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宰相制演变的七个特点唐代宰相制演变的七个特点罗恺毛广礼(贵州省毕节地委党校贵州省赫章县农业办公室贵州毕节551700)?l5?摘要:唐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唐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秦汉宰相制度,又直接因袭隋制,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其宰相制度演变之频繁,机构之庞大,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和系统,对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作用之显着以及对中外历史影响之深远,为世界历史所罕见.而这些纷繁复杂的特点,无不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密切相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直接制约着相权的争压和演变,进而影响着唐代历史的兴衰更替.关键词:唐代宰相制度官制机构演变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3)04156宰相制度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几千年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在封建官僚机构中,宰相是最为显赫的官衔,是辅佐皇帝,统率百僚和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者,位亚于人主,而权重于百僚者也.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故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天下之宰,通于四海.这就充分说明了宰相所处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他们的忠佞贤愚,政治举措,对于国家的治乱,民族的兴衰,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的宰相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历代统治阶级为了适应其主观需要,对宰相制度进行了频繁的调整和改革,唐代尤甚,这对后世的政治制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唐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同时对宰相制度的历史渊源进行一点探索.中国的宰相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在黄帝时代就已设立了相职.杜佑在通典?职官一?宰相中说:黄帝置六相,尧有十六相,殷汤有左右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0九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相.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为了确保其长久的统治,遂对官僚机构进行了调整:其中枢机构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三部分组成,而以丞相掌管行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到秦二世时,又设置中丞相(以赵高为之),事无大小皆决之.0可见丞相已掌握了最高行政管理权.汉承秦制,高祖刘邦以功臣为相.惠文帝时,君权与相权发生矛盾.汉武帝开始抑制相权,以中朝官参与决策以便提高皇权,将政务中枢由三公府移至宫廷,由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左右近侍便形成内宫决策机构,称为中朝,其权凌驾于丞相为首的外朝之上.东汉进一步削弱相权,刘秀为了加强皇权,废丞相而事归台阁,设立尚书省,全国政务通过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因而,尚书官为机衡之任.尚书的权力与日俱增,渐为皇帝所不能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曹魏时设置中书省,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于是自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因其地位显赫,并多承皇帝宠任,故时人称之为凤凰池.及至东晋皇帝,近臣侍中得到信任,权力和中书相等.南北朝时期,中书门下?16?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4期掌管机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尚书则在外朝管事.隋朝建立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之职,内史掌机要,门下任献纳,尚书管行政.三省并立,三省长官等于秦汉时期的丞相,而非皇帝的近侍或私人秘书.三省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借以体现集中王权的有机的行政集合体.这表明政治已经走上了轨道.君相矛盾斗争的解决已有了入手点.唐初宰相制度基本上是承袭隋朝旧制.但是,这并非简单的承袭,而是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和发展.唐代统治者为了适应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需要,对宰相制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调整.因而,唐代的宰相制度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健全起来,其人数之多,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作用之显着以及对中外历史的深远影响,为世界历史所仅见.较之前代宰相制,唐代宰相制有七个独有的特点:特点之一:三省长官同为宰相高祖时代,唐承隋旧,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同掌相权,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o9(10)这就改变了历代一人为相的制度,把秦汉时期创立的相权一分为三,分隶于三省.