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doc 13页).doc_第1页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doc 13页).doc_第2页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doc 13页).doc_第3页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doc 13页).doc_第4页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doc 13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理论产业融合的原因及其动力模型摘要:目前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局部产业的融合现象描述上,将产业融合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技术创新和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而无法解释“观光农业”等一些新产业融合现象。文章认为,产业融合作为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其产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产业融合的消费动因在于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其技术动因在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其工业动因在于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其政策动因在于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其企业动因在于企业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能对具有更广外延的产业融合现象做出解释。关键词:产业融合;融合动力;数字融合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Causes and Impetus Model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Abstract: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almost only focuses on describing part of phenomena especially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t simply ascribes the caus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in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regulation, and cannot explain some new industrial convergence phenomena such as “touring agriculture”. In fact, the industri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has deeper causes. The social consumption cause is the peoples higher and diversiform demands. The technological cause is for some important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he industry cause i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 service and protocol. The policy cause is the release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regulation. The enterprise cause is the companys stress of completion and cooperation and pursuit of range economy. Based on foretime theory,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new impetus model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which can explai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phenomena better.Key words: industrial convergence;impetus of convergence;digital convergence20世纪70 年代的通讯技术创新(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 和信息处理技术进步,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产业间的相互合作。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不同产业间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逐渐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并日益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进了出版、电影、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2000年美国在线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合并后公司市值总额高达2860亿美元,这次并购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成为全球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信息通讯业,而且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业)甚至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等领域也都表现出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日)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指出,产业融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产业融合是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一、目前的研究产业融合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现象的相关讨论和研究,推动了产业融合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关于产业融合的定义,Greensteina和Khanna最早将产业融合地定义为“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Greenstein,S. and Khanna,T. What does industry mean? A.Yofee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C.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1997.比较简洁地描述了融合现象,但没有具体指出融合的实质。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前分属不同产业的两个产业,因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技术进步,能够供给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与服务;或者是因规制缓和,可以比较容易地相互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从前的两个产业融合为一个产业,从前分属于两个产业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日)植草益.产业融合产业组织的新方向M.岩波书店,2000.第19页. 这个定义深入阐述了融合的实质,但将融合现象局限于“从前分属不同产业的两个产业融合为一个产业”,缩小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范围。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对产业融合展开研究。马健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78-81.马健的定义充分吸收了国外研究的成果,但仍将产业融合的原因局限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导致的技术融合。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产业融合可定义为:由于环境和条件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能够供给相互替代或互补的产品与服务,原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特征和需求发生改变,导致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变化,产业的边界模糊、收缩或消失,并逐步形成新产业的现象和过程。关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条件,植草益认为,主要是技术创新和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日)植草益.产业融合产业组织的新方向M.岩波书店,2000.第19页. Lei指出,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能够首先发生技术的融合,即某一产业的技术革新或发明开始有意义地影响和改变其它产业产品的开发特征、竞争和价值创造过程。Lei,D.T. 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 (19):699-738. 关于产业融合的阶段和类型,Alfonso & Salvatore以电子行业1984-1992年的数据证实了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关系,指出技术融合并不必然带来产品和市场的融合,因而并不必然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阶段,最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Alfonso,G. and Salvatore,T.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1998(27):445-463.国内学者胡汉辉、邢华根据融合后的产业形态和后果将产业融合分为: 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 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聂子龙、李浩则将产业融合分为四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融合催生新产业。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2):80-83.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学者们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局部产业(主要是信息通讯业)的融合现象描述上,将产业融合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革新、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但实际上产业融合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产生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更复杂的机理,建立在具有更广外延的现象上的理论才更具普适性。二、问题的提出目前蓬勃兴起的观光农业、体育旅游、康复旅游等专项旅游其实质是旅游业与其它产业广泛的融合发展,如果仅仅将产业融合的动力归因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上,那幺如何解释“观光农业”等具有更广外延的产业融合现象呢?下面以观光农业为例展开讨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具有传统色彩的农业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城郊休闲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到现代旅游业中,农村作为一个现代旅游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观光农业”,能较好地满足人们远离喧嚣市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以一处典型的“农家乐园”为例,在园内种植大片经济植物,如苹果、柑橘、樱桃及蔬菜等,供游客采摘,体验采果的乐趣;同时提供住宿和家常小菜,让游客领略乡村风味;游客也可游泳、垂钓、荡秋千等。这样,旅游者既可以亲自采摘果实、大饱口福,又可以休闲娱乐、了解农村习俗、体验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与田园乐趣。“观光农业”这一农业和旅游业融合产业的出现,并不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否则,无法解释越是保持原有自然状态的农村越能吸引游客这一现象),也不是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现有的产业融合理论不能完全或足够好地解释一些产业融合现象的动力和原因。三、产业融合动力模型的构建在认识到现有产业融合动力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产业融合模型,使其能对具有更广外延的产业融合现象做出解释。通过更详尽的考察,我们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因主要可归结为五个方面:1.产业融合的消费动因: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人类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阶段,旧的需求系统将不断地被新的需求系统所代替。