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院 系: 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新 闻 学 班 级: 2007 级 1 班 作 者: 郭 司 文 指导教师: 摆 卉 娟 完成时间: 2011 年 5 月 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对比研究兼论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摘要 本文首先对对面对面和新闻调查进行简单介绍;接下来对面对面和新闻调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最后,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对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做简要阐述。面对面和新闻调查在发展历程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都诞生于中国电视的改革大潮背景之下;节目的定位方面,二者存在明显差异,面对面是一档新闻深度人物访谈,新闻调查是一档新闻深度调查报道;二者在选题方面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相异之处;面对面中主持人与新闻调查中记者都属于记者型主持人的大范畴,但二者在节目中所体现角色各有侧重;在节目叙事方式方面,面对面主要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一问一答的对话展开叙述,新闻调查主要通过记者层层深入的调查报道、揭示事实真相展开叙述;在节目中所包含的情感元素方面,因面对面立足于“面对面对话、心与心交流”,所以节目中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基调,而新闻调查立足于客观、理智的新闻深度报道,所以较少融入情感元素,本文还对新闻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向做了简要阐述。关键词 面对面 新闻调查 异同Face to face and News probe comparative studyAnd the depth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s reports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over-indulgence face to face and News probe ;and the next studing face to face and news survey comparatively,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wo places,;finally, combining these research results briefl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depth news reports. Face to face and News probe in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similarities, were all born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form tide TV; Programs, both positioning, the difference is a news depth of face-to-face interviews, the character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s a news report; the depth Both in the selected topic can exist similarities, it also exist differences; Face to face with the news an investigation to host the journalist belong to a host of large category, but both are embodied in the role in the show different records; In the programme, the narrative mode of face-to-face mainly through host and guests ask a friend dialogue development narrative, News probe mainly through reporter layer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report, to reveal the truth on narrative; In the programme contains emotion elements, because face to face based on face-to-face dialogue, heart-to-heart communication, so program contains a certain emotional tone, but the News probe based on objective and rational news reports, so less into deep emotional elements. Key words Face to face News prob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目 录引言 11.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简介 21.1.面对面简介 21.2.新闻调查简介2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对比22.1.面对面的发展历程 22.2.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42.3.二者在发展历程中的相同点53.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对比53.1.节目定位 53.1.1.节目定位的概念 53.1.2.节目定位的方式 53.1.3.影响节目定位的因素63.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节目定位的不同之处63.2.1.面对面的定位新闻深度人物访谈 63.2.2.新闻调查的定位新闻深度调查报道 64.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选题对比74.1.深度报道中选题原则74.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选题的相同之处74.3.