而三省之职,中书拟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这种制度是中央集权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唐代三省制组织严密,机构整齐,是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产物.三省长官同时为相,各有建制,互相制约,互相联系,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政,进行集权统治.这种制度的建立,对维护强大的唐王朝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集中多数意见,使行政比较地少犯错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则相权不被一人专断,可避免权相专权之弊.中书省掌定旨出令.凡是皇帝的诏敕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先由中书省议定和审议.长官中书令掌军国之政令,佐天子而执大政,凡军国之务,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门下省掌封驳,即审署奏议,驳正违失.避免上之所举或违于道,乃至官人之非称,法制之缪戾,壅求贤之路,失任刑之极,礼父差僭,德义堕废,挠赏罚之柄,兴冤滞之叹.长官侍中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其封驳之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存在的重要条件.尚书省掌执行政令,即将前二省的决定执行,是行政总汇,长官中书令.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以赵国公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长史裴寂拜尚书右仆射,知政事.以后,臣下避不敢居尚书令之职,于是副职仆射为尚书省之长.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唐朝中期以后,三省制逐渐废驰.中书令,侍中两官职常缺而不设,即使设也不一定是宰相.特别是藩镇林立,节度使拥兵自立之时,朝廷采取羁縻政策,三省长官便成了赏功之官.肃宗朝有宰相十六人,其中的十四人是以他官同平章事为相;代宗朝有宰相十二人,其中的十人入相时并非三省之长;德宗朝有宰相三十五人,其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而入相.这种变化与唐前期是有区别的:太宗,高宗和武后时期,虽然也有大量的非三省长官入相,但三省长官仍是宰相,所以三省制能正常的运行;后期则摒三省长官于权力中心之外.晚唐人认为这是恢复了政在中书,诚治本也,实则不然.中唐时期,相权开始旁落,他官参预朝政,直接削弱和破坏了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的三省制度,而且宰相流动性大,不能保持最高执政集团的相对稳定.不利于政策的连贯性,以致兵兴以来,处左右端揆之位者多非其人.三省长官相权旁落,他官同平章事,人微言轻,不易驾驭朝政,严重地破坏了初唐的创制,给节度使出将入相,宦官专擅军政大权以可乘之机.特点之二:仆射为相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故自此以后,臣下避不敢居其职,而尚书省之副长官左右仆射于是为该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同为宰相,总制省事.但后来太宗以其品位太崇,不欲轻以授人,而以他官加参知政事之类以及同三品或同平章事等名号行宰相职.所以左右仆射之职在高士廉,房玄龄死后,不再授人(特殊历史时期除外).史云:及贞观末,除拜仆射,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加机务等名号方为宰相,不然则否,然为宰相者也无不加焉.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死后不久,高宗以开府仪同三司英国公李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一次出现了仆射带同三品的称号.玄宗开元以后,凡拜仆射者,不带同中书门下或兼知政事者,不再是宰相.其原因是: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初,为了恢复皇权,曾着力恢复三省的职能,提高宰相的权力.但他对于宰相的信任,倚重却只限于个别人.史云:天宝十五年之后,天下多唐代宰相制演变的七个特点?17?难,勋贤并建,故备位者众,然其秉钧持衡者亦一二人而已.又,初,张说,张嘉贞,李元宏,李暹相继为相用事.源乾曜以清廉自守,常让事于说等,而他即唯诺署名而已.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并在其后设立五房,分曹以主众务,位列于尚书省之上.这样就使尚书处于中书门下的从属地位,尚书省长官失去了共同议政的权力,因而仆射虽居人臣之极地,不过备员而已.特点之三:他官参议朝政多人为相唐初,在以三省长官为相的同时,也以他官参议朝政,临时行使相职.唐太宗继位以后,很注意用人.他重视从台省官员即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秘书监等重要官员中选择有才能的人参预朝政,行宰相职.因此,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戴胄,侯君集,萧璃,杨师道,张亮,褚遂良等都曾以他官参预朝政.自此,参预朝政,参议得失,专典机密,参豫机务,同知军国政事,参知机务等等名号,皆为临时充任宰相职者所特有.从新唐书?宰相表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贞观末年到肃宗乾元初,以他官参议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师,三公则否.唐朝旧制规定:官员的官位凭着资历而晋升,即使是有才能的人,如果官位未达到所规定的标准,也不准参议大政.但是,宰相之重,仕宦之止境也,苟资望不可为,皆垂涎而思得.因而,宰相这职为仕宦所钦羡.官位高的人,一般来说他们的年龄也较高,其保守性也就较严重,对于旧习俗缺乏祛除的勇气.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此,遂进行量谋变通,以他官加同三品或同平章事的名号兼任相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大约始于此时.贞观十七年四月,特进萧璃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李世勋为特进,太子詹事,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六月,高士廉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政事.同三品之名始于此.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同中书令,侍中之意(皆为正三品官).