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茶园栽培技术.doc_第1页
良种茶园栽培技术.doc_第2页
良种茶园栽培技术.doc_第3页
良种茶园栽培技术.doc_第4页
良种茶园栽培技术.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良种茶园栽培技术 (一)概 述 茶树良种是茶叶生产的基础,茶园良种化是实现茶业生产 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茶树良种具有丰产性好、抗逆 性强、品质优异等诸多优良经济性状。根据品种繁殖方式不同, 茶树良种可分为有性系良种和无性系良种两大类。茶树有性繁 殖方法因其后代纯度差、性状参差不齐及繁殖系数小等缺点而 在现代茶叶生产中被逐步淘汰。相反,茶树无性繁殖具有遗传 性好、能保持良种的特征与特性、后代性状一致、有利于茶园 机械化采摘与管理、繁殖系数较大的优点,还可克服某些不结 实良种在繁殖上的困难。因此,逐步实现茶树良种无性化是今 后茶叶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的 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名优茶的开发,茶叶优质优价得到体现,加 上机械化采茶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的优越性和 重要性已充分显示出来,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快速推广。无性系 良种茶园的发展,为促进我国茶业向“一优两高”方向发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了名优茶生产的发展 由于良种具有早生、优质、高产、适制性广的特性,十分 有利于名优茶的创制与开发。如在浙江省48 只获得省级名茶证 书的名茶中,绝大多数是以龙井43、福鼎大白茶、乌牛早、迎 霜、翠峰等良种茶树鲜叶为原料而制成的,特别是无性系良种 原料更胜一筹。实践证明,哪里有茶树良种,哪里就有名优茶 生产。 2促进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 良种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质量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环境 条件和管理水平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茶树良种比一般品种可增 产2030,有的增产幅度更大,如无性系良种“龙井43”比 当地龙井群体种增产 30以上。不少无性系良种不仅单产高, 而且芽叶中氨基酸等有效成分高,成茶香郁味鲜,色泽翠绿,品 质优异。优质高产保证了高效益,一般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一般 群体种茶园的经济效益要高50以上,甚至数倍。 3促进了多茶类组合生产 利用茶树无性系良种的多样化及其对茶类的适制性,可以 通过合理搭配茶树品种,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多茶类组合生产。 如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利用龙井43 制龙井茶,用福鼎大白茶 制银峰,用翠峰种加工翠峰玉绿,用鸠坑种制优质炒青。也可 以通过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形成早期采制名茶、中 期采制优质茶、后期采制大宗茶的多茶类生产格局,这样不仅 缓和茶季劳力紧张的矛盾,而且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组 织生产适销对路的茶类,从而大大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4有利于机械化采茶技术的推广 发芽整齐、轮次明显的无性系茶树良种,不仅可以提高手 工采摘工效,更有利于实行高效、省力、节本的机械化采摘,提 高机采鲜叶质量和机采效率。 (二)良种选择 我国是茶的故乡,枥酚凭茫枋髌分肿试捶岣欢嗖伞? 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于1984 年、1987 年和1994 年3 次共审(认)定通过了76 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其中以无性系良 种为主,多数品种属产量、质量兼顾型品种,既有一定的产量 标准,也具有较好的品质水平,这些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均可 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 1984 年(第一批)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 过的国家级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闽)、福鼎大毫茶(闽)、 福安大白茶(闽)、梅占(闽)、政和大白茶(闽)、毛蟹(闽)、 铁观音(闽)、福建水仙(闽)、本山(闽)、大叶 乌龙(闽)、勐库大叶种(滇)、凤庆大叶种(滇)、勐海大叶种 (滇)、乐昌白毛茶(粤)、海南大叶种(琼)、凤凰水仙(粤)、 上饶大面白(赣)、上梅州种(赣)、宁州种(赣)、黄山种 (皖)、祁门种(皖)、鸠坑种(浙)、云台山种(湘)、湄潭苔茶 (黔)、凌云白毛茶(桂)、紫阳种(陕)、早白尖(川)、宜昌大 叶茶(鄂)、宜兴种(苏)。 