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无机化学教学大纲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2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1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35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47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58化工制图课程教学大纲68电化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80催化剂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86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92工业分析课程教学大纲99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06化学文献检索A课程教学大纲116精细有机合成课程教学大纲121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30工业催化A课程教学大纲139精细化工过程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144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150材料化学导论教学大纲157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61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65无机非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173复合材料与功能材料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78分离科学与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85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91煤化工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96涂料与粘合剂课程教学大纲201化工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7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13化学与社会讲座课程教学大纲220化工产品检测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26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教学大纲231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36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242262无机化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B205001课内教学时数:90学时学分:5学分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单位: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撰写人:史宜望审核人:曾小剑修订时间:2008年8月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规范地使用化学符号、化学语言,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并能初步结合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来综合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由于无机化学课通常是化学系本科学生的第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气 体 基本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有关计算;掌握分压、摩尔分数概念、分压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应用和分压定律。 教学难点 分压定律。 教学内容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2、混合气体分压定律3、气体分子运动论第二章 热化学 基本要求 掌握热力学的一些术语和基本概念: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相、化学反应计量式、反应进度。熟悉热、功、热力学能的定义及内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方法,熟练掌握焓变的计算方法和盖斯定律的应用,了解用键焓计算反应焓变。 教学重点 标准摩尔生成焓,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Hm)和Hess定律及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状态函数概念的理解,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和Hess定律。 教学内容1、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三章 化 学 动 力 学 基 础 基本要求 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了解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的含义。熟悉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了解元反应、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等概念及确定反应级数的一般方法;熟悉和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公式。了解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和反应机理的一般知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活化能、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基本概念;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3、Arrhenius公式4、反应速率的基本理论第四章 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表达方法,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利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程度、预测化学反应方向并进行有关平衡组成计算的方法。熟悉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熟练掌握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熟悉自发变化的定义及基本特点,了解混乱度、熵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标准熵的的定义,熟练掌握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熟悉Gibbs函数的定义和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掌握Gibbs函数变判据及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 关于化学平衡的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熵和Gibbs函数,运用热力学状态函数进行有关计算,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平衡常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1、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2、化学平衡移动3、自发变化和熵4、Gibbs函数第五章 酸 碱 平 衡 基本要求 熟悉和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相对强弱的判断方法。熟悉水的离子积常数及pH值的定义( 自学 ),熟练掌握弱酸、弱减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pH值的计算,盐的水解平衡及pH值的计算。熟悉缓冲溶液的化学平衡本质及体系组成特点,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及配制方法,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及缓冲能力。了解酸碱的电子理论要点及在配位化学中的应用,熟悉配合物的概念和一般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及配位平衡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H+、OH- 的计算,如何控制溶液的pH值,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缓冲溶液,二元弱酸电离组成的计算,酸碱反应与配合反应共存时溶液的平衡计算。 教学内容1、酸碱质子理论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3、缓冲溶液4、酸碱的电子理论第六章 沉 淀 - 溶 解 平 衡 基本要求 熟悉溶度积的定义,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之间的换算。