清代着名学者钱大听说:案太子詹事与侍中,中书令皆正三品,然惟侍中,中书令为宰相,故云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别于他三品也.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但是这两个名称并不专用,他官居宰相职者仍然是假以参知政事,参议国政等名称.作为专用名称并人衔还是在唐高宗以后,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瑾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瑾始.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这表明唐朝以非三省长官任宰相由多种临时称号基本上统一为同三品,同平章事二名称的完成.史载:上谓参知政事崔知温日:待举等历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即与卿等同名称.自是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遂以平章为名.安史之乱以后,唐政权的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官吏滥杂,官员的品秩普遍升高.因此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下令:侍中和中书令宜升入正二品,门下中书侍郎入正三品.同三品之名遂废止不用,而知政事者一律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入相,终唐之世而不改,这说明唐代宰相制度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特点之四:设立宰相议事机构政事堂唐初,由于数人同时为相,所以宰相们得经常一道共商国事,共议国政,这就需要一个共同议事的办公机构,于是设立了政事堂.关于创立政事堂的最主要的原因,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记载,乃因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并规定诸司官知政事者,午前在政事堂议政,午后归本司决事.唐前期至中期,政事堂制度经过了多次的更改.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称为中书政事堂.按照当时的定制,只有宰相才能有资格出席政事堂会议,因为那是决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长官有这种资格,其他官员只有朝廷给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名号,方可入政事堂议政,也就是说取得了宰相资格.政事堂会议,是发挥集体才智,提高管理国家大政效能的一种有效措施.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张说为宰相,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在它的后面立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因此,中书令大权独揽,政事堂成了宰相事无不统的办公机构,众言堂成了一言堂.特点之五:翰林学士侵夺相权内相?18?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4期唐高宗时,召刘卒韦之,元万顷等人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武则天专权时期,为排除异己,更是多用北门学士参决朝政,制敕不经中书门下,这样,中书门下的定策审议之权开始被侵夺.学士之职,本以文章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是待诏之所.唐制规定:乘舆所在,必有文辞经学之士,下至b,医,伎术之流,皆置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唐太宗时起,名儒学士,时时诏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院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0(37)这里详尽地道出了翰林学士的职能:他们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只备顾问,没有定员,而且也无品秩,但为差遣.他们轮班执勤于学士院,以备皇帝不时宣诏,代为起草文件,而翰林院也不过是一个咨询机构而已.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于中书事务繁冗,于是乃选文学之士为供奉,与集贤学士分管制诰书命,至是改供奉为学士,别建学士院,专掌内命,而集贤学士之职于是罢息.肃宗至德以后,因军国务殷,其人直者并以文辞共掌诏敕.这样,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渐渐地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中,翰林学士正式掌管了制诏权.当时,肃宗在灵武,凤翔,事多草创,权宜济急,遂破旧章.翰林之中,始掌书诏.唐制:翰林学士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本来正式诏命的撰拟是中书舍人的职掌,而学士则掌非正式的特别诏命.后来,带有知制诰衔的翰林学士就代行了中书舍人的职掌,于是中书舍人就变为没有实权的高官.唐德宗建中二十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朱;iIc在泾原发动叛乱,德宗皇帝仓惶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文书诏敕,谋献参决,多是出自翰林学士陆贽之手.陆贽在奉天,朝夕进见,虽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到宪宗时,又设翰林学士承旨,从学士中选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之,掌机要之柄,主管书诏大印,大权凌驾于中书门下之上,此后各朝,翰林学士掌制诏令已相沿成规.至德以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上,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贞元以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翰林学士的地位几乎与宰相平等.唐玄宗时,翰林学士对国家政令又有了封驳权.时学士承旨韦澳,每有邦国刑政大事,中使转宣草词,澳心欲论谏,即日:此一事,须降御札,方敢施行.迟留至旦,必论其可否,上旨多从之.由此可见,肃宗以后,翰林学士逐渐掌握了拟定制诏的权力.