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doc_第1页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doc_第2页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doc_第3页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doc_第4页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学院 冯婷摘要: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儿童进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性格发展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要塑造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在家庭中父母就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所以,作为父母最首要的问题是自己采取何种教养方式来教养儿童,采取的方法是否得当,作为承担教育重任的父母应该采取一个正确的教养方式,并能与老师多加沟通,共同来促进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长教养方式 氛围 影响随着社会对家庭教育的不断宣传和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从儿童做起”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突显其在儿童成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大,它是塑造儿童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真正启蒙教师,对儿童的成长起着特殊的作用。并且,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终生的,无可替代的,给儿童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是每个父母的责任。1.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及其分类方式是人们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由于说话做事的对象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如工作中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叫工作方式;生活上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称之为生活方式;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可称为家长教养方式。台湾朱瑞玲认为:“所谓教养方式,即是父母给予子女行为的奖罚;而子女透过对这种行为奖罚力量的判断,形成内外控信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我们认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民主权威型、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1.1 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的表现民主权威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中等程度的关爱和中等程度的允许或限制,对孩子保持温和的态度,能合理接纳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亲子间采取开放的态度和方式进行沟通。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1.2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的表现绝对权威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关爱且给予最大限制。父母往往按照一套硬性的规范,命令、要求、控制孩子的行为,强调权威,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和尊崇。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往往订立明确的规则标准,要求子女遵照执行,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全然不考虑孩子的意志,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态度极其粗暴,要求孩子服从家长权威。1.3娇惯溺爱型娇惯溺爱型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高,将感情、物质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对孩子给予较多的关爱,迁就孩子,但很少进行限制,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程度的容忍和接受,具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以幼儿为“中心”,无原则地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处处袒护、事事包办。1.4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的表现忽视冷漠型的学前儿童家长对孩子给予很少的关爱并较少进行限制,具有放纵的意味。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缺乏关心,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态度,鲜有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孩子的情况和需要,与孩子的交流缺乏感情,对孩子的优点、缺点也都不给予关注。2.家长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2.1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民主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父母遇事总是先给孩子讲道理,从不打骂。即使有时候父母错了,也会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实践证明,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主动性也较强。个案描述:西西,五岁,表姐家的小孩,聪明活泼可爱有同情心,小家伙学什么会什么,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西西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爷爷买什么生日礼物啊等等。 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身心发展都会比较健全,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2.2绝对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这属于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上父母倾向于拒绝和冷漠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出缺乏热情的情感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 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 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 有过高的期望, 缺少宽容, 有太多的限制, 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这种方式下教养的儿童往往会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变得怯懦又不诚实,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抑郁、不善于与人交往。 个案描述:磊磊,十岁,小学三年级,邻居家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磊磊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内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2.3娇惯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过分娇宠,任其呼风唤雨,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 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 父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发生扭曲,使孩子形成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的心理行为,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个案描述:裕轩,八岁,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因为父母都是独生子,又因为家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所以长辈的宠爱与娇纵可想而知。大半夜要想吃肯德基就打的带过去,在家里砸掉东西外婆还说好叫他继续砸。在班上捣乱发脾气是正常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欺负别人,骂脏话更是不在话下,可一旁的妈妈却笑眯眯的看着,毫不制止长期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极度懒惰的作风,自理能力极差,养成对旁人指手划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求进取,不努力的不良个性。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2.4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样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上,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较强的冲动性、攻击性、不顺从、自傲、自狂、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心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个案描述:天天,舅舅家的孙子,孩长得非常聪明可爱,父母经常外出工作管的很少,乖的时候不知道多招人疼爱,但是大多数时候非常让人头疼,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简直就是家庭物品粉碎机,家里电脑多次遭他“袭击”,非常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像有天生的破坏性,被发现做错事时道歉态度之诚恳令人感动,可是再次犯错的速度更是惊人。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安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发生不良行为问题。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 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并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也有许多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3.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卢梭在谈到家庭教育问题时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家庭氛围是家庭成员间互动形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家庭精神环境,与家庭物质环境相对应。家庭物质环境好,当然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但与家庭氛围相比,后者涵盖的范围和对儿童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特别深刻的意义。根据前面所提到的家庭教养方式可知,不同的教养方式随之就会带来相应的家庭氛围。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一般是民主,和谐的,快乐的;而对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其家庭一般是烦闷的,消沉的。在民主型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比来自其他家庭类型的儿童的行为更加积极,更具反应性。专制型家庭的孩子与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前者能力较低,有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心理学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稳定的氛围,以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仅仅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很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家庭氛围是一个整体,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完全独立,都要受到家庭整体氛围的影响。而对家庭中学前儿童来说,家庭氛围的整体状况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重要。在快乐的家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快乐的。尽管有时会发生意见,但在原则问题是团结一致的,因此,在占优势的合作、谅解的总体氛围中,不但使儿童学会了与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方法,还使他们的思维意志、交流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而且还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使儿童体格健壮,活泼聪明,乐于助人,积极进取,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反之,在烦闷、消沉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则很难摆脱不快的阴影。