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月庐山地理实习报告日期:2011年8月30日实习地概况: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 45。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自然地理遗迹。它较之于我国其他名山更为古老。山体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亚热带气候显著,亚热带植被发育,更建立了我国首个亚热带植物园。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而李四光关于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论断更是将庐山推至学术界的风口浪尖之上,故庐山确为地理实习的优良选择。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GPS、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土壤环刀、铲、钻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具;2、培养学生阅读地质图,通过分析了解庐山区域地质概况;3、培养学生学会野外仔细观察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学会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初步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5、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6、使学生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7、了解庐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8、使学生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法;9、学会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和PH值进行简易测定;10、掌握土壤路线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壤分布草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11、了解第四纪冰川对庐山地貌的影响;12、初步了解庐山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实习过程:实习前教育安排(2011年8月17日)1、8:30-10:00 实习动员大会(顾中宇)2、10:10-11:30 庐山地貌和地质(贾玉连、李晓峰)3、14:00-15:30 庐山的土壤(廖富强、齐述华)4、15:30-17:00 庐山的植被(胡启武、丁明军) 庐山野外实习阶段(2011年8月18-24日)1、8月18日7:3011:00 南昌至庐山2、8月18日14:008月23日 庐山野外实习3、8月24日8:30返校具体实习路线:8月18日 东谷柏树路汉口峡大月山8月19日 植物园含鄱口五老峰8月20日 月照松林西谷如琴湖锦绣谷龙首崖石门涧8月21日 望江亭好汉坡青莲寺8月22日 大校场谷地庐山博物馆芦林湖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8月23日 牯岭望江亭小天池王家坡女儿城下文,我将以每天的实习时间点和路线为逻辑线索具体地展述本次09级2011年八月庐山实习的所得。8月18日午时到达牯岭街。下午许,休整完毕,前往第一个实习地点汉口峡。第一处实习地点处于汉口峡峡谷公路的一侧,具体的经纬度为29343.6N,11558E,海拔1142m,气压为884.4Hpa,当时温度为28。此处为一滑坡面。贾玉连老师介绍道:此处岩石为变质岩,是含粒石英砂岩,粉末状。庐山由于地质年龄久远,所受外力作用强烈,所以其岩石大都为变质岩,只是变质的程度不一。有的变质程度深,有的则仍然保持了原岩的某些特性。我们所实习的地形为一滑坡面,但同时也是断层面。判断原因是:由于在此地形发现了滑坡体(一些松散的石块),故断定其为滑坡面;而坡面从一面看较为光滑,另一面却比较粗糙,这是断层面的典型特征,因此断定此地形也为断层面。贾老师也为我们再次介绍了有关岩层和岩石的几个层面:岩层或岩体破裂错开,沿两盘发生相对移动的面,称断层面。断层面有的平直,有的弯曲。可以把它视为面上构造以确定其产状。有些断层的位移是沿着许多密集的破裂发生的,这时断层面就不是一个单一的面,而是一个复杂的断裂带。而滑坡面是指滑坡体下滑的界面。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有几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滑动面上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岩体可能会顺着岩石的断层面滑落,由此在断层面之上产生比较光滑的一面,这个面便是该岩体的滑动面,同时也是它的断层面。滑坡面是个破碎面,两面为块状,里面的岩石比较破碎。某坡面形成滑坡面的原因主要有:坡面平行于层理面,受到重力作用而容易发生错动,形成滑坡面。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多是趋于水平的,后来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其倾斜、直立、弯曲甚至发生破裂,形成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等构造形态。层理有两种重要的类型: 1,粒级层理(graded bedding)。又称递变层理或粒序层理,其特点是成岩物质颗粒粒度由底至顶逐渐变细,其间无明显界线。但是在两个相邻的粒序层之间在粒度或成分上有明显的不同。