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10200201040260 分 类 号:G423 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分析及对比案例研究Research on the Models and Comparative Cases of Effectiveness Integr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作者:崔景坤 指导教师:王 伟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位类型:教育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3 年 6 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崔景坤 指导教师签名:日 期:2013年6月 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 电话:通讯地址: 山东青州市范公亭南路318号 邮编: 2625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全国各知名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进行,素质教育已经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既顺应了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又为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全方位提升和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捷径。高中思想政治因其理论性太强一直被学生冷落,但又因其所担负的重任而一直被学校和老师关注,在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整合,如何让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和作用,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本文在国内外先进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首先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及其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本地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际情况,概括了三种在本地区高中学校教学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整合模式,并对三种整合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同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三种模式进行了同课异构。同时,为了能够对比每种整合模式的可操纵性及整合效果,本文引入了针对学生制定的“有效学习评价表”, 并应用评价表对三种整合模式可操作性及其整合效果进行了评析,并对整合模式按照实效性、可操作性等进行整体排序,探讨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要实现“主导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去搜集资料、验证教材理论、整合教材知识、实现意义构建。2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271”模式是相对较好的有效整合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双主教学结构,教学的有效性也较高,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教学;整合模式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work of national famous university autonomous enrollment, quality education has really come into the campus and the classroom.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fferent subjects is complied with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our society. It also provides a shortcut for achieving the teaching goals, promoting the students quality in every aspect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Politics has not been thought highly of in senior high school in that it is too theoretical, but has been highlighted because of its allotted task. It has been the focus and direction how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senior high and how to make this course play its due role in the wave of reform.Based on the advanced theory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real teaching practice. After analyzing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importa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the research comes up with three high school teaching patterns from the local current practice of implement betwe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paper also has systematic analysis about the three patterns under which, the research involves heterogeneous forms for the same subject. Meanwhile, in order to contrast the integration effect and manipulabi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learning evaluation sheet for students, and provides evalu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integrated models and integration effect.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effect and operability of each integration model, on which the order of each model is based as a sequence. The article also talks about a series of other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integration, giv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many aspects. The research eventually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 The integration of info-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s to realize the two dominant structures “leading part principal part”, making the students masters of the classroom. With the help of info-technology, they could search for the information concerned, prove the theories in the textbook and make the meaningful construction available.2. The integral pa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s to care for the students emotion, attitude, and sense of worth, help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et up a positive life attitude.3. The pattern “271”, a comparatively successful mode, accomplishes the two dominant structures. It is worthwhile to learn from it.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nior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integration mod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V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问题21.2 国内外整合研究综述21.2.1国外研究综述21.2.2国内研究综述41.3 研究目的与意义51.3.1研究目的51.3.2研究意义51.4 研究内容与方法51.4.1研究内容51.4.2研究方法6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72.1 基本概念72.1.1信息技术72.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72.1.3教学模式72.1.4信息化教学资源72.1.5教学的有效性82.2 理论依据8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2.2.2教学结构理论92.2.3教学的有效性理论10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模式123.1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23.1.1内涵解读123.1.2流程阐释123.1.3分析评价133.2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53.2.1内涵解读153.2.2流程阐释153.2.3分析评价163.3 “BCA”高效课堂教学模式183.3.1内涵解读183.3.2流程阐释183.3.3分析评价19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204.1 “345”整合模式案例204.2 “271”整合模式案例264.3 “BCA”整合模式案例314.4评价与反思36结语39参考文献40后记424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问题1.1.1研究背景早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一篇报告,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报告全面地解读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知识经济”。报告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它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知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Knowwhat);第二类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Knowwhy);第三类是“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Knowhow);第四类是“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Knowwho)。报告指出,“信息”一般仅包括前两类知识(即Knowwhat和Knowwhy),这两类知识是可以通过读书、听讲和查看数据库获得的,而其它知识则需要靠实践或特殊的教育环境学习获得。通过报告对“知识”和“信息”两个范畴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获得必要的信息是对知识进行生产、创新、分配乃至使用的基础,数字革命加速了人们获得 “信息”的速度,从而也就强化了“知识”对经济的贡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人的智能可以高效率地生产新的知识,也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将生产出的新知识快速地传递并应用于相应的领域从而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众所周知,无论是知识的生产、创新还是传递、分配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国际教育界开始普遍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期发挥信息技术在知识的生产与研究领域的强大功效,加快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2001年我国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纲要指出新课程的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纲要要求各学校要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并要求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师生互动方式等真正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3,其中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第四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教师不但要丰富和拓展现有的课程资源,更要主动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而信息化资源既可以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拓展、选择、利用,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处理、展示网上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及全国各知名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工作的进行,以及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和正在推广的整合模式。