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外交初步研究概述 摘要: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期间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在此阶段,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逐步形成了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作简要研究1-3。 关键词:中国 近代外交 中外关系Abstract: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Opium War (1840)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 After a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ater period,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s gradually formed a Chinese semi 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lapse. At this stage, whether active or forc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o start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of the world,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modern diplomacy. Because of the strong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t ha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diplomacy gradually, and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brief study of the Chinese modern diplomatic history.Key words: Chinese; Modern diplomacy; Sino-foreign relations 一.引言 英国职业外交家尼科松曾说:外交是掌握在国家手中最有力量的武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愿意在其他国家中间处于不利地位,不愿意别的国家靠牺牲它来壮大自己,它就不能没有精心布置和组织良好的外交业务,历史这样教导我们,而现代国际局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外交对国家利益乃至国家命运有重大影响,那么对外交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就可见一斑,其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史!外交关系!外交机构!外交人物的研究上4 近代以来,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已被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己成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的近代外交始于1840年,无论主动与被迫,中国开始了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国外交由此开始,逐渐摆脱了蒙昧的朝贡体制同时,外交机构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5。 二、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期,中外关系史学科内各研究领域的交叉渗透将日益加强。近代中国是列强在东方汇聚的最大舞台(在亚洲其他国家,大抵是某一个列强起着主要作用),列强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因此,任何双边关系研究的深入都有赖于对多边关系的关注。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努力从事多边关系的研究。中美日关系、中美苏关系、中美英关系、中英日关系、中苏日关系以及更多边的综合关系都已成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准确性大为提高,这一趋势无疑会进一步发展下去。 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外关系史学科可说是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中国外交史及国际关系史,还广泛涉及到中外各国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思想史、科技史、社会史等专门史研究。将中外关系的研究与各专门学科的研究相结合,展开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研究,将进一步拓宽学科发展的道路6。三 鸦片战争-清王朝晚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根据不平等条约进驻北京,西方列强希望中国能够建立一个永久性的专业外交机构与外国公使相交涉,而清政府也认识到各国情形不一,又难悬揣而知清政府往往在与外国交涉前无法收集到正确的信息以判断外交形势,因而在对外交涉中使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蒙受巨大的损失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清政府设立了中央一级专职外务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下设英法俄美四股,根据国别和中外关系特点进行了相对较为明确的外务分工,后增设海防股,京师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署也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中国的外交事务终于从行政事务中单独分离出来,中国的外事机构也从非常设-临时性机构转变为制度化机构,所以总理衙门的设立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真正开端。在总理衙门的推动之下中国开始在外国设立使领馆,既形成了事实上的涉外对等交涉,又初步认识到保护中国海外侨民和商民是近代民族国家的职能,不可不谓近代外交意识的觉醒但是总理衙门与近代专业性外交机构仍相差甚远如外务礼仪未摆脱封建色彩;内用外交人员多为兼职,外交事务的商议较难全面组织;管理事务极为庞杂,凡属于外国相关事务皆在其下辖范围之内。确切地说总理衙门不是“外交机构”而是“洋务机构”。同时,清政府南北洋通商大臣及各省地方督抚仍分担部分外交权力,致使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政策不能协调统一,使中国本可以利用外交手段获得的利益不能获得。机构不相隶属,官员争权夺利,有时使外国人也无所适从,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清政府设立更为专业化的外交机构,1901 年 7 月,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 年,清政府将普通的洋务事宜与外务部剥离,极大地增强了外务部的专业性,同时清政府取缔了一些封建礼仪,建立了领事制度,制定了外交规章使外务部更具有了近代化的基本特征法律化和制度化。四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根据规定:中央行政共设九部,直属大总统,外交部在陆军部,海军部之后,位列第三。1月5日,王宠惠就任国民政府首任外交总长,魏宸组就任外交次长。2月6日临时政府公报刊登了大总统提交参议院的外交部官制规定了外交部职员构成和组织机构。这时出现了北京政府外务部和南京政府外交部并存的状态。随着清帝宣布退位,受南北议和的影响,北京政府于3月10日将外务部改称外交部。南京参议院于4月2日决定迁往北京。迁都北京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王宠惠改任司法总长兼外交部顾问,魏宸组改任国务院秘书长,后任驻荷兰公使。陆征祥上任后,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并“把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陈体强评价说,民国元年的外交部“整个接受了西洋的组织,特别偏重于法国的色彩,其机构简单而合逻辑,责任确定而专一”(陈体强:中国外交行政第51页)。