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第8、9课教案.doc_第1页
7上第8、9课教案.doc_第2页
7上第8、9课教案.doc_第3页
7上第8、9课教案.doc_第4页
7上第8、9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甲骨文、文字演变。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手段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二次评课 导入: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意识、历史风俗、政治经济等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融合到一定程度时,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种文明就正式形成了。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最终汇合到中原大地,随着夏朝国家的诞生,中华文明就正式形成了。中华文明是世界现存的唯一个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依然高度保持其传统文化的文明。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从不间断,让中华文明的辉煌永不终结?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勃兴。 引出中华文化的勃兴课题 新课 一、文字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走过了四千年的悠悠岁月,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有生命力,最富想象力,最具表现力的文字 1、汉字的雏形 神话中仓颉发明汉字;半坡彩陶上的符号;大汶口灰陶尊上的符号;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夏 2、汉字的成熟 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清。 请同学们看课本42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与探究: 认识“六书”法则 探寻汉字渊源 象形(木)、指事(本、末)、会意(休)、 形声(案、杆)、转注(老和考)、假借(自)。 3、金文、铭文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毛公鼎上的铭文西周。 西周晚期,人们对各地的铭文进行了初步的统一,形成了大篆。 4、毛笔书写 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便于书写的毛笔,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文字。 5、汉字的演变 二、科技 科技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代科技体现了中华民族蓬勃的探索精神和伟大的创新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茁壮成长并长期雄踞世界之巅 1、 天文 商朝甲骨文里有目前最早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文字记录。 当地球、月球运行到位置与太阳大体成一条直线时,如果月球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处在月球挡住部分或全部太阳所形成的阴影区的地球上的观测者会看到日食现象。如果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处在地球挡住太阳所形成的阴影区的地球上的观测者就会看到月食的现象。 哈雷彗星围绕太阳从东向西沿着扁长的椭圆轨道运行,平均周期为76年。地球上的观测者平均每隔76年可以看到它的“回归”。 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哈雷彗星在公元前613年的“回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这颗彗星最近一次光临地球是在19851986年,人们要到2061年才能再次见到它。 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动脑筋,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2、 历法 农历是中国古人根据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月球的月相盈亏和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来制定的历法。以月球完成一次月相盈亏变化周期(即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积12个月为一年,有354或355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365天)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有13个月,共383天或384天。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又把太阳高度完成一次变化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过程分成24部分,设置二十四节气,用来指示对应的气候特征,指导农业生产。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朝,故称为“夏历”。到商周时已经相当完备,后一直完善并沿用至今。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3、 医学 活动与探究: 讲扁鹊的故事 认知中医奇效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中国古代科技探寻自然规律,关注人民生活。但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而言,人民拥有富足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伟大生命力 三、文艺 文艺是民族情感的充分绽放。中国古代文艺反映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关注民生的感情、热爱祖国的激情、和谐社会的热情,陶冶了中华民族和谐豁达的性情,成为使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伟大情感力量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中国人民集体灵感的结晶,是中华文学的伟大源头。 关雎木桃蒹葭反映了先秦人民对美好纯洁的爱情的向往;无衣反映了对战斗英雄的礼赞;伐檀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憎恨一部诗经,反映出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只有有着丰富情感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 2、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博采众家之长,汲取民歌精华,创造了新的文体楚辞(“骚”)。他把自己的政治主张、人生理想、对祖国和人民深厚的情感熔铸在楚辞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离骚是楚辞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治国的理想、爱国的热情、忧国的痛苦,以至于整个生命的激情所铸就的宏伟诗篇。 3、钟鼓之乐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乐于创作、欣赏音乐,但只有中华民族把音乐提高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这就是中华礼乐。钟鼓之乐不仅是宫廷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中国人通过礼乐和乐心灵、和顺民众、和睦家庭、和合国家、和谐天下的理念。代表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礼乐精神,而注重礼乐成就了中国数千年礼仪之邦的美名。 四、小结 课堂练习创新课时训练第8课“探索导学”部分 1、通过“甲骨卜辞”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商朝历史。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商朝)。反馈 教后反思 课题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手段讲述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二次评课 导入: 哲学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人生、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进行探讨,试图创造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他们的思想让理性的光辉照耀中华大地,铸就了伟大的中华精神 引出中华文化的勃兴课题 新课 一、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楚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1、学派 儒家学派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儒家学说的内容,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战国时,“儒分为八”,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2、时间:春秋晚期 3、思想 政治上提倡“仁”。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讲“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为“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教育上也有突出贡献。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有些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退休官吏,回到家乡收徒设教,兴办私塾,不过影响不大。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孔子也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孔子办学,主要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在他30至35岁之间,第二个时期在他37至50岁之时,第三个时期是他的晚年,即68至73岁之时。他主张“有教无类(类,指贫富贵贱的等级区别)”(论语卫灵公),只要“自行束脩(十条干肉)以上”(论语述而)就收为门徒。这样,比较贫寒的平民只要交得起束脩的都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孔子一生教授的门徒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认字写字、数算术)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贱,出身贵族的不多。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讲高深的内容)”。平时,孔子非常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程度,熟记在心。在教学中,他一方面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大小,进行不同的指导。“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4、地位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动脑筋:阅读课本47页的“动脑筋”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二、老子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 1、 学派 道家指的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不过,道家一词出现较晚。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并没有道家学派的说法。道家之名,是汉代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提出的,称为“道德家”。至汉书艺文志,始名之为道家,列为“九流”(“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道”派生的,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作主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尚贤”,认为“法令滋彰”反而造成“盗贼多有”,“不尚贤”可以“使民不争”。 2、 时间:春秋晚期 3、 思想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