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今年获全国教学资源开发一等奖,教学设计请以此为模板。 何勇涛课文赤壁赋教学设计江门市第一中学 教师:薛菁华 电话一)作家研究 1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为判官告院,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于是连续上书反对。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作为杰出的词人,他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2思想精神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这看似十分矛盾却又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苏轼早年就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他是支持和主张改革的,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不持彻底否定怀疑态度,只是反对其急躁冒进,而提倡循序渐进。他与王安石治政的途径不同,但大家的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维护北宋王朝的统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的猜疑忌恨和排挤,长期外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即使屡遭贬谪,他还是能够关心民生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以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格,功惠当代的斐然政绩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峻洁的形象。纵观苏轼一生的事迹不难看出,儒学精神是他复杂思想层面的主要支柱。尽管苏轼有着匡世济时的大志,但现实的冷酷与残忍却是无情的。特别是在宋代,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日趋腐朽和没落,传统儒学精神渐渐不能让人在现实中找到信服的理由。苏轼在遭受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之后,使他不得不重新反省自己的不幸遭遇,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取向,探析人生的意义。传统儒学精神失落了,佛老思想正好弥补了这一饥渴与缺陷。正是在佛老精神的导引下,苏轼超越了入世精神感召诱惑所带来的不安和焦渴,将身心从拘役中求得解放,将有限的生命时光寓于无限的自由和想象之中,摆脱掉一切羁绊,通达洒脱地生活。儒家入世,道家避世,释家超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这就形成了苏子“一蓑风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这种独特的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3作品创作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中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方面,苏轼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苏轼的议论文在其早期文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进策、奏议、杂说等,他的政论、史论特别为人称道。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山水游记如石钟山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醉白堂记等,都是长于借题发挥,随机生发出一段妙理高论,融记事、抒情与思辨为一体,展示出苏轼随物赋形的作文本领,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大文豪、诗人作家的才情横溢和奇思妙想。而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既继承了赋体描摹生动语言对仗工整的洋洋洒洒,又吸纳和继承了欧阳修诗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和平易晓畅。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学的影响。4价值影响苏轼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而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他散文的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文从字顺、挥洒自如、奔放不羁,这表现了苏轼具有惊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尤其是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下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时的冬景,一样风月,两种境界,均声韵铿锵,意境悠扬,被后代文人誉为宋赋之上品。 所谓风格即人格。苏轼一生光明磊落、刚毅敢言。虽遂屡屡致祸,官职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惠州至儋州,直贬至天涯海角,但苏轼从未“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而是能于最艰难时,从释道中找到立身、解脱之法,于非常艰难中修成了一种旷然超脱的处世精神态度,不至于在逆境、绝境中抑郁而终,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趋于化境。故生活中的东坡,无论身处何处,永远是那么飘逸、那么旷达、那么洒脱。苏轼的这种独特的人格、思想对当代人也不无影响:在顺境时,应当积极进取;处逆境时,学会淡泊豁达。(二)课文研究1课文内容 主旨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文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先描写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饮酒赋诗,心情舒畅;但因听萧声幽怨,感怀古人消逝,岁月无情,羡水月之无穷、人生之短暂而悲;最后作者以水、月作譬喻,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主旨: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在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结构特点 艺术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神聚形散,文势起伏。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感情的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对人生的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全篇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整篇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神聚而形散,随着主观感受的辗转生发,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横生。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是诗与文的统一。文章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它的句式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3表现手法 技巧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乐极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 “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而作者从哲理的角度阐述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也始终以“江水”“明月”来作喻阐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运用得十分巧妙,创造出一种抒情意味极浓的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4语言运用 特色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骈散交错,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此外,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优美,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炉火纯表的地步。如开头一段写景,好词比比皆是。