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doc_第1页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doc_第2页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doc_第3页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doc_第4页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封 线 任课教师: 崔向东 任仲书 一、命题部分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二、评分标准 请命题或任课教师为自己的命题确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不少于4个方面。请为每个标准确定分值,总分为100分。宋体五号字。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 卷 教 师 评 语 成 绩 评阅教师签字: 200 年 月 日 _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试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袁文科提要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人智慧的体现。它起源于汉魏,基础于隋,确立于唐。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影响越发广泛,对中国历史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影响了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具有贤能治国、为我所用、公平竞争、等合理性,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科举制度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本文详细介绍隋唐科举的创立与发展,以及其影响。关键词 隋唐 科举制度 考试科目 选拔方法 影响一、科举制的起源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科举广义上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类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所谓科举,就是指由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经过分科考试,最后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选举制度。科举制是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较之于前期的选官制度更为公平、公正。科举制无须推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官府举行的考试。关于进士考试的起始时间,研究隋唐科举制的专家多倾向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陈直最早于1963年,根据1902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所记“公弱冠及进士第 以大业二年卒”为依据,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元年。陈直:古籍述闻,文史第3辑,1963年10月。但陈直未能确定大业元年的具体月份。刘海峰则提出进士科应始于大业元年闰七月的论点。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5- 26页。并相继做了详尽论证。高明士在隋唐贡举制度一书中论证隋炀帝“又变前法”设置进士科与俊士科的时间可能在大业元年,而定于大业三年的令。并参考陈直关于进士科起始时间的考证,认为“进士科之建制,自以大业元年为是。”高明士:隋唐贡举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46页。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二、隋唐两代科举制的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完备成型的选官制度有三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前两种制度的核心是举荐,而科举的核心是考试。隋文帝在开皇年间以分科考试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设置了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进士科以文学、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成为后来唐、宋、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以及早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资格者,通过州、县地方预试, 合格者每年十月赴朝庭应试。次年(622年)的选举诏书指出,布衣寒士得不到举荐者可以“投牒自应”、“自举”。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文规定投身仕途的考试不再需要官府举荐的制度。唐继承隋分科举人的制度外,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定去留等制度。唐代的考试主要有常科和制科,另有武举等衍生形式。 隋炀帝即位后,对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更为重视。大业三年四月,隋炀帝下诏:“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政敦厚,立身之基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魏徴,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明令下诏要从根本上消去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确立新的选拔人才制度。隋炀帝所创立的几个科目虽然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新方式,基本上确定了科举制的雏形。这一时期是这项制度逐渐成熟的阶段。其次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是隋代科举制的特色,与后来成熟状态下科举制需要被选者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从总的方面看,科举考试的创设是中国选拔官员制度的重大改革,意义深远。科举制经过逐步发展并走向正规,一些盛行的科目开始施行。隋唐时代科举制科目主要以下几个主要考试科目: (一)、秀才科。秀才之名起源于汉代。汉代秀才是指一个人才能优异。到隋代,秀才科被正式用于人才选举的方式,并且作为制度加以固定下来。与陆爽同郡的侯白“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魏徴,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这是举荐为秀才之例。也有不少居于偏僻地方的学子,经过努力学习,最终被举为秀才,考居榜首的。如刘焯“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当,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为州博士说明他具有高超的学问,而后“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魏徴,令狐德棻.隋书卷75儒林刘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他最后“射策甲科”也说明他通过考试而展现出了他的学问。 (二)、进士科。从进士的本意来看,进士即举荐读书人为官。史记中有:“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主灾咎也。”的记载。汉代以后史书中对举荐人才多以进士称之,到隋代进士科成为选拔人才的制度。对隋炀帝科举制度的创立,通典中称:“炀帝始建进士科。”大业年间,杜正藏、杜正仪兄弟二人同时“贡充进士”。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代考中进士以后所担任的职位并不显赫。隋炀帝所设的进士科开创了以才取士的先河,在科举制的创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新局面。 (三)、明经科。隋朝科举考试考中人员中,应明经举的史籍记载有限。韦云起传记载“隋开皇中,明经举”。说明韦云起是通过明经考试而进入政坛的。孔颖达在“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也反映了他明经考试成绩优异。这里的明经之人,大多是通过考试得到众人认可的。此外,隋政府还设置儒林郎十人,专门进行明经科的考试管理。(四)、孝廉科。大业十五年,诏曰:“郡举孝悌廉洁各十人。”唐高宗时,刘思立建议“请依古察孝廉,其乡闾孝友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唐代效法前代选举察孝廉之法,隋代的察孝廉之法自然是其首先借鉴的对象。从刘思立所言及的古代察孝廉过程为县推荐给州,州推荐给吏部省,说明隋代对举荐的孝廉要进行资格认定,然后进行考试。隋唐两代所设的孝廉科,多是为了在民众中倡导一种忠孝、廉洁的社会风气。 (五)、俊士科。学术界研究认为,隋朝科举制中还存在俊士科。唐摭言有唐高祖辛巳岁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从唐高祖所颁布的诏书来看,既然在唐初要求各州县对于以前所获得的“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予以重新考核,取其合格者而用之,那么这些人自然在隋代已经获得俊士等资格,也说明隋代有俊士科考试。俊士科在史书中记载极为简略,既无录取标准的准确记载,也无及第叙品的基本规定。隋代俊士科的设置开始于隋炀帝大业改制,隋代俊士科的创立与进士科一样,是适应南北朝后期士庶势力的消长的历史大趋势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多庶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以考察学识为主,并以使用具体方法来保证选拔过程的公平性。这样才能既“拔人才,治天下,牢笼英彦,消除反侧”;又“尊王室,抑豪族,扩大参与藉以教忠。”卓遵宏.唐代进士与政治M.台北:编译馆,1987.第10-14页.在借鉴前代经验及自行摸索的基础上,唐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如下几种方法:1.帖经。所谓“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无论是明经、进士还是法、书、算各科,均须帖经。 