1987 年(第二批)有:黔湄 419(黔)、黔湄 502(黔)、福 云 6 号(闽)、福云 7 号(闽)、福云 10号(闽)、槠叶齐 (湘)、龙井43(浙)、安徽1 号(皖)、安徽3 号(皖)、安徽7 号(皖)、迎霜(浙)、翠峰(浙)、劲峰(浙)、碧云(浙)、浙 农12 号(浙)、蜀永号(川)、英红1 号(粤)、蜀永2 号 (川)、宁州2 号(赣)、云抗10 号(滇)、云抗14 号(滇)、菊 花春(浙)。 1994 年(第三批)有:桂红3 号(桂)、桂红4 号(桂)、杨 树林783(皖)、皖农95 号(皖)、锡茶5 号(苏)、锡茶11 号 (苏)、寒绿(浙)、龙井长叶(浙)、浙农113(浙)、青峰 (浙)、信阳o 号(豫)、八仙茶(闽)、黔湄60(黔)、黔湄701 (黔)、高芽齐(湘)、槠叶齐12 号(湘)、白毫早(湘)、尖波 黄(湘)、蜀永703(川)、蜀永808(川)、蜀永307(川)、蜀 永401(川)、蜀永3 号(川)、蜀永906(川)。 1适宜重点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 根据我国茶区的自然条件、茶类结构及产销发展趋势,结 合茶树品种特性,下列良种较有代表性,可有选择地重点推广 种植。现将其主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龙井43。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 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国 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中、下旬,一 芽三叶盛期在4 月上、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 短壮,茸毛少,扦插成活率高,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 嫩性较差。产量高,适制绿茶,尤适制龙井、旗枪等扁形茶类。 所制扁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扁平光滑,香郁持久,滋 味甘醇爽口。目前全国已有14 个省试种,在浙江、江苏、安徽 等省的推广面积较大,适宜在江南和江北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宜植于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在秋、冬 季须增施有机肥,须分批及时采摘;夏、秋季宜铺草,引水抗 旱。 (2)迎霜。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 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早 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上、中旬,一 芽三叶盛期在4 月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强,生长期 长,霜降季节尚有茶可采,故名迎霜;茸毛尚多,持嫩性强,但 抗逆性稍弱。产量高,红、绿茶兼制,尤其适制名优绿茶,绿 茶的品质特征为香气高鲜、味浓鲜。目前已在浙江茶区推广,安 徽、江苏、河南、湖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区)亦 有引种,适于江南红、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种植时需适当密植或压低定型修剪高度,并宜 植于向阳园地;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螨类、芽枯病;适当 增施夏、秋肥。 (3)翠峰。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 大口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 中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尚早,春芽萌发期_般在3 月中、下旬,一 芽三叶盛期在4 月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能力强,芽叶较肥 壮,叶色翠绿,茸毛特多,抗寒性、抗旱性均强,但持嫩性一 般。产量高,适制绿茶,尤适制毛峰类名优茶。其绿茶品质特 征为:色泽绿翠显毫,香高、味爽鲜。目前已在浙江茶区推广, 安徽、湖北、江苏、江西、贵州、广西、河南等省(区)也有 引种,适宜在江南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适当增施肥料,及时勤采,注 意黑刺粉虱和煤病防治。 (4)劲峰。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和云南 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 早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上、中旬,一 芽三叶盛期在4 月上、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强,轮 次明显,芽叶肥壮,叶色浓绿微紫,茸毛多;扦插成活率高,抗 寒性较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较高,红、绿茶 兼制,宜春季制绿茶、名优茶,夏季制红茶。