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doc_第1页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doc_第2页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doc_第3页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doc_第4页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输水管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作业指导书(报批稿)山东质量认证中心二O一二年十月35一、质量管理职责 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核查方法及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1.1组织机构企业应有负责质量工作的领导,应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负责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1是否有文件明确指定领导层中一人负责质量工作。2企业是否设置了质量管理机构或配备质量管理人员。查文件:查组织结构、授权文件或岗位职责等文件,领导层中是否明确一人负责质量工作,是否设置质量管理机构或指定了质量管理人员;交谈:与领导层、质量负责人交谈以确认实际情况与文件规定的一致性。关注点:质量负责人是否为高层领导成员。有文件明确规定,且设立了相应机构或明确了人员,且职权明确。存在以下情形时:1有相关文件,但对质量职责规定不明确;2无相关文件,但有证据(如组织质量分析会、质量工作检查等证据)表明领导层有专人负责质量工作;3虽设置了质量管理机构或指定了质量管理岗位,但设置不合理(如以质量检验部门代替质量管理部门,质检部门负责人承担包括生产在内的质量管理等),机构或人员设置形同虚设;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领导层中无人负责企业的质量工作;2.未设置质量管理机构或未配备质量管理人员。核实申请书、首次会议签到表与企业组织机构及有关人员是否相符;领导层通常指高层,拥有质量决策权。1.2管理职责应规定各有关部门、人员的质量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1企业是否建立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覆盖申证产品,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按规定批准并已实施。2是否规定了与申证产品质量有关的部门、人员的质量职责、权限,相互关系是否明确。查有关文件:是否明确了与质量有关的管理部门及其对应的人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验人员、操作人员等)的职责进行全面规定;各部门职责权限是否清晰,相互关系是否明确。满足两条核查要点的内容,有书面规定。存在以下情形时:1.虽然规定了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职责,但相关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工作职责不清楚;2.个别岗位质量管理职责未作规定;3其他类似的情形。1.未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2.未规定与产品质量有关的部门、人员的职责;3.相关部门之间职责规定混乱,重要质量管理岗位人员均管理职责不清;4. 管理岗位设置、职责规定与本企业实际运行严重不相符。1.3有效实施在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中应有相应的考核办法并严格实施,并记录有关结果。1企业的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否有相应的考核办法。2企业是否严格实施考核并记录。查文件:企业是否制定了考核办法,是否规定了考核部门、内容、工作程序、考核的频次、考核结果的处置等;查记录:查考核记录,是否按文件规定进行了考核,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置。满足核查要点的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有考核办法,但未很好地结合企业实际;2.只提供了部分考核记录,未能按规定实施全面考核;3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未制定考核办法;2.有考核办法但提供不出考核证据。二、生产资源提供 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审查方法与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2.1*生产设施企业必须具备满足生产和检验所需要的工作场所和设施,且维护完好。1企业是否具备满足申证产品所需的水、电、汽等基础设施、生产场所以及必要的工作场所和设施(预应力混凝土管生产企业应具备制品养护时所需的养护坑或养护窑或养护罩等生产设施);2.企业是否配置能正常开展必须试验项目的试验室;混凝土管生产企业应配置混凝土标准养护室(RH:95%、温度:202)或标准水养设施(202的不流动的Ca(OH)2饱和溶液);如果配置混凝土标准养护箱,其容积应与生产规模相适应。3与申证产品有关的生产和检验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转。现场察看并记录:是否具有满足申证产品所需的生产场所;是否配备了所必需的水、电、气等供应的设施;现场察看并记录:检验用试验场所的面积布局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其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现场观察并记录:生产和检验设施是否能正常运转,条件是否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关注点:1.结合企业产能核查配置充分性及合理性等方面的信息,记录企业砼标号;2.对租赁的土地或厂房索取企业租赁的有关凭证。3.检验室的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标准规定或与相关记录适应。4.对采用Ca(OH)2饱和溶液的企业应提供证据证明其符合要求。5.按照最大产能计算养护设施的能力。1具备满足申证产品的生产和检验设施及场所;应配备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水、电、汽等设施;2应配备适应其生产规模的试验室和产品的检验设施,且运转正常。/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生产场所不能满足申证产品正常生产的需求;2无试验室或试验室不能满足检验的相关标准要求;3配备全生产申证产品所必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4未配备满足申证产品的质量检验用设施;5生产设施或检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见注12.2设备工装1*企业必须具有本实施细则5.2中规定的必备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1是否具有本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必备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必要时应核查其购销合同、发票等凭证及设备编号。