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_王家义.pdf_第1页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_王家义.pdf_第2页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_王家义.pdf_第3页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_王家义.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卷 第 2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ol 11 No12 2007年 11月 Journal ofYun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 Nov 2007 收稿日期 2007 10 09 作者简介 王家义 1977 男 湖南郴州人 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 王家义 1 2 11湖南工程学院 外语外贸系 湖南 湘潭 411101 21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1 摘要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 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简要介绍了英汉 对比研究 探讨了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并对国内英汉对比翻译现状进行了述评 对今后的研究提出 了展望 关键词 英汉对比 翻译 现状 中图分类号 H 31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390X 2007 02 0065 04 A Survey on English Chinese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WANG Jia yi 1 2 11Depart 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Trade Hunan Institute ofEng ineering X iangtan 411101 China 21School ofForeign Studies HunanUniversity ofScience andTechnology X iangtan 411101 China Abstract Contrast is not only a basic way for people to recognize and study objects but also a basic way of language study This essay briefly introduces English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fter stating and commenting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Chinese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our country we prospect the future study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contras ttranslation studies status quo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 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 方法 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王宗炎 1983年曾指出对比分析 是一门既新兴又古老的 学问0 对比分析是新兴的 因为这个名词的流 行才不过二十来年 对比分析是古老的 因为自 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 0 1 这句话既道出了语 言对比的历史 也道出了翻译与语言对比的割舍 不断的联系 本文对英汉对比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探讨了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关系 并对国内英 汉对比翻译现状进行了评述 对今后的研究提出 了展望 一 英汉对比概论 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从 20世 纪 50年代发展起来的 主要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 言结构系统的共时现象的对比寻求其语言结构系 统关系的异同 2 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 究可追溯到 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 5马氏文通 6 和严复的 5英文汉估6 刘重德 3 把我国对比研 究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马建忠的 5马氏文通 6 和严复的 5英文汉估 6 开始到 20世 纪 40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 赵元任 黎锦熙 王 力 吕叔湘都对英汉对比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到 1976年是我国对比研究的第二时期 由于 种种原因 这时期的对比研究几乎陷于停滞 成 果寥若晨星 1977年吕叔湘发表了 5通过对比研 究语法6 标志着对比研究的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由于改革开放 国门打开 我国逐渐掀起了学习 外语热 随着英语教学的蓬勃开展 英汉 汉英 语言对比研究热情愈来愈高 成果逐渐多起来 从 1977 1997年的 2O年间 共发表对比研究的 论文 600多篇 著作近 4O部 而 1998 1999两 年就出现对比方面的论文 200多篇 还不包括翻 译方面的文章 增长的速度实在是惊人 4 且有 继续上涨的势头 可谓欣欣向荣 许余龙的 5对比语言学概论 6 1992 是我 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 法的专著 该书于 2002年做了较大修订与补充 并更名为 5对比语言学 6 该书为英汉语言的对 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具体参照的理论框架 此 外 一批带有综合性质的英汉语言对比著作也先 后问世 如潘文国 2002 熊文华 1997 邵 志洪 1997 赵世开 1999 何善芬 2002 以及魏志成 2003 等 这些著作都从不同角 度 在不同程度上为构建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做出了贡献 