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春季 美学第三讲中国美学及其基本问题【思考题1. 中国美学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基本主题是什么?2. 如何理解中国美学中的道?3. 中国美学史上有哪几个主要的思想潮流?4. 道家、儒家、禅宗美学的基本主题分别是什么?5. 如何理解儒家的礼乐思想?】1 概述首先明确如下几点:第一,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美学。第二,谈论中国美学,是将美学理解成“关于美与艺术的本性的思考”,而非西方意义上的美学(即感性学、艺术哲学、诗学)。第三,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形态,尤其是在文本样式方面,只有格言般的片言只语,它们主要保存在儒家、道家和禅宗等思想性的论著中。不过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关于各种艺术门类的论述,如诗论、文论、画论和乐论等。这些论著既有关于各艺术门类特性的探讨,也有对于具体作品的赏析。第四,这样一些文本形态也表现出了中国思维的特征。它不是理性的和逻辑性的思维,而是经验思维。它具体可分为自然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中国思维始终设定了思想之外的自然的优先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存在。在天地人的结构中,天地亦即自然对于人具有绝对的规定性。第二,思想。人首先从自然中思索出尺度,然后将此尺度给予人。第三,语言。汉字作为象形表意文字给汉语的文本表达的自然性以现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文本中,人们首先描写自然,然后描写人,如同诗歌中的先写景再抒情。第五,美和艺术在中国思想中具有非凡的地位。西方的宗教传统在其历史上一直具有规定性的地位,因此与神同在的经验是最高的经验。与此不同,审美经验是低级经验,它要么被克服,要么要转化。但中国没有上帝的观念,因此宗教的地位不高。中国人的精神往往是宗教、道德和艺术等经验的混合,这些经验也常常以艺术或审美的经验形态表现出来。于是中国人的宗教人生和道德人生一般也是艺术或审美的人生,这样审美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就不是一种低级经验,而是一种高级经验。如儒家的“礼乐”文化,道家同于自然的逍遥无为,禅宗对于存在瞬间的心灵的体悟等。对于它们来说,这种种经验都是人生在世的最根本的经验,但它们都是审美经验。2 基本主题中国美学对于审美经验的论述非常广泛,对于美、美感和艺术也有不同的规定。但究其根本,中国美学认为美是作为“道之文”,美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是“文以显道”。这基本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主题。第一:美论。美为道之文。道的本意是道路,但也指人的道说和言说。这使道本身获得了两种最主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指人之外的存在的根据,是天下万物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另一方面是人对于这种道所思考出来的道理和学说,如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在道与人的关系上,是道规定人和人亲近道。因此人要悟道、知道、得道并行道。但道本身还有区分,如天道、人道等。关于道的学说也各有不同。如儒家的道是社会性的,道家的道是自然性的,禅宗的道是心灵性的。但在中国的思想中,道的自然性是主导性的。如中国传统的“天地君亲师”所建立的顺序就表明了自然对人类的优先性。但道并不是一个存在者,不是天下的一个事物,如同矿物、植物和动物一样。因此是在无的意义上的有。于是道自身就有遮蔽和显现的问题。道之所以遮蔽,是因为它不是如同万物那样去存在,是可以被看见和被听见的。由于道自身的这种独特本性,它往往是不可感觉和不可言说的。但道在遮蔽自身的同时也显现自身。不过它不是作为天地万物,而是通过天地万物而显现出来的。道的显现就是文。文是痕迹,是轨迹。它具体表现为天文、地文和人文。天文是日月的运行、阴阳的转化。地文即地上的山水,草木。人文也就是文化,特别是文字和文章。如果将天文和地文合而为一的话,那么这三种文实际上也可以分为自然之文和人类之文。自然之文是已给予的,但人类之文是被创造的。作为被创造的和被建立的,人文具有开端性的意义。当然人类之文是建立在自然之文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后者对于前者具有规定性,而前者是后者的服从和模仿。但人类之文却是对于自然之文的断裂,由此它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这样的意义上,人文的曙光成为了人类历史的真正的开端。不仅如此,只有在人文的世界里,天文和地文才获得了其自身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们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来,才能成为其自身。这种道之文或者道的显现表现为一个感性世界,它们是天地的色彩,是万物的声音。人生活于其中,因此它是被感知,是可见的和可听的。这就是本源意义上的美。作为道的显现,美具有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态。这也可以说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自然美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在自然世界里发现了道的最原初的显现。这甚至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美的观念。艺术是对于自然美的再造。19第二:美感论。中国古代美学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这里的大乐就是美感,因此可以说美感就是与天地同和。