2.墨义。墨义即是一种简单的笔试问答。3.策问。所谓策问,实际是一种政治论文性问答。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生产等问题提出建议。各科考试最后的去取,差不多都决定于策问。4.诗赋。科试时要求应试者做诗赋各一篇。考试诗赋始于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但此时只不过是加试诗赋而已,到天宝十三年(740年)才于策问之外更试诗赋,诗赋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具有了重要地位。在科举考试方法的程序安排上,唐代统治者遵循着儒家“下学而上达”原则,注重对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核。王志彦.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及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第31-34页.三、隋唐科举考试的方法随着科举制度逐步走向完善,隋朝科举考试的方法也逐步形成,隋代科举考试的报名资格、考试程序和考试内容都有了相应的变化。 (一)、报名资格报名资格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长期占据选官领域,一些为官家族形成了世代把持某一官位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有鉴于此,隋代统治者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首先关注的是报考人员的资格,既要剥夺士族把握政权的特权,又要防止社会底层的人员进入官僚群体,所以,隋代对科举报考人员有一系列的限制。首先,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隋文帝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8(卷14选举二)因为工商业在中国古代始终被视为末业,商人是封建政府打击的对象,所以隋朝禁止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其次,报名者应具有一定的真才实学。 (二)、报考程序 科举考试作为封建政府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报考的程序也贯穿了封建政府的政治意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并非都是可以随意报考的,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报考程序。 首先是地方官员的推荐。只有地方官员推荐以后,才有可能进入中央政府的招考程序。而进士科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报名参加考试。隋书卷75儒林传刘炫传记载刘炫虽然“遍直三省,竟不得官,为县司责其赋役。兹自陈于内史,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问其所能。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吏部竟不详试,然在朝知名之士十余人,保明炫所陈不谬,于是除殿内将军”。刘炫在这里所上之状,即是自荐表。刘炫在自荐表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才能,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稔程度、天文历法的精湛研究、公私文书写作的熟练程度。虽然刘炫才学高超,但仍然不为当时选拔官吏的吏部所重视,后来经过朝中十余个名士的举荐方才谋得殿内将军之职。 其次,报考时间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考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报考并参加考试,若错过了时间,则只有拖到来年再考。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云:“贞观二年,侍郎刘林甫言:隋制以十一月为选始,至春乃毕。”说明隋代科举考试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春季。旧唐书杨绾传载:“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刺史当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其通者送名于省,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比来有到状保辩识牒等,一切并停。”杨绾所言可能是指隋代科举考试的人员要经过州、县各级的举荐,而不能自荐。 (三)、考试内容与方式 科举考试作为封建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其考试内容也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主,考试的方式以口试、策试和试杂文等三种为主。杜正玄被举为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从其“应对如响”来分析,说明他在被口试;由其“下笔成章”来分析,说明他参加了笔试,且由吏部主持。而大权在握的仆射杨素因嫉贤妒能,又派人将杜正玄招来,“及至,即令作赋”,当看到杜正玄文才飞扬时,又“因令更拟诸杂文笔十余条,又唐代及其以后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一改唐代以前的做法。唐代以前,统治者的用人条件为第一是德,第二是才,第三才是学识。这在常识上看来是当然的结果,事实上也无人怀疑。但是在长期的运作中却无法保证选拔人才的客观性。因此,唐代科举制度把考核学识放在首位的,但这不表明是对德的忽视。对此,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考试之所规,只是学识。这不是说才德可以不论,不过明知才德无从考校,与其因才德之无从考校,并其学识的试验而豁免之,尚不如就其学识而试验之,到底还有几分把握罢了。”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四、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隋唐政局相对稳定,这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隋唐政府一方面要求地方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从而使科举考试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成为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用人取士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第观念,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公开考试方式,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这对于前代的选官制度无疑是一大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1、 政治上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它代替了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实行统一的考试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从而调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仕途门路,这就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科举制度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公平性,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这是科举考试制度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第二、从文化教育上来看。科举制度实施以后,促进了隋唐两代尤其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了唐代文化教育的重大发展。唐代科考包括制科与常科两种,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常科,尤其是其中的进士科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唐代科举制度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成为文化教育的有效指挥棒。学校的全部工作是为向各省部输送参加科考的考生,从而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 第三、社会风气上营造了奋发向上的氛围隋唐科举制度激励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刻苦攻读,奋发向上,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唐代的年轻人,大都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未入仕前,他们透过科举考试,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之光,意识到奋发攻读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而随之产生的是一股强劲的社会好学之风,被史家们所称誉的“盛唐气象”,就是因这股风而形成。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作为文化专制的手段,使思想僵化脱离实际,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考试是隋唐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也是笼络和麻痹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统治者利用科举考试贯彻三纲五常,加强思想统治,使各族人民变成封建奴仆。知识分子只读死书而不讲创造,严重阻碍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科举制度影响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直接引导着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取向,在学校教育完全服务于科举考试的情况下,科举制度的缺点与弊端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科举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