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4页
生产实习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xxxxxxxxx姓 名: xxxx 系 别: xxxx 专 业: xxxx 实习单位:xxxxx 指导老师: xxxx xxxx年 xx 月 xx 日第一章 前言 经过联系,我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院实习,将在这里度过我们的生产实习生活。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此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察研究院生产实习是地质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加深学生所学课堂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次实习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很多是我个人在学校很少接触和注意的,但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我们做为学地质的学生就更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本次实习学习认知了更多的地质知识,有幸参加者三个月的地质生产实习第二章 实习目的和任务毕业实习及生产实习是地质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实习,可以把在学校期间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想结合,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验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身参与野外施工和组织管理工作,对系统了解专业情况,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顺利实现有学校到社会的转化,为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实习的具体任务是: (1) 通过实习,巩固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 (2)在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探矿工程中的一些地质工作方法及操作。(3) 为今后从事资源勘查领域的工作,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4)学习适应野外的生活,为以后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三章 工作区概况3.1 地理及交通条件宁夏贺兰山区陶斯沟铁矿,位于贺兰山北段的石炭井西侧,距石炭井直线距离仅五公里,紧临矿区铁路,河谷内有厂矿企业修筑的简易公路,汽车可通达铁矿,与贺兰山东侧的包兰铁路和110国道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行政区划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管辖(见插图1-1)。贺兰山北段山脉呈近南北展布,海拔在1100米2400米之间,属高山-中山区;铁矿区内地形切割较深,相对高差可达百米,坡度较大;贺兰山北段属干旱山区大陆性气候,年降雨量很小,平均仅160mm,雨季为每年的7-9月。工作区内无大的河流,只有一些沟谷,属季节性的河流,水源较缺乏。(见插图1-2)3.2 矿区地质背景3.2.1、地层检测区区域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区,华北西缘地层分区,桌子山-青龙山地层小区。区域上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太古界宗别立群(ArZ)、晚元古界青白口系的黄旗口组(Qnh)和王全口组(Qnw)、古生界寒武系陶思沟组(t)、胡鲁斯台组(h)和阿不切亥组(Oa)、石炭系土坡组(Ct)和太原组(CPt)、二叠系山西组(P)、石盒子组(Ph)、石千峰群(PT)、中生界三叠系二马营组(Te)、大风沟组(Td)、上田组(T)、新近系(N2)及第四系坡积、残积物等。地层出露情况见(表2)(1)、太古界宗别立群(ArZ):分布于勘查区东部及东北部,与上覆地层长城系石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区出露岩性以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少量长英岩脉,在榆树湾有钠长质伟晶岩脉。区域地层及主要岩性一览表 表2界系(群)组段代号主要岩性描述新生界第四系Q风积灰黄色黄土,冲积砂砾石、砂及砂质粘土,风成沙。新近系干河沟组Ng砂砾岩、粉砂质泥岩。中生界三叠系 白岌岌沟群上田组T泥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等。大风沟组Td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等二马营组、粉砂质页岩等不等厚互层。山西组P灰白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石英砂岩夹浅灰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元古界青白口系王全口组Qnw角砾岩、细粒砂岩、海绿石砂岩、硅质板岩、含海绿石硅质板岩等。