2设备工装性能和精度是否满足加工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3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能力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现场核对并记录:根据细则或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逐一核对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并记录;查设备档案等有关技术资料,结合现场验证:设备工装性能和精度配置是否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与工艺条件一致;现场观察并记录:生产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关注点:1.配料设备的精度、适宜性;2.是否有满足要求的锅炉,并结合5.3.1蒸养制度执行进行评定。能满足本实施细则5.2中全部核查要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未具备满足实施细则规定的必备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2)设备工装性能和精度不能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3)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不能正常运转和使用;(4)不具备申证产品单元最大规格型号所需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1.核查申请书与实际设备工装是否相符。2.见注2.2 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应维护保养完好。是否对规定的必备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编制了维护和保养计划并实施,记录是否齐全;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实际状态是否完好。查文件:查企业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的维护、保养规定,计划是否规范;查记录:抽查每个申请单元产品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维护保养记录,是否按计划实施维护、保养;现场察看:验证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是否能正常运转和使用及实际维护情况。关注点:关注必备设备、重要设备、特种设备的维保情况。1.有计划或规定,内容完善;2.能够提供对设备工装按计划实施维护保养的有效证据,现场设备维护保养情况良好。存在以下情形时:1.维护保养计划可操作性不强;2.未完全按计划要求对设备工装进行维护保养;3. 维护保养记录不完整;4.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保养不良但不影响正常运转;5其他类似的情形。因设备保养不良造成设备或工装或生产线现场不能正常运转或开启使用,或对加工精度和性能产生较大影响。2.3测量设备1*企业必须具有本实施细则5.2中规定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其性能和精度应能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1企业是否具有本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必要时应核查其购销合同、发票等凭证及设备编号。2. 设备性能、准确度是否能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需要。3设备的测量能力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现场核对并记录:逐一核对是否具有实施细则规定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必要时查看检测设备购置发票,核对设备出厂编号);查设备档案/台帐或检定/或校准证书,其测量范围、分度值和/或准确度是否满足测量的要求。关注点:1.水压试验装置、外压试验装置、压力试验机、材料试验机、内径千分尺、管外径检验量具等主要检测设备的其最大检测能力范围是否与申证产品范围适应其最大检测能力范围是否与申请产品的最大规格型号相适应,数量是否与申报的生产规模相适应。2.仪器设备的安装状况、使用环境是否符合相关要求。能满足全部核审查要点。/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未具有实施细则及相关技术标准中规定的所有必备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2.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准确度不能满足测量和检验的要求;3. 不具有申请产品单元最大规格型号所需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的测量范围和数量与生产规模和申证产品范围不相适应。4. 设备仪器不能正常使用。5不能提供出有效证据,证明其性能和准确度满足需求。核查申请书信息与实际设施是否相符。2 企业的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在用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并有标识,检定/校准证书、校验记录是否齐全。(包括生产设备中有检定或校验要求的是否进行了检定或校验;需自校的是否制订了校验规程,是否按规程进行了校验。)现场察看:在用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是否贴有检定/校准状态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查检定/校准证书或校验记录:是否在有效期内;证书或记录是否齐全。关注点:1自校规程是否严谨,校准基准是否进行检定; 2关注其他重要在用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控制情况(如型式检验设备等)。 在用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在均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并有标识。存在以下情形时:1.一般检验、试验和计量设备有部分未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2无检定/校准状态标识;3自校设备没有进行规范的校准;4.其他类似的情形。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 主要检测设备(获取的数据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无有效检定证书或检定/校准证书过期; 2、检定机构无相应资质;3、检定证明的结论不合格。