面对面与新闻调查选题的不同之处84.4.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应进一步做好选题规划管理工作95.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主持人(记者)对比 95.1.面对面主持人与新闻调查记者的相似之处95.1.1.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及特征95.1.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中主持人和记者都属于记者型主持人范畴 95.2.面对面主持人与新闻调查记者的相异之处105.2.1.面对面更侧重主持人的访谈主持功力 105.2.2.新闻调查更侧重记者的调查采访功能 106.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叙述学角度对比 116.1.叙事学概念及来源116.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叙事方式不同 126.2.1.面对面的叙事方式 126.2.2.新闻调查的叙述方式127.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中情感元素对比127.1.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元素127.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中情感元素存在差异137.2.1.面对面存在着适量的情感元素137.2.2.新闻调查更侧重客观、理智的报道138、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向1481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定义148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类别148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向14结束语15参考文献16英文摘要17引言在中国电视三次改革大潮的宏观背景之下,开播于新闻频道的面对面和新闻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山寨面对面和新闻调查的节目样态,但是节目质量却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对新闻深度报道内两种不同形态的节目进行对比研究对地方电视台此类节目的开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使二者的节目样态更加明晰,同时为了使地方电视台在开办此类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时有相关的理论指导,使节目样态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融合电视媒体受众小众化的趋向,遂从如下几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1.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简介1.1.面对面简介面对面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该节目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22面对面片头节目汉语名称:面对面 节目英语名称:FACE TO FACE 节目类型:新闻谈话类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新闻) 播出方式:录播播出时间:(首播)周日21:3022:1511.2.新闻调查简介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事件和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的电视调查。 新闻调查片头节目汉语名称:新闻调查 节目英语名称:News Probe 节目类型:新闻调查类 制作单位:中国中央电视台 播出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方式:录播 播出时间:(首播)周六21:3022:15, (重播)周日20:1521:00、2:453:30、4:155:00 14:1014:552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对比2.1.面对面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诞生之初,节目定位于新闻人物访谈距离尚远。1996年1月27日,面对面作为东方时空的一个23分钟的子栏目正是开播,节目定位为 “一个主持人谈话节目,在23分钟的时间里,主持人就观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和评论。第二阶段:定位于新闻人物访谈的面对面经历了确立、取缔、再次确立的艰辛历程。2000年东方时空第二次改版,用新闻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取代了东方之子,扩展了采访对象的选择空间,不再局限于有分量、有含蕴的“东方之子 ”,转而关注有话题的“新闻人物,而这次的“面对面”,也不再是主持人与摄像机或者说电视机前的观众面对面,而是直接与被访对象面对面,真正实现了人物访谈节目的人际传播的呈现形式。然而,好事多磨,面对面开播半年后,应观众要求面对面又恢复为东方之子。开播近半年、尚在探索中的面对面“被抛弃”。时间走到了2002年,与面对面同时段诞生的另外一档新闻专题节目新闻调查却早已经历过多元探索时期,进入到发展时期。不仅如此,新闻调查开始使用一种新的调查方式即访谈式调查,记者只面对一个采访对象,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展现事实原貌。时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的梁建增认为新闻调查中的人物访谈式调查已经将新闻人物访谈形式带给了广大观众,需要进一步做的就是将这种新闻形式从新闻调查中独立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新闻人物专访节目。 因此,2002年10月,赛纳、王志作为核心人物,开始招兵买马,筹办一档新闻人物专访节目,初步定名为专访。11月份,栏目最终定名为面对面,英语翻译为:“FACE TO FACE”,以主持入一对一与新闻人物交流为主要表现形式,初定为周播节目。面对面第一个节目样片是与神话较量的人瓤姝威,在新闻调查播出。事实证明这期节目已经完全体现出“用人物解释新闻”这种独特方式的独特吸引力,新闻人物专访节目的创办条件都已经基本成熟。从此,面对面正式 从新闻调查中的访谈式调查中独立出来,面对面这个历经磨难的名字和“新闻人物专访节目”这个历经磨难的领域终于被连接在一起。