2,斜层理(cross bedding)。又称交错层理,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沉积岩中的层理的形成可能是沉积物结构和成分的变化或者沉积间歇、沉积季节的变化所致。火山碎屑物在其爆发和降落过程中,由于重力、颗粒大小和风的影响,成岩时也会形成具有分选性的层理。如果火山碎屑物落在湖泊或海洋中,则可形成类似于沉积岩的层理。而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其两侧岩石没有明显的位移。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通常,受风化作用后易于识别,在石灰岩地区,节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节理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原生节理,成岩过程中形成,如沉积岩中因缩水而造成的泥裂或火成岩冷却收缩而成的柱状节理;构造节理,由构造变形而成;非构造节理,由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如风化作用、山崩或地滑等引起的节理,常局限于地表浅处。节理容易同解理的概念混淆。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解理可以用来区别不同的矿物质1,不同的晶质矿物,解理的数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夹角都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样品和显微镜下区别不同的矿物质。 在标本的破裂面上一般看到闪光的断裂面为闪光的平面,即解理面。解理面一般平行于晶体格架中质点最紧密,联结力最强的面。 因为垂直这种面的联结力较弱,晶粒易于平行此面破裂。相对来说,面与面之间的联结力最弱。解理是反映晶体构造的重要特征之一。且较晶形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不论矿物自形程度高低, 解理的特征不变,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依据。一般可依据解理的有无,发育完全程度(以解理面的完整程度为标志)以及组数和各组交角来区分矿物。断层面、滑坡面、层理面以及节理和解理是地质中十分基础的和重要的概念,是作为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概念,是在地质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基础性概念。在了解了这几个基础概念之后,我们便开始使用罗盘来测量我所定的代号为WD1的坡面。经我组测量WD1的倾向为318,走向为227,倾角为59。也就是说WD1为东西偏南的走向,与水平面地夹角为59。在测量完WD1的产状后,我们一行人步行约1km,到达了大月山水库。该地经纬度为292352.4N,115594E,海拔为1245m,大气压为867Hpa。于17点20分使用干湿温度通风表测得在有阳光的地方干球读数为25.6,湿球为24.8,而在阴处干球为23.9,湿球为23.8(所使用的两个干湿温度通风表中处于阴处的那个由于使用不当,致使所得读数是不切合实际的,故可以不考虑此读数)。此时在对面的的大月山向西南的坡面上升起了薄雾。雾希希地漂浮在树林之上,并沿着坡面徐徐上升。经刘春燕老师介绍此为上坡雾,是雾的一种。产生这种上坡雾的原因是由于坡度不是很大,树林的湿度大且比较稳定,此时的风速稳定,较大,故产生上坡雾。上坡雾(up-slope fog)是湿润空气沿着山坡上升时,因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 1、辐射雾 2、平流雾 3、混合雾 4、蒸发雾 5、烟雾。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在大月山水库周围气象实习完了后,我们又往回程的方向折返了大约300m。在一山泉过滤处理的一个水池旁又开始了我们的地质实习。该处是一河流袭夺的典型地区。汉口峡和大校场分别发育了各自的一条河流。大校场的坡度较缓,而汉口峡坡度较大,所以汉口峡所发育的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就比较快,于是就把大校场的那条河流的源头袭夺过来,成为了自己的源头。大月山水库的西北方向的谷地便是盲谷。但由于人类的活动筑坝建库使得原有的地貌特征被破坏,已经不能轻易地发现这个河流袭夺的现象了。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改道流入袭夺河,称改向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改向河与袭夺河间,河流出现近于垂直的不自然转弯,这里的河湾称袭夺湾。袭夺河的河床位置较被夺河为低,袭夺后在袭夺弯附近的流水常有明显的落差,此段流水称为跌水。跌水随时间推移会不断向被夺河上游后退,并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阶地或谷中谷地形。断头河与改向河之间,由从前的河谷变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来被袭夺河的冲积物和谷地形态,地面开阔,称为风口。结束河流袭夺的实习后,我们又前往了位于大月山1280m的一个土壤剖面,我命名为SL1。得到如下数据:日期:8月21日 天气:晴 调查人:第十组xxx总号:LS剖面号码:DYS1观察地点:大月山山脚海拔高度:1280m 山地植物:针叶林、灌木土壤名称:山地棕壤 成土母质:古土壤 剖 面 性 态层次: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厚度(cm)07cm71414404060颜色:黑褐色褐色棕色土黄色灰白色质地砂土中土壤重壤土粘土湿度稍润润稍润稍润干结构粒状团状团状块状松紧度松散疏松紧实极紧紧实植物根少中多较少极少动物穴存 在无齐述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该土壤剖面。