三、人力资源要求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审查方法与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3.1企业领导企业领导应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1 企业领导是否有基本的质量管理常识。是否了解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对企业的要求(如企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等);是否了解企业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2 企业领导是否有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是否了解产品标准、主要性能指标等;是否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检验要求。查记录:了解领导的学历、专业技能、工作年限等与申证产品有关的工作经历,核实申请材料信息;与领导交谈:是否了解“三法”和强制性产品标准的要求,通过谈话确认其对质量管理常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关注点关注企业主要领导的质量意识及对质量管理的认知程度。1.清楚地了解质量管理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2.清楚本人承担的管理职责,交谈中能体现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想法和做法;3.对所申报产品有关的质量管理思路清楚。对本人管理职责或者产品专业知识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不太清楚。领导者无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不了解“三法”和强制性产品标准的要求、不了解产品质量要求、不懂得如何确保产品质量。3.2技术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应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1 是否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 是否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3.是否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4.具有工程系列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专(兼)职人员不应少于1人。查文件:查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要求;交谈并记录:与3名(不足3名全抽)技术人员交谈,了解其是否熟悉岗位职责、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关注点1.技术人员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2.其对技术、工艺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3实地核查时工程系列中级(含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专(兼)职人员必须在场,重点考核,并应提供“专(兼)职”的证据。1.熟悉申报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要求;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制定和参与质量管理活动。2. 具有工程系列中级(含)以上技术职称专(兼)职人员不应少于1人。被抽查的个别技术人员存在下以下情况时:1.不熟悉岗位职责;2.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知识。3.其他类似的情形。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抽查的专业技术人员60%以上):1.不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不能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3.没有掌握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4.无工程系列中级(含)以上技术职称专(兼)职人员或该人员不在现场或该人员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状况。3.3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应熟悉产品检验规定,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检验技能。1.是否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是否掌握与申证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检验要求;3.是否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4是否能熟练准确地按规定进行检验;5持有申证产品上岗证的专(兼)职检验人员应满足生产规模的要求且不应少于3人(均应为本企业人员)。(重点抽查关键重要件检验人员和出厂检验人员)查文件:查检验人员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要求是否明确;交谈并记录:与至少3名检验人员(含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人员)进行提问、交谈,了解其是否熟悉岗位职责、掌握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要求以及是否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必要时可书面考核);现场观察并记录:抽1-2名检/试验人员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或混凝土立方试件抗压强度的操作或演示混凝土管外压荷载仪的使用,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和石英砂的含水率等,观察其是否能熟练准确地操作。关注点:关注第6章审查有关人员能力的信息。1. 检验人员应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2. 掌握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要求;3. 有一定的质量管理知识;4. 能熟练掌握质量检验技能;5. 持有申证产品上岗证的本企业的专(兼)职检验人员(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人员)不少于3人。被抽查的人员中存在以下情况时:1. 