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高三传统文化专题复习巩固训练2017.03.27一、(2017届温州市九校协作体期末联考)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荀子礼论21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和荀子对“三年之丧”看法的异同。(3分) 答案:孔子和荀子都认为“三年之丧”是相应内心情感的外在(或者应该坚持的)礼节(1分)孔子强调“三年之丧”是对父母的感念和爱的回报,是仁的表现。荀子认为“三年之丧”,是父母去世所带来的感情创伤和痛苦太深,需要这么长时间愈合,是极为悲痛的外在表现。(2分)22 孔子认为守丧要 “三年”,而宰予认为只要“一年”,你认同谁?请结合孔子他们所处的时代谈谈看法。(3分)答案:(1)认同孔子。孔子的主张基于仁义原则。儿女需要回报父母的恩德,三年的丧礼正是回报的一种体现。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一些有着积极意义的旧礼正在遭遇各方面的挑战,这样的时代需要捍卫旧礼,借以避免道德的全面沦丧。礼对于仁心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守丧三年既以孝心为前提,也能增进孝心;而孝悌是人之本,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第一点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第二三点从时代因素寻找答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到满分)(2)认同宰予。宰予的说法基于对天道的考虑。“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人间的丧礼应该顺应天道,做到天人合一。宰予的看法是与时俱进的正确选择。孔子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恪守三年这样漫长的丧礼,宰予对于三年丧礼的挑战反映了时代变革的声音,应当得到认同。丧礼只是一种形式,孝心才是内核。如果人们内心已经抵触漫长的丧礼,那么孔子坚持守丧三年古礼的训诫,或者被人丢弃,或者培养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第一点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第二三点从时代因素寻找答案,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到满分)(3)认为二人都有道理,不可认定某一个人有理。(视情况给分,倾向于不给满分,因为这种选择者往往没有什么想法的。)二、(2017届台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2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 仁 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 (2分)2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4分)(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3)宽容包容,以“和”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爱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三、(2017届绍兴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二)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20.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2分)2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4分)答案:21.儒家的生死观是以道德为核心的,认为生命固然珍贵,但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仁义或道义。道家的生死观是以自然为追求的,生死都是自然规律。22.儒家道德主义的生死观有助于人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进取,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道家的观点闪耀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正确处理生死问题,消除对死亡的焦虑,坦然面对死亡。四、(衢州市2017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5分) 材料一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材料二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材料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注】路,辛苦劳碌。2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小人”?(2分)2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3分)21答案: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2分,每点 1分)22答案: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每点1分)五、(2017届宁波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注】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2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3分)22 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21中庸(2分)。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1分)22不矛盾。(1分)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1分)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1分)译文: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六、(2017届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21.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3分)2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3分)21.【答案】居丧期间,生活上戒除享受,尤其要停止娱乐活动。(1分)亲人去世理应悲伤(1分);享乐会导致于心不安(1分)。 【解析】 共3分。对丧礼的要求赋1分,原因赋2分。“对丧礼的要求”这个方面,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不给分,因为孔子这样讲是分析人之常情,而不是提出这样的要求。原因方面回答“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也不给分,这只是具体的表现,回答原因需要提炼出“悲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评价言说者观点态度的能力。22. 【答案】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1分)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2分) 【解析】共3分。表现赋1分,原因赋2分。原因方面,答“反真”得1分,再答出“解脱”、“泰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中任意一种均可再得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七、(2016学年杭州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论语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墨子耕柱:“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2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2分)22、 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4分)答案:(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2分,每点1分)(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防止见义忘利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八、(2017届建人高复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21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3分)2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21.解释: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解析 第则文字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第则文字恰好是说“在其位,谋其政”,当时孔子的地位在“大夫乏后”,但他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意思是,我曾经居于大夫行列的末位,职责所在,不得不把这件事告诉你。可见,两者都强调的是恪尽职守。22.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强调各守本分,恪尽职守)“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矛盾。解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两者其实都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感。九、(嘉兴市2017届高三3月教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视其所以,现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 (论语为政)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播媒体后期制作面试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机械设计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心电图师面试高频考点及模拟题
- 机电行业职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国际物流运营管理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市政安全操作规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机器人包装行业应用面试题
- 2025年宠物克隆师中级考试高频题预测
- 课件不允许录屏的原因
- 2025年高考真题-山东省高考真题地理试卷(含答案)
- 初中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科研合作计划
-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 完整课件(共十个模块-上)
- 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标准
- 奶茶店股份合作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空气粒子计数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立杆方法分类普通电杆的组立系列课件
- 四年级音标试卷及答案
- 学校食堂运营管理职责与分工
- 2025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BEC商务英语(中级)阅读模拟试卷11(共405题)
-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四出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