熟练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应用,能进行沉淀溶解平衡的一般计算,了解和掌握同离子效应现象和盐效应。熟悉沉淀转化和分步沉淀。 教学重点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达到控制沉淀的生成及溶解。 教学内容1、沉淀溶解平衡2、溶度积规则3、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 基本要求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熟悉和掌握氧化值的判断,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熟悉原电池的构造,了解电解池构造和法拉第定律,了解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了解原电池的最大功与Gibbs函数变的关系。熟悉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标准氢电极、参比电极、电动势、标准电动势等概念,熟悉和掌握Nernst方程式及有关的计算,深刻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一些因素。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确定反应进行的程度。熟悉元素电势图,会利用其进行有关的计算及判断元素的性质、歧化反应等。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方向。 教学难点 Nernst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电化学电池3、电极电势4、电极电势的应用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基本要求 了解氢原子光谱、Bohr原子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电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Schrdinger方程与量子数、氢原子的基态、激发态等概念,了解原子的结构特征。了解和掌握原子轨道的概念和特征、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的一般特点,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排布规律。理解和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周期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及取值,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与元素周期系关系。 教学难点 波函数与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四个量子数的合理取值,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教学内容1、氢原子结构2、多电子原子结构3、元素周期律第九章 分 子 结 构 基本要求 了解共价键的本质以及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了解共价键的键型,熟练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及其应用。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应用 ( 自学 )。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能根据分子轨道理论描述同核双原子分子的键合情况及其能量状态。了解和掌握键级、键能、键长、键角、键矩等键参数的概念及含义。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特点;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空间构型,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的应用。 教学内容1、价键理论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3、分子轨道理论4、键参数第十章 固 体 结 构 基本要求 了解晶体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了解金属晶体的一般特征及金属键理论(自学)。熟悉AB型离子晶体的三种典型结构类型,了解晶格能的概念。熟悉离子极理论及在讨论化合物结构、性能方面的应用。熟悉分子晶体的一般特征,熟悉分子的偶极矩,极化率等概念,熟悉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大小,氢键的形成条件及对物质性能的影响等,了解层状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性能特点(7大晶系部分自学)。 教学重点 四种晶体类型的特点及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难点 离子极化及其对化合物的某些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晶体的结构和类型2、金属晶体、离子晶体3、分子晶体、层状晶体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基本要求 了解配合物的空间构型,磁性的概念及磁性大小的计算。熟悉价键理论在配合物中的应用,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及应用。 教学重点 价键理论在配合物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教学内容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3、锡铅4、砷锑铋第十二章 S区元素 基本要求 熟悉碱金属、碱土金属的通性;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氢化物、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的生成和基本性质;熟悉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 教学重点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原子结构理论、热力学规律对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趋势作出准确性的解释。 教学内容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重要化合物3、锂、铍的特殊性和对角线规则第十三章 p区元素(一) 基本要求 了解硼族元素通性,熟悉缺电子原子和缺电子化合物。熟悉乙硼烷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三氧化二硼、硼酸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卤化物的结构和性质。熟悉铝、三氧化二铝、氢氧化铝的两性,铝盐和铝酸盐、铝的化合物。 教学重点 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Sn()的还原性和Pb ()的氧化性。 教学难点 各种化合物的结构,惰性电子对效应。硼的缺电子特征及乙硼烷的结构。 教学内容1、p区元素概述2、硼族元素3、碳族元素第十四章 p区元素(二) 基本要求 了解碳族元素的通性,碳单质的结构;熟悉二氧化碳、碳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能用离子极化理论说明碳酸盐的热稳定性。了解硅单质、硅的氢化物、二氧化硅、硅酸和硅胶、硅酸盐、硅的卤化物。熟悉锡、铅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酸碱性及其变化规律;掌握锡()的还原性,铅()的氧化性。 教学重点 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及其分类;硫、磷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惰性电子的概念,氮、硫、磷的含氧酸的机构及大键。 教学内容1、氮族元素2、氧族元素第十五章 p 区 元 素 (三) 基本要求 熟悉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的制备和性质。掌握卤化氢的制备及其还原性、酸性、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溴、碘的含氧酸的基本性质;了解稀有气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及其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 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和制备;元素电势图的应用,各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本族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卤素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离域丌键的概念。 教学内容1、卤素的概述2、卤素单质3、卤化氢4、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第十六章 d 区 元 素 (一) 基本要求 了解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和通性,了解钛、钒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铬单质的性质。