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2003年1月11日,背负着中国新一代电视人前瞻性改革理念的实践,背负着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对新闻栏目样式的一步步探索,新闻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作为东方时空的周末版栏目正式与观众见面。它以新闻人物为关注点,以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的形式讲述人物背后的新闻事件,在人物与事件的碰撞中,以新闻人物解读新闻事件,以新闻事件突显新闻人物。 面对面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对国内重大事件如“两会、315的关注,避免了重大事件面前媒体之间的“议题撞车”。2003年的春天 “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时期,王志和他的制作团队南下广州采访报道,同时也是第一个拍摄到ICU(“非典”病人重症监护病房)的团队,摄像王扬曾先后5次进入不同医院的ICU病房拍摄,几天不睡觉被团队戏称为正常的生活状态。面对病毒的威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日程,面对面还是将1l位与“非典”相关的新闻人物带给了观众,这ll期节目分别是:李立明:“非典报告钟南山:直面非典张积慧:前线日记姜素椿:生死试验王岐山:军中无戏言陈冯富珍:香港战“疫”吕厚山:隔离之谜于幼军:非典特区朱善璐:非常高考方博:经历非典贝汉卫:百日盘“典”。正是在非典非常时期,面对面通过与嘉宾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为受众呈现了11位“非典时期”的代表人物。通过对权威人士的采访,观众了解到了疫情的蔓延状况、通过对一线白衣天使的采访,观众在疫情笼罩的恐惧下感悟到了温暖的力量。面对面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泪的“非典,观众因此记住了面对面。2.2.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从1996年到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当时分管新闻调查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从1996年到1997年,是主题性调查占据主流的阶段。所谓主题性调查,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选题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国企改革备忘录。1998年年初,新闻调查在节目定位和节目质量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和调整,逐渐确立了进军新闻主战场的节目定位。对此,节目的宣传词做了这样的表达:“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在这一阶段,新闻调查也进行了多种类型节目的探索,有舆情性调查,比如一言难尽择校生、安全套进校园;有历史揭秘调查,代表作是恢复高考二十年、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羊泉村记忆;有纪录式调查,最著名的是两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大官村里选村官和第二次生命,还有心理层面调查,从市长到囚犯、贪官胡长清、少年凶犯独白、戒毒者自白;也有标准的调查性报道,即当时所谓的内幕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对于探索时期的新闻调查来说,这期节目显得弥足珍贵。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从1996年开播到2000年,新闻调查进行了多元探索,不断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制作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节目。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印象。如何解决新闻调查的节目收视期待问题,解决节目内容个性化问题,这也是困扰新闻调查多年的一个问题。这个定位清晰后,主题性、话题性的选题逐渐淡出,突出的是对事件背后黑幕的调查,比如南丹矿难调查,山西煤矿的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等,新闻调查的品质越来越纯粹。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得以问世,如行贿日记、少女董书君、黑色交易、温岭黑帮真相,新闻调查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03年4月,新闻调查在居庸关召开会议,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惟一优势。如果说2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解决了节目的观众期待,那么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则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此后阿文的噩梦、“非典”突袭人民医院、农民连续自杀调查、张润栓的年关、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迟来的正义、命运的琴弦、山阴的枪声、钟祥投毒案再调查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在历经7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新闻调查终于得以把调查性报道作为节目终极追求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闻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时段的排名中名列前三名,在2003年全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七,其中专家评价一项第一,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另外,据央视公众资讯统计,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满意度居第六位。2.3.二者在发展历程中的相同点 一、 二者都诞生于中国电视三次改革大潮的宏观背景之下1993年5月1日中国第二轮电视改革正式开始。中国第一个早间节目东方时空子栏目东方之子在我国率先尝试面对面人物专访这一主要节目形式,节目通过访谈的形式将人物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呈现在观众面前。 