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天下四分五裂,边镇强族经常骚扰京师,皇帝只得在外避难,大臣有时和皇帝离散一方,而翰林学士是皇帝的侍从,掌不离左右.这样,军国机务,文书诏令,遂多出自其手,并经常参决军国大政,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德宗以后,宰相多选自翰林学士.德宗至懿宗九代,翰林学士共有一百五十四人,而人相者达五十三人,比例占34%;九代宰相共一百一十九人,而翰林学士出身者比例占45%.特点之六:使职差遣使相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衰,中央集权的力量大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却迅速壮大起来,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唐统治者遂选用大批的理财人员主持军国大政,以宰相兼任财政官职,如判度支,勾当转运租庸度支,勾当度支等等,此外如太清官使,太微宫使,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等等名号,也成为晚唐宰相的带衔,这在新唐书?宰相表中屡见不鲜.同时,为笼络束缚方镇势力,也给节度使加上宰相虚衔.无论是宰相兼使还是节度使兼相,皆通称使相.自开元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应付无限度的挥霍浪费和浩繁的军事开支,急需聚敛财富,朝廷于是大量设置搜刮,管理财富方面的使职,并常以宰相担任之.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设置了租庸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置了转运使,裴耀卿为首任(以宰相职兼领);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设置了度支使和盐铁使(第五琦为首任盐铁使).宰相兼领使职,原意是重视其职,但到后来,其职越重,宰相之权反而越轻.新唐书?百官志云: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来,常以领他职,实俗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担任使职者,即使不是宰相,亦有很大的权力,有的甚至超过宰相或任职一段时间即被擢为宰相.事实上,在武德,贞观年间,外官兼任宰相或宰相兼领外官的现象已经出现,但不是普遍现象.如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十月,黄门侍郎,凉州总管杨恭仁遥领纳言,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检校洛州刺史李劫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为外官兼相;贞观元年(公元626年)八月,中书令唐代宰相制演变的七个特点?19?字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又十八年(644年)十一月,以特进,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劫和中书令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6,是为宰相兼外官.玄宗天宝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一般说来,使相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方镇官的地位已经很高,君主为了稳住他们,就给他们加上宰相虚衔进行拉拢,以示宠爱.史云:唐则多以同平章事加节度使之立勋劳而久任者,盖将宠以相之名也.如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以河中节度使萧华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永泰十四年(公元779年)三月,前淮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同平章事.但他们来到京师,却不能行使宰相之职,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代宗以后,凡是方镇非大忠大勋则跋扈者,朝廷或不得已而加之.另一种类型,他们本身就是宰相,因事奉使外出或兼任外官.如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一月,崔涣为江南宣慰使o(51)他们回到京师仍知宰相事,往往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应当指出,这一时期的节度使兼相与唐前期的节度使兼相,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前期的节度使兼相,是实授(即以军功入相),这在武德,贞观时代比较明显,是以军功作为选拔宰相的主要途径.如尉迟恭,房玄龄,李靖,李世劫等皆是出将入相.而中唐以后的使相,纯属荣誉虚衔,只是摇授,并不到朝廷预政,即使到了朝廷,也不能行使宰相的职责.这种授官方式,晚唐至滥,以致有的人身兼数职或数十职,左右朝政.如杨国忠凡领四十余职,又专判度支.掌握着财政大权.使相一职的产生,是方镇力量强大,中央权力日益削弱的反映.朝庭想以宰相之职宠任,羁縻强大的方镇,非但不能使其感恩,反而使之更加跋扈,宰相身价更加轻贱.特点之七:枢密使侵夺相权枢相枢密使设立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宦官董秀为首任,起初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并没有很大的权力.宪宗时,以刘光琦,梁守谦为枢密使,权力逐渐加大.其后大宦官王守澄,杨复恭等都相继为之.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规定宰相在延关殿奏事,枢密使在旁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辩论,对皇帝诏敕有不当之处,也可帖黄更改,也就是说,他们已掌握了封驳之柄,公开参预朝政,侵夺了相权.中晚唐握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也由他们主张.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文以忧偾,至昭而天下亡矣!祸始开元,极于天韦占.凶愎参会,党类歼灭王室从而溃丧.王守澄与徐宏志合谋害死宪宗,又与梁守谦等人册立昭宗,后又杀绛王李悟,迎立文宗李昂嗣位.杨复恭立昭宗有功,天下威势,举归其门.