绿茶品质特征为 香高持久,味鲜浓。目前浙江茶区已有推广,适宜在江南绿茶 区种植。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夏、秋旱季铺草和引水抗 旱及赤星病防治。 (5)菊花春。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平阳群体种 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 叶类、早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较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中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4 月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强,芽叶纤细,叶 色黄绿,茸毛多;持嫩性特强,抗寒性较强,抗旱性中等,但 抗病虫稍弱。产量较高,红、绿茶兼制,绿茶尤适制烘青和炒 青。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细紧,显毫,香气鲜高,味鲜浓。目 前我国部分茶区已有种植,适宜烘青、炒青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宜种于背风向阳坡地,适当多采秋茶或进行冬 季修剪,注意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的防治。 (6)碧云。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平阳群体种与 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 叶类、中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尚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中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4 月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力强,芽叶肥,叶 壮色绿,茸毛中等;持嫩性强,抗逆性强,扦插成活率高。产 量较高,适制炒青和烘青绿茶。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爽,滋 味鲜醇。目前部分茶区已有引种推广,适宜在长江南北绿茶地 区推广。 栽培要点:宜适当密植栽种,或压低定型修剪高度,注意 采顶养侧。 (7)乌牛早。系浙江省永嘉县茶农从乌牛早群体品种中单 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省级 地方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特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2 月下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3 月中、下旬(一般比福鼎大白茶可提早1015 天 开采);发芽密度较大。轮次明显。育芽能力强,芽叶较肥壮, 富含氨基酸茸毛中等;新梢持嫩性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 尚高,适制绿茶,尤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 鲜,味甘醇爽13。目前已在浙江及毗邻省(区)大面积推广,适 宜在浙江扁茶及绿茶区作早生搭配品种种植。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早施催芽肥,宜秋、冬季修剪。 (8)浙农 12 号。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从福鼎大白茶与云 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 中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偏迟,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下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4 月中、下旬;营养生长期长,发芽密度中等,育 芽力强,芽叶肥壮,茸毛特多,抗旱性甚强,但抗寒性稍弱。产 量高,适制红、绿茶。加工绿茶,香高持久,味浓而鲜,加工 红碎茶,可达到我国出口二套标准样水平。目前浙江等地已有 种植,适宜在江南红、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宜种植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风小向阳地 块,冬季需培土和增施有机肥,一般不宜在秋、冬季修剪。 (9)浙农 113。