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doc_第1页
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doc_第2页
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doc_第3页
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doc_第4页
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第1节 三大文体写作方法 记叙文写作方法【记叙文写作】一、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的文章。 即通过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 或者说,记叙文是通过记叙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不是狭义的文体概念,它是泛指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文章。写人、记事、摹景、状物均属广义的记叙,以这些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叫记叙文。 记叙文的特点 1、以人、事、物、景为写作对象; 2、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3、通过对事物的描述,用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记叙文的主题,一般是通过对人事物的描述表现出来煌,而不是由作直接讲出来的。【记叙文写作】二、记叙文的类型 A、一般来说, 记叙文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简单记叙文”: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另一种是“复杂记叙文”:所记的人和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 记叙文包括范围很广 ,童话、故事、散文、游记、参观记、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家史、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B、记叙文本身也较复杂,它又可公为四种类型: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写人、记事,只是侧重不同,二者密不可分。写人要叙事;记事要有人。只是人、事在不同的文章里描述的程度不同: 写景、状物有密切关系,其实质是咏物抒情,“情景作文”是二者合一之体现。景也是物(是有观赏价值的物),关键在“情”,然“情”之依托物,乃景、物及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等)。【记叙文写作】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但它并不排斥议论、说明和抒情。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相互结合。 为什么会这样来表达呢? 1、因为在记叙文中,所写的人、所记的事、所描摹的事物,总要有作者的看法,总要表达自已的感情。 这种对人或事物发表看法,进行评论这就是“议论”; 这种对人或事物,表达自已的爱憎感情这就叫“抒情”。 2、一篇好的记叙文,不能单纯叙述、描写,而要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夹以议论、抒情。 3、写记叙文 ,除了运用主要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外 ,为了突出形象、加深主题,常常用到到议论、抒情和说明;但议论、抒情应恰到好处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上述可见:叙述、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写作】四、记叙文的“六要素” (上) 1、记叙文的“六要素” 所谓“六要素”,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任何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字,都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否则,叙述就会出现疑窦,出现悬念;或者有头无尾,线索中断;或者来路不明,无中生有。 2、记叙文的“六要素”也是叙述、记事的“六要素”。 3、怎样理解 “六要素”? 因为一件事情,都要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凡事情都有其起因(原因)、经过、结果。这些都是写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必须写具体,重点内容要写详细、写充实,才能达到一篇记叙文的写作目的。 要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只有将与这事情有关的主要因素,交代清楚,就能把这个故事(事情、事件),即文章,显得完整、有条理。 也只有把六要素,交代清楚了,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四、记叙文的“六要素” (下):灵活运用“六要素 在文章中,如何处理 “六要素”呢? 要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 A、用三个“要素”,就能写成文章。 写一篇文章,对所写的人物、事件,都要有所侧重。只要能抓住其中三个要素,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篇文章。 在“六要素”中,时间、地点是最主要的要素。 因为 ,一切事物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空间)里;一切事物又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发展,进行演变的。 所以, 时间、地点,必须交代清楚(交代即可,不等要详写)。 在一篇文章里,只要抓住不同的时间、地点的变化,就能突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能写同很有特色的记叙文章来。 B、“六要素”的位置。 时间、地点通常在文章前面作简要交化; 人物随事件发展,陆续登场; 吸引人结果作倒叙方法描述; 还可以最后交代原因以作悬念。 C、有时,有的要素,可不用出现。 “六要素”,是否在文中都得出现?这要从实际情况而定。 若,时间、地点,是人所共知的;或由其他之描述也能反映出来的;或不交代也没有多大影响的要素则可省略不写。 如果事件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结局可以不写,以给人留下回味之余地。 D、以时间为例,看“六要素”的交代方法可灵活多样。 一般的交代: 年月日 早晨、中午、傍晚 代替法: 通过“太阳升起来了”、“烈日当空”、“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天边染上了红霞”等来代替时间的变化。 