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doc_第1页
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doc_第2页
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doc_第3页
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doc_第4页
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塞尔意向性自然化路径探析摘 要:意向性的自然化是当今心灵哲学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塞尔从意向性自然化的哲学基础、“背景假设”、“还原”说明及其科学根基等对自己所倡导的意向性的“生物学自然主义”方案路径作出独到的阐发。关键词:塞尔;意向性;生物自然主义当代心灵哲学家与传统哲学对心灵的研究相比,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将心灵自然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与视角。所谓心灵自然化,即努力在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的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秩序中为心灵找到一个所在的位置。正如泰(tye)所说,“许多当代哲学家认为极具重要性的一个构想就是提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自然主义的关于心的理论。人们害怕,没有这样一个理论,心理现象就永远是一个迷”1 421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约翰塞尔(j.r.searle)通过对“自然”之类的范畴的改铸,为意向性在自然界中争取到了一席之地,并提出了“生物学自然主义”的解决方案。他承认,如果放宽对“自然的”“物理的”理解,那么可以认为,意向性是一种自然的甚或物理的属性,当然是一种高层次的、类似于表现型的东西。同时,他坚决反对流行的自然化哲学,因为他认为正如光合作用、消化与胆汁的分泌那样,意向性本身就在自然之内,属自然现象中的现象,它用不着根据自然科学术语予以说明,亦即用不着常见的那类自然化。基于这样条件,塞尔从意向性自然化的哲学基础、“背景假设”、 “还原”说明及其科学根基等对意向性自然化的路径作出独到的阐发。一、意向性“自然化”的哲学基础何谓意向性?塞尔指出:意向性就是“表示心灵能够以各种形式指向、关于、涉及世界上的物体和事态的一般性名称”281或者说,意向性就是指那种使得心灵状态能够指向(being directed at)、关于(being about)、关涉(being of)或从属于心灵状态以外的世界中的对象或事态的那种心灵能力。比如,若我具有一个信念,那么这个信念必定是关于“某事是如此这般”的信念324。从它与意识的关系来说,并非所有的意识状态都是有意向性,如无名的烦恼被意识到了,但没有意向性。而有意向性的状态又不一定有意识。但意识是理解意向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理解意向性。从意向性的范围来说,有意向性的心理状态不局限于命题态度,因为只有感受性质而无命题内容的状态也有意向性,如感觉、情感等。从类型上看,意向性有三类。先看三个句子:1)我现在很渴,因为有一天没有喝水。2)我的草坪很想得到水。3)法语中“jai grand soif”的意思是“我很渴”。三个句子表达的是三种不同的意向性。“第一种描述了内在的意向性。如果该陈述为真,那么描述对象必须真的有意向状态。第二句根本不描述内在的或其他形式的意向性;它是象征性的、比喻性的。因此我称该描述中的意向性只是仿佛的而非内在的。在第三种情况中,我说法语句子有意向性,即法语句子表达了我所说的意思说法语句子的人可以用它来表达他们的意向性,语言意义是意向性的一种真实形式。但它不是内在的意向性。它是从语言使用者的内在意向性中派生出来的。”468-69当然,他有时像格赖斯等人一样把意向性分为外在意向性和内在意向性两种。前者是派生性的,而“内在意向性是人类和某种动物作为生物本性所具有的现象,与如何使用、如何考虑、如何描述无关。它只是动物的纯粹事实。”469应注意的是,说这种意向性是内在的,主要是强调它是生物所固有的,不是可还原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它们是纯粹内在的、与外物无关的,因为意向性就是关于性,可以指向外在的东西。因此尽管他否认宽内容和窄内容的区分,但承认内在的内容可以是有其外在所指的。他之所以认为意向性是一种自然或生物现象,一个重要的哲学上的原因是:他对有关的哲学基本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首先,在本体论问题上,他认为,过去的理论陷入了两个极端,如有的紧缩标准,只把时空中的存在看作是有本体论地位的存在,而有的走向另一极端,不适当地放宽标准。他认为,要形成正确的观点,关键是把本体论与认识论、因果理论划清界限。就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来说,不能用认识论作为根据来解决本体论问题。而一种错误的倾向恰恰是这样,如把客观的东西看作是全部存在或实在。塞尔认为,实在与主客观没有关系,客观的东西只是实在的一部分,因为主观的东西也可以是实在的。他说:“不是所有的实在都是客观的,有些实在是主观的。”419因此不能以主客观作为存在的标准。另外,我们也不能用第三人称、知识基础和行为的术语来定义本体论。例如“什么是心智现象”与“我们如何找到它们,它们如何在有机体的生命中起因果作用”是性质不同的问题,简言之,不能用是否认识到了作为本体论的标准。