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乐感文化,或者是忧乐圆融,而不同于其它的所谓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乐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基本态度。乐或者是欢乐之所以是审美的,是因为它在根本上不同于敬畏等态度。人对于天地甚至鬼神的敬畏是宗教性的,对于人的敬畏是道德性的。这种种态度是被规定的,受限制的,甚至是不愉快的。但欢乐不同,它是自由的和愉快的。在此特别要注意,作为审美的欢乐是大乐,而不是小乐。小乐指的是一般的快乐,有时只是口腹之乐等一般的生理的感受。但大乐亦即审美的快乐却超出生理的愉悦。“大乐与天地同和”所说的是一种人在世界中的情绪状态,因此所谓的大乐就是人与天地同和。在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基本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既不同于人与诸神和上帝的关系,也不同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这里的天地具有复杂的语意。天地作为自然界可以理解为一个自然事实,如同天文、地理和物理科学所设定的那样。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具有准宗教的意义,它似乎是一个上帝般的存在。同时它也具有准伦理的意义,它为良心提供自然的法则。至于那个与天地相关的人当然是一个社会的人,但始终是一个囿于自然的人。正是如此,人和自然才保持了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人与天地的各种可能关系中,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情形。一方面人是自然的奴隶,屈从自然和受控自然;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主人,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这两种情形都不是中国思想中关于人与天地的理想状态。只有天人合一是对于它们之间矛盾的克服,只有和才是人与天地关系的最高境界。和是和谐。它不是僵死的一致,而是包含了差异的同一。在与天地同和的境界中,人经验到了和平、宁静。人陶醉于自然之中,仿佛居住于自身的家园之中。第三:艺术论。中国古代美学关于艺术有许多规定,但最根本的是文以显道。这也就是说,艺术的本性是道本身的显现。汉语“艺术”中的艺本意是指种植,是对于植物的栽培。它不同于单纯的对于植物的采集活动。作为最广义的文化行为,它与自然相对。在这样的意义上,它是人文。同时艺还主要被理解为技艺、手艺,因此美术家和音乐家和工匠一样,都是对于技艺的运用。在这样的关联中,它不是道自身。但艺与道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美学的主题之一。道是事物的原则,因此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根本。这就规定了在道与艺的关系中,道比艺更重要。于是艺要达到道的境界。但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即在历史上广为人所知的“文以载道”。它把文仅仅理解为道的载体,是表达道的工具,因此它自身没有独立的意义。作为对于这种误解的反叛,另一种误解则强调文的自律。它主要关注文或者艺术自身的独特性。它的极端形态就是形式主义和技法主义。不过,艺术作为道的显现与上述两种误解不同。道必须显现。惟有显现的道才是存在的、可思想的和可言说的。也惟有在显现之中,道才能遮蔽自身。在这样的意义上,并不首先存在一个在艺术显现之前的道,然后艺术要去显现这个道。艺术作为道的显现,就是让道自身显现,让道第一次作为道自身去存在。同时艺术的显现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作品,是感性的,是情感的。这不仅意味着文道合一,而且意味着艺术在道的种种显现方式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203 儒道禅分论鉴于中国思想和美学不是如同西方是个人系统性的建构,我们不讨论中国美学个体性的思想,只是分析它的基本主干。虽然中国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潮流,并具有复杂的演变,但一般认为,其基本主干是儒道禅三家。它们主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并影响了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在儒道禅三家中,道家也许是最早的思想。道家的发展经历了两大辉煌时期,也就是先秦的原始道家(即老庄)和魏晋的新道家(即魏晋的王弼、何晏等)。此外就很难见到新型的道家了。但是道教在唐宋之后有新发展,唐宋之后注意性命的修炼,吕纯阳及其后人非常注重身心的修炼,性命的修炼,从而发展了一套道家的心性之学。【唐宋以后关于心性之学有三个方面的:一是儒家心性论,即程朱理学、王陆心学;二是道教心性论,讲求内丹的修炼;三是禅宗的心性论。】【新的道教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它的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即道、法、术。“道”既是自然之道,也是道家的道理,即道法自然。关于人的基本说法就是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修炼就是回到过去,回到本源,回到开端处,就是要把后天的东西变成先天的东西,使后天之气变成元气,精变成元精,神变成元神。修炼时未达到境界,就把识神当元神。我们的思想中有很多杂念,不纯粹的东西,要通过修炼消除杂念,去掉不纯粹的,回到纯粹的元神。我们要注意法和术的相对性。道、法、术连在一起的时候,道是大道;术是技术、窍门,是如何实现这些道的方法;法位于两者之间。道和法在一起时,法往往变成术;法和术在一起时,法就成了道。道家如何通过术达到道呢?术有很多种,如吃饭、睡觉等,但是最根本的“术”是破除杂念的“术”,以达到纯粹的灵魂,纯粹的思想。“术”有显术和密术之分,所以有些书采用隐语来写。达道之“术”,一般讲就是心气相依,表现为数息观,呼吸时心灵始终相关。