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_第1页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_第2页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_第3页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_第4页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育公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研究The Research on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K12 Based on “the I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摘要】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公平必然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公平问题必然受到学者、社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研究,试图在介绍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教学事件为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 教学事件;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课堂教学公平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primary means of education, fairness instruction must be the core of equitable education . Classroom Instruc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fairness education in K12, its equity issues will inevitably be the focus of the scholars and society.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function of system and status of teaching equity research ,the paper tri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K12 using the instructional events.Keywords: Instructional events, the instruction support system of information classroom, the fair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1 引言教育公平是近几年来研究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公平也必然是教育公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学校教育在我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然也同样存在“公平与否”的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己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陈云奔,2005)。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社会和学生本人也都比较关注教学的公平性问题。通过细致的文献综述发现,目前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多为对课堂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策略的研究,但其中策略研究的集中与对存在问题的理论解决策略,而没有涉及到利用技术为支撑的解决策略。因此,本文首先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及其核心部件“教学事件”的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试图借助“教学事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提供技术上的支撑。2 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研究2.1 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课堂教学公平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陈智琼和赵正,2008)。即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有教无类”,又要注重“因材施教”。2.2 课堂教学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但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尤其是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大班授课制,平均一个班级有5060人的条件下,课堂教学公平就存在了更多的问题。课堂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互动,课堂师生互动公平是课堂教学公平最基本的内容(马吉宏,2007)。正如陈云奔在其博士论文中所说,“教学公平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教学的目的、过程、内容、评价或者别的什么(陈云奔,2005)”。在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具体表述中,作者大多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角度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不公平现象“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上( 吴建成,2007)”。那么,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又具体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公平现象呢?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李洪、吴建成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均针对课堂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调查研究和详细阐述。李洪认为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明显存在着不公平;教师对不同位置、不同喜好度、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公平(李洪,2004)。吴建成文中主要“从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成绩不同的学生、位置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的学生和性别不同的学生享有的课堂教学机会是不均等的”( 吴建成,2007)。在马吉安的一篇专门对课堂师生互动中公平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中,他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表现在互动的对象、空间、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马吉宏,2007)”。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互动的对象、互动空间、互动内容、互动评价等方面,其中互动对象还包括成绩水平、性别、性格以及教师的喜好度等方面。互动对象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不同特征学生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次数、表扬与批评次数等方面;互动空间的不公平主要是教师作为编排与教师讲台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因此造成的心理距离;互动内容的不公平则体现在教师与不同学生交互时,提出问题的趣味性和难度不同;互动评价中教师对不同学生给予的反馈性质不同,评价的标准和评价者单一。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不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同,不能实现“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不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差异教学。3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基于上述课堂教学公平中的问题,我们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在案例和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出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3.1 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简介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四个部件组成:(1)教务管理部件。完成一般的教务管理任务,如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任务。(2)教学设计及内容管理部件。本部件的核心工作是按照教学事件的教学设计思想完成课堂教学案例的设计,同时负责教案的管理以及教学内容的管理。(3)课堂教学实施部件。本部件包含两个模块:课堂解释模块是呈现给学生的使用界面,负责对教案的解释和运行;另一模块是呈现给教师的管理界面,负责控制控制课堂教案的解释,即课堂教案事件的呈现控制。并对各事件进行分析处理。(4)系统管理部件。主要是对教学事件的部署。其中,系统管理部件是该系统的核心部件,“教学事件”也是该系统的核心内容。