精确到: 时、分、秒 大概: “以前”、“古时候”、“前不久”、“最近”。【记叙文写作】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一)、定要素 记叙文的写作,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定要素; 搭架子; 会表达。 【定要素】 相同点 时间、地点这是写文章的共同要素,一般都应写入文章。 不同点 一是,对人物和事件,在每篇目文章里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各类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内容)的重点内容也不同(或人、事、物、景)。 写人=时间地点人; 记事=时间地点事(原因、经过、结果); 写景=时间地点景(过去、现在、未来); 状物=时间地点物; 抒情=时间地点情(见景生情、睹物思人)。【记叙文写作】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二)、搭架子 记叙文的写作,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定要素; 搭架子; 会表达。(二)、搭架子 搭架子这是记文的结构安排问题。 开头要简明、要点题。 中间有“六定”: 1、定(分)段; 2、定各段详略; 3、定事记一事或几事(一详,余略); 4、定人写一人或几人(一主,余从); 5、定表达以叙述为主,兼议论或抒情;; 6、定过渡、照应使文章曲折、波澜。 结尾要扣题;收束有力、发人深省、令人回味。【记叙文写作】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三)、善表达 要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好记叙文。 这就必须知道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和表现方法。这也是写作中的大事。 叙述、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叙述是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作一般交代和说明,不作细致刻画。 一般用在:具体情节,事情因、果、经过的叙述。 描写 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要用生动富有感情的、形象的语言,着重刻画人、事、物的具体状态和细节特征。 议论、抒情是记叙文兼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记叙文中穿插的议论,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有的在段落之间加上一两句议论,还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先议后叙;有的是不直接对人、事、物发表议论,而是由文中的人物去发议论、作评价。 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叙述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间接抒情,是寄情于人、事、物中,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使人受到感染。 记叙文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要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少用议论、抒情。 因为记叙文是要充分地具体叙述、描写客观事物,让事实本身说话。 议论、抒情用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或写在与事间均可。 这几种表达方式,要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记叙文写作】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四)、巧立意 巧立意要明确1、2、3、4,四件事! 1、“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写出来的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确立的主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 审清题意,做到全局在胸; 二是, 明确主题,做到突出中心。 3、确定记叙文主题时,要做到“三要”: 一要,有积极意义(主题思想必须是健康的,有教育癔义); 二要, 集中(不能是多中心); 三要,含蓄(主政工要蕴含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之中, 一般不宜用明显的话语揭示出来。) 4、在明确主题时,要考虑到记叙的内容,来定中心: 写人记叙文要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记事记叙文要写出事件所蕴涵的意义(或政治思想、或哲理、或情趣的); 写景记叙文要写出个人对景物深刻的感悟(热爱之情);状物记叙文要透露出乐趣,或托物言志,要表现对人或现象之情感。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五)、记叙文的“头” 与“尾”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法: 开门见山开头直截了当地交代了要写的事情的起因和必要的要素;也可开宗明义,一落笔便直触主题(中心)。 悬念法开头先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悬想; 环境描写开头 以生动的环境描写起笔,来渲染气氛; 名言警句开头以含蓄深刻的名言警句开头。 此外, 记叙文也可用下列方法开头: 议论开头; 抒情开头; 说明开头; 人物开头; 景物开头; 设问开头; 倒叙开头; 回忆开头 开头,要揭示中心、要简要、要引人入胜。记叙文常用的结尾法: 照应开头,点题结尾; 自然结尾; 引用阐发结尾; 省略号结尾; 还可以用下列方法结尾: 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议论抒情,深化主题; 展望未来,鼓舞号召; 结尾是文章的结束部分,也是文章有机组成部分。结尾要能起到点明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六)记叙文的“情节”与“结构” 写记叙文,除了立意(确立主题)外,还要认真考虑文章的情节安排和结构组织。 情节 1、什么是“情节”? 情节是由文章的中心人物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生活事件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由此可见,情节的演变过程,就是结构。) 情节,也称故事情节。但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一般所说的故事并不完全一样。 