掌握Cr()、Cr()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及其相互转化,掌握Mn()、Mn()、Mn()、Mn()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掌握Fe()、Co()、N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Fe()、Co()、Ni()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熟悉铁、钴、镍的重要配合物。 教学重点 铁、钴、镍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铬和锰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和氧化态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铬、锰、铁、钴、镍配合物的性质;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构型。 教学内容1、d区元素概述2、铬及其重要化合物3、锰及其重要化合物4、铁、钴、镍及其化合物第十七章 d 区 元 素(二) 基本要求 了解铜族元素的通性,掌握铜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铜盐的性质,Cu()和Cu()的相互转化,铜的重要配合物,水溶液中Cu2+的重要反应;熟悉银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银的重要配合物,水溶液中Ag+的重要反应;了解锌族元素的通性。掌握氢氧化锌的性质、水溶液中Zn2+的重要反应、锌的重要配合物;熟悉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熟悉汞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掌握Hg()和Hg()间的相互转化,熟悉水溶液中Hg2+,Hg22+的重要反应。 教学重点 铜族和锌族元素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卤素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离域丌键的概念。 教学内容1、铜族元素2、锌族元素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单元内容总学时学时安排讲授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其它第一章气体22第二章热化学321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431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761第五章酸碱平衡972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541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761第八章原子结构761第九章分子结构761第十章固体结构651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431第十二章s区元素 431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431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761第十五章p区元素(三)431合计90(学时)四、实践性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详见无机化学实验大纲。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六、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一定量的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七、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其中,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与平时成绩。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期末考试命题要求:笔试命题要有一定的题量以及知识点覆盖面,并要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20%、掌握与应用占30%,分析与综合占20%。八、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无机化学(第三版) 武汉大学 吉林大学等校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四版)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编码:B205003课内教学时数:45学时。学分: 2学分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单位: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撰写人:葛金龙审核人: 曾小剑制定时间:2008年8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以定量化学分析为主,注意应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测量各个组成的含量以及表征物质的化学结构。通过对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对分析方法的实践可使学生初步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分析测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打下基础。(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2)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对分析天平的称量和滴定分析操作应比较熟练。(3)了解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4)掌握分析结果的计算。(5)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耐心、整洁的良好实验习惯。绪言 基本要求 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及发展趋向。 教学重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 教学内容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进展2、分析化学发展史 定量分析过程 分析化学学习方法第一单元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基本要求 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类别;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的标定;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各种分析结果的计算。掌握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滴定分析法、滴定反应、指示剂、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等名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相互换算。用反应式中系数比的关系,解决滴定分析中的有关量值计算:试样或基准物质称取量的计算;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各种分析结果的计算。 教学难点 滴定度 教学内容1、滴定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间接滴定。2、对滴定反应的要求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 物质的量浓度(2) 滴定度4、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 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标准溶液浓度大小选择的依据 (2) 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5、滴定分析的计算 (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2) 滴定分析计算实例第二单元 酸碱滴定法 基本要求 掌握分布系数以及处理酸碱平衡的方法;掌握水溶液中酸碱质子转移关系的处理方法物料守恒式:物料平衡、电荷平衡以及质子条件的含义与书写方法。掌握酸碱平衡中的pH值的计算;掌握酸碱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近似式和最简式)。掌握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酸碱滴定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重点掌握强酸、强碱相互滴定和强碱滴定弱酸的化学计算点与滴定突跃的pH值的计算,掌握酸碱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与选择原则。掌握几种常见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了解缓冲范围和缓冲容量的概念。掌握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掌握准确滴定及分步滴定的条件和分析结果的计算;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 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酸碱质子理论 教学内容1、质子条件与pH的计算: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强度,共轭酸碱对Ka和Kb的关系。