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六 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课文。(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投影显示:给下列字词注音。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2熟读课文。五、小结:(1分钟)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六、布置作业。(1分钟)1熟读并背诵全文。(A)2翻译第二自然段。(B)3、掌握语文(C)七、说课精要:文章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板书或投影显示: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3全班齐读第一段。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5讨论下列问题: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板书或投影显示: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 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投影或板书显示: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11讨论以下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四、总结全文。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五、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A)2、掌握语文(B)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教学设想:(1) 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2) 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时安排:一课时(4) 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 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2、 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3、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4、 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4、学生当堂笔译。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出示投影: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 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2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重点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五、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三、拓展训练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四、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六、布置作业 十九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交流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学生点评。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幻灯片展示: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串联词要自然有序。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体会语言: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拓展训练:幻灯片展示: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师生共评。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板书设计:教案2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2、 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六、作业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二十 蓝蓝的威尼斯 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游记,介绍了威尼斯绮丽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3月摸底考试(一模)数学(文)试题
- 情绪干预对咳喘进展影响-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房地产法-西方行政学说史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员工绩效评估及激励方案设计工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代汉语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小学阶段学生行为问题处理方案
- 基于网络医学的知识图谱构建睡眠障碍干预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市场营销(三)-经济法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2025年学历类自考市场信息学-英语(二)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外贸合同标准模板合集解析
- DB32/T 3636-2019车用汽油中甲缩醛含量的测定多维气相色谱法
- 《电子商务基础(第二版)》课件 第一章 电子商务概述
- 《线虫总论钩虫》课件
- 报考纪检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DB14T 1736-2024医疗护理员服务规范
- DB37-T 5155-202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小学信息科技课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策划居间合作协议书样本
- 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计划
- 工业机器人保养与维护 课件 项目二 工业机器人的电气安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