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平面设计.doc_第1页
第一章 总平面设计.doc_第2页
第一章 总平面设计.doc_第3页
第一章 总平面设计.doc_第4页
第一章 总平面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平面设计371 总平面设计1.1 常用总图设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总平面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建筑单体的造型、平面布局、层数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地的局限,受到基地周边道路、建筑物的影响;而新建建筑物又会导致新的环境、空间产生,因此还须考虑建筑物建成后不能使周围环境受到损害,不能影响公众利益。因此,总平面设计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的设计规范与设计标准。总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如下:1.1.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1.1.2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外省市当地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1.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1.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1.1.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1.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1.1.7 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计标准DBJ08-7-96(上海市地方标准)1.1.8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1.1.9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年4月)1.1.10 各专项建筑设计规范中涉及总平面的条文标准1.2 总平面设计的规定1.2.1 一般规定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为依据。2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约水源,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求。3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用地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脉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的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并力求有新意有特色。4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崇尚自然、保护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5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体、竖向、道路、环境景观、绿化格局、管线设计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6 基地内建筑物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要求。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幼儿园、医疗、科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应避免噪声干扰。7 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要求,应分区明确、交通组织人车流线合理。1)小学校、幼儿园和住宅之间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学校、幼儿园大门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米以上的缓冲距离,以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疏散2)商业服务等项目宜集中布置,以便形成规模,便于使用、管理。3)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应靠近其主要服务对象或位于负荷中心。锅炉房应设在下风向。8 规划总平面布局如需考虑远期发展时,必须考虑与近期结合使用,达到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9 总平面设计应考虑安全及防灾(防洪、防海潮、防震、防滑坡)措施。10 总平面建、构筑物定位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以轴线定位,有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如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之间距离尺寸标注。1.2.2 建筑、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1 建筑物退后红线距离和退后道路红线距离应按规划设计条件要求执行。2 临街建筑物的台阶、平台、楼梯、窗井、地下建筑、建筑基础、围墙、工程地下管线及其他构筑物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3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0.7倍,不得小于5米。(上海市规定不得小于3米)4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5 在道路旁设置骑楼时,骑楼柱外缘距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0.45m,且应有安全措施。1)骑楼建筑底层外墙面至道路红线距离不得小于3.5m。2)骑楼净高不得小于3.6m。3)骑楼地面应与人行道地面相平,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0.100.20m,表面铺装平整。1.3 总图设计中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3.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基本规定1 基地地面高程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设计。2 除城市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紧接基地边界线的建筑不得向邻地方向设洞口、门窗、阳台、挑檐、废气排除口及排泄雨水。3 不允许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4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设施。1.3.2 各类建筑的专门设计1 学校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2 科学实验建筑基地应避开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和其他污染源,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科学实验工作自身产生的上述危害,亦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使用有放射性、爆炸性、毒害性和污染性物质的独立建筑物或构造物,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环境保护等规定。3 饮食建筑饮食建筑严禁建于产生有害、有毒物质的工业企业防护地段内;与有碍公共卫生的污染源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须符合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规定。