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 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无 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尚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中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 4 月中旬(比福鼎大白茶一般迟 23 天开采);发 芽密度较大,育芽能力强,茸毛多,抗病虫害、抗旱性、抗寒 性均强,尤其是抗寒性表现突出。产量高,适制绿茶。其品质 特征为:香高持久,滋味浓鲜爽口。目前杭州、宁波等部分茶 区已有引种。适宜于长江南北绿茶区推广,尤适高山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10)浙农121。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从福鼎大白茶与云 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 无性系品种,为省级良种。 生育特点:发芽尚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 月中旬,一芽 三叶盛期在4 月中旬(萌发期与盛采期均比福鼎大白茶迟23 天),发芽密度中等,育芽力强,叶色绿,茸毛较多,抗寒性强 扦插成活率高,但抗旱性稍弱。产量高,红、绿茶兼制。加工 绿茶,色泽绿翠,嫩香持久,味鲜而浓;加工红碎茶,可达到 我国出口茶二套标准样水平。目前浙江省部分茶区已有种植。适 宜在红、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注意防旱抗旱。 (11)龙井长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 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 种。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季一芽一叶初展期在4 月初,一芽 三叶盛期在 4 月中旬(比福鼎大白茶早 23 天);发芽密度大, 育芽力强,持嫩性强,茸毛较少,抗逆、抗病虫害性均比龙井 43 强。产量较高,适制绿茶,尤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 为:香特高,味嫩爽。目前浙江省杭州、湖州、绍兴等地部分 茶区已有种植,适宜在长江南北绿茶产区推广。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12)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简称福大、福鼎。无性 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原产福建省福鼎县柏柳 乡,已有100 余年栽培历史。在浙、湘、鄂、赣、苏、皖、桂、 川、黔、豫等省(区)有大面积栽培。 生育特点: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叶 色绿,叶质较软。在杭州春芽3 月中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 4 月上旬。芽叶肥壮,茸毛特多,生长期长,育芽力强,抗逆性 强。单产高。适制绿茶、白茶和毛峰类名茶,品质优,具板栗 香;加工红茶,品质优良,有甜香。分枝性能强,新梢生育迅 速,轮次多,宜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并注意采养结合。 栽培要点:根系粗大分布深,应选择土层深厚的红、黄壤 土栽培。谥种睬坝嫔罡?4050 厘米,并施足基肥,条栽 行株距为 150厘米25 厘米较为适宜。适宜在长江以南绿茶区 及白茶区推广种植。 (13)福鼎大毫茶。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早 生种。原产福建省福鼎县汪家洋村,栽培历史约100 年。1958 年开始大量繁育,逐步在福建全省推广,苏、浙、川、赣、鄂 等省也有引种。 生育特点:植株主干明显,分枝部位较高,树势高大,分 枝尚密。叶色绿。富光泽,芽叶肥壮,茸毛粗而长。萌芽、开 采期与福鼎大白茶相近,芽头尚密。抗逆性强,单产高。适制 红、绿茶与白茶。红茶汤色红浓,味醇厚,白毫显露,品质优 良。无性繁殖能力强,短穗扦插成活率高。 栽培要点:植株比较直立,宜条栽密植,每667 平方米 (即1 亩,全书同)种植4 0005 000 株为宜。分枝部位较高, 第一次定型修剪高度应在20 厘米以上。根系分布较深,应选择 土层深厚的地块建立茶园,并在定植前深耕和施足基肥。适宜 在长江以南红、绿茶区及白茶区推广。 (14)福云 6 号。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大叶类、特早生 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 自然杂交后代中系统选育而成。已在福建省大面积推广,浙江、 湖南、安徽、广西、湖北、江西、江苏、四川、贵州等省 (区)亦有较大数量引种。 生育特点: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密度 较大。叶色淡绿,叶片较厚,叶质较脆。育芽力强,芽叶较肥 壮,茸毛多。