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2. 下面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 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 盈 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3. (1)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 兼 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次北固山下 【唐】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 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 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5.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6.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 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8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9.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 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10.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 子内心的哀伤。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11.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12.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13.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希望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15.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A.一、二两句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16.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A.本诗首句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也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B.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选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渲染哀伤的氛围,寓情于景,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C.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寄托于明月,赋予抽象的“愁心”于具体的事物,使明月人格化。D.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官的同情和悲伤之情。17. 下列对次北固山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B.诵读颔联时应语调上扬,体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C.颈联诗人在描写景物和节令的同时还蕴含了一种生活哲理,突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与前六句明丽的江南景色构成反衬。18. 下列对夜雨寄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B.“巴山夜雨涨秋池”中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C.“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中“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D.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和与友人(或妻子)相见后的喜悦之情。19.下列对诗歌卖炭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20.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读来令人无限感伤。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21. 下列对雁门太守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22. 下列对饮酒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体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B. “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精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 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 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23.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渔家傲 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2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改沉痛愁苦的情绪,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词的一开头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营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B.词人用一个“归”字道出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阙。C.“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D.作者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但词人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终不可能实现,只能依靠幻想消极避世、摆脱困境。2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B.“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阳光照耀在我军的铠甲上,一片金光闪烁,让人心生寒意。C.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D.诗人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极富表现力的点染。26.下列对赤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其特点是咏史抒怀。诗人开篇由一件沉在沙底的“折戟”慨叹自己的被埋没。B.“自将磨洗认前朝”指的是赤壁之战时代,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C.诗人借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写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政治军事局势的影响,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D.全诗通过对周瑜取胜原因的分析,直接地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27.下列对使至塞上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属国的居延慰问边关的守军。B.“征蓬出汉塞”一句中诗人以征蓬草自况表达飘零之感,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C.“大漠”两句被誉为“独绝千古”,写景简单纯净,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途中遇到侦查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28.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9.下列对黄鹤楼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30.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B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想象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C.“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放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D.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31.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32.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33、对使至塞上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3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35.下列对使至塞上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36.对渡荆门山送别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37.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片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是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8.选出对李白渡荆门送别赏读有误的一项:( )A、首联交代了游踪来去。“从”字似说江水情意深长地陪伴自己来楚地漫游。B、颔联“平原”“大荒”生动地写出了长江流域景物的特征,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C、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楼”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有静有动,恢宏飘洒。D、尾联用拟人手法对故乡的山水万里相送的深情,表示婉惜,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缠绵深挚。3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40.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4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42.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43.下列对春望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44.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45.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46.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8.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49.下列对蒹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50、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5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5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5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5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5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56.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57. 下列分对雁门太守行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B.颔联主要运用夸张的修辞,从听觉和视觉写出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C.“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中“玉龙”二字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D.“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58. 下列对行路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9.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2分)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60.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61.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6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63.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中“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更深人静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表明词人多么盼望能抗敌为国。B次句中“梦回”写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听到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C三四句对仗极其工整,且笔力雄健,突出地表现了极其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句,是说壮士一战成名,既帮助君王完成了收复失地的大业,又赚得了永垂不朽的功名,由此可见壮士的形象中既有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又有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性弱点。64.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作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词从意义上来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B词的末句是词意的第二段,“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解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C该词词风极其豪放,写出了爱国志士报效国家的豪情,同时又笔锋犀利地指出了南宋朝廷的腐朽,对当朝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抨击。D作者很好地将和谐与拗怒、舒徐与激越融合在一起,恰当地表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65. 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B对敌人的轻蔑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66.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护长竞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湖大学招生考试真题及答案
- 规培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体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 乐平中考试卷物理及答案
-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课件
- 急性心衰的教学课件
- 快餐店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年内部审计理论实践及中级考试预测题
- 快递运维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撤资协议范本(2025版)
- 2025年浙江省中考社会试题卷(含答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公需课考试题库(附答案)
- QC/T 1224-2025装备空气悬架的商用车减振效果判定方法
- 农资货运运输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过敏原提取物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物业基础培训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背诵提纲详细版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真题(原卷版)
- 捐资奖学金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