在总平面布置上,应防止厨房(或饮食制作间)的油烟、气味、噪声及废弃物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4 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宜单独建造。当与其他建筑合建时,必须满足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5 殡仪馆建筑设有火化间的殡仪馆宜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并应有利于排水和空气扩散。6 汽车客运站建筑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二级汽车站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独立设置,出站口宽度均不应小于4m;2)汽车进站口、出站口与旅客主要出入口应设不小于5m的安全距离,并应有隔离措施;3)汽车进站口、出站口距公园、学校、幼托建筑及人员的主要出入口距离不应小于20m;4)汽车进站口、出站口应保证驾驶员行车安全视距。7 港口客运站建筑客运站的站前广场、站房和客运码头应配套设置。站前广场、站房和客运码头应布置在沿江或沿海城市道路的同一侧。8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当综合型站房中设有锅炉房、库房、食堂时,应设置运送燃料、货物、垃圾的单独出入口。9 汽车库建筑汽车库库址的车辆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不应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m处作视点的120范围内至边线外7.5m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10 综合医院建筑医院出入口不应少于二处,人员出入口不应兼作尸体和废弃物出口。太平间、病理解剖室、焚毁炉应设于医院隐蔽处,并应与主体建筑有适当隔离。尸体运送路线应避免与出入院线路交叉。1.3.3 建筑防火1 民用建筑防火间距1)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6米2)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与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7米3)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与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9米4)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8米5)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与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10米6)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之间的间距:12米7)两座建筑相邻较高的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8)相邻的两座建筑物,较低的一座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屋顶不设天窗、屋顶承重构件的耐火等级不低于1小时,且相邻较低的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低于3.5米9)两座建筑相邻两面的外墙为非燃烧体如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当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外墙面积的5%,且门窗口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按规定的距离减少25%。2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表1.3.3.2的规定表1.3.3.2 高层建筑之间及高层建筑与其他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米)建筑类别高层建筑裙房其他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高层建筑13991114裙房966793 汽车库、停车场与建筑物的最小防火间距1)一、二级耐火等级汽车库与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0米2)一、二级耐火等级汽车库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2米3)一、二级耐火等级汽车库与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4米4)三级耐火等级汽车库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4米5)三级耐火等级汽车库与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6米6)停车场与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6米7)停车场与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8米8)停车场与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之间:10米4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大于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m、进深大于4.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5 总储量超过1.0m3、而不超过3.0 m3的瓶装液化石油气间,应独立建造,且与高层建筑和裙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0m。6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7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m15m。8 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0m。1.4 总平面的基本概念1.4.1 用地分类1 居住用地(R):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中、小学、幼托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2 公共设施用地(C):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可分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不包括中、小学、幼托设施用地)。3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如供电、供水、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公共客运交通设施,邮政、电信设施,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集运、堆放、处理设施等。4 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1.4.2 常用术语1 建筑容积率(容积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2 建筑密度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3 绿地率建筑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4 建筑线又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5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6 河道蓝线城市河道用地的规划控制线。一般不得小于6米。7 基地边界线由规划管理局颁发的建筑规划用地许可证中明确的用地范围线。8 离界距离建筑物离开基地边界线的距离;一般按建筑间距或消防间距控制。9 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物离开道路规划控制线的距离。