生命个体没有实在的本质存在,切事物没有实体和自性.佛教的无我理论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包括人和自然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也要关注自然的变化,这在当代生态学上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人无我的观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驳斥,它打破了人类中心的地位,树立了生命平等的生命观,排斥了人类的优越感.在佛教中自然不再是人类的附属物和享用品,人类只是自然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自然也是平等的,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不变的法则.六,利已利他的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和正见智慧是佛门无与伦比的两大法宝,人中论称大悲心是产生佛陀的种子,是佛心生长的雨露,是佛果成熟的营养.这种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是佛法三根本,而发菩提心就是大悲心引发的为众生利益立志成佛的愿心和利众行为,这种发心也是大乘法轮的轴心.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从产生菩提心之时起,不管有无功德智慧,虽未见性地也可称作菩萨,故称菩提心为佛门第一法宝.可见,菩提宝心所提倡的大慈大悲之心在佛法中的地位.菩提心将自身成佛和众生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在起,将利益众生当作最终的目的,而自己成佛仅仅当成利众的手段.这种利已利众的大慈大悲心涎生出佛教泛爱万物,利益众生的博大心怀.施爱于万物众生,使其幸福快乐,悲悯于万物众生.使其脱离苦难,利乐有情众生,这就是佛对生命和自然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类相互仁爱,和平相处,动物悠闲自得,植物茁壮成长,大自然一片宁静,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复存在.七,佛国净土的理想境界大乘佛教认为,除释迦牟尼之外,一切自己觉悟,又使众生觉悟,觉得圆满者,都是佛.称三世十方到处是佛,其如印度恒河的沙粒,难以数计,而三世十方的诸佛居住的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它与世俗众生居住的婆娑世界相对应.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佛经所讲的弥陀净土,就是西方极乐tLL界,它描绘出尽善尽美,庄严奇妙的佛的世界.在极乐世界里,国土以黄金铺就,所用一切器具都由无量杂宝,于百种香共同合成,到处鸟语花,美妙无比,那里的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的欢乐.华严经讲莲花藏世界,此佛国净土是吡卢舍那佛的显现.在那里,各类生物,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莲花藏世界是佛教文化众生的国土,它是多重世界组合而成的,其中第十三重为婆娑世界,为人类所居住;它是个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在那个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功德无量.藏传佛教中常讲北方香巴拉为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藏传佛教大师吉美桑旦(18141897)有篇描写有北方香巴拉圣境的文章,它将香巴拉描绘成为功德无量,致善致美3四川民族学院(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1年2月的佛国净土,人世间美妙的事物在那里一应俱全,无所不在;其实这都是天堂中的人间美景,反映出藏族学者对理想世界和理想环境的向往和憧憬.这些极乐世界是佛教对生态理想的设定,在那里,土地用黄金铺就,处处有七妙宝地,八功德水,甘露雨水,妙言横生,树木花草遍地生长,芳香四溢,鸟兽悠闲自得.其实这都是人间自然折射出的天堂,在那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众生井然有序,各乐其道,这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人们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向往,是佛教理想的生态观.生态学要求我们建立人间净土,美好家园,而佛教的佛国净土对生态学的人间净土有很大的启示.佛教不但强调理论思想,也注重行为实践,上述这些佛教理论思想,在其具体的行为中已广为实践,有意无意地为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神秘的藏传佛教背后,留下的就是一片雪域净土,绿色家园.信仰的力量是无限的,建立于信仰基础上的藏传佛教,对于生态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宗教,藏传佛教虽不同于生态学,但两者可以互证,互补,有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佛教具有丰富的生态理论和思想,上述几个思想是择其要义,泛略论述.佛教的生命观,自然观,价值观为生态学提供参考,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解决办法;而生态学也为佛教参与生态保护提供理性基础,为佛教融入现代社会开辟了崭新的契机.疏理和总结佛教的这些生态思想对充实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国家社科基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