一般的故事,较多注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追求事件的生动、曲折和连贯,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而文学作品的情节,则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基础,从大量的生活事件中,经过艺术的集中,概括和重新组织结构而成。这样构成情节的条件是:必须由一系列矛盾冲突组成。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则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必须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发生、发展,即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中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2、情节的安排: 开头主要是事情的发生; 主体是事情的发展和高潮; 结尾是事情的结局。3、 对情节的要求: 安排情节时,各个部分应该连成一所,环环相扣,使之衔接自然,这样才能形象地表达主题。 结构 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 结构涉及到: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六个方面。 记叙文的结构要求 : 开头简明、点题。 中间部分(主体)可分几个自然段,可记一个完整的事; 也可记三个事(一详两略;两详一略); 也可写一个人或几个人; 还可以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等。要安排好过渡、照应、伏笔,使文章曲折、波澜。 结尾扣题,不拖沓,力求收束有力,发人深省,令人回味。五、记叙文的写作要略(七)构思让记叙文章增色“剪裁”与“详略” 构思时, 为文章增色的办法有二: A、恰当剪裁,详略得当; B、巧妙构思,波涛起伏。 恰当剪裁 要剪去不切题的,偏离中心的材料; 要剪去雷同的材料。 因为记叙文表现中心的材不止一个,但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如果都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中心,就是雷同的材料,多余的雷同的材料,当然要删掉。 详略得当 材料确定以后, 就要安排详、略 。 凡是与中心关系极为密切的材料,要详写; 凡是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材料,要略写。 这样行文 ,有了轻重缓急,避免平板沉闷,主题也会得到充分地发挥。 怎样将详写的材料写丰富、充实、具休、生动呢?这要注意两点: 一是,在大情节许可范围内,充分展开联想,多设一些小情节; 二是,对每一个小情节,都要运用描写的手法,写细、写足。巧妙架构,波涛起伏:1、“设置悬念”法; 构思为文章增色的办法有二: A、恰当剪裁,详略得当; B、巧妙架构,波涛起伏。 巧妙架构,波涛起伏 构思这一技巧,有以下四种方法: 1、“设置悬念”法; 2、“一波三折”法; 3、“以反辅正”法; 4、“造成误会”法。设置悬念法 写记叙文的毛病:习惯于按事物的自然过程展开叙述,在结构上显得平铺直叙。这种谋篇写法,写起来方便,但文章呆板,缺乏吸引力。 好的记叙文,在情节的设计上,要下些功夫, 设置悬念法,是使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一种好方法。 “悬念”,是通过具体情境,设置谜团,读者见了生疑, 疑而难解,急切往下看,以求弄清原委。这样文章就有了可读性。巧妙架构,波涛起伏: 2、“一波三折法” 一篇记叙文章,如果看了开头,就知道文章的结尾,那就提不起读者的兴致。 为了避免这一毛病,故在文中加一点波折,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情节的发展,波澜迭起、出人意料,这就不断的给人以新鲜感、新奇感,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3、“造成误会法” 造成误会法,就是一开始设计了误会;然后,故意在误会的“岐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此法,可在大开大合的情节中,使人物性格,鲜明地突现出来,使文章的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无穷。巧妙架构,波涛起伏: 4、以反辅正法 1)、什么是“以反辅正”法 ? 写人、记事、绘景,通过叙述、描写对象主旨相反的方面,来突出主旨 ,使之更鲜明,效果更强烈,这种方法就是“以反辅正”法。 2)、“以反辅正”法,有4种类型? (1)、以动显静, 以静显动; (2)、以反求正,以正求反; (3)、以喜寓悲, 以悲寓喜; (4)、以抑潜扬, 以扬寓抑。 3)、示例: 例1、写某处的静 用写远处不可捉摸的风声来体现; 若写出某个场合的悲剧气氛 却将它安排在喜庆的日子里,使主人公的心情与处境, 跟外界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更渲染出悲剧的效果。例2、在人物设计上,也可以参用这种方法。 如要写一个活泼的人 就在他身边安排一木讷的人。两相帅映衬, 活泼的人起发活泼。 如果要写一个尖刻的人 就在他身边安排几个忠厚的人。尖刻者的行为,便越发剌目。 4)、记叙文的描写,必须生动,笔墨应该传神;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形象。(八)、怎样使记叙文的语言,富有文采? 1、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 。 记叙(叙述)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等不加修饰地交待清楚; 描写 指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外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 有了这两点,要写出形象生动的记叙文就不愁了。 2、语言的生动形象,不在于用一些美丽的形容词; 而在于用自已话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在于努力把握事物的特点,唤起读者的经验和联想,在于巧妙地运用各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在于遗词造句的反复锤炼。 3、怎样修饰语句,使文章语言变得富有文采呢? 一是,要使用一些描写性较强的词语; 二是,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形象; 三是,注意句式的变化: 要讲究长句和短句子、整句和散句、陈述句子和疑问句间用; 四是,要多用成语、谚语、歇后语、民歌民谣等; 五是,在记叙和描写过程中,借助议论、抒情的语言,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画龙点睛、强化中心。(九)、巧用修辞,增文采! 1、修辞的概念。 修辞,就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 2、修辞的作用。