春芽萌发期当地在 3 月初,一芽二叶开采期在 3月 下旬,较耐寒、耐旱,适应性广。单产高。适于制红、绿茶和 毛峰名茶。制工夫红茶,条索细秀,显毫,色泽乌润,味醇,叶 底红亮;制炒青或毛峰,条索细紧有峰苗,汤色碧绿,香高味 浓,叶底嫩绿。适宜在长江以南红、绿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15)安徽 1 号。无性繁殖系,属灌木型、大叶类、中生种。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苏、赣、豫等 省有引种。 生育特点:植株大小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叶 色绿,有光泽。当地春芽3 月底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4 月下 旬,芽叶黄绿色,尚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产量高,高产 茶园亩产可超360 千克。适于制红、绿茶。制红茶,乌润显金 毫,香气浓纯略有花香,滋味浓醇爽口;制绿茶,香气清高,滋 味醇厚,品质优良。抗寒性强。适宜于长江南北红、绿茶兼制 区推广。 栽培要点:栽培行距不小于15 米。适时修剪、打顶,扩 大蓬面。 (16)云抗14 号。无性繁殖系,属乔木型、大叶类、中生 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已在云南茶区 推广。 生育特点: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大,深绿色, 富光泽,芽叶黄绿色,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当地3 月下 旬开采,新梢每年生长6 轮。产量高,比勐海大叶种高39。适 制红、绿茶及普洱茶。红碎茶颗粒紧实乌润,香高持久,滋味 鲜浓;滇绿白毫显露,滋味浓厚。抗寒性弱。适宜在滇、粤、桂、 琼等省(区)最低气温在一3以上的地区推广。 。 栽培要点:宜用营养钵育苗;新建茶园可种双行双株或单 株;第一次定型修剪待苗高30 厘米时,离地1821 厘米剪去。 可采用分段修剪法,以加快分枝,扩大树冠。 (17)蜀永 2 号。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 种。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而成。湘、桂、黔等 省(区)有少量引种。 生育特点:植株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当地春芽 在3 月下旬萌发。4 月中、下旬为一芽三叶盛期,芽叶黄绿色、 肥壮,持嫩性强。产量高,三至六龄茶园平均每667 平方米产 量289 千克。适制红茶,红碎茶香气浓而持久,滋味浓酽而爽, 汤色红艳明亮,品质优良。抗寒性较弱,较抗茶半跗线螨。适 宜西南红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宜适当密植。 (18)黔湄419。又名抗春迟。无性繁殖系,属小乔木型、大 叶类、迟生种。由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 生育特点:植株较高大,分枝较密,当地春芽萌发在3 月 下旬,4 月中旬开采。芽叶肥壮,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产量高, 高产园每667 平方米可达4847 千克。适于制红茶,汤色红艳, 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品质优良,红碎茶达二套标准样水平。抗 寒性较弱,高海拔和冬季气温一6 C 以下地区应慎用。适宜在西 南红茶区推广。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 (19)寒绿。无性繁殖系,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格鲁吉亚8 号后代中采用系统育 种法育成。 生育特点:植株半开张,分枝密。春茶萌发比福鼎大白茶 早39 天,在长江中下游茶区3 月底或4 月初达一芽一叶,4 月上、中旬达一芽三叶,开采期早。芽叶黄绿微带紫色,茸毛 多。叶片为椭圆形、绿色,叶面平,叶尖渐尖,锯齿粗深。平 均叶长914 厘米,叶宽365 厘米。适制绿茶,品质优良。产 量比福鼎大白茶高2081 左右。抗性较强。适宜在长江南北绿茶 区推广。 栽培要点:北方茶区需注意苗期防寒,宜选择避风向阳的 地块种植。 2选用茶树良种的原则 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一经种植就长达数十年,品种更 换周期长,投资也较大。因此,选用茶树良种必须慎重。一般 来说,应掌握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因地制宜,克服盲目性。任何茶树良种都有优点 和缺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性,所以选用茶树良种时必 须先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做到心中有数。除主要经济性状外,要 着重了解其适应性和适制性,即所选用的茶树良种必须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条件,符合本地生产茶类的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 损失。 