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doc 7页).doc_第1页
铸造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doc 7页).doc_第2页
铸造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doc 7页).doc_第3页
铸造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doc 7页).doc_第4页
铸造文化品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doc 7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湖南科技学院汇报材料铸造柳子“西山”文化品牌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湖南科技学院座落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位于潇水之滨,西山脚下。“西山”一词源于柳宗元代表作始得西山宴游记,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后经历代文人演绎,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西山之伟岸,让人敬仰。“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西山之独特,发人奋进。“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之大气,积文化之沉淀。“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自唐宋以来,登临西山而讴歌者不知几何?西山是一座神圣的自然之山,一座不可多得的精神之山,更是一座培育精英,启人心智的文化之山。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正是因为仕途的不幸,造就了一名中唐时期进步的政治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意气风发的青年柳宗元一心为国为民,义无反顾投身革新,遭贬后,仍忧国忧民,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矢志不渝。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并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柳子“西山”文化育人之路。柳文化与我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为了使它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校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并努力把它打造成我校校园文化特色。三十多年前,我校成立了柳宗元研究室,200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柳宗元研究所。1981年,我校承办了首届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柳宗元研究者的盛会,在柳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1989年,我校再度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会。2002年,2010年,学校两度承办第二届、第五届“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文化赋予了“西山”丰富的内涵,又因我校在西山脚下,学校常被称作“西山下的校园”,“西山”一词很容易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多年来,我校加强了对“西山”文化的培育,坚持用“西山”文化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了学生独特的人文特质,培育了学生过硬的思想特质,培育了学生高尚的道德特质,培育了学生优良的心理特质。学校以独特的文化资源培育特色人才,创造了地方文化进校园的育人新境界,培养了大学生勇于改革的顽强意志、回馈社会的感恩情怀和追求真知的精神境界。现在“西山”已成为我校最具亲和力的“文化符号”。因为柳文化在永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西山”也成为了永州文化在我校传播的最亲切名片。目前,校园里许多活动、学生组织、刊物皆以“西山”冠名,诸如“西山讲坛”、“西山文学社”、“西山摄影协会”、“西山文风”、“西山文艺”、“西山论坛”、 “舌战西山”辩论赛、“西山清泉”等。“西山”突破了文化局限,演变成了重要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开拓创新。一、“西山”文化活跃校园,培育大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境界以“西山”读书节为契机,广泛调动师生的求知热忱。为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激发师生读书热情,让更多的人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让更多的书成为我们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增长智慧、提高品位的良师益友。我校着力打造“西山”读书节,通过“优秀读者”评选、“我爱读书”征文等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学习热情,广大师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受到了熏陶,磨砺了意志和情操。近四年来,八千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撰写征文900余篇,征文活动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优秀成果汇编飘浮的思绪、行走潇湘、爱莲湖畔相继出版。“西山”读书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吸引了兄弟院校前来学习经验。2009年,我校被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湖南省图工委授予“诵读民族经典,弘扬湖湘文化”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被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评为“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先进单位”。以“西山”展厅为依托,培养师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学校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设置了一个面积近4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展厅西山展厅。展厅设立三年来,已举办各类书法、摄影、绘画、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各种展览近60场次,开阔了师生视野,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师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台湾师范大学陈大络教授书法展吸引了国内数十名知名书法家前来参观,展出后,书法作品全部义卖,善款用于资助我校贫困学子,他的善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以“西山”讲坛为载体,积极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启动了“西山讲坛”,并以此为载体,邀请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资深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剖析与解读永州优秀地方传统文化。通过系列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讲座,起到了以地方文化资源营造氛围,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质;以红色文化精义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以道德文化精髓塑造灵魂,加强道德伦理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以名人文化精要洗涤心灵,加强逆境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以“舌战西山”辩论赛为平台,加强对大学生 “三观”教育。“舌战西山”作为校园的精品赛事,积聚了旺盛的人气,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还是塑造人格更重要”、“在成才道路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重要还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更重要”、“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等辩题的激烈辩论,一场场精彩的“语言艺术之战”让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发,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舌战西山”辩论赛,我校语言与口才艺术在全校推广开来,学校逐渐形成了辩真理,求真知的文化氛围。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中,我校辩论队以不败战绩夺得湖南省一般本科院校组第一名,展现了西山学子风采。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演讲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近20人次。以西山文学社为基地,掀起了校园文学热潮。西山文学社成立三十余年来,它秉着繁荣校园文化,培养文学新人的宗旨,培养了彭国梁、魏剑美、荷洁、彭雅青、黄爱平、吴茂盛等一大批文学骄子。先后主办社刊西山文学报、西山文风,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校园诗文大奖赛”和各类文学竞赛,多次组织社员听文学讲座,办文化沙龙,朗诵柳子诗文、摹元结铭文、登西山、访石潭等活动。社员先后在诗刊、散文诗、人民文学、湖南文学、青年作家、大学时代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两千多篇。湖南文学、湖南教育报、读写月报、校园之馨、潇湘文学等报刊杂志曾给予了专栏介绍。2000年,西山文学社被文艺生活评为“全国五十佳文学社团”;2003年,被小溪流杂志社评为“全国十佳百优社团”。二、“西山”精神植根校园,培育大学生勇于改革的顽强意志柳宗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力推革新,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仍然自强不息,在哲学、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发扬柳宗元勇于改革、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校修建了柳宗元塑像和柳子文化长廊,参观过柳子文化长廊的师生无不受到柳子精神的感染。近年来,我校确立了“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激励师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改革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是赶超崛起的法宝。我校始终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作为强校之本,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工作改革。