3.2 教学事件功能简介在本研究中,教学事件是指在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利用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与学的方法提供必要支持的功能模块集合。该系统中,“教学事件”主要包括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调查事件、选择事件、评价事件以及讨论事件,另外还有监控功能,但它不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出现,而是内嵌于前面的几个教学事件之中,作为其功能出现。(1)呈现事件,指教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学习以及其他相关多媒体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资源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阅读数的统计。(2)上传事件,是指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将相关的资源、练习、答案、作品或成果等上传到信息化课堂服务器端的模块,并在必要时作为评价事件的评价对象。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上传数的统计。(3)下载事件,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和教师的要求,在本系统技术支撑下下载教师提供的相关教学与学习资源的模块。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下载人数的统计与呈现。(4)调查事件,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期望的调查,发现教学过程的优点与不足,获得学生的真实想法,达到师生良好互动效果的过程。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调查结果的的统计分析与即时呈现,教师可以及时看到调查的反馈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反应。(5)选择事件,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些课堂简单小测验客观题,在本系统的技术支撑下通过测试结果的数据显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对学习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结果的的统计分析与即时呈现,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反馈,从而了解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6)评价事件,是指教师或者学生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即在本系统的技术支撑下对学生上传事件中提交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教师评改、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等。监控功能主要表现在呈现学生特定上传事件中提供的作业、作品、成果等的列表,并呈现同伴对每个作品的评价内容列表。(7)讨论事件,也称为协作事件,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本系统相关功能模块的支持下,进行1对1或者n对n的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的过程10。4 信息化教学事件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的支持策略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对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分析,从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不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不同,不能实现“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只能照顾到部分学生,而不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差异教学。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及其出现的问题,力图借助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中的“教学事件”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减少甚至解决文章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下图为笔者根据教学事件的功能,总结的各教学事件对课堂教学公平的支撑图。“信息化课堂教学支持系统”运行于计算机网络教室,每个学生利用计算机与教师和同伴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大环境。4.1 教学事件与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要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与“有教无类”相关的教学事件包括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调查事件、选择事件、评价事件以及讨论事件。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借助“教学事件”的功能,能够让学生平等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交流、评价等环节中去。呈现事件、上传事件、下载事件,能够让学生公平的了解教学内容、获得教学资源、教学任务,上传自己的成果,为学生提供公平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机会,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调查事件、选择事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做的相同的调查和小测(或者提问),这样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调查或测验的过程中,不再是只有学优生或前排学生得到关注;另一方面这两个事件的“即时反馈”功能,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全体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及建议、学习态度和和情感等;获得每个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公平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互动空间、互动对象、互动内容给学生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讨论事件,该事件以论坛的形式呈现,学生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这就给了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学生就这一主题与全班同学、教师交流,或者与某一同学进行点对点的沟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教师通过讨论列表可以了解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而避免了教师依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的与学生交往而带来的互动对象的不公平现象,也让每个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得到新的思路,互补彼此的不足,得到等多的发展。评价事件,主要用来对学生上传成果进行评价。它将学生作品以及同伴对作品的评价结果以列表的形式呈现,每个作品的评价结果包括评语和分数。这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对互动评价的不公平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评价的机会,评价结果不再只是教师的评价,或者教师就某几个作品的点评,而是几个学生共同对某一个作品做的评语列表,使得评价的结果更为公平,而且教师也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作品情况。4.2 教学事件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思想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孔子。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志趣、态度、智力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只照顾大部分学生,而不能兼顾个人的不公平现象。在本研究中,与“因材施教”相关的“教学事件”有:讨论事件、选择事件和评价事件。旨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调整、实施针对性教学。讨论事件,用于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得到学生的意见和主题的解决方案。在讨论中,教师可以监控讨论过程,发现有不对或偏离主题的帖子,可以适时利用其中的即时通信一对一的给予引导,或者是对特定学生面对面的指导和沟通。选择事件,旨在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或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以及每个学生的选择情况。该事件的“即时反馈”功能一方面可以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答案列表”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选择情况,给予特定学生帮助,以促进其知识或技能的掌握。评价事件,主要用于学生互评,与上传事件密切相关,上传事件作为其评价对象。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分配几个学生的作品(例如,一个学生评价三份作品)进行评价,依据师生达成的评价标准,给出该作品的评价结果,包括评语、建议和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