二 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 一 语言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途径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 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5 翻译的任务是将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 达形式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 尤其涉及 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 所以我们认为作为 意义 再生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0 翻译首先跨越的是 语言障碍0 即符号转换 因为翻译中的语言障 碍是因语言蕴涵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 而每一种 语言和文化都是一个互为母体不可分割的文化复 合体 语言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 对象 而通过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了解和把握语言 文化的异同也就成为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首要任务 和基本途径 无论从翻译实践的原文词义句式的 正确理解到译文语句的准确表达 还是从翻译作 品的主题意义到风格特征的把握 都离不开对比 的方法 就英汉翻译而言 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仍 是立足在语言学 文学 文化学 哲学关照下的 英汉双语的异同性 找出异同性 尤其是系统意 义上的形式结构的系统性 就必然会使翻译操作 带上浓厚的主观性 就谈不上翻译学 二 翻译学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翻译学可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以 丰富英汉对比研究的内容和手段 使双语对比研 究更加深入 更加切合实际 香港岭南大学翻译 系的李东辉博士 6 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尝试 他以 具体语篇中被动式的双语转换为例 结合哈贝马 斯的普遍语用学理念和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操作框 架 对源 译语在语篇 体裁 语域变体 言语施 行的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翻 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句法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 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 指出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 的人类交往行为 而人的交往资质不仅包括主体 的言说构句能力 也包括主体如何言说以达到以 言行事的能力 因此 英汉双语对比研究应从文 本内的句子层面扩展到文本外各种构成言说者主 体交往资质基础的社会文化层面 三 国内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现状 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向来重视把对比研究的成 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和实翻译践 近十年我国的英 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由于加强了学科理论建设 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研究成果非但数量可 观 质量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发展之迅猛 研 究成果之丰硕 均为前所未有 在这一喜人形势 下 不少研究者纷纷著书立说 撰写了一大批体 现英汉对比研究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应用 性论著 其中 有明确表明与翻译或教学挂钩的 如赵永新 1995 1997 汪榕培 1997 熊文 华 1997 陈定安 1998 陈治安 2002 萧立 明 2002 邵 志 洪 2005 刘 宓 庆 2006 等 而把对比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翻译理 论和实践的论文则更多 如 曲燕 2006 司 显柱 2005 王玉章 2001 封宗颖 邵志洪 2004 张 新 红 何 自 然 2001 郭 建 中 2004 等 这些专著和论文为对比研究成果的 应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翻译理 论和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 宏观研究明显发展 1 刘宓庆语言对比研究的多维度 刘宓庆在 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6 中提出了翻 译学的基本原则理论 7 重描写 建立翻译理论 的功能观 重对策研究 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 践性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 对方法论提供理论依 据 并指出从翻译理论的要求来看 对比研究应 该是 多维度的 0 multidi m ensional 如表 1 就翻译学而言 语言对比研究属于具有决定 意义的基础研究 在历时与共时 静态与动态以 及结构与功能三个层面上对比的深度与广度可以 很大程度上决定翻译理论的整体水平 66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 1卷 表 1 语言对比研究的多维度 历时比较研究共时比较研究 静态 对比 研究 1 类型学维度 文字词语结构系统 2 语义学维度 语义结构系统 3 语法维度 词法句法结构及语段结构系统 着眼于结构的对比研究 大体相当 于 体 0 动态 对比 研究 4 语用维度 i 表达法系统 ii 思维方式 和风格对比研究 iii 对比研究的全景式应用 着眼于功能的对比研究 大体相当 于 用 0 2 邵志宏的 英汉对比翻译研究0 框架 邵志宏 8 在其专著 5汉英对比翻译导论6 中 分析了翻译学的 内部系统 0 internal scheme 与 外部系统 0 external sche m e 翻译的外部 系统是十分广泛的 它的三个次系统是 哲学思 维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 