黄旗口组Qnh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砂岩等。太古界宗别立群ArZ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层理为主,波痕、交错层少见。2、王全口组(Qnw):分布于勘查区东部,出露面积约30km2,厚度为118.3m,其底部为角砾岩,角砾成分以下伏黄旗口组石英砂岩、石英岩等为主,泥沙质胶结。向上则为薄层细粒砂岩、海绿石砂岩、硅质板岩、含海绿石硅质板岩等,上部则以浅灰肉红色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为主。3、阿不切亥组(Oa):该组地层与胡鲁斯台组为连续沉积,下部以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竹叶状、鲕状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灰绿色页岩;中、上部则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中薄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偶见竹叶状灰岩透镜体。(岩,页岩沿走向常相变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等,夹薄煤层,产植物化石,砂岩以中-粗粒为主,单向斜层理较发育。2、太原组(CPt):该组地层厚度大约为402m,下部以中粗粒石英砂岩、灰黑色页岩为主,夹煤层和不稳定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则为灰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细粒、中细粒石英砂岩、生物灰岩组成若干韵律层,含煤层最多达9层,其中近顶部有一层0.52m的生物灰岩,分布稳定,是主要的标志层。粒石英砂岩等与黄绿色、灰黄绿色薄层粉砂岩、砂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不等厚互层;上部为灰白、灰黄绿色中厚层含砾中粗粒石英砂岩夹黄绿、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等。3、石千峰群(PT):与石盒子组连续沉积,厚度404m,根据岩性变化划分为两个沉积旋回,第一旋回下部由浅灰黄绿色中厚层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为砾岩、砂砾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组成,向上递变为以紫红色灰红色薄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两层鲜红色灰红色英安质玻屑凝灰岩、深灰色流纹质凝灰岩。第二旋回底部为灰白、灰绿、紫红色中厚层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向上为浅灰黄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顶部则为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浅灰黄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粒岩屑砂岩、长石砂岩等粗碎屑岩,发育中到大型的斜层理;上部为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夹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3、上田组(T):该组岩性下部为灰绿、深灰、黄绿色中厚层块状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斑点状岩屑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夹少量黑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砂岩中发育中大型板状斜层理,上部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灰、浅灰绿色薄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等;与下伏的大风沟组连续沉积。(7)、新近系干河沟组(Ng):该组地层在检测区区域上分布较少,仅在检测区南部有少量出露,岩性主要为各种浅色砂岩、砂砾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岩层松散,固结程度差。(8)、第四系(Q):第四系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有洪积、冲积、湖积、风积及残坡积等,岩性主要为灰色钙质胶结砾岩、半胶结状的砂砾岩、砾石、沙砾石、粘质沙土、粉砂细砂、沙质粘土及粘土等。3.2.2、侵入岩本区岩浆活动不剧烈,已知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缺少较为深入的研究资料,从最近的地球物理勘探的磁法和重力测量的资料表明沿着深大断裂的延伸方向,有串珠状的磁力高及重力高的异常,推断可能是沿深断裂侵入的隐伏岩浆岩引起的。(1)前震旦纪时期的岩浆活动,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构造岩浆活动,其中最早的一期可能是以灰色、灰黑色花岗片麻岩为代表的花岗岩浆活动,其后为以粉红色片麻岩状花岗岩为代表的岩浆活动,在道尔沟东北可以明显看到它以脉状或小岩体侵入于片麻岩,前震旦纪的最后一期岩浆活动,表现为由酸性中基性的脉岩类的生成,它穿插于各种正负片麻岩中,按其岩性有:闪长岩,伟晶岩,石英脉等。