该地形土壤主要是山地黄棕壤。山地黄棕壤是山地棕壤和山地黄壤之间的过渡土壤类型。在贡嘎山地区只分布于东坡及东南坡,海拔13002300米左右的河谷谷坡。分布广,垂直幅度大。它形成于亚热带湿润的山地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下。植被生长茂密,加之气候温暖、潮湿,土壤风化作用较强,有机质积累快,兼具黄壤与棕壤的发育特征。但肥力高于山地黄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但下层急剧降低。土壤表层呈暗棕色,下层为黄棕色。酸性反应,PH值5.06.0。为重壤到轻粘土,团粒结构。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为主的坡积物。黄棕壤由于肥力高,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土类(常将自然植被破坏从事农业活动)。但经耕作后,有机质含量大大下降,改变了原有土性和肥力,故应采取增肥措施。否则,将愈渐贫瘠和板结。同时齐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另种土壤网纹红土。网纹红土带有白色如指状、管状、虫状或黄白色交织网纹的红色粘土。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还原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沿裂隙下移而使这部分粘土褪色成白色(白色为纯水铝石Al2O3H2O),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使这部分粘土变成黄色,因而见白色及黄色网纹夹杂于红色粘土层中。网纹红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分布。庐山的网纹红土是在古土壤的基础上发育的,一般位于海拔高度为700-800m区间,于1500万年前开始形成。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地层隆起有关,一般山地里的图层比较薄。由于当时天色已晚,且又起了大雾,所以取消了大月山登顶,观看山地草甸的计划。于是披着晚霞和浓浓雾水,我们返程了。19日,我们来到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的彭老师为我们做讲解。他为我们简介了庐山的基本情况: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山上平均气温较山下的低3-8,相对高差为1247m。庐山为地垒式的断块山,有2800余种野生植物。并称王家坡U形谷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再介绍完庐山的区位后,又简单地讲了讲庐山的气候:庐山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温为38,最低温为16.9。7、8月是庐山最舒适的时候,自然也是庐山的旅游旺季。庐山由于适宜的气温,丰富的降水,十分适合松柏类植物的生长。接着彭老师又介绍了庐山的土壤:庐山相对海拔达1247m,是典型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发育。由下至上其土壤类型依次为: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石质土。由此序列,我们可以看出前五个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是逐渐增加的,这与其所处的海拔高度所对应的气候和植被有着必然的关联。而山地石质土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所处坡度大,而庐山降水丰富易于把有机质等淋溶而流失。彭老师又为我们介绍起庐山的植物:庐山具有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于中日植物区系)。但由于早前的破坏和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得庐山的植物种类不断减少。其原因包括了人为的种植松柏类植物:松柏类植物含水性差,不利于水土的保持,而且松柏林下其他原生植物难以生长;人为的断流也是造成植物种类减少的主要原因:人为筑坝截流使得一些原本生长在河流或溪水边地珍惜植被失去了生长的沃土,同时原生阔叶林由于人为的开发而大量减少,人工种植的次生林随处可见。现在的庐山基本上都是人为的次生林。庐山的植被大致分布: 1000m 落叶 阔 南 北 500m 混交 800m 常绿阔叶我们来到植物园里,另一位老师成为我们的讲解员。他为我们介绍了几种蕨类植物:东方荚果蕨,根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二型;营养叶的叶柄长30-80cm,禾秆色;叶片长椭圆形,长50-80cm,宽25-40cm,顶端渐尖,深羽裂,基部不变狭,叶轴和羽轴疏被狭披针形鳞片,二回羽状半裂;羽片长12-22cm,宽2.5-3cm,裂片边缘略具钝齿;侧脉单一;孢子叶一回羽状;羽片栗褐色,有光泽,向下面反卷包被囊群成荚果状。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的分枝顶端,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白膜质,近圆心形,基部着生,向外卷盖囊群,成熟时压在囊群下面,最后散失,是江西常见的蕨类。蹄盖蕨,根状茎短而直立,叶柄基部扩大成纺锤形,向下变尖成喙状;叶片二回羽状,下部几对逐渐缩短,成熟的小羽片狭长圆形,边缘脱裂,顶端钝圆,有小齿牙。孢子囊群近圆形,生分叉侧脉的上侧一脉;囊群盖同形,边缘有睫毛。这两种蕨类最大的不同便是他们的生殖叶和营养叶。前者二叶分离,而后者与其他大多数蕨类一样孢子生长于营养叶的背面。