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北伐史纲(仿剑桥体,娱乐为主).doc_第1页
简明北伐史纲(仿剑桥体,娱乐为主).doc_第2页
简明北伐史纲(仿剑桥体,娱乐为主).doc_第3页
简明北伐史纲(仿剑桥体,娱乐为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明北伐史纲(仿剑桥体,娱乐为主)导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歌公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一只来自华南地方政权的精锐军队(国民革命军: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奋起北上、连战奏凯。军歌歌词内容严肃,亦不算朗朗上口。原曲洋溢着浓郁的波西米亚风格,日后却以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于中华大地广泛传诵(两只老虎的传奇,the Legend of Two Tigers)。国民革命军统帅蒋介石先生,于北伐成功后不久,实现“名义统一”(unity in paper)的荣耀壮举。令人吃惊的是:除却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洪武北伐”(the Northern Expedition from Ming),此竟为中国上千年历史中,唯一一次由南至北征伐、名义上统一华夏疆域(One Complete China)的军事政治成就。然而翻遍中外资料,甚少有专著详述这一特色现象。有鉴于此,笔者依托剑桥中华古代史研究所(Cambridg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CCAH)的优势,特意编撰此书,以期填补若干空白。以下言归正传。如何界定“北伐”?顾名思义,“北伐”可解释为“向北征战”(Northern Expedition)。然而与西方主流语境中的“东征”(Cruciata)类似中国古代的北伐,实则有着更深层次的特指。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诠释:一、方位 “向北”(Towards the North)。如此,早期可考的“周灭殷之战”(Zhou K.O. Yin,殷即商朝),则为典型的“向东”之战,当然不能称其为“北伐”。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汉灭西楚、北周灭北齐,等等。而作为同一枚硬币的另面,“南征”乃是中华数次统一(全面或局部)的惯常形式,如西晋灭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等。纵使南征成功的概率远高于北伐,长长一大串失意者与失败者的名单,依旧令人触目惊心:曹操、苻坚、拓跋焘、耶律德宗、完颜亮、借用一句古老的中华谚语:“时势、地理、人心,缺一不可。”以上事实便不难理解。至于各时期北伐、南征成功与否的具体决定因素究竟为何,也将是本书后续将着力展开论述的重要课题。二、发动主体为各类南方政权(Southern Regime),且具备一只精锐的正规政府军(Regular Army)。每逢乱世必不缺席的“绿林”(bandit)、“流贼”(fluid criminals)、“乞活”(I WANT TO BE FULL)、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势力这些中国古代的罗宾汉、饥饿者、破产商贩、异教徒等等,由于罕有持续稳固的根据地、方向明确的战略目标,多数情况下对衰落帝国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亦不足以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北伐”。即使有幸当选万里挑一的成功挑战者(如唐末的黄巢),也不过是混乱时局下的混沌结果而已。(Chaos in, chaos out.)从非正规军到正规军,却绝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范畴。且看东晋这个绝佳模板由世家门阀(blue blood)所掌控的司马氏朝廷,对待“流民帅”的态度,如何从猜忌过渡到利用,再产生近似“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式(Stockholm syndrome)的依赖;而脱胎于非正规势力的“北府军”(the Army to the North of Yangtze River),其天选领袖(the Chosen One)刘裕,又怎样通过平定内乱、北伐邻国的方式,完成桓温(“臭名昭著的贵族”,the notorious noble),生前绝难触及的终极梦想。三、交战双方实力、地位对等(Equity),以及“均势”(Equilibrium)。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抗衡(Central Civilization VS Northern Barbarians),毫无疑问乃是中华历史发展演进的主要线索之一。