(2)前震旦纪以后的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二期:第一旋回可能发生于加里东运动初期,在震旦纪下部石英岩中形成了中基性岩床。第二期旋回是在燕山运动的早期,随着本区剧烈的褶皱,有火成岩的侵入形成了区外小松山的火成杂岩(超基性、基性、酸性深成岩等)。此外在南部的汝箕沟一带有石英脉侵入于侏罗系地层中,可能是活动后期的产物。从以上的关于岩浆活动的简述,可看出本区具有过渡性的特征。早期的燕山运动使得这个地区发生了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近乎南北向的复式褶皱,如组成了贺兰山北段的主干褶皱陶斯沟背斜,苦水背斜等。这一褶皱的形成,据李四光教授的推断,无疑是东西压力的结果。此外伴随褶皱同时生成的,还有一组近南北向的逆掩断层,这些巨大逆掩断层的逆掩方向多为由西向东,因而使得背斜西翼缓,东翼陡,形成了不对称的褶皱或单斜构造,此组断层在区内极发育,构成了明显的叠瓦状构造现象。从古代的变质岩到三叠系的红色岩层,都卷到这些褶皱与断裂中来,此外垂直或斜交与区内主要构造线的褶皱与断裂亦极为发育,尤其在时代较新的岩层中屡见不鲜。燕山运动后,有一组近东西向的横断层切割了南北方向的构造。并做东西向的推移。区内盖层褶皱多为宽展型的准线状褶皱 ,也反映了过渡区的特征。:4.1 1 1万地质简测本次地质草测工作比例尺为11万,地质路线基本垂直构造线布置。采用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的原则。由于本区为缺氧高山区,地质观察路线间距控制为150300m,地质点4060个/km2,在无基岩露头区,利用转石和残坡积物等查明主要地质体界线、矿(化)点、蚀变带、构造形迹等,并进行详细记录、素描、照像、采集必要的测试分析样品。所有地质点、采样点均用GPS定位仪标注,其误差小于10m。4.2、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一)野外工作为了便于工作,本次125000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布样及野外采样均采用由125000地形图放大后的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用图。1样品布设样品按照“之”字形路线布设在沟系两侧,线距大致为250m,点距75-100m。相邻两条沟系间的距离大于300m又没有明显的沟系分布,可在山脊或山岗上适当增加布设采样点。采样点密度每平方千米4045点。样品编号以方里网格为1个单位格子,并给予编号,编号顺序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单位格子中的样品标号按自左向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在采样过程中遇有矿化、蚀变、断裂破碎带、石英脉带、岩脉带等特殊地质现象时进行加密采样时,样号顺延。本次共布设样品1584件(含重复样33件)。2.样品采集(1)野外定点:野外采样员在施工时,预先将布样图上量取的采样点位坐标输入GPS中,再利用导航方式找到取样位置进行取样。(2)取样时应在沟系边坡采样点位上的310m的范围内采35处组合为一个样,次生晕采自残坡积层的B层或C层,采样深度一般为0.30.5m,原生晕为新鲜岩石。当点位附近不存在采样介质时,可沿沟系边坡前后25m范围内取样(亦可在沟系另一侧取样,并将实际位置重新标在图上,若仍取不到样时,允许空样,在图上标记“”。(3)采样标注每个采样点均用拴有红布条的木筷进行标记,并将样号标在红布或木筷之上,以备进行检查。3重复样重复样是为了检查野外采样的质量。重复样按照均匀、随机的原则布置,重复样的数量应不少于生产样的2。重复样的采集尽可能地按点位布置图上标定的位置采取,允许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并将实际采样点标定在图上。重复样由质量检查人员在可能出现地球化学异常地段及可疑地段、已发现的矿化及找矿标志部位布设。样品最终以密码形式插入生产样中一并送化验室。4岩石背景样品:采用随机布点或测地质剖面时采集岩石背景样品,要求采样点周围30m范围内采集没有蚀变矿化的同种岩性的岩石碎块组合成一个样,主要地质单元的样品数应大于20块,样品重量不小于150g。5野外记录采样记录卡必须在现场完成,记录包括GPS编号、样品号、采样点坐标、采样物质、采样点周围岩性、矿化情况等6采样手图与清图、样品加工管理。野外手图必须保持清洁、美观、清晰,当日工作结束,手图应及时着墨,点位以2.5mm圆圈表示。手图必须清绘完成并及时转绘到实材图上,所有图件必须100%进行检查,不得漏点、多点、重点、错点。一天的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对样品、记录本、手图进行核对符合,确认无误后,填写送样单。对野外采集的样品及时晒干、过筛,把精选的样品拌合均匀后用对角线方法取样装袋,符合无误后装箱保管。 送样单应一式三份,一份交化验室,一份存档,一份留做被查。7质量检查及日常验收为了确保化探工作的高质量,必须保持验收制度,以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内外业质量检查工作。(1)野外工作人员应对当天的工作进行100%日常工作自检,互检,包括样品、记录、手图等内容。(2)项目负责人应对采样小组跟班检查,并指导野外工作。要求野外检查工作量在3%,室内检查5%。(3)经检查发现有质量问题,应立即停工整顿,并全部返工,并扩大检查面,确保工作质量的可靠性。(二)样品分析预查区化探样品,大致以50个样品为一批, 每批中密码插入四个二级标样,其中二级标样是监控实验室内长期工作情况下的条件与仪器的稳定性,由实验室负责插入。根据预查区内地质特征,区域成矿规律及元素组合特征,分析元素选取Au、Ag、Cu、Pb、Zn、W、Mo、Bi、As、Sb、Ba十一种。元素的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