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内容充实、完整;在形式上,也要也要适当地进行修饰, 富有文采,才能吸引读者。 只有巧用修辞,才能表达得形象生动,直观性强。 如,比喻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短短一句,就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愁思之切。) 又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景色描写,顿生情趣) 还有: 借代能表达简明精炼,妙趣横生:如,鲁迅故乡中,用圆规来借代“楊二嫂” (令人忍俊不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排比可强调感情的表达;也可强调语言的气势。对比能有力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对偶也能有力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引用能借他人之言,为已文添色。 总之, 巧用修辞的文章,就不再生硬、晦涩,不再四平入板,而是充满了想象、动感、文采!(十)、表现形式灵活,巧手“包装”样式新! A、“乔装打扮”就可以使老题目变出新花样来。 文章的思想内容重要,表现形式也不可轻视。有的佳作题材一般,但经过作者巧手“包装”,就变得使人耳目一新。 如“同桌”、“课后”、“良师”、“母爱”等题目,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如果来一番“乔装打扮”就可以使老题目 ,变出新花样来。写得巧妙,还可使凡人小事半、寻常题材变得新鲜别致、饶有趣味。 B、用怎样的“新瓶”来装“陈醋”呢? 一是,改体裁用书信或日记的形式写记叙文。虽然体裁好像变了,但主体部分还是记叙文,使人感到亲切。 二是,分片断写数人(数事),或写一人(一事)几个方面的,可以分几个片断来写。如我的一家,若写爸爸、妈妈、我:可以一人写成一个片断,片断之间用序数“一”、“二”、“三”来标明;另外加上头和尾。 这样化整为零,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写人、叙事。注意,各片断既独立,又有联系,前后要照应。 三是,列标题在分片断的基础上, 还可以给每个片断拟出个小标题 ,如记我的一次成功:写我当干竞技经历和感受,就列出三个片断的三个小标题“播种”、“耕作” 、“收获”;若写成四个片断,就拟“苦”、“辣”、“酸”、“甜”。 标题拟得好,文章就增色。 四是,加题记在题目之下、正题之上 ,写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话目。可以自拟;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但不宜长 。它可以解释题目 ,或提示内容 ,或说明写作意图。 C、应注意: 变化形式,使文章新一点,巧一点。这只是形式上“改头换面”,写作时 ,还要从选材、立意的实际出发。要使形式有利于写人、叙事,表情、达意。 如果“只看衣裳不看人”,为形式而形式,那就会弄巧成拙。【写人记叙文】一、作家们谈“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在写人时,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别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物。写人的目的,就是要刻划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果,对人物不熟悉,不了解,就无从表现,更谈不上把人物写活。 一些名作家,对此,均有明确的论述 例1、鲁迅先生,成功地塑造了阿Q的形象。他说:是因为“阿Q的影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他还清楚地看到了阿Q头上小“毡帽”“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型的东西,将那帽边翻惠民一寸多,戴在头上的。”(可见,对人物真正式熟悉到呼之欲出的程度。) 例2、别林斯基也说过:“当艺家底创作对大家还是一个秘密,他还没有拿起笔来的时候,他已经清楚地看见了他们(艺术形象),已经可以数清他们衣服上的褶襞, 他们额上犁刻出来热情和痛苦的皱纹,已经熟悉他们,比熟悉他的父亲、兄弟、朋友、妹妹、爱人更清楚些。” 例3、托尔斯泰说:他在未写彼得大帝之前,就已经“连彼得坎肩上的汗痕都看出来了。” 例4、契诃夫说得更形象:“人物在我脑子里排成了队伍纷纷要求出世,正在等待命令。” 例5、列夫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一年里,还在研究人物个性问题。他在最后的日记中,对人物个性亻了详细的分类,对13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一一列出。他说:“我所感到的这些典型,是无限的众多。”【写人记叙文】二、写人的记叙文概述 1、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写人时,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别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人的目的,就是要刻划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2、写人的大忌“千人一面”。 写人物,见人不见思想,个性不鲜明,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人物描写之大忌。 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人物的个性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何生动地描写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是人物描写最重要最艰难的任务。 3、写人记叙文怎样样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重点要以人物为中心,并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等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品质等。 下笔前:首先,要考虑的是要写谁? (1)、如果题目是确指的,如我的父亲,就不能另作选择; (2)、如果题目是一个熟悉的人, 就要考虑一下 ,写你必须知道他的一些情节和性格; (3、)如果题目要求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就要弄清人物与人物之间或的关系。 其次, 要考虑选取的材料是否围绕着一个主题,你确定的中心或反映人物性格,或反映其本质, 选取的材料都不能离开这个中心。 4、在小学阶段已经写过写人的记叙文了;只是简单的叙述和描写; 到了中学阶段,要求写人的记叙文的构思更新颖,叙述更生动,描写更精彩。因此,中学生写人的作文还要考虑如何表现人物的特征和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写人记叙文】三、写人记叙文的分类及写法 写人的文章,根据在文章中出现的人和事件的数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一事一人; B、几事一人; C、几事几人。 