东方之子的开播为立足于新闻人物专访的面对面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主持人,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人物访谈经验。同时,立足于新闻报道的东方时空也为深度新闻报道新闻调查的诞生奠定了大的环境基础。新闻调查,1996年5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正式播出。32003年,是中国电视开始了第三轮改革。在此大背景下,大型新闻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正式落户东方时空,主持人王志以其沉稳、老练和质疑的提问风格开始了与新闻人物“面对面接触、面对面交流、面对面碰撞”的访谈之路。二、二者在探索中都遇到了挫折(一)、面对面在面世之初面临一系列挫折 1996年1月27日,面对面第一次以这一名字面向受众,此时的面对面是“一个主持人谈话节目,在23分钟的时间里,主持人就观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和评论。4此时的面对面节目定位距离人物访谈尚远。2000年面对面立足于新闻人物访谈时,却在开播半年后被迫下马。后终因新闻调查探索出人物访谈式调查,将“访谈式调查”从新闻调查中独立出来,又经过一些列的工作,面对面才终于2003年正式开播。 (二)、新闻调查在探索节目定位中历尽波折 自新闻调查1996年开播,在节目定位探索方面历经了多元探索时期、发展时期,直至2003年4月,新闻调查在居庸关召开会议,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才最终明确。3.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对比3.1.节目定位3.1.1.节目定位的概念节目定位是指节目制作人员对播出节目的思想内容、目标受众、节目样式、制作风格等的划定,对节目设置的目的和宗旨所作的事先规划。3.1.2.节目定位的方式全面定位:要求在大制作的前提下规范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在节目策划、准备过程中,强调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合作,消除个性因素影响,突出团队精神及整体化风格,使节目呈现出统一节目风格,以独有的节目特色来吸引其稳定的受众群。 受众定位:事前确定节目的目标受众,再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大致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根据节目的宣传宗旨等要素,确定节目的整体风格。3.1.3.影响节目定位的因素政治因素:包括一个时期的宣传任务、舆论重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这些因素在新闻时政、纪实类节目中尤为重要,在一般文娱节目中也并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环境因素:节目传播范围和地域因素。包括该地域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模式、功能定位、发展趋向概念等;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属性和特征;以及地理、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地域性因素。 节目的结构因素:以不同结构模式组织编排的节目在定位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在节目定位时必须将节目的结构形式等因素考虑在内。 媒介竞争因素:不同媒体间、同类媒体内的激烈竞争都将影响节目定位的确定。尤其是同时段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类型风格,会对节目定位产生较大的影响。3.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节目定位的不同之处3.2.1.面对面的定位新闻深度人物访谈面对面是一档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是中国电视新闻领域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也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新闻人物专访节目。节目形态是以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面、一对一交流的形式讲述人物背后的新闻事件,在人物与事件的碰撞中,用新闻人物解读新闻事件,用新闻事件突显新闻人物。片花中宣传语 :“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 5“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询,在探询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与人物为伴,和新闻同行”。3.2.2.新闻调查的定位新闻深度调查报道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深度报道栏目,它初期的定位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定位紧随重大新闻;到开播5周年之际,栏目定位进行了一次调整,更着重调查的内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定位语,强调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关注的事件进行调查,尤其是对为害公众利益、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事件进行调查,探寻被掩盖的、不为人知的事实,让观众尽可能接近事件的真相,加强了新闻调查的舆论监督功能,正是这一定位和栏目在这方面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使这一栏目具有了独特的个性,成为一个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调查性报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要素:记者独立展开调查;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调查性报道发端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勃兴与整个西方国家。20 世纪80 年,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一诞生,就显示出其特有穿透力和影响力。