枢密使设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司局(官署),仅有三间房屋贮放文书,其职责是唯掌承受表奏,于内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这种传宣诏令,出纳王言的地位便为其揽权干政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宦官不仅内掌机密,还外掌禁军.德宗惩艾;IIc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唐代宰相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唐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有唐一代,宰相制度演变频繁,其机构之庞大,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和系统,在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中的显着作用以及对中外历史的深远影响,为中外历史所罕见.唐代宰相,主要是三省长官,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门下,中书两省及其长贰的名称也经过屡次变更.中唐以后,尚书省只具其名而无其实(包括其长贰),宰相职多以中书门下长贰或他官兼相职的面目出现.秦至南北朝,宰相人数律为二人(有时设中相,宰相为三人);而在唐朝,宰相一般为三至五人.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六,七月间,宰相人数一度多达十七人,(张锡,韦嗣立,宋等),整个唐朝不到三百年历史,而宰相人数有三百六十九人之多o(57)唐初,三省长官同掌相权,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使宰相间互相牵制,以达到分化相权.因为在封建制发展的过程中,君权与相权常常发生矛盾,出现了君权越要集中,越要分化相权的现象.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宰相制机构的政治职能,又便于官吏的使用,擢拔和贬黜,避免权相跋扈.设立政事堂议政,可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保证工作的高效率,政事堂成了皇帝的智囊机构.唐代宰相,前期主要是拔自功臣,有许多宰相文武全才,出将入相.高祖时,有宰相十四人,而因军功入相的达十三人,比例约占93%;太宗时有宰相二十一人,因军功至相者达十人,比例近50%.史云:唐兴以来,边帅或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着者往往人为宰相.自武则天以后,科举制又成了?20?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4期选拔宰相的主要途径.据统计,武后时有宰相六十七人,其中科举出身者有二十人,比例约占30%;玄宗朝有宰相二十六人,科举出身者达十二人,比例近50%.有唐一代,名相倍出,如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武则天时的狄仁杰;玄宗时的姚崇,宋,张说以及中后期的理财名相杨炎,陆贽等.旧唐书?杜如晦传云:(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贞观之治繁荣局面的出现,是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分不开的.玄宗时,励精图治,使用了一批较好的宰相:姚崇尚通,宋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舷,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崇及尽忠良,退不肖,赏罚必中朝纲,克举又选补正.委用廉吏,权门请托,无所履行.(韦)安石与李日知用事,官僚繁冗,纲纪不振,时议思姚,宋焉.由于他们的竭忠尽心,才使唐中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统治者的用人之术,对于后世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的.总观唐代的宰相制度,对唐代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后世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唐前期,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是国家的权力中心,皇帝在维护皇权,维护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不断分割宰相之权以便控制之.同时又注意发挥宰相的作用,因而三省制发挥得较好,故而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比较安定,保护人民恢复发展生产,达到强盛,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火电电力职业鉴定试题预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重难点自考专业(行政管理)试题附完整答案【全优】
- 静脉采血知识培训
- 2026届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实验学校九上化学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库卡机器人进阶培训
- 福建省泉州市第八中学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水北中学英语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企业培训师上课
- 2026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东城中学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淘宝客服管理制度+奖金
- TCCPEF 086-2024 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与预警技术规范
- 2025年志愿者服务日知识竞赛考试指导题库150题(含答案)
- K3ERPwise老单开发手册
- 诊断学黄疸课件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孕期营养管理如何兼顾宝宝和妈妈营养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营养科讲解
- 篮球场围网施工方案
- 办公设备供货服务方案
- 快递柜租赁合同
- 智能计算系统: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 第2版课件 6、第六章-面向深度学习的处理器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