建筑高度在60米以下,退5米,60米100,退8米。100米以上,由详细规划或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10 开放空间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2)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3)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与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5.0米以内(含5.0米);4)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的,其最大高差为-5.0米至+12.0米,且开放地面层;5)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1.4.3 有关规划文件1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省(市)、区级等当地规划管理局的规划文件,是总平面图设计的依据之一。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建设工程名称、建设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位置、建设用地规划性质、建设用地面积(附红线图)。2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核意见单总平面布置除了必须执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当地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外,还必须执行省(市)、区级等当地规划管理局签发的建筑工程审核意见单每个新建项目的方案都必须上报当地城市规划管理局审批,规划管理局会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类型提出审批意见、明确用地范围、容积率、覆盖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高度、建筑高程等有关要求,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作特殊的规定和解释,这些是总平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重要依据。1.5 建筑高度计算在总平面设计时,建筑物的高度计算主要用来计算日照、控制建筑间距和城市空间,其计算方法不同于消防要求的建筑高度。1.5.1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风景区附近的建筑物、在航线控制高度以内的建筑物、其高度系指建筑物的最高点,包括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1.5.2 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以下规定计算:1 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图一);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图二)。2 坡屋面建筑:屋面高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图三);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脊顶(图四)。3 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1.5.3 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间距计算时,其高度按100米计算,但若受遮挡的是居住建筑,必须同时满足日照要求。1.5.4 超高层建筑退让建筑基地边界距离时,其建筑高度也可按100米计算;但同时必须符合最小间距的规定。表1.5.2建筑高度计算附图1.6 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一般根据日照和通风的要求控制。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要求不同。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间距要求也不同。本章以上海地区为例,设计外省市建筑物时,应以当地的间距要求为依据。1.6.1 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含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时):1 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1.2倍。2 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主朝向一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9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1.0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1.6.2 多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含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时):1 南北向的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在其他地区不小于0.8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2 东西向的间距,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不小于南北朝向建筑高度的0.7倍,其他地区不小于0.8倍;同时不小于另一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3 建筑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6米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1.6.3 居住建筑(含非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1 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45时,其最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 两幢建筑夹角大于45时,其最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1.6.4 多、低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高度。1.6.5 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为4米。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1.6.6 在第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地区及其紧邻地区进行新建、改建的,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1.6.7 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的平行间距:1 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为24米,其他地区为30米。2 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1.6.8 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平行间距:1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浦西内环线以内地区为24米,其他地区为30米。2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24米。1.6.9 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 南北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0米。