迅速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成为被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广泛采有的一种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揭示被掩盖的新闻,尤其是丑闻、犯罪、官员腐败、权利集团内幕,这些是构成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题材,调查性报道强调记者采访写作的调查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如果是根据另一组织或个人提供的现成的材料完成的报道,就不能称之为调查采访是要面临巨大危险的报道。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评论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记者是调查性报道中最重要的特点之。4.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选题对比4.1.深度报道中选题原则在深度报道中选题原则具体体现为:对新闻事实真相的追问、对新闻事实原因和意义的探寻。深度报道节目中选题的合理把握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深度报道本质的正确理解之上,其次还必须要具备意识形态上的功能与意义。从本质上看“深度报道”,这种“深度”不在于体裁或报道技巧上的独特性,也不在于报道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追问。人们认识社会的一切活动、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都体现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二重性。所谓真理原则,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处理客体和主体反映之间相互关系的由客体性内容所决定的原则。所谓价值原则,就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处理客体和主体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由主体内容所决定的原则。因此,深度报道选题的前提条件为“揭露被隐藏的真相”或“揭示新闻事实对公众的价值意义”。4.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选题的相同之处 因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共同属于深度新闻报道的大范畴之中,所以在某一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二者会共同对之予以关注。以下便是两者在同一时间段内选题类似的几个例子重大新闻事件面对面新闻调查 汶川地震1周年重访北川(2009.05.09)都江堰重建新城乡(2009.05.09)甲型H1N1流感肆虐方来英:迎战甲型流(2009.07.04)陈志海 迎战甲型流(2009.07.11)流感袭来:甲型H1N1病毒(2009.05.16) 云南大旱孔垂柱:直击抗(2010.04.05) 刘宁:迎战旱灾(2010.03.28) 云南水问(2010.04.17) 玉树发生地震特别节目 玉树力量(2010.04.25) 九天八夜(2010.04.11) 玉树表情 (2010.04.25) 玉树72小时(2010.04.17)两档栏目在重大事件发生时,选题重叠原因大致归为三方面:一方面,由于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当国内发生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时,各新闻栏目都将重点予以关注,以致两期栏目在选题上有所重叠;另一方面,有价值的新闻选题无论是在人物报道方面、还是事件报道方面都值得深度报道,所以既符合面对面的选题,又符合新闻调查的选题。第三方面,二者的选题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属于深度报道,在选题上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把新闻事件或现象放到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分析。除此之外,二者牢牢把握“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力求探寻主题鲜明,具有典型人物、事件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选题,并在报道过程中通过在“视角”和“立场”上与公众的一致化来达到更有效的价值引导作用。4.3.面对面与新闻调查选题的不同之处二者的选题都符合深度报道的选题原则,但新闻调查的选题符合“揭露被隐藏的真相”这一新闻报道选题原则,而面对面的选题符合“揭示新闻人物对公众的价值意义” 这一新闻报道选题原则。 一、面对面的选题原则揭示新闻人物对公众的价值意义面对面是一档新闻深度人物访谈,选题更侧重于从人物的角度选择。正如期片花中宣传语 :“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进入面对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节目通过与这些拥有非凡影响力的人物进行面对面访谈,揭示其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对社会大众的价值意义。 二、新闻调查的选题原则“揭露被隐藏的真相”每期新闻调查节目的制作,要根据栏目的定位,寻找一个为社会所关注的事件,它不仅要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感,而且还要有可探寻、可调查、可质疑的内容,有一个观众感兴趣的故事。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新闻调查往往是从结果开始的,往往事件已经发生了,但其中的原因,关系,内幕尚不清楚,或众说纷纭,需要媒体去追溯,去探寻,去解密,去把看来零散的事整合起来,让观众知道其来龙去脉。新闻调查的选题符合“揭露被隐藏的真相”这一新闻报道选题原则,在央视国际网站的栏目简介上,新闻调查栏目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其选题原则:“一起骇人听闻的绑架案也许不会成为我们的调查对象,而一个小人物承包一列火车倒有可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前者可能只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后者却预示着某种体制的变革。但同样是绑架案,如果它的起因表现了严重的社会痼疾,则可能成为新闻调查的选题。新闻调查的新闻有时并不体现通常意义上的时效性,但一定要有厚重的时代感,可以少一些轰动效应,但一定要耐人寻味”。