通过不断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管理工作科学到位,后勤服务保障坚强有力,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逐步形成了方向明、思路清、风气正、人心齐、干劲足的工作氛围。学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推进五轮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近三年来,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主持省级以上教改课题5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余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努力营造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依靠奋斗走出困境。在校园里,“德才兼备、自强不息”的校训随处可见,班会、团队活动、学生论坛,身边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成为了学生们的热门话题。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们都以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为荣,以爱慕虚荣、懒惰奢侈为耻,大学生勤工助学蔚然成风。学校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近四年来,学校共组织5000余名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广东企业参加勤工助学,挣回学费、生活费800余万元,学生在勤工助学中也经受了精神上的洗礼。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中,我校学子廖燕丁、乔晓东、刘克艳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斗志克服困难,并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分别荣获2007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08年度、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蔡陆军同学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却努力摆脱心理阴影挑战困难,大三就成功开设两家电脑公司;蒋宪芳以贫困为动力,靠扫厕所、收废品、做家教完成学业,被评选为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湖南省优秀特困大学生”、在首届“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评选活动中与洪战辉一同获奖,在湖南省优秀特困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她的冲出穷苦的重围,扬起理想的风帆的报告将报告会推向了高潮,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三、“西山”博爱润泽校园,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爱之人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宽容而仁厚。文如其人,柳宗元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写出了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千古名篇。柳宗元被贬永州,正值失意之时,却依然怀揣忧国忧民之心,赢得了永州人民的深深爱戴,大家都称他为“柳子菩萨”,他的行为让大家更加懂得感恩。我校每年都举办以“情系西山”为主题的毕业生联欢晚会,号召广大毕业生做一个心中有爱、懂得感恩的人。多年来,学校重视推进感恩文化进校园,西山之爱在校园里得到了悄无声息地传递。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在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牵头组织力量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并实现了用感恩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省级课题的成功立项,对我校感恩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校积极利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研究成果,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孝德教育。我校还积极利用省社科基金课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研究与思考研究成果,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注重感恩教育的实践性,用丰富主题活动来传递感恩文化。我校广泛开展了“以真诚感恩他人、以责任回报社会、以理性珍爱自然”等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要求同学们一要感恩共产党。通过开展“五四”运动纪念活动,瞻仰名人故居,亲身体验党和国家在对广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二要感恩社会。通过开展“三下乡”、义工义教、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三要感恩父母。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饱含深情的信、“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等主题活动等,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四要感恩师长。通过开展以“五个一”(听一个报告、写一封信、谈一次心、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的主题活动,感谢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培养。五要感恩同学。通过开展情感交流互动活动、“我为同学做一事”等活动,感谢同学、朋友的真切关爱和帮助。六要感恩自然。通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引导学生善待自然,热爱大自然。学校长期广泛开展感恩公益活动,组建爱心服务社团,开展“感动校园十大学子”评选,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树立了一批思想道德模范典型。辜鹏博同学家境贫困,但他毅然将获得的8000元国家一等奖学金全部捐给身患重症的同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学坚持服务柳子街社区孤寡老人二十三载;在“激情创意,益暖中华首届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我校的“成立一毛钱基金协会、发展全国基金联盟、帮助贫困学生”、“环保之我行”、“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天平的两端平衡”三支团队入选。四、“西山”名片闪亮校园,创造地方文化进校园的育人新境界“西山”一词源于柳宗元笔下,因为柳文化在永州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山”在我校成了永州文化最亲切的名片和代名词。永州有着人类最早的陶瓷文明和稻作文明,是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柳宗元、怀素、何绍基、李达、陶铸等一大批驰名中外的杰出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丰富的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资源的宝库,为学校培养“四有”新人创造了重要条件。学校不断丰富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积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我校先后成立了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通过这些研究机构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与解读,丰富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地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通过课题研究、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和特色文化栏目的开展,加深了师生对永州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用地方传统文化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学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地方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目前,我校开设了柳宗元在永州、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周敦颐研究、宋明理学等专题品牌课程。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永州传统文化的认识,我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了分层次教育。大一时,组织学生参观永州地方传统文化景点,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大二时,开设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大三时,用地方传统文化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四时,开展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学校还大力支持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的出版发行,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符思毅同学撰写的九疑诗选、刘瑞与欧阳衡明两位同学撰写的湘妃诗选等。学生由永州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接受者,成为了永州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校不断丰富地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实践,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我校利用省社科基金课题乡土历史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模式建构研究积极探索建立乡土历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舜帝陵、柳宗元纪念馆、陶铸纪念馆、李达故居等十多家德育教育基地。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开展有特色的主题纪念教育活动。如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舜帝陵和柳宗元纪念馆举行祭祀活动;每年的“七一”组织学生党员到李达故居、陶铸纪念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等。广大学子在领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了民族精神。学校在设计、建设校园人文景观时,充分挖掘永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近几年来,学校投入近百万元修建了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