2 东西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0米。3 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1.6.10 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不小于20米。1.6.11 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1.6.12 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1.6.13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1.6.14 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6米。1.6.15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1 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2 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1.6.16 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控制。1.7 建筑间距计算1.7.1 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1.7.2 建筑物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含3米)的凸出部分(如楼梯间),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4者,其最小间距可忽略不计凸出部分。居住建筑阳台累计总长度(突出于山墙面之外或转弯到山墙面上的阳台长度可不计)不超过同一建筑外墙总长度1/2的(含1/2),其最小间距仍以建筑外墙计算;超过1/2的,应以阳台外缘计算建筑间距。1.7.3 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1.7.4 建筑后退基地边界的距离和建筑间距应同时符合规定。因基地条件限制不能同时符合规定的,经与相邻地块产权人协议并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在确保满足建筑间距的条件下,可适当缩减基地边界后退距离,但必须符合消防规定。1.8 建筑日照1.8.1 民用建筑的日照要求是按所在气候分区满足日照要求,不同省市均有各自具体的日照间距系数,有的按建筑之间的距离和高度比控制,有的按日照阴影分析和建筑间距同时控制,不同地区的建筑设计按照当地的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表1.8.1-1 住宅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气候区气候区、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计算起点底层窗台注: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表1.8.1-2 全国主要城市或地区建议朝向表地区最佳朝向适宜朝向不宜朝向上海地区正南至南偏东15南偏东30南偏西15北、西北北京地区正南至南偏东30以内南偏东45范围内南偏西35范围内北偏西3060石家庄地区南偏东15南至南偏东30西北哈尔滨地区南偏东1520南至南偏东15南至南偏西15西北、北长春地区南偏东30南偏西10南偏东45南偏西45北、东北、西北济南地区南、南偏东1015南偏东30西偏北510南京地区南、南偏东15南偏东25南偏西10西、北合肥地区南偏东515南偏东15南偏西5西杭州地区南偏东1015南、南偏东30北、西福州地区南、南偏东510南偏东20以内西郑州地区南偏东15南偏东25西北武汉地区南、南偏西15南偏东15西、西北广州地区南偏东15南偏西5南偏东2230南偏西5至西西安地区南偏东10南、南偏西西、西北乌鲁木齐地区南偏东40南偏西30东南、东、西北、西北成都地区南偏东45至南偏西15南偏东45至东偏北30西、北青岛地区南、南偏东515南偏东15至南偏西15西、北昆明地区南偏东2550东至南至西北偏东35北偏西35厦门地区南偏东510南偏东2230南偏西10南偏西25西偏北30重庆地区南、南偏东10南偏东15至南偏西5、北东、西桂林地区南偏东10南偏西5南偏东2230南偏西20西宁地区南至南偏西30南偏东30至南偏西30北、西北1.8.2 上海市对居住建筑和文教建筑有不同的日照的要求1.8.3 居住建筑1 低层独立式住宅:独立式住宅的主要朝向,每层最少应有一个居室满足冬至日连续2小时有效日照时间。2 多层住宅间距在浦西环线以内地区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其他地区不得小于1.2倍。3 高层住宅的小套、中套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大套应有两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至日连续满窗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1.8.4 文教建筑1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浦西环线以内地区,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2 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浦西环线以内地区,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3 文教建筑保证日照时间的窗户应是主要朝向的窗户,日照的有效时间可以不连续,按累加计算1.8.5 建筑朝向的方位不同,其有效日照时间也不同日照有效时间表建筑物朝向日照有效时间建筑物朝向日照有效时间正南向南偏东115南偏东1630南偏东3145南偏东4660南偏东6175南偏东76909:0015:009:0015:009:0014:309:0013:309:0012:309:0011:309:0010:30南偏西115南偏西1630南偏西3145南偏西4660南偏西6175南偏西76909:0015:009:3015:0010:3015:0011:3015:0012:3015:0013:3015:00注:日照时角按每小时15计算。 朝向角度取整数,小数点四舍五入1.8.6 上海地区的高层住宅除了按建筑间距控制以外,还要求做日照分析图。对日照分析有以下的要求:1 高层建筑的主楼和裙房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日照分析。2 居住建筑受高层建筑遮挡的,其日照分析应对新建高层建筑和原有高层建筑遮挡日照产生的影响,进行叠加分析。3 日照分析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主要朝向居室的日照时间符合规定,次要朝向按规定的建筑间距控制,可不进行日照分析。4 一个居室有几个朝向的窗户的,以主要朝向的窗户作为日照分析范围,其他朝向的窗户不计;居室有转角直角窗户的,以主要朝向的窗户作为日照分析范围;居室有转角弧形窗户的,按圆弧的角平分线划分为两个朝向,并以其中主要朝向的窗户作为日照分析范围。5 日照分析以外墙窗台面的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有阳台(含凸阳、凹阳台)的窗户也应以窗台面的左右两个端点为计算点。对阳台顶板、阳台分户隔板或凹阳台的墙体本身所产生的遮挡影响可忽略不计。6 阳台内窗户为落地门窗的,可视作窗户,其窗台标高以阳台栏杆面为准。阳台窗户为组合门窗的,应将门扇上半截玻璃视作窗户,其标高与窗台平。阳台在设计中已做封窗处理的,按窗户对待,其日照计算点以封窗的窗台为准。1.9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1.9.1 总图应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9.1 民用建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总用地面积m22总建筑面积m2地上、地下部分可分列3建筑基底面积m24道路广场总面积m2含停车场面积并应注明停车泊位5绿地总面积m2可加注公共绿地面积6容积率(2)/(1)7建筑密度%(3)/(1)8绿地率%(5)/(1)9小汽车停车泊位数辆室内外应分列10自行车停放数量辆注: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时,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应按其执行1.9.2 总用地面积应为用地红线坐标范围内的用地面积;上海市有如下规定:1 建筑基地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2 不计入建筑基地面积的用地,主要包括: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和居住小区以上级公共绿地;独立的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独立的市政设施用地,如10KV以上变电站、污水泵站等;城市规划划定的有关控制线范围内的用地;城市道路用地。