正是新闻调查选题的准确,眼光的独到,使节目有厚重感,给社会以震撼,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树立了新闻调查的品牌。栏目名称面对面新闻调查选题原则“揭示新闻事实对公众的价值意义”“揭露被隐藏的真相”选题角度人物 事件选题案例李俊贤:勇气与责任(2011.04.03) 康厚明:代表农民工(2011.03.27) 跨国撤离中的外交官(2011.03.20)跨国撤离(2011.03.06) 卫彦明:公正与效率(2011.03.06)拍卖骗局?(2011.04.16) 电力高速路(2011.04.09) 黑哨内幕(2011.03.30) 追问核电安(2011.03.26) 日本大地震(2011.03.19) 4.3.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应进一步做好选题规划管理工作随着媒体间的新闻竞争愈演愈烈, 选题策划对电视节目的优化作用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认真研究选题策划规律, 并主动运用其规律于节目的整体策划之中,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大有裨益。新闻事实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是新闻选题分类管理的现实依据。对选题按照特定标准分类, 并根据不同类选题的特点、涵盖范围、报道价值等创建不同的选题管理机制, 进而实施有差别的策划措施, 以最大程度发挥选题效益, 是选题管理的根本目标所在。 选题的分类管理既便于新闻策划的分类实施, 又发挥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 减少了策划的盲目性, 增强了策划的主动性, 做到重点突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进而理顺管理机制, 便于程序化实施与操作。好的选题内容的确定需要整个编辑组成员提前做好大量工作5.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主持人(记者)对比5.1.面对面主持人与新闻调查记者的相似之处面对面和新闻调查中贯穿节目的主题分别是主持人和记者,但是根据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及特征,二者都属于记者型主持人的范畴且都在栏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1.1.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及特征记者型主持人指新闻评论类节目或其他类型节目中以采访谈话为主要工作方式的节目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特征:(一)、是固定栏目的主持人主要是服务于新闻评论类栏目或社会纪实性栏目,有别于那种隶属记者或没有固定栏目的记者;(二)、是工作方式、主持方式具有鲜明的记者采访的特色;(三)、是这些主持人一般有记者工作的背景或经历。记者型主持人大多出现在杂志型、专题型、调查型、访谈型的主持人栏目中。65.1.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中主持人和记者都属于记者型主持人范畴面对面中主持人以采访谈话为主要工作方式,在长达45分钟的访谈节目中对热点新闻人物进行深度解读,这一点来讲,面对面中主持人符合记者型主持人的概念。面对面中主持人具有记者型主持人特征从属于面对面这一档固定栏目的主持人,符合记者型主持人的第一特征;主持人工作方式具有鲜明的记者采访特色,如在每期节目中,主持人都会深入到受访嘉宾生活、工作场所进行实地体验、考察,并在走访中对嘉宾进行随机访问,带有明显的记者采访特色;曾先后在面对面担任主持工作的王志和柴静都是新闻调查的资深记者。新闻调查中记者也同时具备记者型主持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如吴郁所著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一书中在“记者型主持人”这一小节中特别提到新闻调查记者属于调查型新闻节目类的记者型主持人。原文如下“记者型主持人大多出现在杂志型、专题型、调查型、访谈型的主持人栏目中。调查性新闻节目以探寻事实真相为节目宗旨,如央视新闻调查。其主持人重在提问,在碰撞和思索中与受众价值取向产生共鸣。他们以深入细致而又精彩出色的采访,以融传媒意图、受众视角、个性特色与一体的调查访问,把真相和道理挖掘出来,赢得受众格外青睐。”5.2.面对面主持人与新闻调查记者的相异之处5.2.1.面对面更侧重主持人的访谈主持功力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中指出: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的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目的或方向,可能是一开始就相当明确的,也可能是不甚明确的,也可能是在交谈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交谈过程中,不适合谈话目的或方向的话语被删除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这就话题控制能力。面对面主持节王志把提问分解成三个部分:“我关注”、“我怀疑”、“我仍不大相信”、“我关注”,所以我把你请来,我有很多问题:“我怀疑”,因为我不能站在你这边,我必须保持客观:“我仍不相信”,即使你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可能仍然保持质疑的态度。面对面原主持人王志所说: “没有任何修饰的谈话节目,只能靠语言吸引观众,让观众在听到这些语言的时候感到刺激,想往下接着听。而这就对主持人在人物访谈过程中的话题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以易中天:麻辣教授中王志专访易中天时,二者的语言交锋为例 王志: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成功)的诀窍在哪? 易中天:很简单,我就是平时怎么说话,到那时我还这么说。 王志:但你听到过别人对你的批评吗? 易中天:我到真希望他能面对面地坐在这来批评(停顿)没有人来。 王志: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呢? 易中天: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 王志:能不能在百家讲坛继续看到易老师的讲座 易中天:由雇主说了算,雇主是谁呢,观众。 在这短短几分钟的访谈时间里,王志像易中天连连发问,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二者高峰迭起的语言智慧。正是通过专访中王志“质疑”的采访风格,解答了观众心中的疑问,更加真切的了解了易中天成名之后的生活。在这段短短的谈话过程中,主持人的话题控制能力可见一斑。