不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 未掌握产品标准和检验要求;3. 必要的质量管理知识掌握不够;4. 现场操作技能不够熟练;5. 持有申证产品上岗证本企业的专(兼)职检验人员(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人员)超过3人,但个别未持证上岗。6.其他类似的情形。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不熟悉产品标准和检验要求;2.不能准确地按规定进行检验;3持有申证产品上岗证的本企业的专(兼)职检验人员(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人员)少于3人。3.4生产工人生产人员应能看懂相关技术文件(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等),并能熟练地操作设备。1. 是否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 是否能看懂相关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3. 是否能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重点抽查关键工序操作工人)查文件:查工人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要求;现场询问或座谈并记录:抽取35名(不足3个全查,至少包括关键质量控制点操作者)进行提问,了解其是否熟悉岗位职责,是否能看懂相关工艺文件;现场察看并记录:工人是否能按工艺文件的规定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工人清楚本岗位质量职责, 能看懂工艺文件和图纸的操作要求; 熟练地进行操作。被抽查的工人中,个别工人存在以下情形时:1.不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2.不能看懂相关图纸、配方和工艺文件;3.不能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4.其他类似的情形。被抽查的工人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不熟悉自己的岗位职责;不能看懂相关图纸、配方及有关工艺文件;也不能熟练地进行生产操作。3.5人员培训企业应对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1.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领导、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工人是否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保持有关记录。2.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岗位(如行车工、电焊操作工、电工)及职业技能有规定的岗位(玻璃钢制品缠绕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查培训计划与记录:查企业领导、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工人的不论内部还是外部的培训计划,是否开展了与其岗位相适应的培训和考核,是否有相关记录;查特殊工种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情况:并记录证书中姓名、工种、发证单位、证书有效期等相关信息。关注点:特殊工种人员是否为本企业人员。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对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员实施了有效的培训和考核。有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人员均持证上岗,人员数量与企业实际相适应。有以下情况时:1. 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领导、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工人未全部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或培训记录不全;2. 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岗位人员已持证上岗但有未按时换证的情况。3.其他类似的情形。有下列情况之一时:1与产品质量相关的领导、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工人普遍未得到相关的培训和考核;2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岗位人员未持证上岗。四、技术文件管理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审查方法与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4.1技术标准1企业应具备和贯彻实施细则5.1中规定的产品标准和相关标准。1是否有实施细则中所列的与申证产品有关的标准。2这些标准是否为现行有效标准并贯彻执行。查文件及标准:查企业所具备的标准,是否包括实施细则中所列的所有标准,是否均现行有效;查标准使用部门:标准是否已贯彻执行。关注点:与有关技术人员交谈:是否熟悉现行有效标准中的技术要求。现场提供了申证产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且现行有效、收集齐全,技术人员均熟悉产品标准的要求并贯彻执行。存在以下情形时:1缺少细则规定的个别相关标准或非现行有效。2标准中一般产品特性没有贯彻落实;3.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无产品标准或为作废版本;2.细则中规定的相关标准严重缺失或非现行有效;3.未贯彻执行现行有效产品标准(例如主要产品特性)和相关标准的强制性要求。2 如有需要,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应不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并经当地标准化部门备案。 1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是否经当地标准化部门备案。2企业产品标准主要技术和性能指标不应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企业产品的型号规格定义、比国家标准高的指标和比国家标准多的功能等应在企业产品标准中有详细描述。1.查企业标准备案手续;2.查企业标准内容,记录企业标准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关注点:主要相关标准的变化情况是否及时纳入标准。符合两条审查要点要求。1.企业标准未能根据所引用的相关标准变化进行及时更新;2.企业标准中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不低于相应国标或行标的要求前提下,企业标准信息变更未经当地标准化部门备案。