3 中心城范围内,由开发单位实施的沿城市道路设置的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总面积的50%可以纳入建筑基地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原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20%。1.9.3 道路用地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主要道路用地。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小区道路及组团道路按路宽计算,车行道旁设有人行道时计入道路面积,不包括宅前路用地面积。1.9.4 大型民用建筑建设用地内广场、居住区内人口及公共空间的广场面积可计入道路用地,属于环境绿化设计的铺装面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1.9.5 地面停车场用地面积可单独列入用地平衡表内,如计入道路面积应在备注栏中说明。1.9.6 公共绿地最小面积应为: 居住区10000,居住小区4000,组团绿地400,且应大于1/3的绿地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带状公共绿地的宽度应大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1.9.7 绿地率为建设用地的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率,绿地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绿地与宅旁绿地以及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的地下、半地下建筑顶部绿地(覆土深度应大于等于0.8米)。1.9.8 地上建筑屋顶绿化面积和垂直绿化面积不计入绿地面积(外省市)1.9.9 上海对屋顶绿化有一定的放宽政策:位于浦西环线以内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为:F=M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数表1.9.9 屋顶绿化面积折减表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有效系数(N)小于、等于1.50.7大于1.5,小于、等于5.00.5大于5.0,小于、等于12.00.3大于12.001.9.10 容积率的计算应符合所在地区规划管理部门的要求1.9.11 上海地区对容积率计算有如下规定1 在计算容积率时,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2 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超过米的,按下式计算建筑面积:AKA式中:A折算的建筑面积,K半地下室地面以上的高度与其层高之比,A半地下室建筑面积。3 市政设施用地选址确有困难的,可在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筑基地内,设置为地区服务的市政公用设施(如变电站、电话局等)。设置在拟建建筑物内的,在计算容积率时,可不计该设施的建筑面积;单独设置的,在计算容积率时,可不计该设施的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但在计算建筑密度时,必须计入该设施占地面积。4 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商业、办公建筑的建筑密度指标按规定执行。高层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应至少占总建筑面积的10,不足10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多层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多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5 高、多层民用建筑底层设架空层用作通道、停车、布置绿化小品、居民休闲设施等公共用途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但应计入总建筑面积。架空层不得围合封闭改作他用或出售、出租。6 在浦西内环线以内,建设基地范围内,有部分用地被划入规划城市道路用地范围,且上述道路用地是建设单位负责拆迁并无偿提供作城市道路用地的,则可适当增加允许建造的建筑面积。1.9.12 上海市对计入容积率的建筑总面积称为“容积率总面积”,对总的工程量总建筑面积称为“总建设规模面积”。并反映在不同的建筑面积汇总表中。表1.9.12-1 建筑面积汇总表建筑分类幢数建筑面积(平方米)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M2)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M2)住宅办公商业裙房设备层避难层架空层屋顶层开放空间奖励其他半地下室地下室高层多层低层别墅合计总建筑规模面积(平方米)表1.9.12-2 多、低层建筑面积汇总表建设项目名称:建筑分类计入建筑容积率部分不计入建筑容积率部分备注建筑面积(平方米)层高(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层高(米)住 宅办 公公寓式办公商 业半地下室建筑地下室建筑其 他地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平方米总建设规模面积平方米表1.9.12-3 高层建筑面积汇总表建设项目名称:建筑分类计入建筑容积率部分不计入建筑容积率部分备注建筑面积(平方米)层高(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层高(米)住宅办公公寓式办公商业半地下室建筑地下室建筑其他地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平方米总建设规模面积平方米1.10 道路与停车场1.10.1 道路的类型与分级1 道路的类型一般分为车型道和步行道两类。基地内的车型道主要担负基地与外界及内部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基地内道路系统的主体。步行道主要用在居住小区与小区内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4级:居住区级:红线宽度2030米小区级:红线宽度不小于10米。一般道路宽取69米,人行道宽1.52米。住宅组团级:红线宽度8米,路面宽度35米。宅前宅后小路:宽度不宜小于2.5米。3 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干路:红线宽度:3060米(特大城市主干路宽可达70米),机动车道不少于4条次干路:红线宽度:2040米(特大城市主干路宽可达60米),机动车道不少于2条支路:红线宽度1420米(小城市的次干路),机动车道2条1.10.2 道路设计原则1 道路系统应有利于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有机联系,应有利于建筑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雨水排泄,便于管线敷设。2 居住区(小区)的内外联系道路应通而不畅、安全便捷,既要避免往返迂回和外部车辆及行人的穿行,也要避免对穿的路网布局。3 应考虑防灾救灾的要求,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救险等车辆的出入。4 居住区道路应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以及区内商店货车、消防车、救护车、搬家车、垃圾车和市政工程车辆通行要求,并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需求。1.10.3 道路设计的规定1 基地出入口的规定:主要道路至少应有2个出入口,机动车道路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2 居住区内尽端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基地内尽端道路长度大于35米应设置回车场地,回车场地尺寸:12m12m。