较为明显的例子:匈奴之于两汉、突厥之于隋唐、蒙古之于明清,难言双方“对等”,北方“吵闹的邻居”(noisy neighbours)相对对长安、洛阳、北京政权的阶段性威胁,不过是各自上百年国祚中的小小插曲。更加久远而经典的“非对等”案例,还可举出一桩。春秋早期,管仲(GuanZhong)这位齐国的黎塞留、俾斯麦,一度率军成功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华夏,令伟大的孔夫子(Confucius)也赞叹不已。很遗憾,笔者同样不称其为“北伐”。本书所论述的历史阶段,集中于“中华第一帝国”(秦汉)、“中华第二帝国”(隋唐)、“中华第三帝国”(明清)之间的“分裂期”(Divided Period),更通行的名称乃是: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蒙(元)。(关于“中华帝国”的分类,请参考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可以认为,正是由于长期持续的“均势”存在(一般超过十年),北伐阻力历来重重,并有着非单一英雄人物所能左右的“历史宿命”(historical fate)。处于“均势时期”,由南方正规军向北方大国发起的凌厉攻势同时符合上述特点的,春秋有例。楚国、吴国两位源自南方蛮夷的翘楚,一度令郑国、齐国、晋国等中原“轮流坐庄的霸主们”(Hegemons in turns)难堪不已。姑且抛开其各异的悲剧结局,上述两国的“北伐”之所以非典型,乃因紧随其后的第四个特点。四、内含“正义性”(Justice),亦或“正统”(Legitimacy)。根据中古时期的象形文字百科全书说文解字记载,“伐”字的最初形象乃是用长戈砍杀人头,代表着最原始的“个人与个人的战争”(霍布斯语),后期则引申为集体的、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而在更古老的典籍尚书之中,“伐”与“罪”通常密切相关,“(周)武王伐殷”(前述“周灭殷之战”的另一表述方式)即为最典型的运用。简言之:周武王(Ji Fa)代表天然正义的一方,通过率军“征伐”的形式,消灭理政混乱、不得人心的殷商领袖传奇的“纣王”(King Zhou)。进而在“君权天授”的幌子下(Mandate of heaven),达成政权更迭的世俗目标。需指出的是,“正义性”在中国历史中,通常以含义接近、但绝不可混淆等同的名词“正统”代替。假使南方统治者具备不算离谱的“皇室血统”(如蜀汉、东晋、南宋),必将因此大作文章,声称自己才是“正统”,其时的北方实力派领袖不过为出身低贱、一时得逞的小偷与强盗。而倘若割据政权距离“正统”较远,一般会采取更加务实稳妥的战略态度。一旦君臣发动仅凭热血驱动的北伐(典型代表为南朝宋的“元嘉北伐”、南朝梁的“侯景之乱”),非理性行为则多半导致啼笑皆非、甚至动摇统治根基的严重后果。“正统”固然重要,但绝非北伐成立的充要条件。一件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如下:南明诸多藩王为争夺本支系的绝对统治权,错失联合抵御外敌的最佳时机,致使朱氏在中华大陆再无立锥之地。而直至清朝康熙初年,郑氏掌控下的台湾军政府与其它明朝余孤们,依然对“正统”问题喋喋不休,却根本拿不出像样的反清方案。(参见鹿鼎公的罗曼史,the Romance of Duke Deer,查良镛著)。概言之:相比皆顽强抵抗北敌上百年的东晋、南宋,甚至与中原政权抗衡数十载的蜀汉,南明之所以连北伐的机会都没捞着,根源正在于争夺“正统”过程中,超乎常人想像的严重内耗。五、实用主义(Practicability)、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ty)特征。本书开篇的蜀汉北伐(别名“诸葛亮的独角戏”,ZhugeLiangs Monodrama),实乃掩藏在理想主义(Idealism)旗帜下的无奈选择。详细论述将于后文展开,目前只需提醒读者:此为中国历史上从无到有的“北伐格局”,而诸葛本人亦远非三国传奇(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中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多数情形下的北伐,好比北美高纬度地区的鲑鱼回流(Salmon Reflux),过程艰辛、结局惨烈。那些雷声大雨点小的南方枭雄,事后成为国内政敌盘中美味寿司的,亦不在少数。后文将提及的东吴诸葛恪、南宋韩侘胄,便为绝佳例证。逼近长安的桓温、开辟南朝的刘裕,之所以成为“半截英雄”(half hero),也正拜北伐的“双刃剑”性质所赐。(Every coin has two sides.)当北伐成为军事领袖们于政坛更进一步的绊脚石,只要他们不是一根筋的西西弗斯(如岳飞),或多或少都会心系东南而非北方。更有甚者,那些犯上“北伐狂躁症”(the Mania to Win in North)的糊涂君臣们(以后晋、北宋最为典型),皆视兵戈为儿戏、北伐为工具,最终只得到生灵涂炭、客死北疆的悲惨下场。正如古谚所云:“你玩弄石头,只会令脚背疼痛。”(You play the stone, it hits your feet.)综上所述,本书所定义的“北伐”,具备如下鲜明特征:处于“均势”或“分裂”时期内,由南方政权向北方发动,由正规政府军所主导,通常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