但与此同时,在整合的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符合高考甄选人才的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整合降低了高中学校的高考质量,因此抱着“一言堂”不肯放手;有些教师则只是把信息技术当作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手段,所以,信息技术只会在特定的场合才会被应用,这样使得信息技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信息素养不高,在整合的过程中难免因技术问题导致整合效益不高,等等。上述种种看法或者做法如果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不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不清楚这种整合到底为了什么以及该如何进行整合。1.1.2研究问题近年来,随着山东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高考制度(“3+X”模式)的改革,教学成为教与学双向交往的互动过程,各高校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4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更是现代人迎接知识经济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由于受施教、受教双方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以及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对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学的现有整合模式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并推广高效的整合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德育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全面的和长远的发展5。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结构理论为指导,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地区高中学校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现状,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本地区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找到了在整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2 国内外整合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在195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诞生于美国的IBM公司,自此,信息技术在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应用大体经历了“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和“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6。就世界范围来看,90年代中期各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增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信息素养,而此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就成为共同的目标。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一个高瞻远瞩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2061计划7。在这份计划里,美国科学促进会指出,将来的世界将会越来越科学技术化,而且使得人类的生活时刻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变化和速度面前,学习成为应对危机最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美国要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通过整合实现美国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以面对未来的世界。不仅如此,美国对公民应达到的信息素养的标准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到了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3个年度报告中指出8:“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报告从相对比较宏观的层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方法进行了论述:首先,教师在进行整合之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明确整合所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这项工作的完成有赖于将整合需要的数字化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目标;其次,在整合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参照标准,并且这种参照标准首先是可以被测量的;最后,依据标准对课程整合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根据结果调整和完善整合方式,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美国的罗布耶(Margaret DRoblyer)在2003年写了一本名为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9(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的专著,在这本书里,罗布耶对多媒体、各种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而且,罗布耶研究整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主要模式,分别是:教师主导型模式、学生探究型模式和混合型模式。但是,从罗布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更倾向于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将两者有机的整合。日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方面也不甘落后。早在1998年7月日本召开教育课程审议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咨询报告10,报告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中都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学科教学;二是通过在三个学段对信息课程在各学科中地位的修改将信息技术课程及其与相关课程的整合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如将初中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在高中新设信息课作为必修课程。加拿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验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而且在1998年,温哥华学区出具了一份实验报告11 ,报告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英国政府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关注和支持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与美国类似,英国也对本国公民应达到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制订了具体的标准,并为实现这一标准投入大量的资金给予支持。当前,在英国的学校已经普及信息光盘,交互式影像技术12(Interactive Video )和网络技术(Net Technology)已经推广,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综述,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相关方面的教育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文章、论著,但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能够回答三个问题13,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这三个问题是从“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怎么做(How)”三个角度展开的,如果不能科学回答这三个问题,那么这种研究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实质,从而也就谈不上如何去指导具体的整合实践。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重视程度也最高的国家,而且美国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美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没有因此而取得预期的整合效果。早在2007年,国际C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一项数据14显示,美国学生在数学与阅读两方面的测试水平要低于该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广大教育教学理论专家和教学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由上不难看出,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由于国情不同,我们很难看到在国外学校单独设立“思想品德”或者“思想政治”这门学科,而且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直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思想品德教育”这个说法,更多的国家则称之为“公民教育” 15。公民教育的内容非常宽泛,主要涉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民族情感、人性修养以及政治信念。与国内不同的是,这些国家会将“公民教育”渗透到普遍开设的历史、公民学等课程和有关专题讲座当中去,老师一般会采用灵活、自由、开放的讨论,甚至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或参与一些社会活动,通过种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乃至爱国情感和世界观。事实证明,这种方式非常之有效。1.2.2国内研究综述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那时起,全国的中小学陆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建立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但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在国内却是进入21世纪才被提出的。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16提出要在全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明确指出了应达到的目标。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次会议也为以后的整合工作拉开了序幕。2003年,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研讨会17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进展情况,指出了我国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紧迫性,总结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整合的经验,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会议在第三部分特别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期从根本上改变或改善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等。