A、一事一人: 一事一人,是通过一件事来写一个人的记叙文。 写一人一事的记叙文,首先,要想好中心。即写谁:写他的哪一个方面的思想品质和特点(不要贪多求全),要从人物诸多的品质和特点中,确定最突出的一点来表现。 其次,要选好材料。因为只写一件事,故应选典型材料,选能“以一当十”的材料,透过这一件事,就能看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窥一斑而见全貌。 B、几事一人: 几事一人,是通过几件事或几个片断,来写一个人。 这类写人的记叙文,虽只一人,较单一;但事情多,少而精绪多,写得不好,会中心不明,内容不得拖沓,影响表达效果。 写几事一人的记叙文,首先,要注意中心要集中。即要围绕中心选项材,志中心无关的,再好的材料,也不用。 其次,所选项的材料,必须有不同的侧重点能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中心。 第三,要善于截取和剪裁。即选择的每个材料不必象一事一人的文章那样有完整的结要以和细致的情节,只截取最具代表性的片断,从某一个侧面来表现人物即可。 第四,要注意材料的组织和衔接。选项取的几件事,要注其内在的联系;要合理安排顺序、详略;要注意事与事之间或的衔接与过渡。C、几事几人: 这是属于复杂的记叙文,它重在塑造人物群像,比前两种的文章的头绪要多,情况复杂。 要写好这类记叙文关键在于处理好人物与人物、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几事几人的文章,人物关系:可以平列;但材料的选择必须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删繁就简,尽量做到:人多事多,绝不冗长。【写人记叙文】四、写人记叙文的特点和要求。 写人记叙文的特点: 写人记叙文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品质等。 对写人记叙文的要求: 一是,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面貌。写人的目的,在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用人物的思想品质,来教育感染读者; 二是,要细致从多方面特点,对人物进行全面的刻画。 三是,立体展示人物形象。 人物的特点,不是将人物脸谱化、概念化,一个人就写一种特点,而是要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如孔乙已: 鲁迅立体地塑造了不念旧恶“功不成名不就,却自命清高;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欺辱,却麻木不仁”的受戒封建思想毒害的人物形象。 四是,细节描写,迅速写活人物。 于细微处见精神。只有细节描写才能使文章富有血肉和神采。 五是,塑造人物要真实、要典型。 所谓“真实性”要求作者以生活中人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 塑造出可信的人物。 所谓“典型性”是指塑造人物,要具有广泛的化表性能够充分揭示人的本质。五、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1、典型性格的刻画; 2、人物性格典型化的写作方法; 3、人物的肖像描写(外部特征的刻画); 4、动作描写(行为描写) ; 5、心理描写(心理世界揭示)。【人物描写】一、 典型性格的刻画 (1)、塑造典型人物的原因和典型化的概念 A、为什么要塑造典型人物?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作者创作素材取之不尽的矿藏。生活本身充满动人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往往被繁琐的过程和可有可无的细节所淹没,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而真正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的、完整的故事并不很多。因此,简单地或机械地临摹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缺乏典型性,难于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意义。所以,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提炼,集中概括,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以构成情, 塑造典型人物,使人物性格达到本质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这就是古今中外名著的成功之处。诸如: 红楼梦中“行为偏僻性乖张” 具有反封建的判逆精神的贾宝玉; 阿Q正传中愚昧、麻木、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阿Q; 欧也妮葛朗台中贪婪的吝啬鬼葛朗台等。由于作者刻画了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才使这些作品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活则之一,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 因此说,运用典型化的原则,是创造典型人物的前提。 B、什么是典型化原则? 典型化原则,就是作者对现实中多样复杂的人和事,运用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作者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剔除其中非本质的现象,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的方面,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其中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揭示生活本质规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文学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就“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人物性格典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物的本质化与个性化。(1)、人物性格的本质化: A、人物性格的本质化? 人物性格的本质化,就是作者将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加以集中、概括,本质特征,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更充分地体现出它所具有的本质。 在文艺创作中,也不可能将社会上,所有的各阶层的特征,全都加在一个人的身上,而只能是某些本质特征的局部显示。 B、人物性格的本质化的示例: 暴风骤雨中的解放了的农民的本质特征。 