写月用“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升起时的真实情况,又赋予月亮以人感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 “横”、“接”,写出了江面上白茫茫的雾气和月光下水天相接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用“纵”、“凌”,二字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地随意荡漾的动态。 这些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琅琅上口。5作者情感 评价黄州时期是苏轼入仕后思想发展过程中比较消极的时期。现实令他痛苦、失望、悲愤,人生空漠虚幻意识比较浓重,但他却并未因此而颓靡不振。他融儒家与佛老思想而为一,从而使现实痛苦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淡化。苏轼以特定的身份置身于特定环境中,由怀古而感慨,由感慨而生悲,再从悲哀痛苦中挣扎解脱出来。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实属难能可贵。文章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将作者忧患人生的巨大苦闷和自我解脱的惊人妙悟,和盘托于读者面前。文学史上从不缺乏写景、言情、说理的名篇,但像赤壁赋这样将三者结合得天衣无缝,绝无人工斧凿痕迹的作品确实不多见。(三)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2、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把握作者的情思变化,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四)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把握作者的情思变化,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简介背景提起苏轼,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家有没有读过他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所谓功业,则更多的是指他自己在文学上的思考和成就。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三次被贬的地方,是他人生政治之低谷,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后常来赤壁游览,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千古美文来探讨苏轼的内心世界。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找出文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的词语。 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投影字音)壬戌(rnx) 属客(zh) 窈窕(yotio) 冯虚御风(pn) 桂棹(zho) 倚歌而和(h) 幽壑(h) 嫠妇(l)愀然(qio) 山川相缪(lio) 舳舻千里(zhl) 旌旗(jng) 酾酒(sh) 横槊(shu) 匏樽(po) 蜉蝣(fyu) 消长 (zhng ) 无尽藏(zng) 狼籍(j) 枕藉(ji) 2、,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 于是饮酒乐甚 托遗响于悲风 客喜而笑 乐悲喜三、赏析课文,体会作者情感1、体会“乐”提问:作者因何而乐? 朗读明确:乐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美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k 因景美而生超然之情,从而感到乐。请大家再朗读一下这几句,感受美景、美感。投影: 乐 景(美) 超然之情 2、理解“悲”(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美人”指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补充背景: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因认为王安石新法过于急进,曾予以批评。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蓄意报复。元丰二年(1079年),他们摘取苏轼诗文的某些诗句为证据,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其实这就是一场政治迫害。后来经过多方营救,死里逃生,最终被贬谪到黄州作团练副使。)(投影:望美人而不得见政治失意)过渡:客人的箫声听起来怎样?哀伤凄婉。客又因何事而感到哀伤?(2)朗读第三段。(3)小组活动:思考客人因何而悲。投影: 自身渺小悲人生短暂 理想现实相矛盾 3、领悟“喜”过渡:面对客人的迷惘与叹息,苏轼如何消除他心中的郁结呢(如何开解他)?(1)师生齐读第四段(2)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理解变 不变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生老病死(人) 代代相传(人)物与我皆无尽,不必羡慕(宇宙无穷)。(3)从“取与不取”的角度理解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物各有主,不必强求,不如共适清风明月过渡:客人听到了这样的道理,感情有何变化?喜(4)客“喜而笑”与前文的“乐”有何区别?明确:“喜而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是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山水之乐”转向“身心之乐”,境界得以提升了。 物与我皆无尽,不必羡慕 喜 物各有主,不必强求,不如共适清风明月四、归纳主旨(1)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主客对话”是赋体的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主”“客”实为一体。本文中主客问答,其实可以看做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自我对话,是苏轼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的一次斗争。(赤壁赋正作于苏轼政治失意,心情苦闷时期,但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像贾谊那样郁郁而终,而是顺乎自然,适应现实,于逆境中设法化解心中苦闷,这正体现了他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2)总结苏轼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景而说理,景、情、理巧妙结合,表现了作者在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超越自我、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身处逆境时,能够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实属难能可贵,而这种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七、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品味课文语言的韵味2、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 情 乐 悲超然豁达 景 喜 理(七)回顾与感受在全面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研读了作品后,发现赤壁赋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省唐海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黄骅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户外照明灯具研发生产与市场推广合作协议
- 2025版企业搬迁过程中员工培训与服务合同
- 2025岑瑾与配偶共同债务处理及财产分配离婚协议
- 2025年智能房产租赁居间服务合作协议
- 2025年新型环保材料边坡支护及护壁桩工程合同
- 2025年二手房购房合同房屋产权归属与登记手续
- 2025年度房地产居间代理服务合同
- 2025版水泥产品定制化生产购销合同模板
- 青海省图书馆(二期)、美术馆、文化馆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
- 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
- 《滚珠丝杠螺母副》课件
- 飞机上通用应急设备-安全设备
- 复旦研究生入学教育考试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同步备课系列 教学设计教案(全册)
- 成熟生产线评价报告
- “高效的课件制作技巧及展示技能培训”
- 输电线路工程项目划分表
- 沪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一册全册完整课件
- 第06章设计美学程能林第4版《工业设计概论》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