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企业标准未备案或超过有效备案期限;2企业标准中指标低于相应国标或行标的要求;3企业标准未能根据所引用的相关标准变化进行及时更新,且已影响到产品技术指标。4.2技术文件1技术文件应具有正确性,且签署、更改手续正规完备。1技术文件(如设计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的技术要求和数据等是否符合有关产品标准和规定要求。2技术文件签署、更改手续是否正规完备。(重点检查总装图、结构配筋图或结构计算书、部件图、关键零件图、关键工序的工艺文件)注:(1)混凝土管a.混凝土管企业采用有资质单位提供的图纸或图集应有企业书面技术确认报告;b.当企业采用上述图纸或图集但钢材规格型号与图纸或图集不同时,应进行用钢量换算,并符合该图纸或图集的相关规定,否则应经具有审核资质的单位对其进行技术审核并提供审核报告;c.企业自行设计的结构配筋图纸和设计计算书应经具有审核资质的单位对其进行技术审核并提供审核报告;d. 企业对结构配筋进行修改时(上述b款除外)应经具有审核资质的单位对其进行技术审核并提供审核报告。(企业应保留审核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应具有管壁结构(或铺层)计算书,定长及连续缠绕管应有结构层厚度、夹砂层厚度及总壁厚的计算结果;离心浇铸管应有总壁厚的计算结果。抽查每个产品品种规格型号设计及工艺文件、检验规程等能否满足产品标准对性能指标要求和指导生产加工的要求,并审查技术文件的审批、更改是否符合有关文件控制规定。关注点:对换证企业、工艺重大变化企业关注工艺文件变更的规范性。关注点:对换证企业、工艺重大变化企业关注工艺文件变更的规范性。企业的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的规定符合产品标准和有关标准要求,且签署更改等手续完备符合规定。不是本企业设计的图纸、计算书应有确认转化文件;(工作压力:0.2 MPa以上的输水管)产品的设计图纸、计算书,需经有审核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审核,应有审核报告。少数技术文件存在以下情况时:1工艺文件的审批、更改手续不规范;2技术文件签署不完整、编制人员的签字不全或存在笔误等;3. 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技术文件与申证产品不符。2技术文件无审批和更改手续。 3. 混凝土管设计图纸、计算书无确认转化文件;(工作压力:0.2 MPa)以上的产品设计图纸、计算书,无审核报告。2技术文件应具有完整性,文件必须齐全配套。1申证产品的设计文件是否完整、齐全(包括设计文件的图样目录、零部件明细表、总装图、部件图、零件图、技术要求和设计计算书等)。2申证产品的工艺文件是否完整、齐全(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过程卡、工序卡、作业指导书等)。3申证产品的检验规程是否完整、齐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各检验过程的检验、验证标准或规程等)。查申证产品的技术文件列表(包括设计文件、工艺文件、检验规程)是否包括设计文件的目录、零部件明细表、总装图、部件图、零件图、技术要求、设计计算书、产品包装和标识说明、产品使用说明书、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卡、作业指导书、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出厂各过程的检验、验证标准或规程等文件。关注点1. 关注重要工序工艺技术文件的充分性。核查要点中涉及的技术文件配备齐全(其中设计文件应包括产品的包装、标识及使用说明书等相关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缺少个别技术文件;2.个别技术文件不完整或者不配套;3.其他类似的情形。缺少主要技术文件。3技术文件应和实际生产相一致,各车间、部门使用的文件必须完全一致。1技术文件是否与实际生产和产品统一一致。2各车间、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一致。现场察看:技术文件要求与实际生产产品及工艺是否相符;查文件:抽查每个单元产品的技术文件,核查在技术工艺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现场和检验等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一致。关注点:技术文件中规定的产品及工艺与实际生产的一致性。符合核查要点的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少数在用技术文件的内容与企业实际控制情况不完全一致;2个别部门使用的技术文件要求存在不协调、不一致;3.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 产品关键、特殊工序文件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2 各部门技术文件中的关键技术要求严重矛盾。4.3文件管理1企业应制定技术文件管理制度,文件的发布应经过正式批准,使用部门可随时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文件的修改应符合规定要求。1企业是否制定了技术文件管理制度。2发布的文件是否经正式批准。3使用部门是否能随时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4文件的修改是否符合规定。1.查文件管理制度:内容是否包括了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发放、存档、更改、作废、回收等有关规定;2.在文件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分别调阅文件,查文件审批、有效性、修改和再审批过程的控制。关注点1文件是否为现行有效版本,有无错用与误用现象;2电子文件管理是否规范,包括:签署、更改、存贮及维护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符合核查要点的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有文件管理制度但其中规定不能有效地控制文件的管理;2.文件管理规定符合要求,但执行不够严格,如文件修改后未作审批、个别部门使用非有效版本文件等;3.个别使用部门不能随时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未制定文件管理制度;2管理制度与企业严重不符(例如直接套用其他企业制度);3普遍存在文件失控现象(例如在用的主要技术文件有过期、作废版本)。2 企业应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技术文件管理。是否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技术文件管理。查文件:查人员任命文件或岗位设置文件,是否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对技术文件进行管理;交谈:与文件管理人员交谈,查证是否熟悉文件管理要求。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技术文件管理。负责技术文件管理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职责权限不明确。没有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技术文件管理。