并提出 了建立 英汉对比翻译研究0 的设想 其框架如 下 3 文化对比与翻译 思维方式对比与翻译 曲燕 9 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和 翻译实践的最基本维度之一 是翻译研究科学化 的依归 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整合 翻译其 实就是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不同阶段或不同地 域变体之间的转换 转换的基础是对比 通过对 比 区分出同和异 然后集中精力探讨异质现象 的处理 其中 语言文化对比是核心 司显柱 10 以中西思维方式为视角 论述了中 西译学的不同发展轨迹 该文首先描写和分析了 杨译本与霍译本语言特征及差异 然后在质疑译 学界同仁将这种差异归于诸如翻译目的 文本类 型 译文读者对象等见解基础上论证了翻译主体 翻译观的差别才是造成两译本语言差异的深层根 源 接着对中西译者翻译观的差异 形成及根源 从分析中西文化入手予以阐释 王玉章 11 指出思维和语言紧密相关 中国人 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汉语和英语对同一主 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 因此中英文在篇章 段落 和句子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 中 对原文篇章和较长段落的思维方式 不可 能也不必要进行转换 但是 在翻译某些较长句 子或较短句群时 这种转换是十分必要 而且 是可行的 并以翻译实例说明 这种转换是提高 翻译质量的可靠方法 二 微观研究更加深入 我国学者向来善于运用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 指导翻译实践 并能提出有效的翻译策略 研究 领域涉及词汇对比与翻译 语法对比与翻译 篇 章对比与翻译 修辞对比与翻译 语用对比与翻 译等 以下学者在英汉对比与翻译的微观研究进 行了深入研究 封宗颖和邵志洪 12 从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在实 现深层回指上的不同倾向入手 分析英汉两种语 言在实现语篇衔接上的不同手段 并借助语用推 理对深层回指进行了释义 进而指出其在英汉互 译过程中的方法 易敏 13 运用语义场理论层次系统的思想 聚 合关系与组合关系互补的思想 比较汉 英 日 语关于 笑 0 的语义场 从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 语词义系统 黄振定 14 从英汉文学语篇对比来谈翻译 认 为英汉文学语篇对比的功用之一是有助于二者互 译的完善 张新红与何自然 15 在其文 5语用翻译 语用 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6 中讨论了语用学理论对 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 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 应用 该文认为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 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 67第 2期 王家义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 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 对源语和译 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李维琦 16 从对比修辞学的角度来谈翻译理 论 认为翻译理论与对比修辞学是两门语文学科 它们有相同的方法论基础 即都是在语言环境的 平面上对语言材料和文学材料进行比较 这一共 同基础 无疑决定了这两门学科极其相近 但并 不能使它们完全等同 因为不论是研究对象本身 还是在所解决的课题的特性上 它们之间都存在 差别 四 存在的不足 随着英汉对比研究的深入 英汉对比和翻译 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 但也还有不足之处 1 英汉对比与翻译的性质 目标和任务 以及 学科的理论框架等对学科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的宏观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2 比较0 与 对 比 0 术语使用混乱 赵世开曾指出目前学术界在 使用 比较 0 和 对比0 这两个术语时 极度混 乱 0 希望能够区分这两个术语 也有人主张使 用 比较0 而不是 对比0 如任学良 魏志成 五 展望 英汉互译和英汉对比的关系密不可分 再好 的英汉互译理论也离不开具体转换的两种语言 也不能不以英汉对比研究的成果为基础 就英汉 翻译而言 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仍是立足语言学 文学 文化学 哲学关照下的英汉双语的异同性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 合 2 加快英汉对比研究成果在翻译研究中的 应用 3 突出英汉对比与翻译的性质 目标和 任务 以及学科的理论框架等对学科发展具有头 等重要意义的宏观研究 4 从形式和结构上对 双语作出周密的符合科学的形式论证和对应矩阵 推导出最佳对应规律 以提高双语转换的质量和 效果 5 在以下三个难题上寻求突破可促进机 器翻译的迅速发展 英汉语中一词多义问题 英 汉语中某些句子的字面含义与句子的真正含义的 差异问题 英汉语在句子结构上的不同问题 六 结语 语言对比是翻译的核心 英汉互译的理论 方法与技巧皆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异同对比的基 础之上 语言对比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途径 翻译 学又可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以丰富英 汉对比研究的内容和手段 使双语对比研究更加 深入 更加切合实际 我国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 研究总体上宏观研究明显发展 微观研究更加深 入 但也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英汉对比与翻译的性 质 目标和任务 以及学科的理论框架等对学科 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宏观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比较 0 与 对比0 术语使用混乱等 参考文献 1 王宗炎 对比分析和语言教学 A 李瑞华 英汉 语言对比研究 C 上海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2 杨自俭 英汉对比研 究管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