集中在暴风骤雨“分马”这一场景中,通过选马、让马,揭示了不同阶层的农民的本质。 其中有以郭全海为代表的彻底摆脱农民意识的桎梏,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雇农;有以老孙头为代表的仍保留着一定的自私的农民意识的贫农;有以老王太太为代表的极端自私的地主老财的穷亲戚;也还有正式在改造的农民,如老田太太之类的后进人物。 这些本质特征,都是通过人物自已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的。(2)、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A、什么是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就是作者经过选择、提炼,发掘出人物的个别性和独特性,使人物的个性更鲜明、更突出,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人物的习惯、癖好、姿势、行动、谈吐、气质和特殊心理等。 高尔基指出:“主人公的性格总是他的社会集团,他的队伍中的各种各样的人们身上所采取的许多个别特点构成的。为了大概真实地写出一个工人、一个神甫、一个小店铺老板,必须很好地认识清楚成百个神甫、工人和小店铺老板。” 但也不是把许多不相容的个性汇聚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按照人物的出身、经历、教养、生活等写出他只应具有的个性。 作者在把主要东西用来创造人物个性化的性格,还要体现着这一类人的共同的特征。 B、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的示例: 在红岩中,作品描写小萝卜头的噩梦,从而展示了在监狱的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小孩子的畸形意识和个性。 3、人物性格典型化的方法一是,文艺创作,要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指导。 人物性格典型化,也如此。作者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对描写对象进行艺术的概括。作家创作实践、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不尽相同。 二是,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作品中要有个模特儿(即实际生活中的原型)。由模特儿变成作品中的人物,这就是创作的主要过程。 第二、塑造典型人物,应首先着力刻画人物性格,要使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为此,作者要对描写对象的同类型人物进行性格分析,并按照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 ,对生活素材进行调度和取舍;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包括合理的推测、夸张、虚构),以完成艺术形象的集中与概括。 作者的艺术概括能力,主要取决于有无深厚的生活基础、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力、先进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第三、人物性格典型化的具体方法: (1)、人物原型的艺术改造; (2)、按照人物性格进行调度和取舍; (3)、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构思。细解人物性格典型化的具体方法: (1)、人物原型的艺术改造; (2)、按照人物性格进行调度和取舍; (3)、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构思。-(1)、怎样对人物原型进行艺术改造? 文学大师的论说 鲁迅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所谓“专用一人”:是指用生活中的某一人作为原型对人物的经历、命运,作适当的推想,加工而成艺术典型。 作者在专用一人时,要舍弃原型中不能表现本质的现象;可以适当地、合理地补充一些同类型人物的某些本质特征,创造出比原型更集中、更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所谓“杂取种种”:是指作者对生活中大量同类型的人进行观察、体验,将分散在各个人身上的具体特征,综合熔铸而成作品中的艺术典型。 高尔基说过: “假如作家能从20个到50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各个人身上,抽出他们最特征的阶级特点、性癖、趣味、动作、信仰和谈风等等,把这些东西抽取出来,再把它们综合在一个小商人、官吏、工人的身上。”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来的典型,才是艺术典型。 艺术的集中与概括 一部艺作品,要想说服人、感动人,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是不易写好的。不论是“专用一人”或“杂取种种”,都需要艺术的集中与概括。 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把模特儿与叙作品中的人物划等号;也不是自然主义的简单记实或摹写。 艺术形象总是集中与概括的结果,即使是传记文学也如此。怎样塑造典型人物?请看【例文】 人物原型的艺术改造: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 书中典型人物 契诃夫在套中人这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胆小、保守、顽固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他的生活原型是契诃夫的故乡塔干罗格初级学校的教员兼学监亚里山大狄珂诺夫。 原型 狄珂诺夫是一个保守、僵化、刻板的人。他在塔干罗格初级中学干了30多年的教员兼学监。他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当校长,有的任教员,成了他的同事;但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依旧(没有变化)总是说着同样的一套话、穿着同样的外衣、一直住在那个小屋子里。他在学校里并不严厉,但也不放松任何规则,他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总是说:“见你的鬼!”他不论晴天、雨天,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行动总是轻手轻脚的,因此,学生都叫他“蜈蚣”。 设计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是这样设计人物形象的 一个鼠目寸光的人,不管什么天气,都带着伞,穿着套鞋,怀表装在灰色皮套里,小折刀也装在小套了里。对恋爱,不敢想象,不相信有这么回事。他爱那种不会使他精神混乱的文学,那些席勒、荷马等。当他躺到坟墓里去的时候,会发出微笑:终于找到了自已的理想。 【评】就这样,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