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内容和层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上面“观光农业”为例,工业化进程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希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催生“观光农业”的需求动力。人们追求更加方便、快捷、高满意度并且低成本的满足需求的方式。正是这种不断提高、无止境的需求成为人们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融合正是沿着便捷、高质量地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产业融合的技术动因:重大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产生。相同的生产过程被应用到不同的产业之中,即技术融合,如车床发明后被应用到汽车和其它机械制造产业。20 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和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在即时即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3.产业融合的工业动因: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现代大工业的建立,使产品、服务和协议不断标准化,大大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通用化程度,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可以快速响应当今多变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同时为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是可重用管理体系(PRRU)实施的前提条件、技术基础。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对于产业和企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效减少了零部件品种的数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设计人员不必再花费时间对已有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可以通过产品系列化把产品设计成易于升级的产品,从而延长产品寿命;将产品功能、结构的预期变化限制在最少数量的模块中,一个产品中的许多通用功能可以在整个产品系列中重复使用,模块化设计能够有效地支撑产品的升级;借用已有的协议、设计思路和标准化模块,可以使设计人员从纷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新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更具通用性的零部件模块,采用标准化设计方法大大加速了上下游厂商的开发进度。标准和互操作性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3C融合就是一个典型的趋势。3C: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的通称。3C融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3C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3C的三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相互连通。它是一种能够把电脑、电视、手机以及其它IT、通讯、家电产品融合的标准,终端厂商们只有采用这种标准,才能把这些设备连接起来。4.产业融合的政策动因: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各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是形成不同产业进入壁垒(即新企业比旧企业多承担的成本)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全球自然垄断产业和农业、金融业等特殊产业一直受到各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存在着很高的进入壁垒,这使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比较清晰。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产业之间的替代竞争加剧,自然垄断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政府经济性管制引起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迫切要求各国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各国的自由贸易,取消各种壁垒并致力于形成全球统一的市场。在它的倡导和努力下,世界各国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共同放松了对电信、航空等受管制产业的经济性管制,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从传统观点来看,电信业是一个自然垄断产业。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电信领域中技术的创新如光纤的发明、计算机的应用、互联网的普及和卫星通信的引入,使得电信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1996年美国批准并颁布实施新电信法。新电信法打破了美国国内电信市场的界限,允许各类公司越界经营原来禁止经营的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是打破长途与本地的界限,打破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界限,实现了三网融合。新电信法放松了对电信业的经济性管制,促进了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合作和市场渗透,使得电信业、信息服务业、有线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模糊,促进了信息通讯业之间的融合。李玉红,麻卫华.产业融合现象成因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1):53-55.5.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因:企业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需求的手段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些创新而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的不懈追求。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是产业融合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成本节省或效益提高。范围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某些生产要素一旦被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当中,就同时可以被无成本地用于其它产品生产中;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可用来生产不同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技术设备的利用率;生产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另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而降低;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大批量采购、销售、运输和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范围经济而进行多元化经营,通过技术融合创新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业务融合形成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实现市场融合,最终促使产业融合化。索尼进入网络娱乐产业,微软开拓移动电话和掌上设备市场,都是充分利用自己企业的无形资产以及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来降低成本、扩展业务领域,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的另一种典型战略是跨行业并购。1998年12月,微软公司收购了一家电话公司奎斯特公司的股票,使电脑技术、软件开发和电话网络经营迅速融合起来,微软公司也得以利用其软件开发优势,一举进入具有广阔前景的网络电话和网络服务领域;之后,全球出现了一股更加猛烈的跨行业并购浪潮,2000年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是全球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种通过并购实现的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在此基础上,笔者建构了一个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图1)。需要指出的是,产业融合的五个动因: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协议的标准化、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企业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在不同类型的产业融合中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在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和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是主要的动因;而在观光农业(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中人们需求的变化和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则是最主要的动因;在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技术创新、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最主要的动因;在金融产业的融合中人们需求的提高、技术创新、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企业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都是其融合动因。笔者认为,根据产业融合主要动因和对原有产业格局影响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划分为四种模式(表1):基于产品替代的产业融合,基于产品互补的产业融合,基于技术替代的产业融合,基于技术互补的产业融合。基于产品替代的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放松经营管制或技术创新,使一个行业的新产品可以替代另一个产业的产品(图2),如政府放松金融混业经营管制,使原有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外汇经纪业务、信用卡业务、收费业务通过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即可全部办理。基于产品互补的产业融合是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服务协议的标准化,原属不同产业的产品可以搭配使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图3),如电话、传真、打印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处理。基于技术替代的产业融合是指出现重大技术创新,如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衍生了许多基于同一核心技术的不同产业的产品,替代了原有产业的技术(图4);基于技术互补的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技术间需要搭配利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图5),如无线互联WI-FI标准。Wi-Fi为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IEEE802.11)。 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技术进步与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应用的范围显着扩大,技术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产业融合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前几次技术革命。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以美国为例,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并融合了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其做出的经济贡献率高达33%以上。经济学家庞巴维克认为农业经济是直接经济即无需商人作为中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讨价还价;而工业经济则引入了商人这一中介,形成效率较高但曲折迂回的一种产销体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是分离的、脱节的。而在信息经济条件下,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既保持了全社会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又降低了中间性物质消耗和中间性交易费用。图1 产业融合的综合动力模型企 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长期竞争优势)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竞争合作压力、追求范围经济政府放松经济管制重大技术创新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跨行业并购组织创新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表1 从融合动因与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