他又为我们介绍了山茱萸、景天科的几种植物、忍冬科地糯米条、美丽马醉木、三尖杉、肉花卫矛、野茉莉、金缕梅科地秃腊瓣花、紫堆菊、四川山矶、银木荷、假地枫皮、一把伞、化香、三马黄、木莲、阔叶十大功劳、满山红以及南方红豆杉、线衫等。结束了植物园之行,我们来到了含鄱口(293246.22N,1155851.45E,海拔1127m,实测气压886Hpa)。13时59分,干球读数为25.6,湿球为25.3。此处存在一个角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属于角峰。其抗侵蚀的能力强,长石石英砂岩变质成长石石英岩。其倾角72,走向50。我们来到了WD5窑洼冰窖:积雪盆或冰斗中的冰雪持续积累到一定程度沿陡坡向下运动,成为冰川的源头。运动至一基岩凹地冰窖。在冰窖可能冰川继续沿谷地向下运动,形成U形谷。步行3km后,来到了WD6五老峰的一峰。一峰对面的山体经贾老师判读为一正断层,是一断块山。其三分之一及以下较为平缓,有坡积物堆积。山体参差不齐可能为多次隆升所致。由此判断庐山至少是经过两次及以上的隆升而产生了现在的高度。第一次地质隆升产生了角峰,经过了地质塑造。证据为:多处的河流袭夺现象,且不同山地隆升的速度不一。隆升快的则其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也快。庐山的谷套谷中的新谷的上界还未到达原被袭夺的界线。如果新谷继续发育可能产生新的河流袭夺。与其他的山相比,庐山比较老,可能是隆起于寒武纪。庐山可能存在第四纪残余种。20日,我们来到了WD7飞来石。飞来石是在一巨石之上横卧着另一块巨砾,咋看就像从天而降一般。飞来石为含粒石英砂岩。该地介绍牌称其为冰川搬运堆积所致。贾博认为这是流水堆积,判断原因在于其前方无堆积,该谷可能是堰塞湖。但我猜想也许是先由冰川搬运至此,而后经过河流作用,才形成现在的状态。经测量其走向为237,倾角为82。WD9锦绣谷(292353N,1155728.47E)。锦绣谷原为一背斜,但由于石英砂岩的脆性大,已被侵蚀,而形成了谷地负地形。而非冰川作用的U形谷,是河流深切的V形谷。背斜 M形褶皱WD10龙首崖。 此为龙首崖对面山体的简图。 此原为一背斜,但石英岩的岩性难以承受背斜成形的力量而弯曲至一定程度之后便破裂。其中有错位产生,但错位不明显,故在简图中未能予以反映。21日,WD11望江亭(293441N,115598E,海拔1089m),8时35分测得干球温度25,湿球温度21。WD12好汉坡。在好汉坡主要为土壤实习,共得到3个土壤剖面数据。其具体如下: 8月21日:好汉坡。 1)地点一:半山亭,地理坐标是(293508N,1155905E)海拔是947m.土壤调查记载表日期:2011.8.21 天气:晴 调查人总号:LS剖面号码:HHP1观察地点:半山亭地形:坡地海拔高度:947m坡度:坡向: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指示植物:落叶阔叶林 剖 面 性 态层次:OAB厚度(cm):0-55-1515-80颜色:暗棕色棕色黄棕色质地砂土轻壤土中壤土湿度稍润润潮松紧度极松疏松紧实孔隙大较大小植物根少多无动物穴存在昆虫洞穴新生体 侵入体石块无地点二:LSHHP02,月弓堑,地理坐标为(293523N,1155906E),海拔为869m,压强为916.6hpa,右图即为土壤剖面图,其相关数据记载如下: 土壤调查记载表3日期: 8.21 天气:晴 调查人总号:LS剖面号码:HHP2观察地点:月弓堑海拔高度:869m土壤名称:山地黄棕壤 剖 面 性 态层次: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厚度:(cm) 04410104444105颜色:褐色灰褐色棕色黄色灰白色质地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湿度稍润润稍润较干干结构粒状块状团状块状松紧度极松疏松紧实极紧极紧植物根中多中少少2、 地点三:LSHHP 03,地理坐标为(293616N,1155903E),海拔为433m,压强为955.5hpa. 土壤调查记载表4日期: 8月21日 天气:晴 调查人:第十组xxx总号:LS剖面号码:LSHHP1调查地点:好汉坡底地形:山地海拔:433m土壤名称:山地黄壤 剖 面 性 态层次:枯枝落叶层腐蚀质层淋溶淀积层母质层厚度:(cm)04.54.51616110颜色:褐色深黄土黄橙色质地轻壤土重壤土粘土湿度稍润润稍润干结构粒状团状粒松紧度极松疏松极紧疏松孔隙大较小极小较大植物根较少多少无动物穴有有无从好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品质检验及优化方案框架
- (正式版)DB15∕T 3207.2-2023 《秋播大葱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栽培》
- 居家养老服务保障承诺函(5篇)
- 机械基础 第2版 习题答案
- 采购与供应商信息管理及操作指引平台
- 宋代词牌赏析:大三语文辅导教案
-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与案例分析模板
- 质量控制流程及检测记录模板
- 守秘责任下知识产权保护承诺书(8篇)
- 医疗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急救和护理
- 国际金融学 第一章 国际收支 南京大学商学院
- HY/T 087-2005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
- GB/T 5563-2013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静液压试验方法
- GB/T 3600-2000肥料中氨态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 GB 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
- OA流程表单案例
- 医师多点执业注册申请表
- 《边坡稳定性分析》课件
- 刮板输送机-课件
- 深信服防火墙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