五、 过程质量管理 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审查方法与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51采购控制1.企业应制定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及外协加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制度。1企业是否制定了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及外协加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文件。2质量控制文件内容是否完整合理。查质量控制制度及相关文件:是否包括采购文件的控制、供方及外协单位的评价与控制、采购合同的控制、采购产品的验证控制等内容。制定了原、辅材料、零部件等采购、外购/外协加工等的质量控制制度,且控制要求适宜,内容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原、辅材料、零部件等采购、外购/外协加工的质量控制制度,但规定不适宜、要求不清晰、内容不全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未制定原、辅材料、零部件等采购、外购/外协加工的质量控制制度;2制度内容与企业实际严重不相符。2.企业应制定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辅材料、零部件的供方及外协单位的评价规定,并依据规定进行评价,保存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和供货、协作记录。1企业是否制定了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原、辅材料、零部件的供方及外协单位的评价规定。2.是否按规定进行了评价。3.是否全部在合格供方采购。4.是否保存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和供货、协作记录。(注:水泥、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冷轧带肋钢筋是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企业应保留相应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的复印件)查供方评价准则:是否适当的将供方的产品质量和产品信誉、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保证能力、供方的生产能力和供货能力以及供方的供货历史业绩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对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供方是否提出明确的资质要求。(应记录其证书编号、有效期)查记录:抽查主要原、辅材料、零部件供方评价记录,是否按评价准则要求进行了评价;查记录:抽查已采购产品的入库单及有关证据,查是否全部在批准的合格供方采购;查记录:查阅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和供货、协作记录是否齐全、完整。关注点:主要原材料采购应追溯到生产厂家、申请书申报的主要供应商。符合核查要点的全部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供方评价准则内容不全或者不完全适用;2.个别采购活动未依据评价准则规定进行评价;3.实行生产许可证等管理的产品供方有资质但未提供相应产品的资质证书;4.有个别未在合格供方采购的情况;供方及外协单位名单和供货记录或名单记录不齐全、完整;5. 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 未制定供方评价准则;2. 主要原材料未实施对供方的评价;3. 采购产品实行生产许可证等管理的供方无资质的;4.发生主要原材料未在合格供方采购或辅助原材料普遍未在合格供方采购的情况。3.企业应根据正式批准的采购文件或委托加工合同进行采购或外协加工。1是否有采购或委托加工文件(如:计划、清单、合同等)。2采购文件是否明确了验收规定。3采购文件是否经正式批准。4是否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查文件:抽查采购文件(可以是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协议、采购合同、采购品技术标准、采购验收方案等)或委托加工文件,查验其是否包括原、辅材料、零部件及外协件的质量要求/验收准则及必要的质量控制方法、服务等的内容并经正式批准;查记录:抽查已采购产品的入库凭证或采购记录,查其是否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关注点现场使用及仓库中的主要原材料是否从合格供方采购。采购要求明确,采购计划或合同经正式批准,采购实施过程符合采购计划或合同要求,记录能反映对采购过程实施了有效的控制。存在以下情形时:1.个别采购文件质量要求或者验收准则不明确;2.个别采购文件未经批准;3.个别外购外协件的采购未按采购文件的规定进行;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 采购文件均没有明确或引用验收规定;2. 主要原材料均不按采购文件规定进行采购。主要原材料包括:水泥、钢绞线、钢筋、钢板、承插口异型钢、石、砂、石英砂、碳酸钙、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树脂浇筑体、固化剂、促进剂、密封圈等。4.企业应按规定对采购的原、辅材料、零部件以及外协件进行质量检验或者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质量验证,检验或验证的记录应该齐全。1企业是否对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及外协件的质量检验或验证作出规定。2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检验或验证。3企业是否保留检验或验证的记录。(必须由本企业试验室检验的项目:混凝土管砂、石的含泥量、级配、泥块含量; 夹砂管颗粒材料(石英砂、碳酸钙)的含水量,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含水率。必须提供验证资料(应是第三方质检机构的检测报告或本企业检验报告)的项目:混凝土管水泥安定性;钢丝、钢筋、承口钢板、插口异型钢、薄钢板等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反复弯曲(或冷弯)及扭转次数(钢筒管)。夹砂管树脂浇铸体的拉伸强度、拉伸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玻璃纤维无捻粗纱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胶圈尺寸。)查文件:是否对原、辅材料、零部件及外协件的采购质量检验或验证做出适宜的规定。查记录:抽查申证产品使用的主要原、辅材料、零部件以及外协件的检验或验证记录,查其是否按规定的项目、要求及频次等要求进行了检验或验证。关注点:1、采购检验规程的适宜性;2、检测报告信息与实际使用原材料的一致性。