这样,中国外交机构就实现了从“仿日”到“仿西方”的转变,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五 国民政府时期1927 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从而展开了国民政府外交的新局面。在其统治的 22 年间,并非如往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对列强一味的妥协、卖国,实际上南京国民政府也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成就。虽然整体上中国的国际主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但是这种努力和付出的艰辛是不应该被忽视的7。(一)争取国家、民族的主权完整 辛亥革命后,随着国民的民主意识的日益高涨,收回关税自主权,实现关税自主,成为全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此问题采取积极解决的态度,1928 年国民政府宣布关税自主,公布固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虽然此条例受到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反对而没能付诸实践。但国民政府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久后国民政府就与英、法、美、德等国进行谈判并签订关税平等条约。最终随着海关进口税税则的制定和1931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南京国民政府就收回了自南京条约后丧失的海关主权,真正的实现了国家的关税自主。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就向英、法、美等国发出照会,提议废除各国的在华领事裁判权,但英、法、美等国纷纷反对,他们以中国法制不健全,没有独立的处理事务的能力为由,只是同意逐步递减而不是取消。1943年10月,中国同英国、美国进行谈判并达成了一些协定:废除对中国不平等的九项条款,第一,领事裁判权;第二,驻兵权,包括使馆界及其北宁铁路沿线等区域的驻兵权;第三,租界问题;第四,特别法庭;第五,关于外籍人士的特权。第六,关于军舰行驶的特权;第七,关于英籍海关总税务司的特权问题。第八,关于内河航运权及沿海贸易的问题;第九,影响中国主权完整的一些其他问题。随着协议的签订和正式实施,中国与英、美两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得到了废除,中国赢回了丧失百年的主权,不仅维护了司法主权,还使“国中之国”的现象不复存在8-10。(二)争取苏联和美国的援助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法西斯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中国与世界的命运可谓岌岌可危。由此,中国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积极寻求国际援助。1934 年,国民政府派军事代表团访苏。1937 年 8 月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同时签定了从苏联购买武器的借款协定。1937 年11 月应国民政府之邀,苏联陆续派遣军事顾问、技术专家、志愿飞行员等援华。国民政府先后两次与苏联签订借款协定,借款总额共达到 2 亿美元。这些战时所需的物资、金钱、军事人员给予了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极大的鼓舞与帮助。 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仍然积极寻求美国的援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世界大战的进一步扩大,美国被迫卷入战争,中国终于迎来了美国的大规模援助。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外交上的种种努力,通过“桐油贷款”“、滇锡贷款”“、租借法案”等等一系列方式,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中国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从美苏等国获得的大量援助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1-12。(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扩大中国的影响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2 月,中国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 年中、英、美、苏等国在华盛顿积极展开会议,签订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作战,不单独缔结任何停战协约,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中重要的一员。1945 年积极发起成立联合国,通过联合国宪章,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也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六 结论 晚清的几次外交改革,客观上成为中国外交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总理衙门,引进西方外交体制,跨出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第一步;清末外务部改革则进一步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外交制度,成为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中又一重要环节,也为辛亥革命后民国外交近代化打下了基础;民国初年的外交部改革对促进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具有近代外交知识的专门人员,使中国初步确立了近代外交体制13。 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特点与内容,本文对次做了简要的研究与概述,以供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作以参考。参考文献:1中国近代外交史 赵佳楹 世界知识出版社2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 (日)川岛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02月3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研究李兆祥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7月4易中梅. 民初外交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5吴成章:5外交部沿革纪略6,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25辑,第55页6李恩涵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7林红玲. 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的觉醒J. 历史教学问题,2015,01:111-11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化学反应热课件
- 高中信息人工智能课件
- 高三锂电池课件
- 煤矿器增压泵技术许可及市场推广合作合同
- 高端商务写字楼租赁合同样本(含物业服务)
- 商业地产租赁合同租赁面积及租金调整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子女生活费支付确认书及欠款还款协议
- 髌骨骨折护理
- 离婚赡养费调整补充协议示范文本
- 留学移民政策咨询服务协议
- 语法填空公开课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完整word版)个人健康体检表
- 急性肾盂肾炎护理查房课件
- JJF 1062-2022 电离真空计校准规范
- AS9100D体系标准中文版
- 中国铁塔-基站规范培训课件
- GB-T 41378-2022 塑料 液态食品包装用吹塑聚丙烯容器(高清版)
-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预审核指南(三)审核和发行程序及其实施
- 食管癌颈部吻合ppt课件
- 脐针临床实战解析(案例分析)精品医学讲座课件(210页PPT)
- 陶瓷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