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doc_第1页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doc_第2页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doc_第3页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doc_第4页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中国历代土地与赋税制度 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特点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是农业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是户籍制度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土地、赋税、徭役制度古代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制定即制约土地兼并,有受土地兼并的制约!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家天下”土地国有制“私田”土地私有制政局动荡“屯田”(强制性的军事编制将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土地兼并“限田”(占田)安置流民“授田”(均田)(政局较稳定时,国家掌握大量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授田制度主要是以“均田”的形式进行授田授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次均田.北魏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亩为永业.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亩,限4头.隋朝均田制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亩,妇人40亩.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20亩.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头,每头60亩.唐朝均田制丁男(2159岁),中男(1620岁)授田100亩.内20亩为永业田,80亩为口分田.老男(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分田40亩.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亩.唐朝均田制的特点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大土地所有制制约土地制度的延续! 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 (二)、奴隶社会国有制土地归奴隶主贵族-井田制(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的土地私有)(三)、封建社会私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废除井田制)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占田制西晋不是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而是国家限定对土地的占有额度,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氏族门阀的利益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与隋唐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或兵役)三部分组成.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 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的赋役制度.公元前568年,齐国案田而税.公元前643年,晋国作爰田.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依据的赋役制度. 3、西汉初期编户齐民.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徭役(口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 4、曹魏时期(屯田)(分成制地租、户调制)对屯田客实行分成制地租: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四六分成;不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对半分成.对自耕农,于建安九年(204年)推行户调制:田租每亩纳粟4升,户调每户纳绢2匹,绵2斤.废止了汉代实行的口赋,算赋等人头税,改以户为征收单位;改分成制地租为定额地租.西晋时期(限田占田)课田、户调西晋的赋税制度分为两项:课田,丁男课田50亩,纳租4斛;户调,纳绢3匹,绵3斤.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租调制.、一床(一夫一妻)岁纳帛1匹,粟2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及奴婢8人,耕20头,同一床.、另有徭役,属临时性征调.北周时期租调力役制确定丁男年服役1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 5、隋朝的租调力役制一床每岁出租3石,调绢1匹(4丈),绵3两,或调布1端(5丈),麻3斤.丁男岁服役1月.开皇三年(583年),减调1匹为2丈.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天.开皇十五年(590年),令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6、唐前期的租庸调法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征收对象从一床改为一丁、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将输庸代役制度化、在租,调这两种正税外,唐前期还有地税和户税.地税作为义仓粮;户税作为军国传驿之用. 7、两税法唐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改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形势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扩大纳税者的范围、简化赋税征收的项目. 8、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计亩征收、赋役一律征银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总量 9、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地丁银,丁随地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1334口,丁银335万余两),作为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不增加丁银额.摊丁入亩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将人口与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改为单一的土地税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 五、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点赋役征收的依据和对象土地和户籍(人口)赋役分地租、户调(口赋)+徭役三项征收,其演进呈逐渐趋简的态势.唐输庸代役,徭役可以庸代;明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