符合核查要点的三条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对采购或外协产品质量验证作了规定,但质量要求不明确;2.检验、验证一般指标有缺漏项,或个别进货质量检验未按规定进行;3.缺少个别检验或验证记录;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无进货检验、验证规定;2.主要原、辅材料、零部件以及外协件无检验或验证的记录;3. 第三方质检机构的检测报告或本企业检验报告与实际采购原材料不符。企业自行进行的检验,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并在审查材料中明确相关信息。5.2工艺管理1 企业应制定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并严格进行管理和考核。1是否制定了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内容是否包括了(1)工艺文件管理部门、编制部门和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2)操作工人应严格按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的纪律要求;(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采取的工艺分析、审查、试验的要求;(4)工艺管理制度的考核、奖励办法;(5)工艺操作记录要求及工艺纪律检查记录的要求。上述内容是否完善可行。2是否按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查工艺管理制度:内容是否包括了(1)工艺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2)操作工人应严格按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的纪律要求;(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应采取的工艺分析、审查、试验的要求;(4)工艺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5)工艺操作记录要求及工艺纪律检查记录的要求;查记录:按工艺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的针对性记录。有工艺管理制度,且结合了申证产品实际,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并进行工艺纪律考核,考核记录齐全且能体现实际情况。存在以下情形时:1.有工艺管理制度,能体现考核要求,但可操作性差,规定不明确;2.工艺管理考核记录不齐全或考核过程未严格按制度要求进行;3工艺执行及考核缺乏一定的力度(如出现个别要求整改的问题没有落实);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无工艺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2.工艺管理混乱,不能提供考核的证据。2.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工装器具等应按规定放置,并应防止出现损伤或变质。1有无适宜的搬运工具、必要的工位器具、贮存场所和防护措施。2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出现损伤或变质。查企业现场管理: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工装器具放置是否有序;有无适宜的搬运工具、必要的工位器具、贮存场所和防护措施来保证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不出现损伤或变质;是否发现有损伤或变质情况发生。关注点:钢材的存放环境、使用袋装水泥的存放,焊接后的钢筋骨架等。满足核查要点的全部要求。存在以下情形时:1.缺少个别的工位器具;2.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工位器具放置比较混乱;3搬运工具及必要的工位器具、贮存场所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中有轻度损伤或变质情况发生。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没有适宜的搬运工具、必要的工位器具、贮存场所和防护措施;2、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出现严重的损伤或变质。3 企业职工应严格执行工艺管理制度,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是否按工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现场检查若发现SYG管、PCCP管任意0.6m管长的环向预应力钢丝圈数小于设计要求时应判为不符合;RCP、DY-RCP、DRCP管实测环筋螺距大于设计螺距大于5mm小于10mm时应判为轻微缺陷,大于等于10mm时应判为不符合。)现场观察并记录:抽每个申证单元产品关键、特殊工序,观察工人现场实际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的规定。企业职工严格执行工艺管理制度,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有以下情况时:1.个别操作人员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规定进行操作;2.RCP、DRC管现场测量环筋螺距大于设计螺距大于5mm小于10mm时;3.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所抽查的关键/特殊工序操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操作。2.RCP、DRC管现场测量环筋螺距大于或等于规定螺距的10 以上。3.SYG、PCCP管任意0.6m管长的环向预应力钢丝圈数小于设计要求。5.3质量控制1 企业应明确设置关键质量控制点,对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或产品关键特性进行质量控制。1是否对重要工序或产品关键特性设置了质量控制点。2企业是否在有关工艺文件中标明质量控制点。注:混凝土管关键质量控制点至少应包括:混凝土拌合物的配合比、原材料称量误差控制;制作钢筋骨架的钢材品种、内外层骨架直径、钢筋纵筋直径和数量、环筋直径、螺距;PCCP管承插口环及钢筒的制作;PCCP管钢筒水压;YYG、SYG钢筋纵向张拉应力的控制;SYG、DY-SYG、PCCP、DY-PCCP管环向钢筋直径、强度、缠丝应力、螺距;YYG、DY-YYG管震动挤压、稳定过程控制;管子成型制度的执行;蒸汽养护制度的执行;自应力管水养制度的执行;SYG、DY-SYG、PCCP、DY-PCCP管保护层的制作及养护等。夹砂管关键质量控制点至少应包括:定长缠绕管缠绕参数的输入和确定、内衬制作、承插口的修整;连续缠绕管缠绕参数的输入和确定、端部修整、套管安装;离心浇铸管混合罐树脂混合液粘度、凝胶时间及放热峰的控制、玻纤投入量的控制、套管安装。查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文件内容是否完整,能否满足对该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具有可操作性,相应的工艺控制参数是否明确;查生产操作记录:查每个申证产品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过程控制记录,其控制项目是否符合操作控制程序的要求,控制参数是否符合相关工艺参数的要求;记录相关控制情况。