其次。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如前所述,无性系良种不 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点突出,发芽整齐,适应机械化采摘。因 此,今后在发展新茶园和低产茶园改种换植时都要选用无性系 良种茶苗,用无性系良种来取代有性系品种,逐步实现茶树无 性良种化。 再次,要注意良种的合理搭配。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不能 选用单一的良种,而应注意早生、中生、晚生品种,适制红、绿 茶品种及不同品质特征品种的合理配置,以调剂茶季过分集中 的矛盾,适应采制不同茶类的需要,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 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应重视茶树良种苗木的检疫。如从外省、外地区 引入茶树良种苗木时,必须做好苗木的检疫和消毒工作,以防 新的病虫害传入。 (三)无性繁育技术 茶树繁殖方法,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有性 繁殖也叫种子繁殖,是利用茶树种子进行繁殖的一种传统方法, 因其后代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是一种落 后的繁殖方式故在现代茶叶生产上很少采用,趋于淘汰。 茶树无性繁殖也叫营养繁殖,它是利用具有再生能力的茶 树茎、叶、根、芽等营养器官进行繁育种苗的方法。由于无性 繁殖茶苗能较好地表现出母树的遗传特性,保持优良品种的性 状,因而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无性繁殖方法有扦插、压条、 分株、嫁接等多种,目前在生产上应用最普遍的是短穗扦插法。 茶树短穗扦插法具有保持种性好、扦插枝穗省、发根成苗 快、繁殖系数大等优点。茶树短穗扦插的成活率与出圃率,除 受品种特性、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决定于扦插技术和 管理水平。具体地说,茶树无性繁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1母本园的选择与母穗的培养 母本园的茶树品种,应是无性系原种园或直接从原种园引 进的一、二级母本良种。一般要求树龄4 年以上,生长健壮,无 危险性病虫害。 母本园的肥培管理必须高于常规茶园。通常于秋末,茶园 亩施饼肥150200 千克或相应的有机肥料,春前施氮肥15 20 千克。供夏插用的青壮母树须于春茶前(23 月)进行修剪; 秋插的在春茶后(6 月上旬)进行修剪;翌年春插的在秋前(7 月)进行轻修剪,剪去树冠上部的细弱枝、病虫枝。而重修剪、 台刈更新复壮的茶园,应结合培养树冠,进行定型修剪。 母本园应视茶叶产量情况追施速效氮肥。一般在轻剪后亩 施尿素2025-干 克;,并注意配施磷、钾肥。母本园在剪取插穗 前1 周左右,摘除枝条顶端的一芽一叶或对夹叶,以促进插穗 枝条成熟,腋芽饱满。同时喷洒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药液,防 治病虫害。 母本园在剪取插穗前510 天,茶园应喷施植物生长激素, 如50102,4 一D、30X 106 增产灵或80X 10“吲哚丁酸等水 溶液,每平方米树冠约喷500 毫升,有利枝穗发根。 2苗圃地选择与苗床整理 苗圃地选择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扦插茶苗的成活率和苗木 质量及田间管理。短穗扦插苗圃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和易于排灌的农地或稻田。苗地要求土质肥沃、土层 深厚、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轻质粘壤土,pH 值在 4560 之间。如当年种植过烟草、麻类、蔬菜的,不宜作为 苗地,特别是有根结线虫等病虫为害的更不宜选作苗地。同 一块土地,不能连年作茶树苗圃,要与绿肥或水旱作物轮作,以 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 苗床一般分2 次翻耕。第一次全面深翻,深度在30 厘米以 上。第二次在做苗床前进行深度1520 厘米,并碎土、耕平。 苗床长度一般为15 米左右。宽110120 厘米,畦高1520 厘 米,畦间沟宽2535 厘米,四周开好排灌沟。 做苗床时,还要根据苗圃地的肥力情况,施足基肥。一般 每667 平方米施腐熟饼肥100150 千克拌过磷酸钙20 千克, 或1o15 吨腐熟厩肥均匀地撒在苗床上,并与土壤充分拌 和、平整(压平)。尔后均匀地铺上经粉碎的黄泥心土,约4 5 厘米厚。因这种土结构疏松、通气性好,浇水后不板结,酸 度适中,微生物少。插穗后易发根,且可减少杂草滋长。铺好 黄泥心土后,灌水或浇水,使其充分湿润。待稍干,用扁平的 木棒适当敲打,使床面平整压实后的厚度为25 厘米左右,以 便插穗插下后能与心土密接和固定于土中。 3插穗的剪取 在母本园剪取的插穗枝条以半木质化、呈红棕色或黄绿色 为好。要求基部粗度35 毫米,腋芽饱满,叶片完整,可利用 长度在20 厘米以上,为无病虫为害的当季成熟枝条。不同茶树 品种的穗枝必须分别剪取、标牌,以防混杂。 为了保持枝条的新鲜度,宜在上午9 时以前剪枝。剪好的 枝条,必须及时运回,堆放于阴凉避风处,喷水湿润,并组织 人员尽早剪取短穗。