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外天下”、“外物”、“外身”等。术有很多,道只有一个。】原始道家主要是老子和庄子的学说。魏晋的新道家亦即魏晋玄学。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自身,或者是作为自然的道。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人-地-天-道-自然”这一序列中,人为天地所规定,道则规定天地。自然并不是作为自然界外在于道,而是作为本性就是道自身。因此所谓的道法自然就是:道遵守自身的本性。作为自然的道不是万物,而是一。但一既不等于一个,也不等于一切,因此它是无。无不仅是对于它物的否定,而且也是对于自身的否定。但无能生有,由此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美学认为美在于道,或者更明确地表达为:美在于自然。虽然人们一般认为道具有双重意义,道路和言说,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特别是道家思想中形成主题的并不是言说,而是道路。在这样的意义上,道不是语言之道,而是自然之道。于是当我们说美在道的时候,就是说美在自然。当然美在自然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指自然界,是自然的天地、山水和草木。如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另一方面它指自然而然的本性。自然界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合于自然的本性。同理,在社会和精神领域,一切合于自然的事物也是美的。道家所说的美感是对于道的经验,它也是对于无的经验。要达到对于道或者无的经验,人必须通过心灵的否定才能完成。否定就是去蔽,去掉心灵的蒙蔽。这种活动可以描述为心斋、坐忘等。【注意“斋”这个词。1、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其他典礼前清心寡欲,净身洁食,以示庄敬。2、去除杂念,使心神纯一。“斋心”。3、庄敬。4、敬畏恐惧。5、专指僧道或其信徒诵经拜忏、祷祀求福等活动。6、佛教语。以素食为窄,这是依据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不禁食净肉。7、布施。8、家居的房屋。9、学舍。】由此心灵处于虚静境界。这样它才能静观和玄览,与道为一。这种美感经验由于是对于无的经验,所以它自身都被无所规定,于是至乐无乐,至味无味。道家所理解的艺术就是对于道的表达。作为技艺,艺术始终要合于道,而不是放纵欲,刺激欲和满足欲。同时艺术不能囿于小技,而要达于大道。这样一种艺术就不是关于物的艺术,而是关于道亦即无的艺术。因此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与道家对于自然的追求不同,儒家主要是关于社会的思考。儒家可以分为原始儒家和新儒家两个发展阶段。原始儒学主要是指孔孟的学说,新儒学则指宋明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性之学。【传统的儒学强调德性和问学,宋明理学对此有过争论,朱熹讲问学、获得知识,而陆象山强调德性、心性的体悟。当然,这两者其实都不可缺失。】作为儒家核心思想的孔子学说是仁学,它是对于先秦礼乐文化的创造性的改造,亦即用仁来解释礼乐文化。礼乐来源于中华先民的图腾和禁忌传统,具有巫术文化的特性。一般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不仅规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规定了人与鬼神的关系,亦即在天地君亲师的整体结构中的等级序列和差异。乐则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鬼神的交会。但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他要重新恢复礼乐传统,不过他借助于使礼乐仁化。所谓的仁就是爱,于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来源于亲子之爱,但是要实现它的扩大化和普遍化。在孔子那里,一方面是用仁来规定礼乐,另一方面是用礼乐来规定仁。它们相互阐释。儒家美学认为美在礼乐,在于仁。合于礼乐的是美的,不合于礼乐的是丑的。因此儒家美学的核心不是原初意义的自然,而是由礼乐所规定的社会,不是美与自然之真的关系,而是美与道德之善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尽善尽美不仅意味着事物的完满,而且也意味着美善合一,亦即美的必须是善的。儒家美学对于美自身道德意蕴的强调也影响了它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看法。自然的美学价值不只是在于它自身的某种特性,而是在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意义。惟有如此,才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艺术的美学价值也是如此。它对于社会的伦理和风俗起着教化作用。儒家美学的美感是中庸。儒家美学非常注重情感在人的心灵结构中的重要性,但又强调它必须保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中庸。人们一般会认为中庸是平庸,是折中,是对于对立立场的逃避。但儒家所主张的中庸是事物自身的度以及人们对于度的把握。正是在度内,一个事物才能成为其自身,也正是人们对于度的把握,才能理解事物本身。在感情的中庸方面,儒家美学认为乐和哀等情感形态都要保持自身的度,而不要越过边界。因此它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意味着乐是乐,哀是哀,否则它就会走向其极端,变成了非自身的形态。这样儒家所追求的美感就是平静的、和谐的。情感的中庸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被理所规定,而理则是由礼所制定的。