2、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3、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混合指示剂。4、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和指示剂的选择 强碱(酸)的滴定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 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4) 弱酸(弱碱)准确滴定的可行性判据5、多元酸(碱)的滴定 分步滴定的条件,指示剂的选择,H3PO4的滴定。 分步滴定的条件,指示剂的选择,Na2CO3的滴定。6、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混合碱的分析,铵盐中氮含量测定,SiO2的测定。第三单元 络合滴定法 基本要求 了解EDTA及金属离子络合的特点。了解副反应、酸效应、络合效应、稳定常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等概念。掌握金属离子能够被准确滴定的判别式,根据酸效应曲线掌握滴定金属离子最高允许酸度的计算。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了解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络合滴定各种方式的特点与应用。掌握络合滴定中的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 金属离子能够被准确滴定的判别式。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教学内容1、概述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 EDTA的性质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特点2、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3、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络合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3) 能否准确滴定的可行性判据,酸效应曲线,络合滴定的最高允许酸度。4、金属离子指示剂 金属离子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指标剂的封闭、僵化及其避免方法,常用金属指示剂5、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6、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7、络合滴定方式与应用第四单元 氧化还原滴定法 基本要求 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影响反应方向,反应次序和反应速度等因素,从而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氧化还原反应趋向完全。了解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当的指示终点的方法。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原理、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应用。 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和程度 教学内容1、概述:方法实质,特点。2、氧化还原滴定原理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和程度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程度的因素;酸度,浓度,络合剂。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5、氧化还原滴定法终点的确定 自身指示剂 专属指示剂(3) 氧化还原指示剂。6、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第五单元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基本要求 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沉淀形成过程,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掌握晶形沉淀与非晶形沉淀的形成条件。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斯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晶形沉淀与非晶形沉淀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 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斯法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内容1、概述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3、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形成过程 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沉淀的陈化。4、沉淀的沾污及其减免。沉淀条件的选择。5、银量法及终点的确定 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 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3)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6、滴定分析小结第六单元 吸光光度法 基本要求 理解朗伯比尔定律,摩尔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S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与计算。掌握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及显色条件的选择理解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教学重点 朗伯比尔定律 教学难点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教学内容1、概述(1) 比色分析法及分光光度法的特点(2)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2、光吸收定律3、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 波长的选择(2)吸光度及其测量,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4、显色条件及光度测定条件的选择(1)显色条件,显色剂用量,溶液酸度,显色时间,显色温度的选择。(2)光度测定条件的选择,显色反应的选择。5、光度分析法的误差来源(1)偏离比耳定律。(2)反应条件的改变。(3)仪器误差。 6、应用示例:工作曲线法。第七单元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基本要求 了解下列概念的含义及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算术平均值、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平均偏差与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与相对林准偏差、中位数,极差。理解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理解精确度,准确度的概念和取舍,理解显著性检验的意义与方法t 验法。误差的种类、减小误差的方法;掌握可疑值的取舍的意义与方法;Q检验法与格鲁布斯法。 教学重点 有效数字,准确度,Q检验法,偏差 教学难点 Q检验法与格鲁布斯法 教学内容1、有效数字的修约2、标准偏差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4、误差的传递5、回归分析法6、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第八单元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等常用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点 液-液萃取分离法 教学难点 液相色谱分离法 教学内容1、概述2、液-液萃取分离法3、离子交换分离法4、液相色谱分离法第九单元 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 基本要求 了解试样的采取、制备与分解方法,了解选择分析方法的一般原则。 教学重点 硅酸盐分析 教学难点 废水试样分析 教学内容1、硅酸盐分析2、铜合金分析3、废水试样分析三、课程学时分配 教学单元内容总学时学时安排讲授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其它绪言221定量分析化学概论8262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208123络合滴定法10644氧化还原滴定法188105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5696吸光光度法8447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448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339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22合计904545四、实验要求及教学时间安排详见分析化学实验大纲。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相关课程有大学物理、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物理化学等。