短穗的标准是:一个节的短茎上带有一个 腋芽和一张叶片,穗长3 厘米左右。通常一个节间可剪取一个 短穗,节间短的,也可用两个节剪一个短穗,并剪去下端的叶 片和腋芽,保留上端的叶片。剪穗可用锋利的普通剪刀,由下 而上一一剪取。短穗上端剪口应离叶柄34 毫米,下端剪口与 叶片平行。剪口要平滑,不要撕破表皮,更不可剪伤腋芽,插 穗上如有花蕾,应随时摘除。短穗应随剪随插,不能超过24 小 时,否则会影响成活率。 4扦插时期与方法 茶树短穗扦插的时期很长,只要有插穗可以剪取,随时都 可以进行扦插。生产上扦插的适宜时期是310 月,尤以秋季 (810 月)扦插为最好,此时期插穗长根快,成苗率高,管理 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夏插(67 月)的管理周期长 达1 年半以上,不仅耗工多、成本高,而且气温高,稍有疏忽, 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同时,因插穗需春季留养,还明显影响当 年春茶收益。春插(25 月)时节,因雨水多、温度低,故发 根慢,成活率较低。如进行春插,应注意做好苗地的排水工作。 冬插在1112 月进行,须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般在生产上很 少采用。 不同茶树品种的短穗要分别扦插,并在苗床插木牌标明品 种名称等,以免品种混杂。扦插前,要先检查苗床,如果床面 土壤干燥,需浇水湿润,待泥土不粘手时,即可开始扦插。短 穗扦插行距9 厘米左右,株距3 厘米左右,以叶片不互相重叠 为度,这样每667 平方米苗圃可插15 万20 万穗。 扦插一般在上午10 时前或下午阳光转弱时进行。插穗叶片 的方向,应顺着当时主要风向排列,以免被风吹动影响成活。扦 插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插穗上端,轻轻地直插或斜插入土中, 以露出叶柄为度,叶片不能紧贴土面。注意不要把腋芽插入土 中。边插边用手指将短穗基部泥土压实,插后应及时洒水、遮 荫。 5苗圃管理 “三分插,七分管”,短穗扦插的成败在于管理。苗圃管理 主要包括遮荫、浇水、除草、施肥、治虫、摘蕾等。前期重点 抓遮荫和浇水,后期则以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 (1)光照管理。短穗插后即应遮荫。常以矮平棚、高斜棚、 塑料薄膜、遮阳网、狼萁等遮荫。矮平棚高为3040 厘米,在 苗床两边每相距152o 米打上木桩,桩上捆扎小竹和拉铅丝 作为棚架,棚架上盖竹帘或麦秆帘(可就地取材),每帘长3 4 米,宽比畦面大20 厘米左右。其优点是通风透光,便于浇水, 适合茶苗生长。 高斜棚呈北高南低,南架靠近地面,北架高80100 厘米, 倾斜角45。左右,棚架上盖遮荫物。遮荫物可选择茅草、麦秆或 竹枝等物料。 塑料薄膜覆盖对于晚秋(10 月)或冬季(11 月后)扦插的 苗圃能起到保暖、保湿、防冻和减少浇水等作用。例如 1990 年 10 月在浙江省临海市海拔 700 米的羊岩茶场试用塑料薄膜覆 盖扦插苗圃,到翌年 3 月检查,成活率达 96以上。方法是:用 竹片搭成40 厘米高的弧形棚架,盖上塑料薄膜,将两边的薄膜 长度在20 厘米以上,为无病虫为害的当季成熟枝条。不同茶树 品种的穗枝必须分别剪取、标牌,以防混杂。 为了保持枝条的新鲜度,宜在上午9 时以前剪枝。剪好的 枝条,必须及时运回,堆放于阴凉避风处,喷水湿润,并组织 人员尽早剪取短穗。短穗的标准是:一个节的短茎上带有一个 腋芽和一张叶片,穗长3 厘米左右。通常一个节间可剪取一个 短穗,节间短的,也可用两个节剪一个短穗,并剪去下端的叶 片和腋芽,保留上端的叶片。剪穗可用锋利的普通剪刀,由下 而上一一剪取。短穗上端剪口应离叶柄34 毫米,下端剪口与 叶片平行。剪口要平滑,不要撕破表皮,更不可剪伤腋芽,插 穗上如有花蕾,应随时摘除。短穗应随剪随插,不能超过24小 时,否则会影响成活率。 4扦插时期与方法 茶树短穗扦插的时期很长,只要有插穗可以剪取,随时都 可以进行扦插。生产上扦插的适宜时期是310 月,尤以秋季 (810 月)扦插为最好,此时期插穗长根快,成苗率高,管理 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夏插(67 月)的管理周期长 达1 年半以上,不仅耗工多、成本高,而且气温高,稍有疏忽, 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同时,因插穗需春季留养,还明显影响当 年春茶收益。春插(25 月)时节,因雨水多、温度低,故发 根慢,成活率较低。如进行春插,应注意做好苗地的排水工作。 冬插在1112 月进行,须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般在生产上很 少采用。 不同茶树品种的短穗要分别扦插,并在苗床插木牌标明品 种名称等,以免品种混杂。扦插前,要先检查苗床,如果床面 土壤干燥,需浇水湿润,待泥土不粘手时,即可开始扦插。短 肥,夏插或早秋插的可在910 月施一次追肥,秋插到翌年4 5 月施肥。 追肥可用10的腐熟人、畜尿或o5的尿素或15的复 合肥,结合浇水进行。每隔2030 天施一次,浓度逐渐提高。 春季应追肥23 次,夏、秋季视茶苗长势适当再施 12 次。每次追肥后,用清水淋浇茶苗,以免伤害枝叶。 (4)防病治虫。短穗扦插后,应抓紧病虫害防治,促进茶 苗健壮生长。插毕先喷一次o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注意观 察病虫,使用药剂和浓度可参照常规茶园进行。 6种苗的检验、起苗与包装运输 茶苗质量检验,可分别在出圃前和出圃后进行。