还有,也不能以是否有原因作用作为存在的标准。有无作用是因果论的问题,而本体论确认的存在不一定有用,存在与有无作用无关。扫清了这些障碍就能较顺利地说明意向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根据他的看法,尽管它是主观的精神性的存在,尽管它有时没有被人认识到,尽管它有时没有行为表现,没有原因作用,但一样有存在资格。塞尔还认为,要理解意向性,说明它的本体论地位,必须理清意向性与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把握意向性的本质,必须揭示意识的本质,因为意识就是意向性的基础、本质和核心。有意识的意向性自不待言,即使是无意识的意向性也是如此,因为无意识意向状态“是意识的可能内容”,之所以有这种可能性,又是因为:“无意识本体论存在于大脑能够引起主观的、有意识的思想这一客观特征之中”,因此“无意识意向状态的概念是一个可能的、有意识的思想或经验的状态的概念”4133-134而要理解意识,又必须抛弃传统的心物二分的世界观。塞尔说:这一区分“到20世纪已经成为科学理解意识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巨大障碍。”要除去这一障碍,又必须“把意识作为生物现象重新引入科学主题”。475它尽管是“心的”,是主观的,但不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也是自然现象,尤其是生物现象。塞尔说:“主观性指的是一种本体论范畴,而不是一种认识形式。例如有这样的陈述:我的后下背有点疼。这个陈述完全是客观的,因为它的真是由一个事实的存在所保证的,而且它又不依赖于观察者的任何立场、观点或意见。然而,现象本身即实际疼痛本身有主观的存在形式,正是在此意义上,意识是主观的。”481塞尔认为,要说明意向性是一种生物现象,还必须分析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关于意识的观点。他说:“回应唯物主义的方法就是指出它忽略了意识的实际存在,战胜二元论的方法就是直接拒绝接受那些把意识说成是非生物学的东西。”他的观点是:“意识是和其他生物学现象一样的一种生物学现象。”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大脑的更高层次的特征,正如消化是胃的更高的特征一样”。251既然如此,就不能把它归结为属于第三人称的本体论现象,因为它本来就是第一人称的本体论现象。基于上述分析,他概述了他所提出的介于二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中间意识理论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它有如下要点:1)意识有三种独特特征,即内在性、质的性质和主观性;2)意识有第一人称的本体论,不能还原为第三人称现象;3)意识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意识过程是生物学过程;4)意识过程是由较低层次的神经过程引起的;5)意识是由在大脑结构中所实现的较高层次的过程所构成的;6)要造出人工大脑,只仿造输入输出过程是不行的,必须仿造其意识过程。他总结说:“这样,我们就把意识自然化了,事实上,我对这种观点加上的名目是生物学的自然主义。”253有了对意识的自然化,就为将意向性自然化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础。二、“背景假设”要说明意向性的本质和地位,还必须弄清“背景假设”。因为,一般的意向性和特殊的意义常常依赖于既非意义又非意向性内容的一系列能力。他把这些能力统称为“背景”。他认为,意向状态不能自主地起作用,不能孤立地决定其满足条件。例如单独一个期望不可能有其意向性,不可能获得它的满足条件和具体内容。这一来,自然就有关于意向性的进一步的问题:意向性是由于什么而有自己的指向外物的作用?很显然,塞尔对“背景”问题的追问,实际上是要揭示意向性的内在基础、机制和条件。在这里,如果回答说:意向性是由于意向的能力而起作用,那是同义反复。因此必然形成的观点是:“意向性是根据一系列非意向的能力而起作用。”4156或者说“所有的意识意向性所有的思维、感知、理解等只有相对于一系列不是也不能是意识状态一部分的能力,才决定了满足条件。实际的内容本身是不足以决定满足条件的。”4157质言之,这种能决定意向性之指向能力的东西只能是背景或背景能力。什么是背景能力呢?他回答说:我们之所以产生各种心智状态,是因为我们有各种能力和技巧,“我总体称这些能力等为背景(background)。”4145他所说的背景包括心智能力、倾向、立场、行为方式、技巧、处事能力等。它们本身不是意向性,但只要有意向性出现,它们一定先行或同时显现出来。这里当然要涉及到背景与网络的关系问题。因为一意向状态(相信什么)要起作用,还离不开其他的信念、愿望,以及离不开由这些心理状态所组成的网络。一个人要相信“布什是总统”,必须同时有一个网络存在,如相信有一个布什,他是一个人,在某国有人做总统,实行的是总统制。否则,那个信念就不能出现。同时,网络中还包括无意识的信念、知识、观念等。在塞尔看来,这些网络其实也可看作是背景能力的一部分。他说:“无意识意向性网络是背景的部分。无意识的网络的这些部分的发生本体论是神经生理能力,但背景完全存在于这些能力中。”4 156总之,“意向状态需要非意向背景”,因为“尽管你把心灵的所有内容写成一系列意识规划、思想、信念等,你仍然需要一系列背景能力来解释它们”。“要拥有意识思想,一个人必须具有生成很多其他意识思想的能力,而这些意识思想为了应用,全都需要进一步的能力。”4157这就是说,意向性的直接根源在于人的一系列心理能力所组成的系统,而这些心理能力又进一步根源人的神经生理能力。后者是原因,前者是这些原因要素组成的系统的突现特征。将上述论证归纳起来,可得出如下结论:1)意向状态不是自主地起作用的。