六、本课程的特点及教法、学法建议课堂讲授和实验相结合进行教学,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教学过程中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消化和巩固,学生需要注重实验。七、考核类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试闭卷笔试与平时成绩。2、课程考核的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计分,最终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20%)、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3、期末考试命题要求:笔试命题要有一定的题量以及知识点覆盖面,并要体现重点;试题的难度要求及其比例为:识记占10%、理解占40%、掌握与应用占30%,分析与综合占20%。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命题采用选择、填空、计算、简答、设计等题型。八、建议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主要教学参考资料:1、分析化学, 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九、说明 1授课以“精而新”为原则,启发提倡学生自学,培养全面、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结构,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2针对本课程内容广泛、种类繁多的特点,注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兼顾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仪器结构及其应用技能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课程编码:B205005课内教学时数:81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单位: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撰写人:吴景梅审核人:曾小剑制定(或修订)时间:2008年7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方法、性质、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的科学。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和开发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基本要求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及有机化学的发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与分类;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属性、形成、断裂和反应类型;了解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教学重点 有机化合物特点;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 有机化合物特点;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性质。 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5、有机化合物分类第二章 烷烃 基本要求 掌握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了解普通命名法和衍生物命名法,重点掌握系统命名法的命名规则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烷烃中碳原子的sp3杂化,熟悉的形成和特点,理解烷烃的构型和构象;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烷烃熔、沸点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了解氧化反应和热裂反应,掌握卤代反应及反应活性规律;掌握卤代反应机理以及不同自由基的稳定性,了解反应中能量变化、反应热、活化能; 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制备方法。 教学重点 烷烃的构象;烷烃的系统命名;熔、沸点变化规律;卤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烷烃的构象;卤代反应机理 教学内容1、烷烃的通式, 同系列和构造异构2、烷烃的命名和结构3、烷烃的构象:乙烷、正丁烷4、烷烃的物理性质5、烷烃的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异构化反应 裂化反应 取代反应6、甲烷氯代反应历程7、甲烷氯代反应中的能量变化8、一般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第三章 烯烃 基本要求 掌握烷烃中碳原子的sp2杂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命名、次序规则与Z、E命名法;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加水、加硫酸等)、氧化反应、聚合反应;理解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了解烯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 教学重点 烯烃的顺反异构;Z/E命名法;烯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和-氢的反应;亲电加成机理及马氏规则。 教学难点 Z/E命名法;亲电加成及其机理;自由基加成及-氢的取代反应 教学内容1、烯烃的构造异构与命名:顺反异构现象2、烯烃的结构:乙烯的结构 3、 E-Z标记法和次序规则4、烯烃的来源与制法:烯烃的工业来源与制法 烯烃的实验室制法 5、烯烃的物理性质6、 烯烃的化学性质催化加氢 亲电加成反应( HX、H2SO4、H2O、X2、HOBr 或HOCl) 自由基加成(HBr过氧化物效应) 硼氢化反应 氧化反应 臭氧化反应 聚合反应 a-氢的反应7、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异丁烯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红外光谱 基本要求 掌握碳原子sp杂化和炔烃分子中的键,sp3. sp2和sp杂化轨道的区别;掌握炔烃的命名;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炔氢的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了解炔烃的制备;掌握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在掌握1,3丁二烯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二烯烃共轭体系的共轭效应和特点;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及聚合反应;了解分子振动、分子结构、红外光谱的概念;了解红外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特征区和指纹区;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教学重点 炔烃的三键和sp杂化;炔氢的活性及反应,加成反应(亲电、亲核);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体系,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红外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教学难点 炔烃的加成反应(亲电、亲核);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红外光谱基本原理,红外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内容1、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2、炔烃的物理性质3、炔烃的化学性质: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4、二烯烃的结构、分类和命名,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5、共轭二烯烃的性质:亲电加成(1,4一加成和1,2一加成)、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聚合反应(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6、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7、红外光谱第五章 脂环烃 基本要求 了解脂环烃的分类,掌握脂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环烯烃的化学性质;理解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环的稳定性的关系;掌握环己烷的构象异构式中的船式构象和椅式构象。 