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doc_第1页
24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doc_第2页
24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doc_第3页
24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doc_第4页
24孙勇-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与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孙 勇,刘福胜,张耀军(山东农业大学 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 要:本文在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考虑混凝土叠合构件的二阶段受力特性,提出了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相适应的刚度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通过与实验实测结果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关键词: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刚度;裂缝宽度1 引言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既具有预应力结构的特点,又具有叠合构件二阶段受力特性,预应力的存在可以有效消除叠合构件“刚度软化”的不利影响。目前,在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桥梁工程中应用日趋广泛。因此,开展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2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计算方法对使用阶段已出现裂缝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假定弯矩与曲率(或弯矩与挠度)曲线由双折直线组成,双折线的交点位于开裂弯矩处,可导得短期刚度的基本公作者简介:孙勇,男,1973.12出生,硕士,讲师,一级注册结构师,主要从事结构工程教学、设计与科研。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97F08092)。式为: (1)式中,和分别为=0.6和1.0时的刚度降低系数。取=0.85;根据试验资料分析,取拟合的近似值。将和代入上式,并经适当调整后即得到公式12: (2)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作用下预应力叠合构件的短期刚度Bs可采用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相同的公式计算,但要考虑叠合构件的受力特点。将公式中的用来代替,即,0.61.0 (3)式中:预制构件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叠合构件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预制构件、预制楼板和叠合层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叠合构件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取;第二阶段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在计算截面的弯矩值,取,此处为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为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值。 (4)式中,受拉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无粘结预应力筋配指标与综合配筋指标的比值。用上述公式计算的叠合梁跨中挠度与46个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实验数据3进行验证知1.049,0.160,n46,验证结果见表1。表1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短期挠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较表梁号(mm)/ 梁号(mm)PB1-A4112.331.060PB2-A8215.561.035PB1-A4112.680.896PB2-A8217.651.054PB1-A4113.500.805PB2-B4111.880.902PB1-A4217.851.151PB2-B4113.670.854PB1-A4219.780.998PB2-B4115.940.846PB2-A317.871.126PB2-B4210.930.812PB2-A318.860.930PB2-B4213.590.770PB2-A3214.681.571PB2-B4216.640.763PB2-A3215.851.262PB2-C4114.811.081PB2-A3217.221.092PB2-C4115.690.967PB2-A419.851.162PB2-C4212.111.203PB2-A4110.680.980PB2-C4212.991.030PB2-A4111.460.860PB2-C4214.050.927PB2-A4210.450.957PB3-A4111.901.239PB2-A6116.781.158PB3-A4113.271.073PB2-A6117.881.073PB3-A4115.090.998PB2-A6119.061.012PB3-A4210.171.071PB2-A6218.221.292PB3-A4211.320.923PB2-A6220.681.182PB3-A4212.760.848PB2-A6224.021.148PB4-A418.451.025PB2-A7120.291.209PB4-A4110.610.979PB2-A7121.591.218PB4-A4213.991.333PB2-A8214.091.059PB4-A4215.911.3053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仍采用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计算公式: (5)式中,受拉区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的等效直径;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仅考虑受拉非预应力筋;裂缝间纵向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0.41.0;无粘结筋的等效折减系数,文献4取0.4,文献5取0.23,这里取0.3,则纵向受拉钢筋等效应力: (6)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具有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特点,其影响裂缝宽度因素与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相类似,其裂缝宽度计算模式可采用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计算模式,而差别主要在于内力臂z的计算。与规范中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宽度公式衔接,内力臂,其中: (7)式中:预制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二阶段受力特征系数。根据的实验论证分析,受力特征系数与第一阶段作用弯矩和预制梁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比值、预制截面和叠合截面总高度比hlh、非预应力钢筋配筋率、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等有关。由于有效预应力的增大可使第一阶段预压面积及其应力图形饱满程度增大,提高了叠合拉力在叠合后弯矩中所占比重,使值随之提高。随hl / h增大而减小,随的增大而增大,随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些因素中以hl / h的影响最为显著。根据文献6,从偏于安全方面考虑,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二次受力特征系数取为:。经计算知,构件受力特征系数1.00.851.661.52.1,把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实验数据3与上述公式进行验证知0.965,0.307,n44。验证结果见表2。4 结论在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中,裂缝的分布及其平均间距和裂缝宽度主要取决于非预应力受拉钢筋直径、配筋率、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开裂截面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增量以及叠合梁二次受力特征系数,而与无黏结预应力筋的直径、配筋率等无明显关系。本文在分析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公式基础上,提出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 表2 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宽度实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表梁号梁号PB1-A41PB1-A41PB1-A42PB1-A42PB1-A42PB2-A31PB2-A31PB2-A31PB2-A32PB2-A32PB2-A32PB2-A42PB2-A42PB2-A61PB2-A61PB2-A61PB2-A62PB2-A62PB2-A62PB2-A71PB2-A71PB2-A710.100.130.120.130.160.130.150.180.150.170.210.100.180.130.170.180.110.150.200.120.150.180.7230.9400.8680.9401.1580.7610.8781.0541.0901.2361.5270.5851.0540.8961.1721.2410.7991.0901.4540.8971.0851.302PB2-A82PB2-A82PB2-A82PB2-B41PB2-B41PB2-B41PB2-B42PB2-B42PB2-B42PB2-C41PB2-C41PB2-C42PB2-C42PB2-C42PB3-A41PB3-A41PB3-A41PB3-A42PB3-A42PB4-A41PB4-A42PB4-A420.110.150.170.090.100.190.120.170.220.070.090.070.080.100.140.160.190.080.120.120.140.180.7961.0851.2300.6540.7271.3810.8271.1721.5170.4090.5270.4090.4680.5851.0131.1581.3750.5790.8680.7020.9651.241影响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短期刚度的主要因素有综合换算配筋率、无黏结预应力筋配筋指标与综合配筋指标的比值。本文在分析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短期刚度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变形计算公式。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所建立的变形与裂缝宽度公式可应用于工程设计。参考文献1 GB50010-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JGJ92-2004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刘福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