它们不能孤立地决定满足条件;2)每个意向状态起作用都需要其他意向状态的网络,满足条件只是相对于网络而被决定的;3)甚至光有网络还不够,因为网络只是相对于一系列背景能力才起作用的;4)这些能力不是意向状态;5)同样的意向内容,相对于不同的背景可以决定不同的满足条件4 147-158。三、意向性的“还原”说明及其科学根基塞尔反对他人关于意向性的一切还原论说明,如根据因果关系、信息、目的论等所作的说明。但他又强调: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也是一种还原论,当然是一种独特的还原论。其独特主要表现在它的前提是承认:“意向性是作为世界的地地道道的特征而存在的”,它有独立性,不能等同于、还原于低层次的现象,不能用低层次的术语去说明,它没有超出自然界,没有超出广义的物理现象的范围5380。在塞尔看来,还原论有五种形式:实体还原论、属性还原论、理论还原论、定义还原论和因果作用还原论。他自己的还原论属于第五种,它强调的是两种具有因果能力的东西之间的还原,认为,被还原实体的存在及因果能力能够完全由还原现象的因果能力来说明。例如某些物体是固体的,它们具有因果效应:固体物体不能被其他物体穿透,它们抗压等。但这些因果能力可由分子在晶体结构中的振动来因果地说明。塞尔承认他的理论是这种形式的还原论,不过它不会像其他的因果还原论那样导致本体论还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意识是不可还原的”,即不能等同于产生它的实在及其因果过程。因为它被产生出来后有其独立性。他认为,他的这种“还原论”的科学基础是物质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根据前者,世界上存在着的东西是极其繁多的。有些存在现在还不确定,有些是确定的。如电子就是如此,在没有被观察时,它表现为波。实际上是“质/能点”。有了物理学基本理论,就可说明意识、意向性是系统的一种特征,而系统的特征有两种,一是组合的特征,如物体的重量是它的部分重量之总和,二是突现的特征,它是“由元素之间的因果作用”决定的。他说:“意识是系统的因果突现性质。正如固态和液态是分子系统的突现特征一样。意识的存在能由微观层面的大脑要素间的因果作用来说明。”495根据进化的原理,“殊型个例导致了相似殊型的出现。”这种新的生命的出现,一方面是复制,一方面是变异。正是基于此,新的个体与其父母既相似又有不同。他说:“表层特征的变异殊型的表型使得这些殊型具有更高或更低的生存概率,这取决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对于环境具有更高生存概率的殊型,因而具有更高的概率产生具有同样种型的进一步殊型。因此物种进化了。”477根据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意向性等心智现象和过程就像我们生物自然史中的消化、有丝分裂等一样。他说:“这些意识状态只不过是大脑的更高层次的特征,”“是突现的特征,”“就像固态是h2o分子在点阵结构(冰)时的更高层次的突现属性;液态同样是h2o分子大致说来彼此滚动时(水)的更高层次的突现性质。”416根据他的上述分析,他认为,其他形式的自然化或还原论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的工作不过是:抓住一个意向状态,然后把它自然化,等同于大脑的一种状态,再去问:大脑的那种状态怎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属性或作用?塞尔认为:这个问题本身是错误的,因为它基于两个错误的预设。一是相信意向性是一个事实,二是认为在由物质材料构成的世界中,一物体不可能与另一物体直接相关,或物体不可能关于、指涉它物。塞尔说:“我们从心身问题的研究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毫无疑问地不接受争辩双方所设定的这些前提。”288例如在心身问题上,就是要抛弃认为“心灵”与“物质”是两类根本不同的范畴的观点。同样,在意向性问题上,也不能把意向性与物理实在、现象完全隔绝开来,即既把它当作是一种不可还原于物理现象的现象,同时又认为它本身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现象,就像意识现象一样。怎样对意向性作还原论说明呢?常见的作法就是自然化,即把意向词汇还原为自然科学中可以接受的词汇。在塞尔看来,这种自然化有两个错误。一是“对能够指涉的事实是多么稀少感到惊奇,但在这个错误之后还有一个更深的错误,即对怎么可能会指涉什么东西感到惊奇”。二是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内在地可以指涉”。排除第一个错误的方法就是“直接深入到问题的背后去考察其预设的前提”。这个前提有两方面,即要么认为意向性不可思议,要么认为它实际上是某种别的东西,因而可以加以还原,进而予以取消。塞尔说,他自己的态度“就是对这两种选择都加以拒斥”。293他对第二个错误的排除所用的方法就是关注内在的意向性。他认为,如果从派生的意向性、“好像的”意向性出发去思考内在过程怎么可能有意向性,那么意向性、关于性就变得无法理解了。因此“出路就在于从不同意识形式中的内在的意向性出发”,294认识到,“尽管它们是自然过程,但它们具有一种特别的特征。这种状态具有一种意向性,这是内在于这种状态之中的”。293简言之,内在的意向性就是一种自然过程的固有的第一性的特征,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能再用别的自然科学术语来还原,来解释。它像空间、运动等一样是大脑的第一性的性质。这就是他的意向性自然化的核心和实质。如果有了这个基本的理解或前提,那么对各种意向状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