儒家美学特别指出艺术不仅有关人性的塑造,而且是人性塑造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前一种表述中,艺术不同于作为人生根据的道德仁义,是游戏,是自由活动。在后一种表述中,作为诗的艺术是人性的开端,而作为乐的艺术是人性的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美学的艺术是道的充分实现。21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禅的思想。【佛学非常高深,思想的精微性和系统性超出了儒家和道家,可以与西方的基督教相媲美,但其自身又是繁琐、重复荒诞的。中国化的佛学有唯识、华严、天台,但真正变成中国的是禅宗,它是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改革。这要回到达摩说的“震旦有大乘气象。”佛学有小乘和大乘:一般而言,小乘是罗汉,大乘是菩萨。菩萨志于利人,所以大乘讲慈悲心怀,除此之外大乘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智慧。小乘讲出家、苦行、禅定。大乘可以居家(唐代很多诗人是居士),强调般若。佛学的基本结构包括戒、定、慧。戒是戒律,不能做什么,也就允诺了可以作什么。最根本的戒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定是禅定,在释迦牟尼前,印度的禅定就已经很发达了。最根本的“定”包括止和观,止是去杂念,观是用明亮的心观照自身。现在很多女性热衷于通过练瑜珈来减肥,殊不知瑜珈最根本的是修心,通过修心以修身。慧是慧学,即般若,不同于中国的智慧。文字般若是佛教的经典,里面包括经、律、论。“经”是佛经,释迦牟尼讲的经,都是“如是我闻”,是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口口相传或者在某种禅定状态中获得的经典,比如华严经是龙树在禅定中获得的经典。小乘的经典相传是很可靠的。“律”是戒律。论是佛教高僧写的著作。那么佛教的智慧讲的是什么呢?佛学是发展的,它本身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最早的小乘所讲的智慧是四生谛,即苦、集、灭、道。苦是生老病死苦,集是苦之因,苦的原因在于无明,也就是处于黑暗之中,没有智慧,处于愚蠢之中。灭即消灭无明,才能克服自己的痛苦。道就是获得这种灭的办法,就是涅盘。大乘的智慧讲从人生苦的探讨转向对世界本性的探讨。前面是人生观,后面是世界观,世界的缘起问题。空宗讲四大皆空,即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构成,缺少本性。“空”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存在,而是说它缺少自己独立的本性。禅宗讲佛性是存在的,强调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只是由于万事万物的干扰,象乌云遮住了日月。】禅有别于一般的佛教,它是中国智慧的独特产物。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比,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辩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禅的核心思想是心灵的觉悟,因此根本问题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即对于人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自性的发现。坛经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覆盖,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 。它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其次妄念遮蔽了人的本性,最后通过去蔽顿悟成佛。从美学的角度来讲,禅宗认为美在意境。意指心灵,境指视界。意境则指心灵构造的世界,一个觉悟的世界。这甚至包括了对于自然的看法,而使它与儒家和道家不同。儒家把自然看成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道家把自然看成自然本身,而要法天贵真;但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体现了心灵的觉悟。禅宗美学将美感规定为妙悟。妙悟是非理性、非逻辑和非概念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行为中的判断和推理。正是如此,它正切中了审美心理活动的独特本性。妙悟表现为顿悟和直觉,这也就是说,它能在瞬间看到永恒,在现象看到本体。而妙悟所看到的就是美本身,是活生生的生命本身。就艺术而言,禅宗美学主张如同参禅一样地从事艺术创作,如所谓参诗如参禅。参禅的根本只是在于觉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剪纸大班课件
- 大班星空夜探索之旅
- 课件模板主题
- 图形排列大班课件
- 春节前安全培训
- 废气处理培训课件
- 课件未能转换的原因
- 课件有趣的自我介绍
- 理论时政考试题及答案
- 篮球谈判考试题及答案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册第三单元第1课《图形的初步认识》课件
- 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课件 项目八 落实信用证
- 和安风电场电气设备定检及预防性试验技术规范
- 儿童化学启蒙化学第一课课件
- GJB9001C新品研发文件目录清单(不含软件)
- 眼底照相在眼底病的应用
- 农产品食品安全评价技术 课件全套 模块1-8 走进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 - 油脂脂肪酸组成和溶剂残留检测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农业特色产业培训课件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件
-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