关注点:记录所观察到的具体控制信息。可包括:样本数量、工序名称、主要监控参数等信息。在关键工序设置了质量控制点,且在工艺文件中作出明确标识。存在以下情形时:1.企业识别并确定了质量控制点,但未在工艺流程图或有关工艺文件上标出;2.其他类似的情形。对重要工序或产品的关键特性未设置质量控制点。2 企业应制订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并依据程序实施质量控制。1是否制订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其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具有可操作性。2是否按程序实施质量控制。(重点核查各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工艺控制参数是否明确,生产人员是否按工艺文件规定对参数实施了有效控制且有生产操作记录可以证实。)查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文件内容是否完整,能否满足对该过程的质量控制并具有可操作性,相应的工艺控制参数是否明确;查生产操作记录:查每个申证产品的关键质量控制点过程控制记录,其控制项目是否符合操作控制程序的要求,控制参数是否符合相关工艺参数的要求;记录相关控制情况。关注点:现场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执行情况,记录所观察到的具体控制信息,如主要监控参数信息,及所抽记录样本。制定了关键质控点的操作控制程序,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和监控方法,可操作性强。现场观察生产过程中均按程序要求实施了控制。存在以下情形时:1.操作控制程序中操作程序、方法、工艺参数等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2.实施过程偶然发生未严格按规定执行的情况;3.记录与实际控制有个别不相符的情况。 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未制定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程序;2.不按控制程序要求实施质量控制。5.4特殊过程对产品质量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特殊过程,应事先进行设备认可、工艺参数验证和人员鉴定,并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和实施过程参数监控。1对特殊过程(如热处理、铸造等工序)是否事先进行了设备认可、工艺参数验证和人员鉴定。2是否按规定进行操作和过程参数监控。1.查特殊过程控制文件;2.查设备认可、工艺参数验证和人员鉴定记录;3.现场查看操作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关注点:应记录设备认可、工艺参数验证和人员鉴定及操作和过程参数监控的具体信息。此相不适用输水管(输水管生产过程输出的产品都能由后续的检验或验证证明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此条不适用)5.5产品标识企业应规定产品标识方法并进行标识。1是否规定了产品在生产、检验过程中的标识方法,能否有效防止产品混淆、区分质量责任和具有可追溯性。2检查对关键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标识。查文件:规定的产品标识方法能否达到有效防止产品混淆、区分质量责任和具有可追溯性的目的;现场察看:产品关键、特殊过程及最终产品的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规定。有产品标识方法的规定,并按规定进行了检验状态、加工状态、唯一性等标识,且符合规定。存在以下情形时:1. 产品标识规定内容不完整;2. 产品在生产、检验过程中的个别标识有不清晰或不符合文件规定的情况。3.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无产品标识方法规定;2.现场发现系统性或者区域性产品无标识或标识混乱,导致产品误用或者无法追溯。5.6不合格品企业应制订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有效防止不合格品出厂。1是否制订了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2. 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是否得到有效控制。3. 不合格品经返工、返修后是否重新进行了检验。查控制程序:是否包括对不合格品的识别、评审、隔离、处置及再验证等内容;查记录:包括不合格品的评审、处置、原因分析、是否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其效果验证记录;查记录:不合格品经返工、返修后是否均重新进行了检验。关注点:不合格品处置方式的适宜性。1制定了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内容完整;2.对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了有效控制,返工返修后的不合格品经再次验证满足要求后使用。存在以下情形时: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不完善;2.不合格品控制记录不全,或有未经允许的不合格品转入下道工序;3.个别返工或返修后产品重新检验的记录不全。4.其他类似的情形。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1. 未制定不合格品控制程序;2记录中均未体现不合格品的控制证据;3经返工后的不合格成品未经重新检验导致有不合格品出厂。六、 产品质量检验序号核查项目核查内容核查要点审查方法与关注点符合轻微缺陷不符合说明6.1检验管理1企业应有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兼)职检验人员,并制定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以及检验、试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1.是否有检验机构或专(兼)职检验人员,能否独立行使权力。2.是否制定了检验管理制度。3.是否制定了检测计量设备管理制度。查文件:查阅检验人员授权、检验机构设置的有关文件及赋予的权限;查检验管理制度:是否规定了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工作程序等;查检验、试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是否包括检验、试验、计量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检定、停用、报废等方面的要求; 与检验人员交谈:了解是否能独立行使权力。1.设立了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机构或专(兼)职检验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