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围绕特定的新闻线索进行追问,而作为嘉宾来讲也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新闻主题进行讲述,这正是面对面栏目定位中的:倾听、交流、探寻、求证。是谁?因为什么影响了我们?我们关注时代:关注时代发展中的人。5.2.2.新闻调查更侧重记者的调查采访功能调查性报道中记者是最重要的,采访是最重要的环节。采访是采访人员用行动和意志,搜集和研究有价值的真人真事作为写作素材的一种艺术活动。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大众传播而进行的认知生活,搜集寻访新闻素材的职业行为。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4 大新闻业务中,采访排在第1 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新闻的传播都必须先有采访,然后才有稿件的撰写、排版、发行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孙玉胜在十年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这样论述:“所谓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者,你获得的事实越多,你离深度越近。”; “最高境界的追求深度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获得更多的事实,并建立事实存在的背景,从背景中去寻找新的事实关联和对事实的解释。利用事实表达来达到理性的深度,这种做法是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7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必须避免因个人情绪影响报道的公正和客观。从事调查报道记者必须明确其可以利用的调查工具和资源,这样才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工作,在不滥用记者权利的基础上,做出公正、真实的报道。记者享有的工作权利并不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士多。他们应该凭借敏锐的真觉,自身的素养和后天的培养,分析判断是非,进而使自己的报道富有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记者经常利用的调是工具有采访、公共档案、个人观察和社会调查。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事实,这方面的调查往往是由某一个预感或线索引起的。它提醒记者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值得认真调查。记者根据某个传闻或怀疑,加上已经掌握的背景材料,可以先得出一个“假设”。当然报道中不能用“假设”这个词,但在开始调查前做假设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使记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要害,以免瞎碰乱撞、虚耗时间。假想一经确定,记者就要像科学家一样着手证实或否定它。记者同科学家一样,他们是真理的追求者。新闻工作和科学一样,经常发生事实与设想完全相反的事。好的记者决不会因为某项证据与其假想不符,就无视或低估这个证据,因为嗅觉灵敏的记者也许会在其他方面发现问题,得到意外收获。调查性报道的成功很难与记者的个人观察完全分开。很多调查性报道之所以失败,往往是由于记者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例如,记者采访报道贫民窟,他们就必须深入贫民窟中,获得亲身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根据房屋检验报告或是屋主和租户的电话采访来撰写报道。亲身经历和观察不仅能支持报道,还有可能会由此发现新的线索。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与一般记者不同,他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首先要有进攻性,即不顾一切的勇气,责任心,熟悉政府内幕;有公正的判断力,无党派偏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嗅觉灵敏、思维活跃,调查性报道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记者要独立展开调查活动,挖掘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真相。另一方面还需要记者具备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及坚定的信念,此外,记者还要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嗅觉灵敏、思维活跃。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而且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和采访韧性。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像凯撒的妻子那样洁白而无可非议。6.面对面与新闻调查的叙述学角度对比6.1.叙事学概念及来源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本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受源于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在结构主义兴盛的大环境下,叙事学迅速兴起于法国。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一路发展到多元叙事学。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正式引入中国,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同时,叙事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有了显著的成果。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Fthes)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使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6然而尽管传统的叙事学在理论上认为不同的媒介都具有叙事功能,事实上早期的叙事学的研究范围局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小说这些以文字为载体的叙事作品。