教学重点 环丙烷的结构、张力理论;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小环烃的特性;环己烷的构象,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教学难点 环烷烃的张力和稳定性;环烷烃的结构;环己烷的构象 教学内容1、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2、脂环烃的性质:环烷烃的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3、环烷烃的环张力和稳定性;4、环烷烃的结构:环丙烷、环丁烷、环己烷、十氢萘5、萜类和甾类化合物第六章 单环芳烃 基本要求 了解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分类和命名;掌握苯的分子结构、理解杂化轨道理论对苯的结构的解释;了解单环芳烃的来源和物理性质;熟练掌握单环芳烃的卤代、硝化、磺化、付克反应,熟练掌握芳烃侧链H的取代和氧化反应,了解环加成反应、环氧化反应、聚合反应;掌握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苯环的氧化和苯环侧链氧化);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芳香性。 教学难点 苯的结构;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和定位规律;芳香性。 教学内容1、苯的结构:凯库勒结构式2、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3、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4、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5、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芳烃侧链反应6、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七章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基本要求 了解联苯及其衍生物的性质;理解萘的结构,掌握萘的取代、氧化及加氢反应,掌握萘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了解蒽、菲及其它稠环芳烃;掌握休克尔规则,能够准确判断非苯芳烃的芳香性。 教学重点 萘的化学性质和定位规律;Hckl规则及芳香性判断。 教学难点 Hckl规则及芳香性判断。 教学内容1、联苯及其衍生物2、稠环芳烃:萘的结构和性质,蒽,菲,其它稠环芳烃3、非苯芳烃:Hckl规则及其应用第八章 立体化学 基本要求 了解旋光性与对映异构,旋光现象与物质结构的关系,掌握手性和对映异构现象;了解构型的表示法楔形式,掌握Fisher投影式;了解构型标记D/L标记法,掌握R/S标记法;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对映异构,外消旋现象;掌握含有两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了解产生手性产物的反应,涉及手性中心的反应中的外消旋化、构型转化;了解环状化合物和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了解外消旋体的拆分,对映异构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手性和对映异构现象;Fisher投影式;R/S构型标记法;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 教学难点 Fisher投影式;R/S构型标记法;反应过程中的立体化学。 教学内容1、手性和对映体2、旋光性和比旋光度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4、构型表示法、构型的确定、构型的标记5、含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6、外消旋体的拆分7、手性合成 8、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对映异构第九章 卤代烃 基本要求 掌握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了解卤代烷的制法和物理性质;掌握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水解. 氰解. 氨解,与醇钠及硝酸银的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钠、镁作用,格氏试剂的合成及应用;理解亲核取代SN1和SN2反应历程,了解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因素(烃基结构. 离去基团. 亲核试剂. 溶剂的极性);掌握消除反应E1和E2机理,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Saytzeff规则及消除反应的取向;掌握双键位置对卤素活泼性的影响:乙烯式、烯丙式、苄基式和孤立式卤代烃的区别;了解氯乙烯的制法,掌握氯乙烯的性质,p-共轭;了解3-氯丙烯的制法,掌握3-氯丙烯的性质:超共轭效应和烯丙基重排;了解氯化苄,氯苯制法和性质,掌握苯炔反应历程。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不同类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反应活性。 教学难点 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卤代烷烃(1)卤代烷的命名(2)卤代烷的制法(3)卤代烷的物理性质(4)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的SN1和SN2历程,消除反应的E1和E2历程,格氏试剂的应用。2、卤代烯烃(1)卤代烯烃的分类(2)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3、卤代芳烃:氯苯、苯氯甲烷4、多卤代烃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多氟代烃第十章 醇和醚 基本要求 掌握醇的命名、结构和构造异构;了解饱和一元醇的制法;掌握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氢键的定义和作用;熟练掌握醇的酸碱性,醇与无机酸成酯的反应及伯、仲、叔醇与卢卡斯试剂作用的现象、醇的氧化脱氢反应及脱水反应;了解硫醇的构造、命名、性质和用途;掌握醚的构造和命名;掌握醚的制法(醇分子间脱水、威廉姆逊合成);了解醚的物理性质,掌握醚的化学性质(生成佯盐、醚键断裂、过氧化物生成);掌握环氧乙烷与水、醇、酚、氨的反应。 教学重点 醇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HX及其它卤化剂的反应;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 );醚的制法和化学性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的制备与开环反应。 教学难点 醇与HX及其它卤化剂的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醚的化学性质;碳正离子重排。 教学内容1、醇(1)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2)醇的制法:烯烃水合,卤烷的水解,醛、酮、酯的还原,Grignard试剂与碳基的加成。 (3)醇的物理性质:氢键与沸点 (4)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卤烃的生成、与酸反应、脱水、氧化 (5)硫醇:制法和性质 2、醚(1)醚的构造、分类、异构和命名(2)醚的制法:醇分子间脱水,Williamson合成法(3)醚的物理性质 (4)醚的化学性质: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形成络合物(5)环醚、冠醚、硫醚第十一章 酚和醌 基本要求 了解酚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性质;掌握酚的制法;掌握酚羟基的酸性、酚醚的生成、酚酯的生成及苯环上的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酚被氧化的反应及显色反应;了解醌的分类、命名、制法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酚的制法;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的酸性(不同取代基对酚酸性的影响);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酚的缩合反应。 教学内容1、酚(1)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2)酚的制法:从异丙苯制备;从芳卤衍生物制备;从芳磺酸制备。 (3)酚的物理性质 (4)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的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显色反应 (5)重要的酚、环氧树酯、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中医药大学《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河南省濮阳市台前一高生物高一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许昌陶瓷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监测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放射科胃癌放疗方案
- 眼科玻璃体出血管理方案
- 居住区规划设计汇报
- 药剂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规范
- 全科疑难病症诊断指南
- 内分泌科肥胖症管理规范
- 丝印印刷知识培训
- 医学美容技术职业生涯规划
- 增强CT造影剂外渗课件
- TCHCIA029-2024化妆品风险物质调查和特定检出值安全评估指南
- 视力残疾教学课件
- 个人教育职业发展历程
- 道路创新设计
- 职业生涯规划课件演讲
- DB4105∕T 227-2024 甲骨文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 (2025)汽车专业技能大赛理论知识题库及参考答案
- 江苏的历史文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