有调查显示,在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极大部分都有自信心不足、退缩、不合群,甚至神经质等心理不正常表现,有的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小小年纪的他们因为父母的争吵而长期担惊受怕,没有安全感,缺少家庭的温暖,而造成性情孤僻,处事冷漠。不良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儿童行为放任,自私狭隘,心理脆弱,胸无大志,这些孩子长人进入社会后,往往碌碌无为,少数人则可能危害社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许多有主见、心智良好、比较成熟的儿童,他们的成长几乎都与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关。在家里,他们具有独立的地位,能对各种家庭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家长也非常注意营造平等的氛围,即使有些问题儿童还不足以正确判断,但父母还是让他们发表意见,让他产生表达的欲望。4.学前儿童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4.1家长本身特点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关于父母自身因素对教养方式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父母性别等因素。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且从已有研究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父母职业的差异对其教养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如陶沙等人(1994)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在教育方式中的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倾向性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强,而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在职业考察中发现,不同职业的父母,其教养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身为商业服务人员或工人的父母与其它职业的父母相比,在其教育方式中的溺爱倾向、专制倾向、不民主倾向与忽视的倾向较为突出。由研究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利于其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教养方式相对消极。而一般情况下,父母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所从事的职业也相对稳定,如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等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培训。受教育程度高和从事较优稳定职业的群体基本上是同一类人,因此其教养方式也相似。同样,接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和身为商业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的父母,二者的交集也基本上是同一群体,其教养方式也接近。其次,父母的性别差异对他们采用何种教养方式也有影响。母亲的教养方式更趋于温和,和孩子的沟通比父亲多,而父亲一般扮演“严父”的角色,对孩子更加严厉。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表明,母亲比父亲更多地使用鼓励、理解方式进行教育,与孩子的关系更为和谐,也更注重儿童的自我教育。其实,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深受文化传承和教育期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严母慈”的形象,随着文化的传递一直保存了下来。社会在对男女进行教育时,也在无形中塑造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温婉。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父亲和母亲延续了传统文化和教育期待中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角色特征,从而也影响了父母对儿童教养方式的差异。除了这些显性因素之外,近几年来,不少研究者开始注意到父母的内隐因素对其教育观念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如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血型会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还有研究者注意到了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往往体现了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模式。但是从已搜索到的文献来看,关于父母内隐因素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这也是以后研究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另外,从已有研究来看,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关注却相对较少。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忽视的,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有关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仍需加强。4.2孩子本身特点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随着亲子互动双向模式的兴起,研究者注意到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而是积极地以自身的特征影响着亲子交往过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儿童的气质类型、年龄、性别、学业成绩等影响因素。儿童的气质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部分研究者对儿童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儿童的气质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主要结论是易养型的儿童易于引发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的儿童可能会引发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如杨丽珠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儿童较高的适应性、积极乐观的心境和较高的注意持久性易引发母亲民主的教养方式,那些高活动性、低适应性、高趋向性、较高或较低反应性、消极心境和中性注意力分散度容易引起母亲不良的教养方式。张蓉芳(2001)分别总结了儿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积极和消极气质因素,总体结论也认为易养型儿童和难养型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相应地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其实,从已有研究可以推论出,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的相互影响是强化循环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气质类型有促进作用,而幼儿积极的气质因素也有助于父母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但二者具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讨。其次,儿童的年龄对父母教养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影响。陶沙等人(1994)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发生变化。从儿童5岁起,母亲对儿童的成就要求与惩罚明显增加。李凌艳等人(1997)研究表明儿童年龄的影响作用尤其体现在3岁前后。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较窄,且主要集中于学前儿童,并不能充分说明年龄因素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能够追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纵向研究,更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父母教养方式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父母教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儿童进入学校,学业成绩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成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对象。从已有研究来看,儿童所就读的学校、学习成绩等因素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影响。儿童就读于重点学校、学业成绩较好,父母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则父母的负面教养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李彦章(2001)的研究发现,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子女,其父母教养方式的惩罚、权威控制等负面教养行为显著多于子女在重点中学读书的父母,而关怀爱护、鼓励理解等积极行为则相对较少。王志梅(2005)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初中生父母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学习成绩差的初中生的父亲更倾向于惩罚严厉,母亲则过于干涉和过于保护。 关于儿童因素对教养方式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质、性格和年龄等儿童自身特征方面,而关于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等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当儿童早年未进入学校时期,主要是由父母照顾,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性格和社会化特征发展最快的阶段,进而与父母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对较多也更加明显。而当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儿童与父母的接触就相对减少,进而相互影响也不像以前那么突出。关于儿童因素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短脚之处,如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再者,从研究对象来看,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儿童也主要是健康状况比较正常的儿童,而对特殊儿童的关注还不够,这也是以后研究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另外,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对其结构、氛围、经济收入等因素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讨。5.建立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和方法5.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同时处理好成员之间关系,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给予家庭每个成员公平参与的机会并获得应有的尊重,鼓励子女思考,分析家庭内的关系,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意见,协助家庭成员规划个人发展等。5.2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典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在纠正儿童不良的行为之前,父母首先要纠正自己,或者制定出纠正自己问题的准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5.3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学前儿童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时的指导。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接受,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首先要确实了解,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情况,指出它的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处于各方面发展的过渡时期,教导方式不当就可能对逆反心理的儿童产生严重的不好影响。因此不要讽刺,奚落,或谩骂,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和摧残其身心。耐心地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如果是家长观点不正确,犯了错误的判断,要勇于承认。同时父母双方教育理念要一致。5.4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发挥自主性。综合来说,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的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助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终究不能包办孩子一切的时候,那时放手就太迟了。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