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绿色虎》赏析.doc_第1页
《唤醒绿色虎》赏析.doc_第2页
《唤醒绿色虎》赏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唤醒绿色虎评析 应该说,单从拍摄和剪辑方面看,唤醒绿色虎能获得国际大奖是当之有愧的。 首先,整部片子的剪辑顺序和逻辑结构会误导观众,不知道影片的主角到底是谁,它想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顺序式、交叉式、板块式是纪录片三种常见的结构形态。、其中交叉式和板块式最大的不同在于:交叉式一般是同一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境下的对列比较;而板块式各块内容的主体往往是不同的,各板块之间不是交叉并行,而是有独立的逻辑关系。但若是用这个理论来套唤醒绿色虎的结构,我发现会很难判断。从整个片子的内容上来看,它是在讲述中国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重大的思想观念转变过程。汪永晨的怒江之行,史立红、于晓刚的漫湾之行,肖亮中、葛全孝为了阻止虎跳峡水电站修建做出的努力,曲格平从当事人角度回顾中国环保之艰难.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了说明这一转变。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唤醒绿色虎应当是一部交叉结构的片子。但初看片子时我很困惑,为什么讲完汪永晨之后又接着讲史立红,这两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一会是中文对白一会又是英文对白?片子是从史立红的视角来叙述的,但它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反而让我们觉得各部分的主角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看,说它是板块式也不是不可以。因此我认为,唤醒绿色虎在结构上的缺陷是个硬伤,让影片的故事性大打折扣,很容易让观众感到茫然。如果整部片子都能以史立红的角度去看事情,用史立红的口吻来讲述汪永晨的怒江之行、于晓刚的漫湾之行以及怒江之声带来一系列影响,中间以曲格平为线索讲述新中国初期不重视环保的历史和环保立法的进步,在影片最后再来总结一下中国这些年的环保进程、说明一下影像对环保的推进作用,逻辑就会清晰很多。 其次,我想从画面的拍摄与编辑方面来挑挑错。应该不少人和我一样觉得怒江之声这个片中片拍摄质量实在是不够高,镜头都摇晃地厉害,看得出来是初学者的作品。当然,这是史立红在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情况下独立拍摄剪辑的,因此不必再多说。可是在对字幕的处理上,片子也出现了比较低级的错误。在17:41秒的地方,片子插入了一段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张德俊、“绿色流域”执行理事于晓刚的采访。令我感到奇怪的是:片子其他地方的字幕都采用灰色的字幕背景条,为什么到了这里突然用了蓝白渐变的、更宽的字幕背景条?一方面,整体的协调感被打破;另一方面,因为拍摄的是张德江的脸部特写,他的脸已经差不多“挂在”画面上,过大的字幕背景条好几次遮住了他的脸。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三就是画面的节奏掌控上,有些地方明显过于拖沓。例如,在介绍曲格平的时候,片子用了山东大学校园的老照片来说明他毕业于山大中文系,又用一段视频来说明他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实际上,这段16秒的片段完全可以用一行字幕来代替,毕竟照片和视频的内容都和他没有太大关系。此外,我认为采用历史影像资料的比重太大,虽说这部片子的重点在于说明从“人定胜天”到“和谐相处”的观念的转变,但“唤醒绿色虎”的侧重点在于“唤醒”,应当着重表现当今环保人士以及政府相关人员为了这一转变做出的努力,而不是长篇累牍地说当年我们有多么愚昧多么无知多么疯狂。大量采用历史影像资料会让人觉得这是为了批评而批评,反而削弱了影片的深度和力度。当然,因为这是中加合拍,加拿大方面很容易侧重在中国政策的失误上。在解说词上,片子一开头就说“这些稀有的金丝猴栖息在辽阔的国家公园崇山峻岭之间”,其中“栖息”多指鸟类的停留休息,用来说金丝猴并不合适;“国家公园”后面还应该加上一个“的”字。光这一句话就存在着两处语法错误。我这么说可能有点吹毛求疵,但纪录片旁白的语言首先应该做到流畅、准确,才能进一步追求形象、优美,从而让影像和文字结合,传达出最大化的信息。因此,语言的锤炼很重要。以上说的几乎都是坏话,但这并不代表它无一可取之处。我也知道,格兰特海姆环境报道奖的评委至少是专业的,他们评出来的“特殊价值奖”影片肯定是有闪光点的。在看了三遍之后,我想,它最大的闪光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外合拍,内容选取上有突破。这部片子是中外导演共同制作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片中一会儿出现中文对白一会儿又出现英文对白的。在选材上,这部片子打破了“中国式宣传纪录片”的桎梏,没有去表现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没有去展现新时代的新人新气象,而是追踪了中国一场绿色民主运动,带着观众体验了从“人定胜天”到“和谐相处”的巨变,见证了中国环保进程上第一次民主的胜利。这样的视角和选材是需要勇气的,也是很了不起的。当然,这种视角的选择离不开加拿大导演的思考,离不开他对“人定胜天”思想的感触。这给我们留下启示,有时候,跳出国门看问题,我们能看到更多。2、 故事性的叙事风格,抓细节打动人心。在怒江之声里,最打动人心的应当是那个年轻女人的眼泪。在这个部分里,史立红的镜头首先对准了老人,表现了她捡垃圾的过程,采访她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现状,让观众了解了事情的全貌。然后就将特写镜头切到流泪女人的脸上,到这里高潮就出现了,她的眼泪流进了观众的心里,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她们在陌生环境忍受赤贫生活的痛苦。3、 传达了两个理念:(1) 环保,不仅仅是环境自身的问题,而是有关中国的民主问题。(2)影像能够在环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片中环保人士的不懈努力,最终让13座水电站的规划减少到4座并阻止了最大的虎跳峡水电站的建设。这是一种民意影响决策的体现,是民主的的体现。而曲格平坚持的环境影响评估法的最终通过,据他自己说:“这是我到现在想起来唯一一个做出明确法律规定的、民主程序的”。“人民可以对政府的决策说不,在自己的家园,任何人都不能随意驱赶。”这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是对国家利益绝对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的挑战。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