图1.10.3-1各类回车场形式及尺寸3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有以下规定:1)基地位于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的位置旁,出入口应设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基地位于次干路和支路相交的位置旁,出入口应设在支路上;2)基地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确需在主干路上设置时,距离交叉口不应小于80米或在基地的最远端。在次干路上设置出入口,距离与交叉口不应小于50米或在基地的最远端。在支路上设置出入口,距离与主干路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离与次干路交叉口不应小于30米,距离与支路交叉口不应小于20米。3)距地铁出口、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应保持不小于30米的距离。4)距公交车站应保持不小于15米的距离;距铁路道口、桥梁、隧道引道端点等,应保持不小于50米的距离。5)距学校、公园、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口不小于20米。6)与城市道路交接时,交角不宜小于754 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道路设置应满足以下规定:1) 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商业中心、体育场馆等建筑基地,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城市道路。2) 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照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3) 基地至少应由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出入口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4)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的空地。5 道路的转弯半径表1.10.3-1各种车辆内边缘最小转弯半径行驶车辆类别最小转弯半径小客车648t载重货车91015t载重货车121520t载重货车154060t载重货车18公共汽车12图1.10.3-2机动车最小转弯半径6 道路交叉口的视距,一般不小于21m。图1.10.3-3道路交叉口视距 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见表1.10.3-2:表1.10.3-2 道路边缘至相邻建筑物最小安全距离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最小距离(m)(1)建筑物外墙面(a)当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无出入口时2.05.0(b)当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出入口时,但出入口不通行汽车时2.55.0(c)当建筑物面向道路有汽车出入时6.08.0(2)各类管道支架1.0(3)围墙1.01.10.4 消防车道应满足下列要求:1 低层、多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5m,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0m,穿过建筑物门洞净高不应小于4.0m。2 尽端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设12m12m的回车场,高层建筑消防车道的回车场地应不小于15m15m。3 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的外墙宜大于5米4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或沿高层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5 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6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1.10.5道路的断面1 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设计分为城市型和公路型。城市型设有排水暗沟和路缘石,公路型设有排水沟和路肩。图1.10.5-1道路横断面图(a)城市型道路;(b)公路型道路2 道路横坡道路横坡方向有单坡和双坡两种,横坡坡向是为了将路面水接入雨水暗沟或明沟。不同的材料路面的路拱坡度详见表1.10.5-11)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横坡为1.5%2.5%2)人行道横坡为1.0%2.0%表1.10.5-1 路拱横坡路面面层类型路拱坡度(%)水泥混凝土路面1.02.0沥青混凝土路面1.02.0其他黑色路面及整齐块石路面1.52.5半整齐、不整齐路面2.03.0碎石、砾石路面2.53.0各种当地材料加固式改善土路面3.04.51.10.6 道路纵坡1 居住区道路坡度控制见表1.10.5-2表1.10.5-2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坡度机动车道0.28.0L200m5.0L600m非机动车道0.23.0L50m2.0L100m步行道0.28.04.02 基地机动车道与城市道路相接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且不应占用城市道路空间。3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4 居住区各级道路的人行道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人行纵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步道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1.10.7 自行车停车1 自行车停放面积按每辆1.5计算。2 自行车的基本尺度见表1.10.7-1表1.10.7-1 自行车的基本尺度类型长宽高28吋1940520600115026吋1820520600100020吋147052060010003 自行车停放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垂直停放时,单排长2米,双排停放长3.2米,自行车间距0.7米。4 自行车停放宜分段设置,每段长度1520m,每段设一个宽度不小于3米的出入口。5 自行车停车库(场)应设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不宜设在交叉口附近。公共建筑的自行车停车场地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不得占用城市道路。6 自行车库停车数在300辆以上时,其出入口不应少于二个。7 自行车停车库出入口净宽不应小于2.0m,多层或地下自行车停车库应设置供自行车推行的斜坡,斜坡宽度不应小于0.3m。8 上海市自行车停车配置指标见表1.10.7-2表1.10.7-2 上海市自行车停车配置指标建筑类别计算单位停放指标内部外来旅馆停车位/每客房0.750.25饭店、娱乐停车位/每100建筑面积1.01.0办公停车位/每100建筑面积1.51.0商业停车位/每100建筑面积1.51.0影剧院停车位/每百座5.025展览馆停车位/每100建筑面积1.01.5医院停车位/每100建筑面积1.01.5游览场所(市区)停车位/每100游览面积30%职工人数0.5游览场所(郊县)停车位/每100游览面积30%职工人数0.2火车站停车位/高峰日每百旅客30%职工人数4.0客运码头停车位/高峰日每百旅客30%职工人数2.015000座体育场馆停车位/每百座30%职工人数2515000座体育场馆停车位/每百座30%职工人数25娱乐性体育设施停车位/每百座30%职工人数20住宅停放指标内环线以内(%)内环线以外(%)一类住宅每户建筑面积1508050二类住宅每户建筑面积10015010090三类住宅每户建筑面积1001251151.10.8 机动车停放1 机动车停放面积按每个车位2530计算,摩托车每个车位按2.52.7计算。2 机动车停车位一般以小型车为计算当量,各类车辆的换算系数应符合表1.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