与国外不同的是,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 在我国则是被单独设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它又分为四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18,而且在近年山东的高考中,政治所占的分值要高于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文科综合总分240分,政治84分,历史和地理均为78分),由此可见该学科的特殊地位。不仅如此,思想政治学科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情感19的重任。过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偏重于理论说教,抽象难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材引入大量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极大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学生开始对教材感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高中政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的整合成为教育教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不难得出结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路上”,而且“路漫漫其修远兮”。本研究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找到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扭转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偏见(不愿学政治),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会学政治),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研究,推动教学结构的改革,真正实现“学教并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1.3.2研究意义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性、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要求较高,而且该学科担负着“德育”重任,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过多的“说教”比较厌烦。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创新整合模式,为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依托信息技术这个有力的平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师生双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升华保驾护航;同时,这也是在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大潮之下,顺应潮流的应有之举。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2012年我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培养公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0,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顺应了世界潮流,更迎合了国家发展形势。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研究内容 我将针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本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要求、学生在不同学段学情、高中学校课程开设情况、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对现有整合模式进行课堂案例探究及课后效果评价,以期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模式。1.4.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等。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分析和总结。同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以及进行课堂教学实况研究和评价,概括现代信息技术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整合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在相关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结构进行变革,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案例构建起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2.1 基本概念2.1.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信息技术21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我们这里所讲的信息技术是指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到的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化技术。2.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2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3(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笔者认为,何克抗教授的观点科学且全面地指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要作出哪些具体的改进。2.1.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24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程序。2.1.4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25包括四种类型的资源,即:多媒体素材类、多媒体课件类、网络课程类、信息化学习工具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两大类,其信息技术基础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课件是指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软件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软件。网络课程是指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共享性,因此衍生出其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特征。2.1.5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26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效果。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第二,有效率。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的比率,也就是是否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第三,有效益。教学是否有效还要看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2.2 理论依据2.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27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因此,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中必须具备四大要素,分别是:“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应该是被传授和被灌输的对象,而应该是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主体。这一理论完全颠覆了“教为主导”的教学结构理论和教学模式,是对教师、学生地位和相互作用全新的阐释。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形成了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较为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28,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策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为其搭建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支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些支架的搭建必须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29,也就是要求将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的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一步一步攀升不同的概念支架实现学习的深入,最后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概念支架也称之为“学习脚手架”。策略的实施由五个环节组成:(1)建立支架,即围绕学习主题,按照 “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导入情境,将学生导入特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并适时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攀升概念框架。(4)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商讨论,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并最终完成意义构建。(5)效果评价,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学习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策略要求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作为教学抛出的“锚”。该策略的实施环节是:(1)创设情境,创设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问题或情景。(2)确定问题,选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作为下一步学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3)自主探索,在教师提供的线索下,有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资料,获取知识。(4)协作学习,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学生对问题的已有认知。(5)效果评价,这一策略不同于支架式和随即进入式教学策略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本身就是效果评价的过程,因此效果评价是与策略实施同步的。随机进入式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策略的基本思想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弹性认知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这一理论旨在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该策略的实施环节是:(1)呈现情境,将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基本情景呈现出来。(2)随即进入学习,根据学生随机进入时所选择学习内容适当调整情境,使之与学生选择的主题相关联。(3)思维发展训练,这一环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一步一步深入,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4)协作学习,学生就不同情境探索得到的不同认识进行组内或组间讨论,进一步升华对知识的认识。(5)效果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这里的效果评价与支架式教学策略中的评价环节相同。由上不难看出,三种策略虽然形式各异,但又有很多共性之处,如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对意义的建构起指导或促进作用,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重视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2.2.2教学结构理论教学结构30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结构形式,包括它们各自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教学结构具有以下五种特性:(1)依附性,它要依附于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构。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产生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会相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2)动态性,一定的教学结构体现在教学活动进程中,在教学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教学结构。