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单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单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单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单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单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查点题号易中难世界的物质性1、221认识运动把握规律4、5、113、6、721意识的本质8意识的作用9、10、11、127、132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4、1516、20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7、182019、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叫作反物质。1928年狄拉克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在银河系上方3 500光年处,发现有一个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说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物质的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解析:D反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材科体现的是人有意识地认识世界,B与题意不符;反物质不能称之为新事物,排除C。2.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解析: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属性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A正确;B否定了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排除;C错误,主动创造性是意识活动而不是物质的特点;D否定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的观点。3.“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易传中的观点。该观点主要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处于运动变化之中A.B.C.D.解析:D材料中的观点日月交替、寒来暑往体现了;材料没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说法错误。4.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千米。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解析:A“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千米”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但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错;C、D与题意无关。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发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56题:5.“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解析:D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着,不受人的意识所左右,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排除。6.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是因为()A.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以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违背了客观规律解析:D现在的天空让人忧,是因为严重的大气污染,这是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而受到的惩罚,故选D;A、B、C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7.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B.C.D.解析:B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策略,说明毛泽东善于从实际出发,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8.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B.C.D.解析: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内容的变化意味着客观存在的变化而非反映方式的变化,错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说法错误;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充分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符合题意。9.漫画的寓意如果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去理解,体现了()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C.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D.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解析:B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漫画中的“影子是不真实的,它不在夸张,就在缩小”说明了意识不是像照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客观事物,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符合题意;A与材料不符;材料涉及的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故选B。10.谷歌公司用AlphaGo(人工智能程序机器人)大胜围棋专业九段高手李世石,给全球科技巨头带来的震撼正在迅速蔓延:各大巨头纷纷公开宣布或秘密启动“人工智能+”战略,用人工智能改造各项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A.人并非认识世界的主体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C.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D.意识并非人脑的机能解析:B人工智能的发展,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符合题意;A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观点错误;C与题意无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说法错误。11.一般认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然而,一项名为“智能LED植物工厂”的成果未来或许会改变这一状况。它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要素进行控制,精准调配供给植物以确保健康生长,实现不用土的植物生产。这说明()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植物生长的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也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人在改造世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物质性A.B.C.D.解析:C该项成果通过计算机对有关环境要素进行控制,精准调配之后供给植物以确保其健康生长,实现不用土的植物生产,这是人们对规律进行认识和利用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入选;规律不能被改变,说法错误;人并没有改变世界的物质性,说法错误。12.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面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解析:D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人们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按照事物运动规律制造出新的化学元素,突出地表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D符合题意;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企图回避哲学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人造元素没有否定物质决定意识,而是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世界的规律不可违背,C说法错误。13.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B.C.D.解析:D发展沙柳产业,不仅仅是看重其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故不全面;不符合材料信息,农牧民并不是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自然进行了积极的改造;正确且符合题意。14.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太空养蚕”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天宮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实验,目的是想验证在失重情况下蚕吐出的丝会比较粗且韧性较强,可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制作航天服。这说明()意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客体通过中介系统作用主体的过程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B.C.D.解析:D从材料中对实验的目的的表述可以看出,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在失重情况下蚕吐出的丝的强度、刚度与韧性都优于地面家蚕,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不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错误。15.“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们获得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C.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的D.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析:D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强调的是实践,人们要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正确;认识不一定正确,A排除;B不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学习,故排除。16.临床医学证明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我国科学家历经10年集智攻关,建立了“人工血液”制备工艺,并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生物科技成果,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使我国干细胞制备“人工血液”的研发水平进入国际一流行列。这说明()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对干细胞的探索研究决定实践的升华改造世界是人们探索干细胞制备技术的目的实践是检验干细胞制备技术是否正确的标准A.B.C.D.解析:B我国干细胞制备“人工血液”的研发是基于临床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符合题意;我国通过干细胞技术成功制备出“人工红细胞”,是干细胞来源、体外制备最接近临床应用的生物科技成果,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表明改造世界是人们探索干细胞制备技术的目的,符合题意;颠倒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说法错误;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17.近几年,面对经济增速下滑、风险凸显以及红利转换的状况,究竟是后危机时代短期的不稳定性,还是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学术界争议颇大。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争议表明()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A.B.C.D.解析:D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学术界产生不同的观点,说明认识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立场、思维方式等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故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认识的无限性和认识的反作用,排除。18.冬季是我国北方灰霾暴发高发期。中科院启动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科技专项,组织多家单位共同对大气灰霾追因溯源。5年多过去了,专项首席科学家表示,虽然对灰霾的控制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灰霾的暴发,比如二次颗粒物暴发增长致霾的机制等,仍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这说明()必须完全掌握灰霾形成和运行规律才能着手解决灰霾问题正确认识灰霾形成和运行规律是利用规律、有效控制灰霾的前提灰霾形成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灰霾成因机制是一个长期过程人们永远处在不断接近灰霾成因真理的过程中A.B.C.D.解析:C科学家长时间对灰霾追因溯源,对灰霾的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了;对灰霾的认识仍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我国当前并没有完全掌握灰霾形成和运行的规律,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错误;具体事物是能够被认识的,错误。19.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在他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来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确定的真理会被推翻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B.C.D.解析:A题干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应选;错误,真理既然已确定就不能被推翻;与题意不符,不选。20.近年来,人们常抱怨“现在的西红柿没有以前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美联合科研团队历时4年多,对100多种番茄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品尝实验和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是导致番茄口感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这说明()科学实验是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番茄口感下降问题的基础发现番茄风味品质的调控机制是该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影响番茄风味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认识的反复性科学家们的自觉能动性是能否成功改良番茄风味的前提A.B.C.D.解析:B中美联合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番茄口感下降之谜,符合题意;认识的目的是实践,材料中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番茄口感下降的问题,说法错误;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科学家们能否成功改良番茄风味的前提,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法律条款从47条增加到70条,雾霾治理入法、首次设计“按日计罚”制度、明确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大修后的环保法,直指违法成本低、环保意识弱等环境治理顽疾。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利益冲突重要的触发点。中国需要在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居民就业与环境质量等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更好地落实政府和排污单位的责任。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材料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偏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和作物减产。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1)结合材料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把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12分)解析:第(1)问,辩证唯物论知识包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把材料与上述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即可。第(2)问考查唯物论原理。在治水问题上,一要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三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3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3分)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分)(2)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3分)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策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3分)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3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水策、兴水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3分)22.长期以来,一提到转基因,不少人都会报以警惕的目光,这使得转基因食品一直难以端上餐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待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双方争执不下,互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