当茶苗在 苗圃培育一足龄以上后,苗高超过20 厘米,离地面o 厘米处 茎粗不小于o2 厘米,主茎基部18 厘米左右处呈棕褐色、半木 质化、叶数达6o 片时,可于冬、春季出圃。起苗前必须浇 水湿透苗床,用锄头掘苗,不宜直接用手拔,以防伤害根系。在 苗圃检测苗木质量,按规定比例抽样,用游标卡尺或特制工具 测量离根茎10 厘米高处的主干粗度,读数精确到o1 毫米。苗 木高度和根系长度均用卷尺测量,读数精确到o1 厘米。结合 觳橛蟹裎招圆婧捌分执慷群细衤省?合格苗木以每 100 株扎一小捆,500 株用稻草扎一大捆,并 用黄泥浆粘根,用稻草包扎住茶苗根基部。不同品种必须分别 包装、挂牌(标明品种、苗龄、株数、起苗时间和育苗单位 等),并附检验证书。 茶苗运输时,必须防止日晒、风吹、紧压等。在运输过程 中,保持苗木良好的生理活动。起苗后要在48 小时内种植,以 提高良种苗木成活率。 (四)茶园种植 茶园种植涉及到品种布局、种植规格、茶苗移栽等方面。种 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成园的快慢及今后能否优质、高产、高 效。 1品种布局 良种茶园品种布局应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原则,选 好当家品种和搭配品种。通常当家品种应占70以上,以早、中 生品种为主;搭配品种占30左右。良种茶园每个品种均应做 到集中连片栽植,不宜将品种分散栽种。 2种植规格 良种茶园要做到合理密植,使之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从 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窄畦双行良种茶园的种植规格为:大行距133 米,小行距 40 厘米,丛距33 厘米,每丛植23 株茶苗。双行的茶丛按等 腰三角形交错排列。这种栽培技术,是通过适当缩小行间距离, 合理增加小行条数,来提高种植密度,使茶树个体和群体的优 势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提早成园,早期丰产和高产稳产 的目的。 单行条栽良种茶园的种植规格为:行距 15米,丛距25 33 厘米,每丛植23 株茶苗。这种种植方式,在正常的培育管 理下,五至六足龄可正式投产,也能获得高产优质。 3茶苗移栽 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都要进行茶苗移栽。 (1)移栽时间。茶苗移栽的最适时期,是在茶苗地上部处 于休止、地下根系生长仍然旺盛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移栽容 易成活。浙江茶区一般茶苗移栽的适期为早春的 2 月下旬至3 月、中旬和秋末冬初的10 月中、下旬至11 月上旬,这段时 期,选择空气湿润、土壤含水率较高的阴天或雨后初晴的天气 移栽效果最好。要避免在刮西北大风的晴燥天气和下雨天移栽。 (2)移栽技术。良种茶苗移栽,首先要选用植株大小适中、 根系良好、生长健壮的茶苗。一般中、小叶种要求苗高达30 厘 米上下基茎粗05 厘米左右。苗株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移栽 成活和茶苗生长。为了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一是做到茶苗带 土移栽。使茶苗根系多带土。在起苗前2 天浇灌一次透水, 使苗床土壤湿润,以减少起苗时根系损伤。出圃茶苗要及时栽 种,最好做到随起随栽。避免风吹日晒。茶苗如需长途运输,应 采取保护措施,可采用黄泥浆水蘸根,再用湿草包扎根部保湿, 运输途中还要注意覆盖和洒水,防止茶苗过度失水。出圃茶苗 如果不能马上定植则应进行假植。其次,要掌握好茶苗移栽 技术要领。在茶苗定植时,根据规划确定种植规格,按规定的 行株距开好种植沟或定植穴。最好是做到现开现栽,保持沟 (穴)内土壤湿润。扦插苗无主根。根系分布浅,定植时要适当 深栽,一般栽到埋没根颈处为适度。栽植时,要一手扶直茶苗, 一手将土填入沟(穴)中,将土覆至不露须根时,再用手将茶 苗向二轻轻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与土壤密接。然后再 适当加点细土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再在茶苗基部覆盖些松 土使植后雨水便于渗入根部。再次移栽定植后要及时铺草 覆盖,防旱保苗。覆盖的材料,可用干茅草、柴禾、稻草、麦 秆等。每667 平方米覆盖的干草用量为1 0001 500 千克。于 草应铺在茶苗基部的行间地面上。其作用是保墒保苗防止土 壤冲刷和板结调节七壤温、湿度改善土壤三相结构促进 茶苗根系生长。这是一项提高良种茶园移栽成活率的重要栽培 技术措施。除了喷灌和灌溉之外铺草比其他许多抗旱措施更 为有效。 (五)培育管理 如前所述。茶树良种对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和增 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应十分明显。但是生产实践告诉我们, 良种必须有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潜在优势。取 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上除了注意茶树品种的选择外,还 应高度重视良种茶园的栽培管理。 良种茶园的培育管理分幼龄和成龄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