(3)系统性,教学结构的4个要素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缺一不可,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结构。(4)层次性,不同学科、不同单元、甚至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具体的教学结构,因此教学结构有很强的层次性。(5)稳定性,由于教学结构总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因此在教学进程中4个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仅要关注整合的内容、方式、手段,还要关注在整合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学结构问题。目前,在教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教学结构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主导型教学结构31。这种教学结构认为教学中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主导;学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学生要服从教师;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媒体则仅仅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这种教学结构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地进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它完全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及主动性的发挥,这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所以,这种教学结构是不利于学生个体成长的。二是学生主体型教学结构32。这种教学结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主张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绝不是知识被动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媒体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信息交流与协作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来源于教材,可以是多种教学资源,包括网站、资源库、图书馆以及社会上的专家。这种教学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重要性,容易忽视或者弱化教师的作用,从而不利于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系统传授。通过分析可见,两种教学结构各有优缺点,绝不能简单地否定任何一方,因此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主导主体相结合” 33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又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双主”教学结构既实现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又充分借鉴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34“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2.2.3教学的有效性理论本文要探究的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因此需要对整合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讨,这就涉及到教学评价的问题。那么,该如何来评价一节课整合的有效性呢?通过前面的概念,可以看出教学的“有效性”35应该从效果、效率和效益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应该围绕教和学双方来进行。然而,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这里着重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整合的有效性。有研究者通过研究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方法,而且构建了详细的有效学习评价表36。评价的环节包括学前准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其中对学生学前准备的评价为诊断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则为终结性评价。研究者同时指出评价表具有四个特点37:第一,指标不是为了甄别与筛选,它具有教育性功能,要立足于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第二,指标不是针对某一节课,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第三,教师要灵活确定评价方式;第四,要注意评价的动态性。评价指标如下:图2-1有效学习评价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表现评价类型与方法学习准备知识准备具备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具备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生活经验类型:诊断性评价方法:测验、课前调查等能力准备具有新的学习所需的一般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阅读、书写和表达能力具有新的学习所必需的学科基本能力学习过程认知参与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类型:形成性评价方法:小测验、作业、课堂观察等情感参与学习过程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前行、不退缩行为参与在单位时间内绝大多数时间用于专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且有效学习结果知识与能力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达成良好学习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类型:终结性评价方法:考试、作业、作品展示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学习方法和利用各种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掌握基本学习策略和运用支持性学习策略能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不厌学,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意志力得到锻炼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意识与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发展所取得的学习成就与其最近发展区水平相适应个性化发展具有与人和文本平等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与人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程整合的模式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8,而这种变革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学双方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质变。下面我将对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普通高中政治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几种主要整合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体会和建议。3.1 “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1.1内涵解读 “345”模式39是在2008年潍坊教科院提出并开始在各高中学校进行推广的一种整合模式。要了解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何为“345”。“345”分别指“3个步骤”、“四个环节”和“5种课型”。“3步骤”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四环节”是指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指根据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种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新知探索课;习题训练课;检测讲评课;复习总结课;综合探究课。 3.1.2流程阐释 (1)“三步骤”具体流程:第一步“课前预习”,在这一步骤中一般会通过编制预习学案来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提前熟悉或者掌握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目标会更加明确,对自己课堂行为的约束性会更强,这对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就政治学科而言,除了要编制高质量的预习学案,还可能会根据课堂需要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其他传媒搜索相关时政材料或者让学生小组去做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市场调查并制作成简易的PPT,以便为课内探究和学习做好铺垫。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需要在课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了解,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哪些地方是学生理解不了或者容易出错的。第二步“课内探究”,在本环节中,师生双方充分互动。包括:就学生提前搜集的时政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就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将教材中的重要原理进行重点掌握,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体系构建,还会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达标检测。第三步“课后训练”,这是课堂整合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要就本堂课探究内容以及学生掌握情况向学生展示课后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2)“四环节”具体流程:第一个环节“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教材填充预习学案,这样学生就熟悉了教材,甚至能够识记或理解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如果是调查或者体验类的任务,学生会自己制作简单的课件或者卡片,以备课堂展示。同时,学生如果有困难,需要在“我的疑惑”一栏中写出。这样,老师就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了。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教师会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学生通常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对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形成本组同学最终解决方案。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展示,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少年暑假工劳动保护及职业健康协议书
- 集装箱活动房研发、生产及销售合作协议
- 美团点评团购平台用户账户安全与风险控制合同
- 《网络平台用户隐私权保护及数据安全处理合同》
- 退伙协议范本:教育培训合伙企业股权退出协议
- 医疗健康服务计件工资与患者服务质量合作协议范本
- 遗赠抚养协议:财产继承与子女抚养责任明确书
- 郝环离婚协议中婚姻过错赔偿金计算及支付范本
- 2025年建筑工程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案例分析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票据法-民法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2030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链整合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2025年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2025年低压电工理论考试1000题(附答案)
- 学前教育学完整-2017课件
- 2023年兴文县中医院康复医学与技术岗位招聘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用地性质分类表代码
- 中班语言绘本《点》课件
- 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课件
- 新版现代西班牙语第二册课后答案
- 英语中考常用一词多义词
- 上海港港口拖轮经营人和港口拖轮名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