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doc_第1页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doc_第2页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doc_第3页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doc_第4页
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调查: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www.XINHUANET.com2005年10月22日 15:19:49来源:新闻记者【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稿】【读后感言】【进入论坛】窗体顶端【推荐】窗体底端【关闭】新 华 网 检 索.传媒在线导航.传媒期刊传媒研究热点直击新新传媒国际传媒记者行动精彩瞬间媒介经济传媒了望他山之石新闻背后传媒职场2003年,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面临一次转型,这个转型有这么一些背景,一个是央视以市场导向来考评栏目,搞了末位淘汰制,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每个栏目必须面临的问题。2003年我们碰到几个问题,首先是我们栏目本身的分离,比如说我们的王志、董倩被分离出去了,然后面对面也分离出去了,再就是新闻频道的开播,我们的竞争对手增加了若干倍。另外一个就是央视一套的全面改版,使得新闻调查和同一首歌、幸运52、开心辞典这些综艺性、娱乐性的栏目,在同一个时段来进行竞争,非常残酷。我们2003年就面临什么样的选题、什么样的形态是新闻调查节目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七年的节目进行了一次梳理,今天这个报告就是这个梳理的结果。 新闻调查的发展历程 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梳理成三个时期: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探索时期相对比较长,从1996年到2000年。这个栏目在1996年5月17日开播,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这“三步走”的战略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在1996年年初的时候,决策者们就想做调查性报道,但是第一批样片出来了以后,都没能通过审查,说明当时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不适宜做这种深度的大型调查性报道的。后来我们主任就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做主题性调查,因为1996年正是中国很多改革走到一个关口的时候,很多国计民生,比如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社会问题也是整个国家比较关注的,新闻调查就对这些深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关注,所以主题性调查非常吻合当年形势的需要。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一个广告语,提出我们栏目的主打就是:重大新闻事件全面深入,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一波三折,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当时的选题方向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就是关注改革的进程,关注人物的命运和复杂问题的深层探究。 在这5年当中,这些节目,这些具有理性分析精神的节目,它为中国的电视带来什么?我认为就是理性精神的培养,冷静、平衡、深入、客观、质疑,像这些调查节目的品质,我们在这5年当中,应当说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5年当中,除了刚才说的这些选题之外,我们还对深度新闻报道的其他样态也进行了一些全方位的探索。 一个是主题性调查。比如说一个城市交通发展能不能把公交放在第一位,这是表达了一种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转变,转到以民为本的主题上。再如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也是我们国企老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得不做出这种痛苦艰难的选择。这两期节目是我们主题性调查的代表性作品。 再一个是舆情性调查,就是对带有政策性的众说纷纭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比如说上海的择校好不好,我们搞了一期一言难尽择校生;我们还在上海搞了安全套该不该进校园的调查报道。像这种呈现多种观点、有多种争议的选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舆情性调查。 第三就是历史揭秘,像恢复高考20年、羊泉村记忆(中国首部对中国慰安妇多年来生存状况的全景式的记录)等等。 第四是事件性的调查。我们选择了一些比较具有时代特质的代表性的事件,比如说胡子工程备忘录,是说一项技改工程花了若干年的时间,盖了五百多个公章,结果到后来导致国家的投入成倍增加,是批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个回溯式的调查。再一个就是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一名医生为了救病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像这些节目它都有事件作为依托,而且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挖掘,反映中国法制、人情、伦理的一些冲突。 第五是纪录式的调查,之所以称为纪录式调查是由于这种片子内核就是纪录片,我们用调查的记者来给它包装起来。再一个就是面对面的鼻祖,就是我们说心理层面的调查,也就是一对一的深度专访。 最后就是内幕调查,这也是我们今天大量制作的节目,就是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在这5年当中出现过一期,就是1998年由王莉芬制作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是一些地级政府为了虚假的政绩,蒙骗了国家,也蒙骗了广大农民,后来耗资2个多亿。这个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一些有关行为也得到了制止。 在2000年之前,我们从主题性调查逐渐走向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调查,然后进入到一些人文性的故事。2000年到2002年,这个时候有一个转折,就是我们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这个口号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当时,中国好多专家都认为新闻调查的定位模糊不清,似乎什么都能做。就像上面介绍的,我们曾经做过那么多的新闻样式,几乎囊括了所有新闻事件报道的样式。有专家就说,到底什么是你们的特色,不清楚。为了给新闻调查找一个识别的信号,找一个识别的特征,我们给这个栏目进行了排除法,就是要弄清楚强化什么、排除什么。 提出这个口号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真相,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和梳理。