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尖山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 注重农业时令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历法指导D. 强调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所介绍中的,未涉及到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项错误。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可以是历史文献、诗词、名言警句、对联和口号等。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2.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重农抑商政策C.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D. 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等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因此有效需求较少,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A项错误。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B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说明了当时A. 政府重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B. 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D. 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故“大者倾郡不可胜数”,故D正确;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政府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豪强控制郡县的问题,故C错误。4.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5.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 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B. 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C. 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D. 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内也有店铺,故B选项正确;在唐朝之前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当时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也不能说明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选项错误。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大力推广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D. 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宋元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棉纺织产品增多,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正确。政府政策是各个王朝的共性,不能作为宋元时期个性发展的原因,A排除。棉花一开始就是经济作物,B排除。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适用,D项与此无关,排除。7.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A. 流民问题严重B. 商业发展受阻C. 租佃关系普及D. 政府不抑兼并【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此现象,故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流民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发展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土地兼并阻碍了商业发展,故B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租佃关系是否普及,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古田千年八百主,今一年一换家”,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与土地兼并之间的联系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内容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8.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答案】B【解析】材料中由明初官窑占主导到明末民窑的迅速发展的变化及“官搭民烧”现象的出现等信息,可以得出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主导,故B项正确。A选项材料中未体现,C、D选项与史实不符。点睛:材料“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迅速。9.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B. 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 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为本题主要考查点。A、D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桑麻”的含义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这突出反映了重农思想以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情形之下商品经济不被当时的社会重视和认可,C项与题意相符,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0.李伯重教授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指出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我国的早期工业化A. 成功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B. 主要的生产方式表现为官营手工业C. 促进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经营D. 拓宽了江南部分地区农民收入渠道【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早期工业化既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料多与农产品有关,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明清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没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出现在私营手工业,故B错误;材料中的早期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革命前的工业化,仍然使用手工经营,故C错误。11.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A. 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B. 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C. 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D. 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的价格革命,促使原先从事商品贸易的葡萄牙人走上了奢侈消费之路。而法国人却利用此次机会发展商业,改变了过于小农经济的模式。B正确;A与史实不符,错误;原始资本积累是殖民扩张时期,C错误;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错误。12.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A.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答案】B【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形成,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促进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东西方贸易进一步增强,符合题意,故B正确;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价格革命,物价上涨,也没有反映社会分化,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时间和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3.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 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C. 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D. 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答案】C【解析】“1851年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反映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这说明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英国农业快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圈地运动和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C。14.民国初年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规定拨存公债券2100万元作为基金,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和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还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这反映了A. 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创办企业B. 中国轻工业占工业比重较小C. 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基本消除D. 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材料“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说明民国政府给新办企业保息,减少企业注册费等信息表明政府对投资办厂的鼓励,故A项正确。B、D项与材料无关。C项选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对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制铁业制丝业等六类新办企业给予三年保息”“减少了企业的注册费”是解题的关键。15.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 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 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 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 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答案】C【解析】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是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这种变化就是因为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故选C;A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历史本质,故排除;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说明城市居民也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D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6.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B. 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C. 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D. 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棉纺织技术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英贸易数值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史实,且不能通过包装布的变化推断出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D项错误。17.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并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来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机器局制造武器。该机器局A.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B. 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C. 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D. 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竞争【答案】C【解析】:山西巡抚胡聘之作为清王朝的官员,购买机器、高薪招募技师、创办军事工业,显然是为了巩固统治,据此可排除A,选出答案C;B项的说法夸大了机器局的作用,可以排除;D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8.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B. 引进传播启蒙思想C. 推动近代教育发展D. 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造船厂属于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政治体制变革,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引进传播启蒙思想,B项错误。由材料中“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教育发展,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而不是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D项错误。19.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 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D. 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新兴企业和资本的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因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项错误。19世纪90年代实业救国思潮产生,尚未成为主流,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但其不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20.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加速解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实业救国”思潮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错误;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BCD都错误,故选A。21.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C.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苏联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20年代末而非1932年,排除A;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排除市场调节,故排除B;苏联没有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排除C;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存在大量“过剩”的技术设备等,故选D。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与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22.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政治体制影响B. 交通的变迁是风俗变革的根源C. 民国的建立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D.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答案】D【解析】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D正确;材料反映城乡思想观念差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 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国成成=成立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排除D。23.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A. 取消自由贸易B. 允许利用外资C. 建立集体农庄D. 实施五年计划【答案】B【解析】从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实施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做法,是1928年开始的的内容,排除;建立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C;允许利用外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24.学者钱乘旦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不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是A. 苏俄新经济政策B. 苏联斯大林模式C. 美国罗斯福新政D. 中国的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部分的恢复了资本主义,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借鉴了计划经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借鉴了市场经济,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化复杂属性”,故ACD错误;苏联斯大林模式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姓“社”的,故B项符合材料信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2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答案】D【解析】材料“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反映了苏联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战略,说明苏联为发展工业,过度损害了农村和农民利益,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反映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战略,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说法不准确的选项。26.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两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调的是A. 行政权力的扩大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蓝鹰运动效果显著D. 政府全面管制经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的信息可知总统的权力扩大,故A项正确; B、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27.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讲中说:“漠不关心他人的自私自利行为,乃是十分糟糕的道德表现;现在我们还明白了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是十分糟糕的。”为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实行货币升值兴办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恢复农业生产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应该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公共工程等领域的干预,使各部门协调统一,共同渡过经济危机,,均符合题意,此时期美国实行的是美元贬值,故错误;选择B项正确。28.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B.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C. 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D. 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罗斯福说有没有实质的进步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资源”可知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故A项正确。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贫困增加的原因,而是强调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C项错误。材料强调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而不是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项错误。29.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A. 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B. 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C. 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D. 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的工程是在政府组织下进行以工代赈的项目,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和理念,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随之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故C项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仍然是以私有制为主,并没有剧变,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30.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3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32.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表,说明我国部门工业农林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教卫生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7.8%A.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C. 从农业国成为了工业国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B【解析】由图表中各个部门所占的投资比例可以看出,工业所占比重非常高,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故B项正确。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均衡,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看不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33.20世纪50年代,国家不进口粮食而是拿出部分粮食用于出口,从1953年到1955年三年来,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粮油、畜产、茶叶、土产、食品等五类农副产品约占60%。农产品出口逐年也略有增长。这些措施A. 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B.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 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史实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粮食出口所换取的外汇储备都被用于国内的工业建设,这显然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故B项正确。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A;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并不利于协调发展,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因此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表述有误,排除D项;34.1985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 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C.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 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的出口商品种类均有大幅度减少,这与市场相关的产品及商品种类不断增多有关,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A项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C。1997中共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35.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A. 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B.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 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D. 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答案】A【解析】材料“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故A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故B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故C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没有实行土地流转,故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1小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王斯德世界当代史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率1988年降至4。1987年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