随着电视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异军突起,电视承载着多元化的叙事元素:画面和声音,文字和语言,姿态和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隐含在电视中的叙事。“由于电视对叙事媒体的整合性、对叙事内容的包容性和对叙事技巧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后经典叙事学略显庞杂的半途中开辟电视叙事学分支是必不可少的。叙事一词中,叙为叙述,事为事件或故事,有些人认为叙事作为故事再现的一种方式,与纪实的、客观的新闻无关。几年来,故事化作为新闻的一种讲述模式,使故事一词与新闻多方面联系起来,而叙事与新闻之间的关系也无从阻止。访谈节目作为以谈话支撑的节目样式,“讲述”是主要的形式,“对话是主要的内容,罗兰巴尔特认为“会话也是适宜于叙事的,单一的话语形成单一的叙事,对话的话语形成结构性叙事,事态结合构成事件,事件又结合构成故事。 6.2.面对面与新闻调查叙事方式不同6.2.1.面对面内容的叙事方式面的面作为一个新闻访谈节目,有两个叙事主体,一为主持人,一为嘉宾。其叙事方式主要体现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一问一答的对话。主持人的叙事主要体现在引导上,主持人通过提问,引导叙事方向,控制整个访谈进程的同时控制整个叙事进程,而这个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嘉宾的叙事更加明确完整。嘉宾的叙事体现在回答问题上,而这些答案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事件。面对面的叙事主要涵盖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具体事件的罗列讲述新闻人物的一段人生历程。节目以嘉宾最近所做的事情为新闻由头。新闻由头除了告知观众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嘉宾,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相对鲜活,给人以新鲜感。新闻由头交代完之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嘉宾所做的这件事进行一段具体的讲述,从事件具体要素的讲述引申到事件对嘉宾整个人生历程的意义和影响,由此回叙嘉宾的整个人生经历。节目大体分为现在的人生和过去的人生两大部分,结尾处或对过去的人生做一个评价,或对未来的人生做一个期许结束整期节目。第二种是通过主持人和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对话展现某一个具体新闻事件。 对新闻事件的讲述,自然不必刻意地去寻找新闻由头,节目开篇往往是对整个事件的一个综述,并提出疑问,制造悬念,接下来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一问一答的互动将整个事件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展现在观众面前,结尾处会对整个事件做个总结。第三种是由当事人对某一机构、项目、任务的基本情况做介绍。节目的基本流程是本期预告片+精彩对话摘选+人物简介+正文+结束。介绍性节目包括对基本情况的介绍外加一些特殊的案例分析。基本流程由以下因素构成: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基本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为顺序进行叙述。6.2.2.新闻调查的叙述方式新闻调查作为一档深度新闻调查报道,其叙述方式主要体现为出镜记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调查型采访,揭示事实真相。新闻调查中出镜记者的采访是节目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以出镜记者在现场这样一种形式串联调查的整个过程,但这个节目要表达的重点是记者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相关人士,把新闻事件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在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实地调查循序渐进的找到解决方案。记者出镜采访不仅可以证明调查的真实性、而且通过记者采访不同人士给节目带来现场感,同时推动节目进程,调查结果使得整个节目具有张力。在一个老师的意外死亡中,节目一开始就提出很多疑问,“李尚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遇害的?为什么一个普通老师的死亡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之后便是按时间顺序的追溯,整个节目把观众带进一个有着很强逻辑关系的故事中。它们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解答、一个个事件的讲述,层层推进,以此来推进节目的叙事进程。7.面对面与新闻调查中的情感元素7.1.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元素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芳香疗法专业理论与实践试题礼包
- 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文案策划书
- 春天题材古诗赏析与鉴赏
- 高中物理期中考试试题及评分标准
- 零售行业客户体验优化策略
- 楼宇亮化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排放标准解析
- 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 公司年度质量控制计划书
- 物业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与客户满意度调查
- 2025房屋宅基地买卖合同
- 高一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与测试题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含答案)
- 2025年南网春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餐饮业简易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基于PLC的果园灌溉施肥系统设计
- 南通蓝浦环评报告书
- 商户维护与管理办法
- 2025年武汉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无人机清洗玻璃幕墙技术规范
-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物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