真相,我们认为就是一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有的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之所以我们对真相的遮蔽有这么多解释,是想通过这种阐述来对我们以往的节目也能有一种解释,所以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宽泛一些。 “探索事实真相”这个广告语打出来后,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们2001年的创作就出现了一次高峰,就是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比如温岭黑帮真相、海灯神话是我们最早播出的揭露司法腐败的节目,再如最后的警示,是对上海榕树下网站上推荐的一名艾滋病人的独家专访。像这些节目,都越来越靠近揭内幕的调查。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也发现这种所谓揭内幕的作品、探索事实真相的作品,非常符合观众对调查性节目的期待,也符合一个调查性节目的定位。如果我们做的节目是一个未知的、有迷惑的、有迷惘的话题,就特别适合由新闻从业人员来挖掘,对它进行深入的挖掘,也符合我们早期提出来的“新闻背后的新闻”这一定义。 到了2003年,由于残酷的竞争背景,我们把调查性报道提出来,试图对中国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进行一种全面的实践。 刚才说到我们从2001年以来的代表作,像远华大案、南丹矿难的确是揭内幕了,但是这些节目算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呢,根据我们的理解,它不算是调查性报道,因为它不是记者的独立调查,它是中纪委、司法机关报告完了以后,我们跟进,就是俗话说的“打死老虎”。 调查性报道为什么会有比较高的声望,受到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尊敬呢?就是因为它能够凸现一个媒体和记者的品质。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我们当时提了一个目标,最高目标就是一个月有一期有影响力的调查性的报道。如果实现不了,就争取两个月一期或者是一个季度一期。我们认为,在当今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这个市场上,唯有做调查性报道,既符合我们栏目的精神追求,也符合我们栏目长远的发展,才能够使我们的这个节目在中国的深度报道的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对调查性报道概念的不断理解 在实践当中,我们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做了一些梳理,进行了一些消化。 像美国的60分钟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就是通过记者的调查来揭露社会某一集团,企图掩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阴私。他们认为,该监督的都是一些强势部门,比如说警察、企业集团、政府部门还有黑社会,因为只有这些大的强势集团才有可能干出给广大公众带来损害的事情。对于这个定义,后来我们在消化的时候,又综合了包括一些平面媒体的定义,最后就挑选出三条我们认为调查性报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比如说有个人干了坏事,他出来自曝黑幕,悔过自新,我们认为这不符合调查性报道的要件。我们的调查性报道,就基本上围绕这三条来进行实践。 其实刚才所说的三个条件,是一个狭义的调查性报道,在西方的调查性报道里还有一种,我们认为属于广义的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像我们2003年制作的双城的创伤,是关于青少年自杀原因的调查,这是个心理层面的调查节目,不属于揭黑幕,但我们认为它也应该属于调查性报道,属于广义上的调查性报道。2004年我们还做了一期关于淮河流域由于几十年的污染,导致了一个癌症村村民莫名其妙死亡的报道,在这个调查中,也没有对权力部门的监督,只是跟卫生跟健康有关的这么一个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这种节目,也应该属于调查性报道,但是不属于揭黑幕的报道。 另外,我今天特别想提出来的,就是我们在消化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听到一种我们认为不是特别科学的阐述,叫做正面的调查性报道。可能这位专家在写文章的时候,看到新闻调查播出了大量正面的节目,而新闻调查又是一个调查性报道栏目,所以就有了正面的调查性报道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观点跟我们传统的调查性报道概念有歧义,我们觉得,不存在正面调查性报道这么一个概念。为了解释这个困惑,我们提出了“调查节目”的概念。调查节目,第一它是对问题的报道,就是解决某种问题;再一个就是事实的印证,另一个就是它有调查的行为,采访手段的多样化。比如正面报道如果用调查的手法来做的话,它可能是调查节目,但它不是调查性报道。而调查性报道,只是调查节目中的一个部分,它就是揭露黑幕和内幕,就是一个独立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有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把调查节目和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区分开来,其实就是想回答正面人物能不能做成调查节目的问题。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说对执法公平,我们可以用暗访和质疑的形式来进行报道,只要你用了调查节目的手段,所谓的中性或正面选题是可以做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黑龙江执法系统的节目,对当地官员进行了一次暗访,并且跟进做了一期节目。 还有一种高级形态的调查性报道,这些调查必须有独家的发现,完整的调查过程,个性化的调查。独立的媒体调查必须是媒体自身的调查而非他人调查的结果,这就把大量的所谓揭黑幕,实际上是司法报道的节目给除去了。记者也要有职业的调查态度,有平衡的调查意识、独立的采访风格。再一个就是深入的独家发现,任何一个成功的调查节目都必须有独家的调查发现,这种发现对于揭示真相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深化节目的主题。还要有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说我们的记者是调查行为的主体,他们的调查始终贯穿整个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到结论和判断。比如我们做过的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虽说没有完全推翻有关部门的结论,但我们提出了另外一种判断的可能。 为了促进电视调查报道,我们制定了栏目的定位、竞争策略、激励机制,我们还搞了主持人中心制,对揭黑幕的节目从经济上,从整个评价体系上倾斜。因为时间不多了,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我们认为,调查性报道生产的基本要件应该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坚定清晰的理念;再一个是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做调查性报道,是要耗时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